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713/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 时间: Sun Nov 14 02:34:10 2010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不好意思,虽然现在问这个问题有些好高骛远。 > 不过没弄清楚前念头还真放不掉。 ^^" > 不知在底下《中阿含经》上的「或复上得」该怎麽解释? > ------------------------------------ > ◇ 《中阿含经》卷三(一五)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 > 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後世。』 >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 ^^^^^^^^ > ◇ 同经异译:增支部 / 十集 / 第二十一 业所生身品 207 二○七 (思) > 二 「诸比丘!不论男女当俱修习此慈心解脱。诸比丘!男女俱[於命终之时],不 > 可持此身而去,诸比丘!此为可死而以心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业所生身而作 > 之恶业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诸比丘!如是,比丘内观,若能修习慈心 > 解脱,则资於不还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 ^^^^^^^^^^^^^^^^^^ > ------------------------------------ > 虽然《清净道论》上也是讲: > 「不通达上位」-慈定不能证得阿罗汉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 不过也许因为上述南传经典中,很明确的说:「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的缘故,所 > 以论也就依循了。 > 但北传上只说「必得阿那含」,而接下来的「或复上得」是什麽意思? > 感觉上有些像是「或又更高的成就」,不过如此一来,结果可是差很大。 > 其实问题核心都在於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吗? > 师兄们的看法如何? 这件事我是想到有二种可能,我先拿南传的版本来看 这是元亨寺的版本: 诸比丘!如是,比丘内观,若能修习慈心解脱,则资於不还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这是庄春江居士的暂译: 比丘们!这麽修习慈心解脱,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它导向不还果。 巴利版原文如下 (文字有失真, 我把一些罗马拼音全换成英文字母了) anagamitaya samvattati idha pannassa bhikkhuno uttari vimuttim appativijjhato 逐字翻译如下(我是随意取用巴利字典的内容,没有细究语态等变化) anagamita:不返者的状态 samvattati : 存在,导致。 idha:adv. 在此处 panna:明智的,具有智慧的。 bhikkhu:比丘 uttari:更上 vimutti:解脱 pativijjhati:通达 (前面有 ap , 所以为否定词) 直译是:(达到)不返者(阿那含)状态的存在, 此是有智比丘(於)更上(的)解脱无法通达。 与其他前辈讨论过,巴利文中的 "更上 解脱" 那二字很可能就是 "上得" 的翻译, 但後一字可能因断句不同而没译到。 另一种想法,南传的意思是: "若没有通达更上的解脱法, 就只能证阿那含, 无法证阿罗汉" 反过来说, "或复上得" 也可以说成: "或者若能学习更上之法, 就可以证得更高的果位(阿罗汉)" 以上算是勉强配合南传的说法才硬拗出来的解释, 然而这样猜也不是没有原因,若慈心能证得阿罗汉,那经文为什麽不说 "必得须陀洹,或复上得。" 或 "必得斯陀含,或复上得。"? 所以这里的语句的确是有点问题的。 ============================================= 我个人是认同只修慈心无法证阿罗汉。 在经方面,可以参考中阿含27经,那经是舍梨子教导陀然居士四梵室,後来陀然居士 死後生往梵天,佛陀就问为何不教陀然居士 "过梵天法". 如果四梵室可以证阿罗汉, 就不需要有所谓的 "过梵天法" . 在论方面,除了南传的清净道论, 北传的《阿□达磨俱舍论》也同样提到四无量心 不能断诸惑。 《阿□达磨俱舍论》卷29〈8 分别定品〉: 「前虽说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诸惑得断。有漏根本静虑摄故。胜解作意相应起故。 遍缘一切有情境故。」 (CBETA, T29, no. 1558, p. 150, c21-23) 这和南传阿□达摩见解差不多,要断惑是要以究竟法的实相(无常、苦、无我) 为修观的对象。但四梵住是以有情为修观对象,而且所得之定不是无漏之定, 所以只能对治四障而不能断诸惑。 此外,四梵住的修法也是共外道,若只有四梵住就能证阿罗汉,那外道应该也有 人能证阿罗汉了。 基於这些资料,我觉得单纯的慈心禅无法证阿罗汉是比较合理的。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 |
阅读文章: 第 16713/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