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1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littlelion (小小狮) 标题: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时间: 2013年 2月 2日 12:06:01 星期六 ※ 引述《dc0303 (dc0303)》之铭言: > 感恩两位大德教导 > > 後学一直以为[无间等]就是没有间隙的安住於空性中! > (三三九) > 如是我闻 >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正念正智舍心住。 >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 是名比丘六常行 >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佛不是说要舍心住正念正智吗? > 如何舍心住正念正智? > 舍心与住於空性中是不是一样呢? 小的看到大德提到了「舍心」,自己不懂,就去查了CBETA,把整理的初步心得放在下面,供诸 大德们参考、指正。 ~~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 「舍心」的涵义有很多层。下面分四部份简单地讲一讲:[◎受戒起修]、[◎出离解脱]、[◎ 保任常行]、及[◎入禅要道]。 [◎受戒起修] 《长阿含经》卷10:「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 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 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 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 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 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CBETA, T01, no. 1, p. 64, c21-p. 65, a3) 01.这一段是讲:舍「害」。把「害」舍掉,什麽「害」呢?害自己、害他人、害自己又害他 人。「舍心」,这□讲的是:把「心」安住在「舍害」的念头上。当我们的念头一直想著「伤 害」这件事时,慢慢地我们就会从心理的动作[想、受]一直发展到身体的动作。我们心理的 行为有两种状态:不喜和忧恼;我们身体的行为有一种状态:实际做出伤害的动作。所以当我 们舍害的时候,就得到三种利益:心理上的平安[喜、不忧],以及身体上的平安。而这正是 持戒的功能,「得自他、身心的平安」。从修行的观点来看,这看来像是初学者入门时的功课。 [◎出离解脱] 02A.「舍心」,也可以看做是「四无量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的一种。下面的 经文比较长,我把它重新分段来看。[]中的文字是我加的解说 《大集法门经》卷2:「复次,六种对治出离界,是佛所说。谓 [1慈心→(对治)→□心→於□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慈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慈心对治,我於□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慈心解脱观故,所有□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慈心现前,是故□心 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慈心出离因故。 [2悲心→(对治)→害心→於害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悲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悲心对治,我於害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悲心解脱观故,所有害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悲心现前,是故害 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悲心出离因故。 [3喜心→(对治)→不喜心→於不喜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喜心对治,我於不喜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喜心解脱观故,所有不喜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喜心现前,是故 不喜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喜心出离因故。 [4舍心→(对治)→欲贪心→於欲贪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舍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舍心对治,我於欲贪 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舍心解脱观故,所有欲贪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舍心现前, 是故欲贪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舍心出离因故。 [5无相心→(对治)→取相心→於取相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无相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无相心对治,我於 取相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无相心解脱观故,所有取相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无相 心现前,是故取相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无相心出离因故。 [6决定心→(对治)→疑惑心→於疑惑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决定行,以决定法对治,我於疑惑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决定 行故,所有疑惑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决定心现前,是故疑惑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 起。何以故?由彼决定心出离因故。 如是等名为六种对治出离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 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CBETA, T01, no. 12, p. 232, a20-b27) 这段经文说明了,在修四无量心时,悲心解脱观,是用来对治害心;舍心解脱观,是用来对治 欲贪心。这是不同於上面的经文,应该是比第一段讲的舍心更深入了,而属於以第一段的舍心 为基础的进阶修行。 这□有个问题:「修无相心」是不是就在「修空观」[也就是修智慧]?我觉得应该可以说: 「是」。说「是」的原因,因为「不取相心」是修空观的前方便之ㄧ。 02B.「四无量心」,佛有一方便说,如下经文。此处,慈心→对治→有量业;悲心→对治→偷盗; 喜心→对治→邪淫;舍心→对治→妄语,可以看成是从上面的初学阶段,前进到进阶修学时,中间 的衔接阶段。这□也可以把修习「四无量心」看成是修不动业的方便法门。 《杂阿含经》卷32:「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数无量。如是心与慈俱,修 习多修习,诸有量业者,如甲上土,不能将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对以喜 心,妄语对以舍心,不得为比。」」(CBETA, T02, no. 99, p. 232, b3-7) [◎保任常行] 03.下面的「舍心」,指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产生六识的情况下,心里面 的意念,会有「可意」、「不可意」和「厌离」、「不厌离」,这两种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产 生。把这两种正负面向的情绪,同时舍离,而住在正念正智的念头上面。这时的「舍心」为 「心」里的情绪「舍离不平等」的波动、起伏;「舍心」也可看做是「平等心」。因为这是在 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做的功课,其实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打基础、或保任的功夫。 《杂阿含经》卷11:「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 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 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 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 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於眼、色 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CBETA, T02, no. 99, p. 78, b6-20) 《杂阿含经》卷1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正念正智舍心 住。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93, a16-21) [◎入禅要道] 04A.下面的「舍心」,指在四禅的每一个阶段,「心」都要「舍离」苦、乐、忧、喜、舍的感 受,而得以进入禅境。 《杂阿含经》卷1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 无食无食乐者;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 食无食解脱者。 「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 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 「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 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 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 「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 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 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 「云何有食解脱?谓色俱行。云何无食解脱?谓无色俱行。云何无食无食解脱?谓彼比丘贪欲 不染、解脱,□恚、愚痴心不染、解脱,是名无食无食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23, a23-b19) 04B.下面的经文,专对修习「七觉支」的禅法来说。这□的「舍」心,指「舍觉支」心,依著 「定觉支」,心舍离贪忧。 《杂阿含经》卷26:「佛告无畏:「若婆罗门有一胜念,决定成就,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 忆念,当於尔时习念觉支。修念觉已,念觉满足,念觉满足已,则於选择分别思惟,尔时择法 觉支修习。修择法觉支已,择法觉支满足,彼选择分别思量法已,则精进方便。精进觉支於此 修习,修精进觉支已,精进觉支满足,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修喜 觉支已,则喜觉支满足,喜觉支满足已,身心猗息,则修猗觉支。修猗觉支已,猗觉满足,身 猗息已,则爱乐,爱乐已心定,则修定觉支。修定觉支已,定觉满足,定觉满足已,贪忧灭, 则舍心生,修舍觉支。修舍觉支已,舍觉支满足。如是,无畏!此因、此缘众生清净。」」 (CBETA, T02, no. 99, p. 190, c12-26) 如果要细讲「舍心」,还可以有得发挥,就留给各位诸贤大德来发表。 --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60.245.65.222 |
阅读文章: 第 17167/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