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6889/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Wed May  4 13:26:33 2011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止:奢摩他,Samatha,也就是一般修定就是用「止」。
> > 观:□钵舍那,Vipassana。
> > 关於二者的差别,简单来说,「止」是以概念法(某些情况是究竟法)为心的目标,
> > 将心专注在这些目标上,例如:呼吸、地、水、火、风、色身......
> > 这方法就是修奢摩他,此法定力较强,慧力较弱。
> > 而□钵舍那则有点不同,是以「真实法」为心的目标,也就是将心专注在
> > 「无常、苦、无我」。也因为心的目标是无常等变动之法,所以无法让心完全固定
> > 在一个不动的地方,因此定力差,慧力强。
>     在这个分类上,我和 Heaven 采用的分类法不太相同,只是分类法不尽相同
> 而已,不影响修行本身,不过为了避免读者误会我们看法有冲突,因此略为解释
> 如下:

我也不觉得是看法有冲突,我想这是由不同角度来分析事情,
何况大部份的经论的描述我也看不太懂,我只能由我比较能理解的部份才切入。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如果经中有提到的,就以经为主。
而经中没有提,则各部派各论师的观点,就是参考学习的方式之一。

>     Heaven 采用的「止」、「观」的分类,是以「概念法」与「真实法」为心
> 的目标来区分。这个分类的好处是对於「观」「慧」能作很直接的对应,清楚
> 明了。不过有点我不太理解的,是若「无常」是「真实法」,那麽为什麽又是
> 「变动之法」?当然止与观本来就是一体,硬是要分本来就不容易。

我所理解的是这样:每件事物都有自相或特相,例如「地」就有硬、软、粗、细...
等特性。而「火」则是有冷热等特性。

然而一切的事物,都有共同的特性,就是「无常、苦、无我」,所以它们被称为
共相,也是实相,或真实法,而它们也的确是变动之法。

>     我采用的「止」、「观」的分类,是以「不分别所缘」、「分别所缘」来
> 区分,因为曾见过一些经论采用类似这种分类,例如:
> 《解深密经》:
> 「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观」。「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是「止」。

这部份的文义是我所不理解的。

我只能猜是:止法是针对所缘不做分别,专注在不动的那一部份。
而观就是针对它的变动而分别,也就是观其无常。

但这都是我用已知的去猜未知的,若有了解的愿意加以解释,那就太好了。:)

>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29:「加行时□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
> □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加行时□乐读诵思惟三藏,於一切法
> 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
> 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
> (CBETA, T27, no. 1545, p. 148, a24-b5)
>     可注意的是像《阿□达磨大□婆沙论》以上这段就有二种不同的分类法,
> 本来分类就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也是只能大略猜测:因为无常等相就是共相,所以第一段才说观察共相是修观。
而观无常就是看到所缘的变化,即然所缘在变化,因此无法系心於一缘,
这也就是无常,也就是分别法相。

同样这也是用已知去拼出未知,实际上一些名词可能要深入,才会知道它真正要
表达的是什麽。

>     我也不敢说何种分类才是经中较「正统」的,毕竟只是归类上的不同而已,
> 就像图书馆中书籍的编目可以有不同的归类法,但编目的不同不影响书籍的内容。
> > > 4. 有可能只修止不修观吗?或是只修观不修止吗?止观与解脱
> > >    的关系是如何?定力不足只凭观慧能够解脱吗?
> > 止观不能偏废。修止,是为了有能力修观,一般认为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才能修观,
> > 而修观到了一个程度,就可证道证果,也就是证入解脱。
> > 我觉得二者在某些原理是很像的。
>     也看到这则论中所说,同样是讲止观都达成才能解脱,只是切入的不同:
>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29:「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钵舍那而得解脱。
> 若□钵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脱。若奢摩他□钵舍那熏修心者,依
> 三种界而得解脱。云何三界?所谓断界离界灭界。」(CBETA, T27, no. 1545,
> p. 148, a16-20)
> Have a nice day!

我看南传的资料,也都是说在证道那一刹那,就是止观同时成就。
这点似乎没有看到有不同的说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阅读文章: 第 16889/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