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阅读文章: 第 1767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郑玉如 标题: 通常都听到大众共修时那种整体的力量较稳定 时间: Sun Jul 09 14:21:23 2017 请问 通常都听到大众共修时那种整体的力量较稳定。我也感受到那种感动力量。 只是有个小疑问,就是非佛教徒的长辈友人说一些名词甚麽正负能量磁场会被影响 ...(例如正能量被强大的低潮负能量影响..) 我是认为 亲近佛菩萨经典是最正的能量_()_ 可有些人不这麽认为.(或许因为不了解?) 因为自己本身好像也很容易感染周遭的状态. 例如本来心情很好很平静,大众共修或 念佛.读诵经典时也没想甚麽, 大众总有人想念亲人或悲伤,因为位置都蛮靠近的 , 如果在旁边,我就会莫名其妙也突然感受悲伤流泪...。 当然也有坐下开始读经,常有感觉喜乐平静的状况。 有时开始前後靠近时,我就又可能又有感受 出现无法控制的流泪. (可能小妹双鱼 海王星重,容易会吸收别人的感受情绪..莫名其妙变成自己的 XD ) 那这样的话有可能会让本来开朗的人变得容易悲伤忧郁吗?XD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Jul 09 15:07:15 2017 并非代表佛法说话。只是个人之经历。 当一个满心欢喜的人落入一群充满怨恨愤怒心的人群里。阁下还可以有喜悦心吗? 相反一个伤心欲绝的人,遇到一班充满爱心正能量的人群。自然地被分化负能量。植 物只向阳光生长。只有将邪见败坏十恶心当作快乐的人,□会向地狱生长。 在下觉得,在颂经时感触流泪。只是自己压抑了伤感太耐。误解产生偏见,压抑产生 烦恼。消融了烦恼,应该明白当下便是快乐。?????? > -------------------------------------------------------------------------- < From: Andrew Lau Time: Mon Jul 10 00:57:13 2017 欢喜,悲伤不要理会,不要投入,只知口念经,耳去听,任由其生起,任由其出去, 鸟飞过湖面一样,不留痕,但要知道,不要追看,但不知道却是昏沉。一步步试,并 非麻木而定,而是定下心来为六道父母而念,为天下苍生而念佛 > -------------------------------------------------------------------------- < From: Bowen Ke Time: Wed Jul 12 23:08:19 2017 佛教的各种修行方式,通常都有专注的目标(所缘),以及身心的变化转折。像是六随 念---忆念 佛、法、僧、戒、施、天。举经典的内容来说: (杂阿含931经) ===========================================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 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恚、愚痴心,其心 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於如来正法、於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於凶□ 众生中无诸□阂,入法流水,……乃至涅盘。 ============================================= 修习念佛时,专注的目标就是如来事,像是如来的十号、功德智慧,以及像是出家成 道的过程。念佛的时候要专注在这个目标上(如来事),这就是这个修习法的所缘。 此时身心状态会有自然的转变,像是贪嗔痴暂伏,心正直,随喜欢悦....,等等。但 是可能有几点可能要注意。第一个是,在修习的过程中,还是要专注在所缘上。如果 此时注意力移转到强烈的情绪,算是分心。(除非是特意转换修习法)。通常修习"念 "之类的法门,专注的目标比较没有像"定"那麽集中,所以感受到所缘之外身心的诸 多变化是正常的。只是,整个过程还是要专注在主要的目标上。 其次,通常身心的转折,可以顺其自然。但有好的发展方向跟不好的发展方向。例如 ,此经中有提到的身心转化: 不起贪嗔痴 >>> 心正直 >>> 得如来义、正法 >>> 随 喜心 >>> 欢悦 >>> 身猗息 >>> 乐 >>> 定。总之是往理性,身心轻安稳定的方向发 展。如果是太强烈的喜怒哀乐情绪,那可能是反映某种问题(例如,贪嗔痴),可以试 著不要分心,专注於修行的方法及所缘上,来解决。总之,可以透过对七觉支所提到 的各支,以及经典内容来评估自己的状况。修行的目标是把身心导向适合於智慧或定 力的发展。能量之说可以不用太在意。至於,彼此间的影响,通常在专注力提升或心 比较平衡之後,就比较不会受干扰了。 > -------------------------------------------------------------------------- < From: 郑玉如 Time: Wed Jul 12 23:14:47 2017 谢谢@bowen ke师兄!竟然可以引导如此理性的状态分析 感谢_()_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767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