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6897/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grace (善护念) 看板: BudaHelp 标题: Re: 止与观的差别与关系 时间: Mon May 9 00:20:17 2011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29:「加行时□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 > □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加行时□乐读诵思惟三藏,於一切法 > 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 > 道时,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钵舍那行者。」 > (CBETA, T27, no. 1545, p. 148, a24-b5) > 可注意的是像《阿□达磨大□婆沙论》以上这段就有二种不同的分类法, 我看起来上面两种分类法是一样的,只是描述不同。 「加行时□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 因为「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所以不管是静是吵都能让心安止於一处, 这种行者名为奢摩他行者。 「□乐读诵思惟三藏,於一切法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 也就是「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名为□钵舍那行者。 这样讲好像有解释跟没解释差不多:P 以呼吸为例, 修止禅时,系心一缘(呼吸),但这个所缘也会产生变化, 会有出、入、长、短、冷、热、粗、细等等不同的样貌出现。 修行时,也可能外界环境有噪音产生或被蚊子咬了觉得很□, 但是行者仍然专注於原先观察呼吸的方法上, 不管呼吸怎麽变化,也不管外面吵不吵、身体□不□, 仍然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个所缘(呼吸)上, 而不作分别这些变化属於色法、心法、何是因、何是果。 也就是「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 反之,修观禅时, 同样是呼吸,就变成每一呼是一个所缘、每一吸又是一个所缘, 且重点是放在觉知每一个所缘的生起灭去, 这中间若是外界突然有个噪音产生,心跑去攀缘那个声音, 这时候所缘就变成那个声音,并需立即觉知其生起灭去。 若是觉得身体很□,心跑去看□,所缘又变成□的受觉, 这时後就观察这个□受的所缘直到消失。 在不断观察所缘的生起灭去之後,就会开始分别出名法、色法, 并且觉察到名色的因果关系。整个过程,即「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 因为能分别名色法及因果关系也才能看到无常、苦、无我这三种实相的存在。 这也就是为什麽光修止,不修观,定力再高也无法解脱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经验的简单解释,不知道会不会比较清楚一点:P 当然,我没有看到实相的地步,只是有一点实作经验,提出参考而已。 总之,如果光看《解深密经》以「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 或以所缘的静态、动态来区分止观的话,恐怕还是难以理解其间的差别。 所以不管是落日观、白骨观、不净观,或任何止於一境的观想方法, 虽然都有观这个字眼却不属於观禅的行法,而是止禅了。 -- 始从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修改: 11/05/09 0:25:34 <119.150.208.127> |
阅读文章: 第 16897/1789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