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阅读文章: 第 1767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Wino  Wu
标题: 请教各位大德
时间: Thu Oct 30 01:45:25 2014

依阿含经而言,人有灵魂吗?世上有鬼吗?

五蕴内外无我,那修行佛法的那个意念是什麽?

世尊曾将五蕴比喻为在後紧紧追杀的盗匪,那在前面拼命逃的那个不是我吗?

感谢各位大德喔

请教各位大德

依阿含经而言,人有灵魂吗?世上有鬼吗?

五蕴内外无我,那修行佛法的那个意念是什麽?

世尊曾将五蕴比喻为在後紧紧追杀的盗匪,那在前面拼命逃的那个不是我吗?

感谢各位大德喔

LinkTitle: 请教各位大德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permalink/765665263479947/

> -------------------------------------------------------------------------- <

From: 乔瑟夫
Time: Fri Oct 31 14:16:47 2014

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 <

From: Yf Yau
Time: Sat Nov 01 23:49:34 2014

你为什麽学佛?

> -------------------------------------------------------------------------- <

From: Wino  Wu
Time: Mon Nov 03 02:56:47 2014

我学佛第一阶段先远离五蕴的伤害

> -------------------------------------------------------------------------- <

From: Yf Yau
Time: Mon Nov 03 09:48:59 2014

有我被贼追,无我贼追谁?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Nov 03 13:34:32 2014

T30n1579_p0769b10(16)□复次一切愚夫异生於其六处由执我故名藏。执我所故名护
。

T30n1579_p0769b11(07)□由萨迦耶以为根本。各异世间见趣差别。

T30n1579_p0769b12(08)□我慢增上爱现行故名覆。於顺乐受所有六处。

T30n1579_p0769b13(05)□有贪欲故名味。於顺苦受所有六处。有□恚故名结。

T30n1579_p0769b14(00)□於顺不苦不乐受所有六处。

T30n1579_p0769b15(05)□有愚痴故名合。於过去世所有六处。有顾恋故名随眠。

T30n1579_p0769b16(00)□於未来世所有六处。有希望故名系属。

T30n1579_p0769b17(01)□於现在世所有六处。有耽染故名执著。

T30n1579_p0769b18(02)□於自摄受他身六处。执为我所。

> -------------------------------------------------------------------------- <

From: 乔瑟夫
Time: Mon Nov 03 14:08:05 2014

学佛应该是先了解五蕴自性,五蕴有善有恶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3 18:57:47 2014

「灵魂」一词的定义混乱,如果是说人死後不是一了百了,那佛教是这麽认为的;如
果是说有一个恒常不变而永生的主体,那佛教是否认的。

「鬼」是六道之一,在佛教来看是有的,也是众生之一。不过世面上常见到的通常是
人吓人,或是有人在搞鬼 :D

究竟来看,五蕴都是无常的,因缘生灭的,因此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但一般人
都有执著、都是基於自我来行事,自然也就会有对应的贪、□、痴,及得失心。

修行佛法的意念也是因缘而生的,但学佛能让人往好的方向走,先是能烦恼少些,往
生善处,甚至解脱轮回。

如果以为「无我」=「我=无」,那是误解,那是属於断灭见。详情下po待续。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3 18:58:54 2014

许多人执著於世间的有,认为自己的灵魂、或造物主、或万物,可以永恒的存在。这
种见解,称为「常见」,或是「世间有」。

也有人执著於世间的无,认为杀人放火都没关系,反正人死後就一了百了,只是早死
晚死的差别。这种见解,称为「断灭见」,或是「世间无」。

佛陀则告诉我们,执著於「世间有」、「世间无」都不能解脱,要观世间因缘而生、
因缘而灭:因为了知世间是因缘而生,所以不执著「无」,因为了知世间会因缘而灭
,所以不执著「有」。

所以有此千古名言:「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
生世间有见……如来离於二边,说於中道」,即出自《杂阿含经》卷十第262经,以
及卷十二第301经。

经文可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第262经经文导读

> -------------------------------------------------------------------------- <

From: John Lin
Time: Mon Nov 03 19:59:57 2014

无是无假我    有是有真我

> -------------------------------------------------------------------------- <

From: 邱大刚
Time: Mon Nov 03 23:31:53 2014

呵呵,佛陀的看法不太一样,可以说有「假我」,但是没有「真我」 :D 以下提供作
参考:

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认为「有我」,即有灵魂之类,具有「永恒、不变、独存、自
在、能主宰」的特性。

而佛陀悟道时,发现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一般人执著於
有「我」的见解(「我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反而造成业与轮回,造成生、老
、病、死、忧、悲、恼、苦。

如果有「恒常、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这个「我」应该是不会变的
,不会变也就不应该有苦(受逼迫)。但实际上

* 身心都是迁流变化的,因此才会有苦:无常即苦。

* 会变、会苦就不是「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苦即非我。

* 既然没有「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的「我」,身心也就不是「我」所
拥有的:非我者亦非我所。

> -------------------------------------------------------------------------- <

From: Stan  Chang
Time: Thu Nov 06 01:18:44 2014

有「假我」无「真我」=> 这个结论也许会让人惊恐,但它却是真相

> -------------------------------------------------------------------------- <

From: Wino  Wu
Time: Thu Nov 06 23:23:02 2014

一位天生阴阳眼的名通灵人 最後信回教 因她曾陪伴许多人走最後一程 也就是看者
亡者的灵魂脱离躯体的过程 她说人死後变鬼魂与回教的描述较接近 且和其他宗教相
比清真附近完全没鬼魂游荡 所以她选择回教

> -------------------------------------------------------------------------- <

From: Wino  Wu
Time: Thu Nov 06 23:34:15 2014

我试著用佛法来解释她的见闻 五蕴内外无我如果是目标 那修行到完全无所执著的境
界 涅盘後不会有鬼魂 如果没修行的一般人 身亡後可能还留有我执 这我执就是一般
所说的鬼魂 如果五蕴内外无我是真实状态 那所有人身亡後都不会有鬼魂  也就无法
解释她的见闻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hu Nov 06 23:36:31 2014

我相信(一位天生阴阳眼的名通灵人 最後信回教),但我相信她也有所限制(她所能的
最大能力)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Fri Nov 07 00:55:32 2014

嗯, 个人的经验是, 一些民间信仰的修行人可以观察到一定层次的鬼神, 但限於修行
的程度, 能察觉的层次是有限度的, 远高於修行能力的鬼神往往就无法如实察觉. 换
句话说, 或许回教信徒往生的层次较高, 所以这位通灵人无法察觉这些信徒的去处.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Nov 07 21:18:03 2014

阴阳眼受限於自身能力,只能看到比自己定力差的世界,一般报得的多为鬼眼,只看
得到鬼、看不到天人。有定力则可看到层次较自己定力低的天人。

回教清真寺通常不欢迎非信徒,一般不会让非信徒进去,孤魂野鬼一接近就被回教护
法赶走了;佛教通常广结善缘,除了特定结界的修行地点外,来者不拒,甚至会施食
。

有些具阴阳的人会很讷闷:「为什麽很多法会上除了人外,都是鬼?」其实法会上天
龙八部都满满的,但是除了人及鬼外,阴阳眼看不到其他会众,只看得到比他层次低
的,而有这样的错觉。

因此阴阳眼对於了知真理的帮助非常有限,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误判,这些在《长阿
含经》有很多说明,就算大梵天的超高定力,都会因为他是第一个投生於新宇宙的众
生,而认为自己是造物主,何况是一般的众生,以有限的视野观察无限的世界,各种
不一定正确的见解自然是所在多有了 :)

> -------------------------------------------------------------------------- <

From: 邱大刚
Time: Fri Nov 07 21:26:05 2014

另外,人死後不一定为鬼,鬼只是六道之一。

民间观落阴之类找到的家属许多是淘皮鬼,变化身形假装是往生的家属,因为鬼道有
他心通,能够知道来问的人在想什麽,因此常能正确回答来人的问题。

> -------------------------------------------------------------------------- <

From: Wino  Wu
Time: Tue Dec 30 02:37:58 2014

五蕴内外无我  确实是真实状态  人死後五运具灭  也是真实的  可惜十四无记大多
是有关我的问题  我目前只能确定这样  但我更确定随著修行的进展  很多问题自然
就会有答案  在那之前最好不要自己胡思乱想找答案  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修行吧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Dec 30 13:57:27 2014

五蕴是贼,「我」是贼王。 ^_^

> -------------------------------------------------------------------------- <

From: 陈祥林
Time: Tue Dec 30 21:50:22 2014

> -------------------------------------------------------------------------- <

From: 乔瑟夫
Time: Tue Dec 30 23:03:00 2014

(杂阿含905经)..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

「若说如来後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後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後生
死、无後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後、非无後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
尽,心善解脱,言有後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後生死、有後无後、非有後、非无後生
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

(这是说有色的部分)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後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
、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後有亦如是说。

(这是说有无色的部分)

(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後有者不然;後无、後有无、後非有非无者
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1767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