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765/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golzen (果任)
标题: 再谈外道是否也修「住四念处」及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时间: 2010年11月30日 10:26:27 星期二

  从《杂阿含经》(七四三)、(七一三)、(七四四)、(七四五)、(七四五)、
(四五六)及说梵住品对照:在(七四三)经所谈的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慈心,要以与修色遍净色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空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识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无所有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以上何以故作如此说?以杂阿含四五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光界、净界、
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
可见在以上(七四三经)中净、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处对应此〈四五六〉经的净
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
另在清净道论--第九 说梵住品提到:在随念业处之後所提示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中,先说
欲修慈的初学瑜伽行者,断了(十种的)障碍,受持了业处,食事既毕,除去食後的懒
睡,在远离的地方善敷座位,安坐下来,最先当观察□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何以故?
因为修此(慈梵住)当断□恚而证忍辱,未曾有不见过失而能断及不知功德而能证得的;
因此要修慈心必先观察□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及要当断□恚而证忍辱。而要断□恚则
依《清净道论》里谈到人依性行分为六种:贪行、□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贪行
者修不净是适当的。□行者宜修色遍净色。痴行者宜修广大遍。信行者宜修六随念。觉行
者任何都可以修。寻行者宜修小所缘。
可见要断□恚则要依修色遍净色,故吾说:『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应解释为修习
慈心,要以与修色遍净色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其他类推: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空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识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应解释为修习悲心,要以与修无所有入处的心相应才是究竟的。
依杂阿含(七四三经)外道亦修四梵行慈、悲、喜、舍心,但外道不知应以色遍净色相应
的心修慈。不知应以空入处相应的心修悲。不知应以识入处相应的心修喜。不知应以无所
有入处相应的心修舍。所以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四无量
心的最高境界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
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
思惟而住。
另依杂阿含(七四四)(七四五)经
(七四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慈心,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习慈
心,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慈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乃至
修习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四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处,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
处,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空入处俱,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
灭、向於舍,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修空入处,如是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三经,亦如上说。

依前两(七四四)(七四五)经更可看佛讲的修慈、悲、喜、舍四梵行,与外道修慈、
悲、喜、舍四心有所不同。佛讲的修慈、悲、喜、舍四梵行是要依三依一向,既是依远
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如此才能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才能离苦趣向解脱。而
外道修慈、悲、喜、舍四心不能依三依一向,故不能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而离苦。
最高只得梵天福报。

另再谈外道是否也有修四念住,如有佛讲的修四念住与外道有何不同?
依杂阿含(七一三)及(七四三)经对照外道是也有修四念住。
如(七一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众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
时未至,我等且过诸外道精舍。」
众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与诸外道共相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於一面坐已,诸外道问比
丘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法,断五盖覆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转趣涅盘,住四念
处,修七觉意。我等亦复为诸弟子说断五盖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处,修七觉分。我等
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俱能说法。」
※	此经外道认为他们一样有修「住四念处」,「修七觉意」。

如(七四三)经
外道问佛弟子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
『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
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
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
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
※	此经外道认为他们一样有修「住四念处」,「慈、悲、喜、舍心」。

但佛讲的修四念住与外道是有所不同的。就如sici2师兄所引用「六方礼」的例子,外道
的「六方礼」是婆罗门增长命财之法,佛说的「六方礼」指「1父母、2师长、3妻妇、4亲
族、5僮仆、6沙门婆罗门」,同样都是「六方礼」内容却不一样。
依杂阿含(七一三)经)外道亦修「住四念处」,「修七觉意」。但外道不知「住四念
处」及七觉分是要断五盖《贪、□、痴〈疑〉、眠、掉悔》。因此尔时,世尊告众多比
丘:「彼外道说是语时,汝等应反问言:『诸外道,五盖者,种应有十。七觉者,种应有
十四。何等为五盖之十、七觉之十四?』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则自骇散,说诸外道法,□
恚、□慢、毁□、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
就以观「身念处」来讲,念安般、观气脉、经行观脚的提起伸出放下、观四大、观三十二
身分、观三轮三脉、…..皆可称为「观身念处」。但佛讲的不是要我们观气脉修气脉修成
一个金刚不坏的肉身,而是要我们心解脱。也不是要我们只修深定如非想非非想定能住二
大劫。而是要从「观身念处」去观缘起法,能体证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也就是佛
所说的「住四念处」是要去观缘起法,深观便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
我,能体证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要成就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无量三
昧,以三依一向〈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於舍〉,以断其五盖《贪、□、痴〈疑〉、
眠、掉悔》,趣向涅盘。外道不能由「住四念处」观缘起法,於是不能体证一切法无常、
苦、空、无我。便不能断其五盖《贪、□、痴〈疑〉、眠、掉悔》,不能趣向真正涅盘
《外道一般认为非想非非想定深定便是涅盘》。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40.223.198
阅读文章: 第 16765/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