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497/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阿罗汉仍有烦恼习气? 时间: Tue Apr 13 15:44:17 2010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 引述《yggdrasils (尤克特拉西尔)》之铭言: > > 如难陀□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於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 > 如舍利弗□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 > 我不记得舍利弗曾被世尊说过有嗔习,相反地是舍利弗尊者是很热心的为僧 > 团弟子说法,也因此当他涅盘後阿难很怀念他。如前所述,三毒是要断得, > 不可能会有不断『嗔习』这回事。 > 舍利弗吐掉东西见於律藏,原因在於舍利弗受在家人供养,当时舍利弗带著 > 罗云去。结果在家人只给舍利弗好料得却忽略罗云只给羹汤没吃饱的东西, > 结果罗云饿肚子。因此世尊告诫舍利弗该食不是净食,因为照顾年少比丘是 > 应该的,且让在家人养成不好的习惯,轻视年少比丘。 > 舍利弗可是持戒精进的比丘,因此世尊告诉他之後,他马上去吐掉不净食。 > 由此可知舍利弗修行之精进,怎会变成嗔习?经律藏中没这种说法,并非 > 挂名龙树所说得就得信。 看了 mage 的资料, 我也去看了一下原文, 原文的确只说舍利弗是 "若受必受若弃必弃" 这是他的个性, 并没有说这是 "□习" , 这应是後人自行加入的. > > 又舍利弗自说偈言: > > 「覆罪妄念人, 无智而懈怠, > > 终不欲令此, 妄来近我住!」 > cbeta的经律藏里面找不到上述的经文。 我是找到一段类似的经文: 《杂阿含经》卷18:「若彼比丘谄曲幻伪、欺诳、不信、无惭无愧、 懈怠失念、不定恶慧、慢缓、违於远离、不敬戒律、不顾沙门行、 不求涅盘、为命出家。如是比丘不应教授,与共言语。」 (CBETA, T02, no. 99, p. 130, b25-29) 不知这算不算□习? 我想应该不算... 因为这段是佛陀对舍利弗说的. :Q > >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神为小婢。 > 经文不是这样说得,当小婢像世尊告状後毕陵迦婆蹉马上很正式的像女河神 > 道歉。世尊才告诉女河神提到尊者毕陵迦婆蹉宿世都是贵族会有贵族的习性 > ,而女河神刚好很多世都是尊者毕陵迦婆蹉的婢女。很习惯的尊者就会这麽 > 称呼她。之後没从经文看过尊者又故态复萌的纪录。 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 当时也觉得好笑, 因为佛陀要尊者向河神道歉, 尊者即说 : 「我错了,对不起,小婢!」 刚也查了原文,才发现此故事也是被加油添醋太多了。 首先,尊者不是叫她小婢,而是首陀罗,这二者在故事中意义就差很多了。 《摩诃僧□律》卷30:「尊者毕陵伽婆蹉。在聚落中住。日日渡□水乞食。 到□水上作是言。首陀罗住。我欲过。水即住。过已作如是言。首陀罗汝去。 如是水流如故。水神不乐。」(CBETA, T22, no. 1425, p. 467, c19-22) 水神向佛告状,佛陀问清楚确有此事,就请尊者向水神道歉, 尊者即说:「我悔过,首陀罗!」 水神当然不高兴,这样根本没有道歉,就问原因,尊者才说: 「唯除佛、八大声闻,馀一切尽言首陀罗。」 原来他是对大多数的人都称为首陀罗,并不是只针对河神称小婢。 故事被改成这样,实在差很多。这中间还有一些故事,有兴趣可查原典。 後来佛陀再次问其原因,他也解释: 「世尊,我当如何?我不□慢,亦不自大轻蔑於人。然我唤和上(尚) 阿□梨诸长老比丘时,发声便成首陀罗。」 佛语比丘:「是毕陵伽婆蹉非□慢,亦非自大轻蔑馀人。」 > > 有点疑惑的是,若是阿罗汉还有烦恼习气的话,以毕陵迦婆蹉尊者为例子,尊者骂□神为 > > 小婢这件行为中,还有造业吗? > > 有的话,尊者此生就不为不受後有才对。 > > 没有的话,此举就不属造业,那该怎样解释这样的行为属无记业? > 有个性不一定会造业,另外就是论中所说得不一定符合经律藏所说。因此您的 > 疑问是很棒的,如您所说阿罗汉是不受後有,怎会有嗔习?而阿罗汉的个性是 > 不造三业,『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更不造业』是阿罗汉的特性之一。 > 论是後世论师所造,有些论只是用来贬低阿罗汉或是被後人添加了"人工添加物", > 这是後世大小乘相争之下产生的怪物。尊敬前贤是必要得,但如您所说得得小心 > 检择他们的说法是否符合佛说。 > 我们赢论师的就是我们有cbeta,可以多方查证...XD 真的是很不错的讨论,找出了过去对阿罗汉的误解, 以及找出经文出处来还原事实,很想再找时间整理整理,放在自己站上。:) 尊者称他人为首陀罗,是过去的影响。其实佛陀背痛,不也是过去的影响。 真的希望大乘行者不要再误解阿罗汉,不要用负面的角度去看 "习性" 这件事。 我们要学的,是不要在他人的言行中产生三毒,而不是去挑他人的毛病, 由这些故事可知,可能对方根本没恶意,我们却自找苦吃。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狮子吼站 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电子三藏结集中 http://www.cbeta.org |
阅读文章: 第 16497/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