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499/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yggdrasils (尤克特拉西尔)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阿罗汉仍有烦恼习气?
时间: Tue Apr 20 21:17:46 2010

胜□经讲记  印顺法师


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
?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
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论到二乘的烦恼未
尽,先应总明烦恼头数,才能确明二乘所不断的是什麽。

    烦恼,是烦动扰乱,使现在未来的身心,不得安隐。统而言之,「烦恼」
可分为「二种」,二种是:「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唐译为习地,习
即熏习。地有所依住与能出生的意义。如草木,从地而生,依地而住。起是现
起,即显现於现在的现行。如疟疾,潜伏期,如住地;冷热发作的时候,即现
起。烦恼也如此,贪心或□心现起时,是起烦恼;有时虽不现起贪□,如常人
的欢喜布施时,如婴孩及熟睡无梦时,不能说他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潜在的,
这就叫住地。住地即熏习,种子;起即现行。

    「住地烦恼」又可分为「四种」,即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
住地,有爱住地」。这可约二方面说:一、约修行断烦恼说:可分为二种,即
见道所断的,与修道所断的。见是证见谛理。见谛时所断的,为迷理的,即迷
於真理,障碍正智的烦恼。一旦正见谛理,惑也就息灭了。然见道虽能断迷理
的烦恼,但还有未断的——修道所断惑;这是迷事而起的。触境随缘,於事相
还生起种种的错乱染著。例如鸦片,嗜好的如以为是有益的,这是颠倒是非;
如了解它是毒品,不再以为好的,即颠倒想除。此如见断的见谛所断。可是,
虽知鸦片是毒品,瘾来了仍不免要吸它,这是事的染著;如修道所断惑,要逐
渐的舍除它。所以说:『理必顿悟,事则渐消』。证见的悟道,不是一切都成
就了,还得从现实生活去不断练磨(修),消除不合理的染著。二、约烦恼说
,也可分二种,即属於见的,与属於爱的。见惑是思想的错误,如执我执常等
。爱是事行的染著,如贪□等。今综此二意,解释四种住地:见一处住地,是
各式各样的见,集在见所摄的一处,而是见道时一处顿断的。见有执著性,坚
定的认为如此。《璎珞经》分为七见,即我见、常见、断见、邪见、见取见、
戒禁取见、疑见,此即见道所断的属见的一切。《阿含经》说:断三结,得须
陀洹果;三结就是我见,戒禁取,疑——七见的重要者。属於爱的,又分为三
种,这因为修道所断惑,是三界分断的:欲界的修所断惑,色界的修所断惑,
无色界的修所断惑。欲爱住地,即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
的一切修所断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这都是爱所摄的
,所以都名为爱。外道误认无色界为涅盘,不知这仍在生死中,所以名为有—
—生死的存在爱。修所断惑,《璎珞经》中说为六种著,即贪、爱、□、痴、
欲、慢。贪、爱、欲三,即三界爱的别名。《璎珞经》所说,与一切有部的见
断八十八随眠相合,不过开合的不同。

    「此四种住地,生」起「一切」现「起」的「烦恼」。从见一处住地,生
一切见的起烦恼;从欲爱住地,生一切欲爱所摄的起烦恼;从色爱住地,生色
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从有爱住地,生有爱所摄的一切起烦恼。所以起烦恼,
从住地烦恼说,也应有四种。
    起是什麽意思?「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刹那是生而即灭的一念的别
名;心是刹那刹那的,名为刹那心。烦恼刹那生起,与刹那心相应,名刹那心
刹那相应。烦恼是心所,心是心王,王所是相应的。如眼识了别色境,与之相
应的烦恼,也在色境上转。心与烦恼,所缘同,行相同,同时的相应而合作,
名为相应。但住地,是不与心相应的,如心起善时,并无起烦恼相应,而住地
烦恼还是潜在的;它不与刹那心同缘同事。这「心不相应」的,为「无始无明
住地」。

    依上文说,烦恼有二种:(一)、住地,(二)、起。住地有四,从四住地生起的
是起。起烦恼是心相应,心不相应的,名为无始无明住地。此无始无明住地,
与四住地是同还是异?四住地,是心相应还是不相应?四住地,是住地,当然
也是心不相应的。依本经所说,四住地而外,别有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一般所
说的五住烦恼,实以本经所说为本。在本经译者——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
经》(卷四)中,每说『四住地无明住地』。虽对校魏唐的《楞伽》译本,只
说四种熏习,四种地,或四种习。但依本经及《璎珞经》,四住地外,应别有
无始无明住地。所以依本经辨析,起烦恼有二:(一)是四住地所起的——恒沙上
烦恼;(二)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过恒沙上烦恼。住地烦恼也有二:(一)是四
住地,(二)是无始无明住地。

    佛法本源於《阿含》□尼,今略为叙述。总摄一切烦恼,为见一处及三界
爱——四种,为佛法共义,大乘不共说有五种。然《阿含》及□尼说:阿罗汉
断烦恼,但有不断的,名为习气。此习气,即本经的住地。罗汉不断习气,辟
支佛稍侵习气,唯有佛,烦恼习气一切断尽。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
,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别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
无明住地一致。龙树说:『声闻辟支佛习气,於菩萨为烦恼』。声闻学者,以
为习气是不染污的,无碍於生死的;而在大乘学者看来,习气是微细的染污,
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二乘不断,而唯佛断尽的无明,大乘学者说,菩萨在
修行中,已分分渐除;佛究竟断尽无明。所以,或分无明为十一重,二十二愚
等。大乘所说的无明住地,实为根本教典所固有的,不过与声闻学者解说不同
。
    又《阿含经》中说烦恼有缠与随眠的二类;声闻学者,大抵以为缠是心相
应的,随眠是心不相应的。心不相应的随眠,是潜在而没有现起的,经部师等
即解说为种子或熏习。所以见一处与三界爱烦恼,约种习与现起说,即四住烦
恼(随眠),及起烦恼(缠)。这都是二乘所能断的——四住及起;而不能断
的,是无始无明住地。本经即综合这些教义而建立。四住的起烦恼,最明显无
诤;而习地的称为无明,也是一般所公认的,所以本经在说到起烦恼的心相应
时,即说心不相应的无明住地。而心不相应的四住地,与无明住地的起烦恼,
且略而不论。天台宗说:烦恼有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见思惑即四住地,
尘沙惑即从无明起的过恒沙烦恼,无明惑即无明住地,这实依本经而立。然应
大分为二,别分为四:一、四住地,二、无明住地。此二类各有它的起烦恼。

    《璎珞经》说见(七)爱(六)的四住地,以见烦恼为生得一住地,爱烦
恼为作得三住地。由於无明不了一法界相,无始来即存在,名无始无明住地。
依《璎珞经》意,不了一法界的无明,是无始而有,极难理解。因无明而众生
起一念识,心住於缘(即成为心境相关的存在)时,即生得有见烦恼。因迷理
的见惑,又起作得的爱烦恼。生得与作得,都称为住地,也应都有现起的。所
以生得与作得,并非种子与现行,而是本性成与习所成(依现成种,种又生现
)。由性成的生得,引生习成的作得。心境的相对存在时,就有生得的烦恼的
存在。但此生得以前,昧然不觉而还不可说心说境时,就是无始无明住地。无
始的无明,不但凡小不知,十地菩萨也不能知道究竟,唯佛能知。所以,《璎
珞经》的五住地,是可以假说为从无明而生得见,从见而作得爱,分为三阶段
的。此与本经略不同:见爱四住地,是没有说到生得与作得,而是同有住地与
现起。但此依烦恼微细根源的无始无明住地,并无不同。
(<<胜□经讲记>>p.150 ~ p.157)

---------------------------------------
看来在南北传不共的经典中,对於烦恼的证断有相当的歧异。

不知法友们怎解读这样的说法?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阅读文章: 第 16499/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