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88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刚)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Wed May  4 08:01:35 201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止:奢摩他,Samatha,也就是一般修定就是用「止」。
> 观:□钵舍那,Vipassana。
> 关於二者的差别,简单来说,「止」是以概念法(某些情况是究竟法)为心的目标,
> 将心专注在这些目标上,例如:呼吸、地、水、火、风、色身......
> 这方法就是修奢摩他,此法定力较强,慧力较弱。
> 而□钵舍那则有点不同,是以「真实法」为心的目标,也就是将心专注在
> 「无常、苦、无我」。也因为心的目标是无常等变动之法,所以无法让心完全固定
> 在一个不动的地方,因此定力差,慧力强。

    在这个分类上,我和 Heaven 采用的分类法不太相同,只是分类法不尽相同
而已,不影响修行本身,不过为了避免读者误会我们看法有冲突,因此略为解释
如下:

    Heaven 采用的「止」、「观」的分类,是以「概念法」与「真实法」为心
的目标来区分。这个分类的好处是对於「观」「慧」能作很直接的对应,清楚
明了。不过有点我不太理解的,是若「无常」是「真实法」,那麽为什麽又是
「变动之法」?当然止与观本来就是一体,硬是要分本来就不容易。

    我采用的「止」、「观」的分类,是以「不分别所缘」、「分别所缘」来
区分,因为曾见过一些经论采用类似这种分类,例如:

《解深密经》:
「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观」。「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止」。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29:「加行时□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
□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加行时□乐读诵思惟三藏,於一切法
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
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
(CBETA, T27, no. 1545, p. 148, a24-b5)

    可注意的是像《阿□达磨大□婆沙论》以上这段就有二种不同的分类法,
本来分类就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也不敢说何种分类才是经中较「正统」的,毕竟只是归类上的不同而已,
就像图书馆中书籍的编目可以有不同的归类法,但编目的不同不影响书籍的内容。

> > 4. 有可能只修止不修观吗?或是只修观不修止吗?止观与解脱
> >    的关系是如何?定力不足只凭观慧能够解脱吗?
> 止观不能偏废。修止,是为了有能力修观,一般认为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才能修观,
> 而修观到了一个程度,就可证道证果,也就是证入解脱。
> 我觉得二者在某些原理是很像的。

    也看到这则论中所说,同样是讲止观都达成才能解脱,只是切入的不同: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29:「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钵舍那而得解脱。
若□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奢摩他□钵舍那熏修心者,依
三种界而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断界离界灭界。」(CBETA, T27, no. 1545,
p. 148, a16-20)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阅读文章: 第 16888/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