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
阅读文章: 第 259/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iyuki (美雪) 站内: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29期 时间: Thu Aug 25 03:03:36 2005 世事如桑千万树 鞭鼓生 雪公咏诗云:「鼓刀磨剑不平气,郁塞胸中化作诗。世事如桑千万树,春蚕才吐一行丝。 」 「世事如桑千万树,春蚕才吐一行丝。」人生世间,除非隐居山林,离群索居,否则总离 不开许许多多的人与林林总总的事。事情可以顺利化解倒还好,若是因人为的明争暗斗与 情绪引发的曲曲折折、是是非非,而衍生了烦恼,那就令人胸怀郁塞了。世事缺少了正气 与道义,自然会教人心生不平。这股折磨人的不平气,世间人大多以身、以言语、或以怀 恨心加以报复,或藉酒浇愁,来作纾解。雪公则化作诗篇,虽然「春蚕才吐一行丝」,也 足以□涤胸臆,化浊为清。 走在修行的路上,如何实践古大德所云:「行住坐卧、扬眉瞬目,无不是用功之处呢?」 面对烦恼、郁气填膺时,怎麽用功呢? 阿含经上这麽说,□恨心会增长出许许多多的恶念与恶事,这就会助长鬼的威势。而慈悲 是善的活水源头,它可以消减鬼的魔力。因此,众生如果心中积存了很多的□恚,那就是 与恶鬼共同创造发展事业。反之,如果让慈悲常驻心头,这就是与佛菩萨同进共出在一个 地处了。 彻悟大师也说,应当要很绵密的自我检点,究竟平日所用的念头,跟那一界相应的最多? 跟那一界相应的最猛?这样自我反省,那麽来日,将会安身立命在那个地处,心中自然有 谱,也就不须请教别人了。 既然对世间有所觉悟,决定背尘合觉,了脱生死,当然要远离鬼魅的心行,追随佛菩萨的 步履。难行也要行,难忍也要忍。雪公说:「觉悟了,还要证,忍不过,如何证?」春蚕 吃尽了千万树的桑叶,就好比吃尽了世间数不尽的委屈与烦恼。而最後却内化出一丝可以 让人织成绮罗,作成衣裳的蚕丝。诗是温柔敦厚的,修行的你我,慢慢体味吧! 读易散记:否卦六爻 自 明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休否,大人吉。」 九家易注:「否者,消卦。阴欲消阳,故五处和居正,以否绝之。乾坤异体,升降殊隔, 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据李氏疏说。在消息卦中,否是消卦,故阴欲消阳。九五以九居五,处於中和,居於正位 ,故云:「五处和居正,以否绝之。」即阻绝阴欲消阳之意。爻辞休否,休是止息之意, 否是闭隔之意。故「以否绝之」谓之休否。「乾坤异体」犹言分体。即是彖传「天地不交 」之意。「升降殊隔」犹言乾上升,坤下降。即是彖传「上下不交」之意。此是否绝之象 。十二月消息,否是七月卦。此时万物已成熟,乾坤定居其位,卑不犯尊。九五处和居正 ,即得此象。故九五大人吉。 孔氏颖达依王注解释:「休否者。休、美也。谓能行休美之事於否塞之时,能施此否闭之 道遏绝小人,则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 「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荀慈明注:「阴欲消阳,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谓坤性顺从,不能消乾使亡。包者, 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职在上,坤体在下。虽欲消乾,系其本体 ,不能亡也。」 京房注:「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故以喻。」 陆绩注:「包,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 李氏鼎祚注:「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与几同。几,近也。九五居否之时,下包 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过於桑。故曰,其 亡其亡,系于包桑。言五二包系,根深□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者也,虽遭危乱,物莫 能害矣。」 郑康成注:「犹纣囚文王于□里之狱,四臣献珍异之物,而终免於难。系于包桑之谓。」 以上各注,今依李氏纂疏大意解释如下。 荀注。阴欲消阳,有由九四消及九五之势,故曰:「其亡其亡。」意谓阴虽善消,而坤性 顺从,不能消乾使亡。「乾坤相包。」是参同契文。荀氏引以解释包义,谓阴包阳,阳亦 包阴。坤文言传:「天玄而地黄。」周礼冬官考工记:「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桑本上 玄下黄。玄黄同在一体,故取其色,以象乾坤阴阳相包,亦是一体。系辞上传:「天尊地 卑,乾坤定矣。」故云「乾职在上,坤体在下。」坤阴虽欲消乾,然而阴阳系于一体,犹 系于玄黄之桑,何能消亡。 京注。本草纲目李时珍引典术云:「桑乃箕星之精。」桑乃蚕所食叶之神木。京氏谓桑有 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天覆象玄,地载象黄。故取桑之上玄下黄,而衣食 于人者,以喻之。 陆注。说文:「包象人怀妊,巳在中。」包是生人之本,故云:「包,本也。」意谓根本 坚固,自不能亡。说卦传:「巽为绳。」五与四三互体为巽,故云:「如以巽绳系也。」 李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故云:「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史记郦 生传注:「郦食其读历异几。」是「其」有「几」音,亦有「几」义。故云:「其与几同 。」尔雅释诂:「几,近也。」故云:「几者近也。」九居否五,与二正应,故云:「下 包六二。」二为体坤,又互艮。艮为山,坤为地。地上为田。故云:「地上即田也。」五 互巽为木。诗□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故云:「田上有木,莫过于桑。 」「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者,此说五与二相包系,得位正应,根深□固,犹若艮山之坚 ,坤地之厚。「虽遭危乱,物莫能害」者,犹系辞下传说:「亡者,保其存者也。」崔憬 注:「有亡之虑,则能保其存。」 郑注。引文王囚于□里之事,以明虽处于难,终能获免。有合系于包桑之义。 象传说:「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崔憬注:「得位居中也。」 李氏疏:「九为得位,五为居中。得位居中,则阴不能消。故大人吉也。」 否闭时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九五唯有居中守正,方能遏止小人之道,然後可以转否 为泰,所以大人吉。 上九。倾否。先否後喜。 侯果注:「倾为覆也。否穷则倾矣。倾犹否,故先否也。倾毕则通,故後喜也。」 据李氏疏说。礼记中庸篇说:「倾者覆之。」故此注将倾字作覆字讲。礼记月令季春之月 :「五覆五反。」覆,就是反覆之意。倾否即是覆否。覆否,即是反否为泰。否极则泰来 。阴消阳,至上九则穷,穷则倾覆。故云:「否穷则倾矣。」否在倾时,其体犹是否,故 谓「先否。」倾毕,则反为泰,由否塞而为泰通矣,所以「後喜。」 孔氏颖达说:「处否之极,否道已终。此上九能倾毁其否。故曰倾否也。先否後喜者。否 道未倾之时,是先否之道。否道已倾之後,其事得通,故曰後有喜也。」 象传说:「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虞仲翔注:「否终必倾,盈不可久,故先否。下反于初,成益体震,民说?疆,故後喜。 以阴剥阳,故不可久也。」 据惠氏李氏之说解释。高诱淮南子注,倾作下字讲。上反初为倾否。故象传说:「否终则 倾。」虞氏据传解释:「否终必倾。」谦彖传说:「地道变盈而流谦。」故云:「盈不可 久。」卦体,在下者为先,在上者为後。否卦以阴消阳,消至三而成否。三在下体,上与 三相应。故上九爻辞曰先否。益自否来,故云「下反于初,成益体震。」下反于初,即是 张编修所解释,由九五使上九反至初六之下。也就是益卦彖传所说的「损上益下。」上九 反至初六之下,则初至五顺序往上提升为二至上,於是由天地否而为风雷益。益的下体是 震。故云「成益体震。」益卦彖传:「民说?疆。」虞氏彼注:「震为喜笑。」故此注: 「民说?疆,故後喜。」以上是解释爻辞先否後喜之义。虞氏此义,损上益下,可以使否成 益。成益之後,再以三上易位,即成既济。此与侯氏之注异。「以阴剥阳,故不可久也。 」此释象传「何可长也」之义。此处是说,不能损上益下,便不能由否成益,则任阴消阳 ,消至上九,而成山地剥。最後上九则以一阳复於下,而为地雷复。剥极必复,故不可久 。 象传说:「何可长。」即万事?常之意,否泰皆然。惟其?常,乃可转变。泰时可以延长, 否时可以速去。可转变者是事象,不可转变者是理体。明体达用,则可转变一切事象。所 以圣人说:「何可长也。」 唯识三十颂研究(八十九) 智 果 ◎生死相续难(续二) ※前 言 无漏业为因,所知障为缘,所感得之殊胜异熟果,在经论中,略有三名: 第一名为不思议变易生死身(楞伽经) 第二名为意成身(楞伽经、胜□经、佛性论) 第三名为变化身(显扬圣教论) 上回略释第一名已讫,今当略释馀名。 ▲释第二名—意成身 1、释 名 成唯识论卷八云:「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谓变易生死身,亦可名为意成身,何以 故?以诸圣者之生死身,乃随其济度众生之大悲意愿所成就故。 譬如瑜伽论卷四十八载:菩萨以大悲愿,「於诸□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为令众生, 少用功力,而得存济,於大鱼等种类中生,身形广大,随所生处,以自身肉,普给一切□ 馑众生,皆令饱满。」即是一例,若广宣说,菩萨以大悲意愿,哀愍为先,受种种意成身 ,当知无量。 2、引 证 胜□经云:「譬如以取(烦恼障)为缘,以有漏业为因,续後有者,而生三有(上来举「 分段」因果,以况下文之「变易」)如是以无明习地(所知障)为缘,以无漏业为因,有 阿罗汉、独觉、已得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按:已得自在菩萨者,旧云:「大力菩 萨」,即是第八地,於相及土,得大力故,谓彼为济度众生故,能随欲变现金银珠宝等相 ,又能随欲变现大小净秽等土故。 佛性论卷二亦载:「无明住地为缘,及微细妄想所起无漏业为因,得起三种意生身。」 (按:「意生身」即「意成身」,乃初地以上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非父母 所生之身也。)何等为三?十卷楞伽之第五卷载: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 一者「得三昧乐三摩跋提意生身」(「三摩跋提」,梵语,意译「正受」)。 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 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 ▲释第三名—变化身 1、释 名 成唯识论卷八云:「亦名变化身,无漏定力,转令异本,如变化故。」谓变易生死身,亦 可名为变化身。何以故?以诸圣者,能以无漏定力,转变原来之生死肉身,成为清净微妙 、广大光洁之身,无而忽有,犹如变化,故名「变化身」。 2、引 证 显扬圣教论第十六载颂曰: 「声闻有二种,趣寂趣菩提, 依止变化身,趣无上正觉。」 颂意谓声闻转依(转舍染劣法之所依,转得胜净法之所依)有二种: 一者趣寂灭。 二者趣菩提。 或问:「声闻无学,永尽後有(已尽分段生死惑业,不受後世苦果),云何能证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答曰:「依变化身,能证菩提,非业报身。」 上来正解二种生死已讫。 ◎释本颂文 ▲正 解 论卷八云:「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 障种子,俱执著故(皆说名『取』),『俱』等馀文,义如前释。」意即前面颂文中所谓 「诸业习气,即指有漏、无漏二业之种子(「习气」即「种子」之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 分故);又前面颂文中所谓「二取习气」,即指烦恼、所知二障之种子,因为此二障,皆 有执著之意义故,名「二障」为「二取」。至於颂文中之「俱」字等馀文之意义,皆如同 前面最初之解释。 ▲逐难释 □(1)解变易难 问:分段生死,舍生趣生,可言异熟前尽後续;变易生死,既无趣舍之义,宁得前尽,馀 复生耶? 答:变易生死,虽无如分段生死之前後异熟,别尽别生之义,却以无漏定愿数数资助故, 改去前恶者,转生後胜者,令後身命,展转胜前,亦有「前异熟既尽,复生馀异熟」之义 也。 □(2)释颂中不说现行所以 问:亦容有「现业」,及「现二取」故,能令生死相续无穷。云何但言由「二习气」(即 诸业习气、二取习气)? 答:理由一:虽实亦由诸法现行(即诸业现行、二取现行)令生死相续,而种子相续, 一切时有,非如现行,多间断故,颂中偏说种子,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也。 理由二:为显示真异熟因,即是本识所执持之业种子;真异熟果,即是本识,因果皆不离 本识,故不说「现行」。虽然善恶等法之现行,亦是异熟因,但不能即时「与果」(正与 彼力也,即正给予产生结果之力用也),须待熏种子已,要於後时,方「与果」故,颂文 但说「种子」也。 问:六识之中,亦有异熟果,何故颂中不说前尽後生? 答:无记转识,多间断故,非真异熟,不过只是「异熟生」耳,所以颂中偏说第八识真异 熟,正是生死相续之法也。 按:窥基大师之枢要卷上末云:「真异熟,具三义,一、业果(善恶、漏无漏业因所感者 ),二、不断,三、遍三界。」又云:「第七具後二义,非初。第六报心(异熟生心)具 初、後义,非中;非报心(善恶一分)具後一义,非初二。五识报心,具初,非後二;非报 心,三义俱无。」 故唯第八,独得「真异熟」之名,正是本颂文中所指二种生死相续之法也。 上来(丑一)正解颂文,依「染法(有漏法)相续」讫。(颂言「异熟」故非无漏) (丑二)例明净法(无漏法)相续 问:有情之生死轮回,相续不断,既是不待外缘,但由内识,诸佛菩萨净法相续,为复亦 由内识?为复别有净体? 答:净法相续,应知亦然!何以故?无始以来,依附本识第八中之无漏种子,以为其因; 由其转识等,数数熏发,以为其缘,因缘和合,渐渐增胜,乃至究竟,得成佛时,便转舍 本来有漏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无漏清净识种,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佛本因之大誓愿力, 尽未来际,起一切利他之妙用,相续无穷! (寅)总结上文 论卷八云:「由此应知,唯有内识」即由上来所说染净道理,应知诸法相续,唯有内识也 。 上来「广释外难」中第一「释违理难」已略释竟。 自守其道 印祖云: 现在邪魔出世之时,吾人只可自守其道,决不可与彼相校。一经校量,彼必更加黩谤。尔 为尔,我为我,汝不来找我,我决不找汝。否则必定更要妄造谣言。(印祖文钞三编复周 善昌居士书四) 庚戌年灵山寺佛七讲话(上) 雪庐老人 说与修持三种巧 念佛不得一心,有原因:一是善根少,一是福德少。善根尚可自修,福德要往何处作,不 易选择。 打佛七发愿要得一心,在此道场念佛就能得一心。一次佛七道场花钱很多,千人之中有一 人得一心不乱,成就一人,这场佛七就不算空结七了。所谓千人吃饭,一人还债,即是一 人供养大众。诸位可发此大愿,观想此一道场是我请来的,一切负担要以我所得之一心回 馈,如此念佛,善根、福德兼而有之矣,此念佛方法一也。 临终心生颠倒,乃因修行人临终不能作主,故不得已要请人助念,今台中已无助念团,全 赖自己平时念佛得一心。时时心存现在就是命终,弥陀即将来接引,看自己如同坐化,佛 七大众都是来为我助念的莲友,谛听众人念的六字洪名,如一字听不清,心即乱。若一直 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自己的福报,如此念佛可得一心。此念佛方法二也。 经典说一个比喻,有人行路失足落井,手抓住树枝,未落下,亦不得出,井底有火,旁边 有刀,四下滴臭血,忽来黑白二鼠,啃咬所抓的树枝,眼看树枝将断了。此时,井边来了 阿弥陀佛,只要一念佛,佛就听闻得到,佛即伸手施救,但必须念得佛能听闻,声声送入 佛的耳中。如打电话时,别无他心,专心与对方说话。念佛也须如此,必须至诚一念将此 声音送入佛耳,当下就得救出。此念佛方法三也。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可任选其一,不能同时用,用二法以上则乱,只许选择适合自己的一 法修持。最後说一首偈: 一心不得年复年,大愿弥陀也枉然; 说与修持三种巧,能开极乐宝池莲。 大家放下万缘,照此方法,一句弥陀,一直念下去。 莲邦建设为君忙 应知娑婆世界是众苦逼迫的世界,一时一刻无一点好处,都在起惑、造业、受苦,循环不 断。可惜一般众生迷而不悟,以苦为乐,实在可悲! 佛菩萨太慈悲,制造一个好地方,使众生去得了。在未去之前,已先行布施,须知布施之 中,有「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在受苦时,给予众生短时间的欢喜、安慰,便变 现一个境界,让众生在此境界得一时安稳。今佛七道场,虽然只是娑婆的一小□围,却是娑 婆境内的安乐世界,七天为时虽短,也很了不起。今日能来参加佛七者就是有福,不来打 佛七者在外尽是起惑、造业、受苦,而来此则安稳清净,不起惑造业,此福即不小。那些 在外头常起的三种障碍:惑、业、苦,有人在佛七之中同时都没有了。 极乐如何去法?弥陀知众生不易去,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说,众生临终只要念佛 ,弥陀就听闻得到,无量无边的化佛菩萨来到头顶,寿命终了就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如 何念佛能令佛得闻?念者与佛之间,必得无障碍,念佛不胡思乱想,就与佛没有障碍。念 佛时,一心专注不乱攀缘,弥陀就听闻得到,这就是一心不乱的境界。最後说一首偈: 作茧缠身落沸汤,莲邦建设为君忙; 如何不肯真心去,只在娑婆受祸殃? 娑婆众生如同蚕儿作茧自缚,最後都入了滚沸汤里,惨遭煮死。极乐世界乃为接引众生而 设,吾人不去,如何对得起佛呢?打佛七时,虽想去极乐,而心不真,心不真便是甘愿在 娑婆受灾祸。(上) 临终须防三爱 释氏要览 若爱欲未断,则命欲尽时,心生愁恼,众苦相逼,必生此三爱,此即润未来生之缘。 一、境界爱,临终时,於眷属、家财等起爱著心。 二、自体爱,临终时,爱惜自己身体。 三、当生爱,临终时,於当来生处有爱著之心。 莲池馀馨之四—广钦老和尚 智 展 农历十月二十六日,是广钦老和尚一百一十一岁冥诞。这位近代净宗高僧,虽不曾升座讲 经,也没有成篇累牍的文字著述流传後世,但他老人家「苦行念佛」的行持、风□,至今 却仍为佛弟子们津津乐道。广老在世时,经常告诫弟子,修行就是要学吃苦、习忍辱(无 我),藉以销融无始劫来的业障。而如果有人来求开示,老和尚也总以「念佛最要紧」回 应,不谈玄说妙、舞文弄墨,可是语默动静却流露凛凛道风。翻阅老和尚开示录,没有深 奥的教理名相,只有一句句自性地流出,切合圣言的真实语。欣逢广老诞辰,兹将老人家 在净土法门方面的开示略作摘录,供养读者诸君。普愿见闻者,以净土为归,同生极乐国 : 念佛是了生死之行 某日,有佛学院比丘一行三四人上山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对比丘们说: 「看经书仅是寻一入道门户,而念佛才是切实了生死之行。念佛要具信、愿、行三力,要 能引声念佛,大地一音,即各种声音入耳,即转成念佛音,而无分别,不被转去,方名一 心不乱。」 居士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某居士问老和尚:「我们在家人应修持那一法门?」 老和尚说:「在家居士想要修得如何,那是不可能的事,还是舍下一切,一心念佛,求带 业往生,不要再堕娑婆,才是最稳当的。我们出家人,有的为了度众生,发愿还要再来这 娑婆世界,但这个愿,也要本身达到菩萨的境界才有把握,否则一来很容易就迷失掉,又 被牵入轮回中,这是很危险的。现在人学佛,自度尚未成,自身还是一团泥沼,就想度自 己的亲眷,结果,度人未成,反被人度去。学佛人自度无暇,还去牵绊挂碍亲眷,这样世 俗念头不易转过来,想要修成了生死,就很为难了。」 在家学佛以念佛为根本 某法师与信众十多人,上山请老和尚开示学佛门路。 老和尚说:「念佛。」 「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们粗衣淡饭,学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 参研经典的路,所以,诸位在家学佛,还是以念佛为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简单,业感重的 人,会念得索然无味,而起烦恼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那也 是不简单的事。」 修持净业 超越轮回 老和尚说:「我们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著更多的业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门修净业,在 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欲乐所缚,贪□痴业造得越多,命终後就堕得越深。 现在既然进佛门,听了佛法,便当多念佛、拜佛、布施,将来才有个好去处。学佛人念佛 ,便是要在纷纷扰扰的六根尘中,寻出一条超越生死轮回的路,佛念得越多,善根、正念 增长,才不会随妄念业障流转,才有办法了生死。」 广钦老和尚在近代净宗高僧中,可说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老人家虽然目不识丁,但是以 苦行庄严身心,将性命交付弥陀的结果,却使他智慧大开。细细玩味广老和弟子、信众之 间的问答、对话,均能发现其旨不离内典,句句契合究竟解脱之道。由此可知,学佛不能 仅在文字上打转,必须配合老实修行,方能断惑证真。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由於预知时 至,故已先将寺院大小事务交代妥贴;往生前二日,还打小木鱼教寺内住众念佛。临终之 时,端坐念佛,无碍往生,其自在可知矣。广老最後遗言是「无来无去无代志」(闽南语 ),吾人若想超生死、出苦轮,便应以广老为模□,谨遵其教诲,行住坐卧不离弥陀,则 娑婆毒焰必可化为极乐清风。 诸法因缘生 三 省 若见缘生,即能见法。若能见法,即见如来。 (摘自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许多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因为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都没有自体 ,当下即是「空」。众生若能如实明白并体证这个道理,就能看到诸法的真实相貌,不会 在虚幻的因缘聚散中,生起种种执著、烦恼。而烦恼不起,迷惑不生,便能契入诸佛的大 智大觉中。 诸佛境界,深妙难测,非凡夫虚妄分别心所能了知。若欲体证,亲尝法味,观「诸法因缘 生」乃是首要入门。试想,平日与吾人常相左右的贪□痴种种烦恼,不正是六根在对六尘 时,无法运用「空观」智慧加以察照,因而随顺逆境迷转而起的吗?在遇境逢缘当下,若 能即时觉察「诸法因缘所生,空无实体」,境界的迁变,自然就如过眼云烟,无法勾起妄 心的躁动;而如能时常练习,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即可逐渐压伏「我执」,进而断其根株 。 世间的纷纷扰扰,是由於众生的我执坚固;欲消弭我执,观「诸法因缘生」乃是究竟下手 处。然而,道理说来容易,情境来试炼时,是否只是「看得破,忍不过」,端看个人修行 功夫了。 白 居 易 吕富枝 白居易,字乐天,唐朝山西太原人。从小聪慧过人,幼儿时,就能认识「之」「无」两个 字。通达儒家经典,善能作文章,尤其擅长作诗。贞观年间中进士,唐宪宗时,官任左拾 遗(谏正官),立志以儒家道理,办理政治,福国利民,但因为人正直,招人嫉妒,又因 直言,得罪宰相,於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到了唐文宗时,又召入朝,为刑部侍郎,後来累次升迁,做到太子少傅。 白居易中年皈依佛门,亲近高僧,跟随高僧受持净戒,修习佛法,施舍自己屋宅,建香山 寺,自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最初,曾经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行住坐卧念弥勒菩萨,想弥勒菩萨,发 愿来世,要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内院。 到了晚年,辞官专心修行,身体患了疯痹病(手足活动不灵活),於是就转修净土念佛法 门,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东都结莲社,精进念佛,发愿极力宏扬净土法门,劝人发 愿求生西方净土。提出俸钱三万,绘画一轴「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图中极乐世界依报 清净庄严,正报佛菩萨圣众,相好庄严,完全依照无量寿经内容所说的描绘,画得深入逼 真。 极乐图完成後,白居易恭敬顶礼发愿,并在极乐图上题偈称赞说: 「极乐世界清净图,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曾经作一篇「白乐天念佛偈」: 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 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 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麽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 弥陀。 唐武宗会昌六年,有一天晚上,白居易坐在榻上念佛时,突然间就往生了。享年七十五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流通於世。 ※莲池大师赞语说:东海的蓬莱仙岛(仙人所住的地方),有白乐天的名字,白乐天以偈 推辞说:「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意思是说:仙山东海不是我的归处,归 就必须归兜率天弥勒内院。如今白乐天又舍去兜率天,而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不就是所 谓的「披砂换金」吗?披开砂石,从中拣出纯金,愈选择愈精纯愈完美。 富海仁山—福慧双修的周大德 周荣富老居士治丧委员会敬撰 明伦的大护法,周大德世缘已尽,安详往生了。自民国六十五年以来,到民国八十五年为 止,长达二十年之久,周大德就像抚育婴孩一样,每个月定期捐助明伦二万到四万不等的 印刷费。明伦因有这笔道粮,可以无後顾之忧的发刊、赠阅。也因有周大德的发心,而得 以成长、茁壮。周大德默默护持的功德,明伦同人永铭於心,不敢相忘。今特刊载大德生 平事迹,以表永怀追思。 周荣富老居士,台中莲友都尊称他为周大德,他是台北县新庄海山里人,生於民国前三年 二月一日,卒於民国九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寿九十五岁。 一、天公仔子—卖油条的童年 周大德在家排行老三,长兄三十五岁就夫妻相继亡故,二兄亦早夭。在他出生没多久,算 命先生就告诉他父亲金水老先生,说:「你靠这孩子,一辈子都吃不完,他是武状元的命 格。」话虽如此,童年的家境,却十分困窘,父亲又患有气喘病。懂事的周大德,七岁时 就开始帮忙家计,沿街叫卖油条。这天公仔子(周大德生日在农历正月初九,正好是民俗 的天公生日),卖了五年的油条,却没有时间去上学。十一岁时,自觉不读书不行,於是 向父亲请求要上学读书,并愿意继续负担家计及自己的学费,多病的父亲才勉强答应。 上学後,他更加努力地卖油条,不管刮风下雨,一大早,就双手捧著竹篮,沿街叫卖,很 多乡亲同学都称赞他乖巧,纷纷向他买油条。但也因卖油条,而经常上学迟到,被老师罚 站。 而他却不敢将实情告诉老师,直到老师再三盘问才据实相禀,这时,老师也感动得掉下眼 泪,老师知道後,不但不责骂,反而透过全校老师,联络家长们,多买他的油条,於是他 就每天早上从海仙头到公馆口沿路照门牌号码放油条,并约定一星期收一次油条钱。就像 现在送报纸一样。後来老师还将这位贫苦优秀学生的事迹向校长报告,校长就在六月十七日 这天赏赐给他一顶遮阳帽。 周大德为感念这位疼惜後进的好老师—徐曜棠老师,退休後,每年就借六月十七日这天, 留在家中,特别追思恩师,充分表现尊师重道、知恩报本的心意。 二、脚踏车经理—勤俭尽忠的银行家 周大德小时候,边卖油条边读书,到十七岁才小学毕业,毕业後顺利考取台北商工银行(後 改称第一银行)当练习生,月薪十五元。同时晚上他又一边到成渊中学继续进修,一直到高 中毕业。他因勤奋好学,均名列第一,求学时,不但不必付学费,银行还每个月另给二元 五角的奖励金。从此一辈子在第一银行服务,一路从练习生、一直升到储蓄部经理及第一 银行监察人。 数十年的银行生涯,工作地点历经台北、台中、屏东、花莲等地,因为奉公守法且小心谨 慎,不但从没发生过呆帐,也从未被处分过,反而累积无数的奖状与奖励。赢得「模□经 理」、「第一名经理」的雅号。尤其任职於台中分行经理时,公家虽有三轮车,周大德却 经常自己骑脚踏车出外推展业务,连后里等地都骑车前往,正因他如此的勤奋认真,银行 的业绩突飞猛进,深受同仁的敬重与爱戴。并戏称「脚踏车经理」。 三、积财致富—理财有方推祖德 由於出身贫寒,周大德一生当中的每一分钱都由自己清白辛苦赚得,也舍不得任意花用。 他进银行的时候,靠卖油条已存有一百五十元,同事见他钱多,就邀他参加互助会,每一 会三元,他参加了十会共三十元,当时因为日本人爱吃、爱漂亮、爱花用,平均每次标一 元五角,所以三十元的会只要交十五元,每月就轻易地多了十五元的储蓄。另外当政府实 施三七五减租的时候,发行很多水泥股、工矿股、农林股股票,别人不想要,他立刻大量 购买。 此外,也买证券、买土地,而且所有财产只有入、没有出,一直累积到退休,成就了数以 亿计的资产。 周大德说,能够白手成家,理财致富,实在也是祖上积德。他父亲金水老先生,虽然家境 清贫,但对救人急难很有慈悲心,尤其研发出「雷公散」之中药粉,凡有拉、吐、泻等肠 胃不适的,只要吃一点「雷公散」就可痊愈,而周老先生常以「雷公散」,与贫病者结缘 ,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帮助别人解除病苦。 四、找到归宿—放下布袋 提起葫芦 周大德禀性仁慈忠厚,人情世故也非常练达,眼见天灾人祸、人心不古,心想虽生财有道 ,总该找个宗教信仰及人生归宿,正巧民国四十年,由花莲调任台中分行经理之际,乃经 友人简国垣经理介绍,而认识台中市佛教莲社创办人李炳南教授,即对李老师的学养、德 望佩服得五体投地。 深庆茫茫人海中,终於找到一位通佛通儒的大善知识,从此全心向佛。在台中服务期间, 经常与夫人到莲社、灵山寺,听经闻法。又经李老师介绍,皈依南亭法师。 民国六十三年,周大德退休後,开始整理家业,并於每周三,偕夫人由台北到台中,听李 老师宣讲华严经。平时除听经、念佛之外,於布施拥护道场,更是不遗馀力。听经之馀, 也经常向李老师私下请益,或紧随李老师及诸位师长莲友四处弘法。李老师曾向周大德说 :「你我均已耄耋之年,你要学佛,必须跟随在我身边。」民国七十四年,周大德毅然决 然将台北阳明山别墅全数变卖,偕同夫人在李老师的安排下,住进台中县菩提仁爱之家里 面的灵□书楼楼下,深居简出,过著处士生活。 五、乐善兴学—饮水思源 回馈社会 周大德有感於自身幼年贫困失学的痛苦,退休後立志将财富用於兴学办教育、奖励後进。 在故乡新庄:早年就曾捐款一百万元给母校新庄国小兴建运动场和司令台,又捐建「孙凤 堂」活动中心,以纪念慈母,并捐建新庄国中「金水堂」以纪念父亲。民国七十七年元月 九日慨捐新台币五千万元给台北县政府,请县长林丰正先生转交协建中信国小,该校旋於 同月廿六日改名为「荣富国小」,以感念周大德的慷慨捐输。後又於民国七十九年捐资新 台币二仟五百万元创设「财团法人周荣富奖学金文教基金会」,以奖励各界清寒优秀子弟 。周大德也捐华梵大学壹仟伍佰万,以助建校兴学。 在台中:民国七十二年独自捐资四百七十万元兴建台中莲社六吉楼,作为国学启蒙班、社 教科及明伦广播社之场所。民国七十三年捐新台币二千一百万元创设「财团法人台中县私 立荣富慈益基金会」,长期按月护持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救济院、 安老所、明伦广播社、明伦月刊社、国学启蒙班、荣富助念团以及台中论语讲习班……等 文教、慈善机构。平时对全省地区,凡遭逢天灾地变意外事故的家庭,如海山煤矿灾难等 ,也都急急给予雪中送炭。数十年来,可以说是台中市佛教莲社联体机构的大护法。「大 德」之称,当之无愧! 六、福禄寿子—贤妻孝子 获福无量 周大德对自己在世间享有福、禄、寿、子的福报,怀著十分庆幸与感恩的心。其实,他乐 善好施、积福无量,当然感应无量福报,所以不但本身寿近期颐,家庭亦和乐兴隆。夫人 周陈更解女士系出名门,秀外慧中,相夫教子之馀,亦随同潜心学佛,於民国七十七年在 庄严佛号助念声中安详往生西方。育有五子二女,总计有十五个孙子,全都品学兼优、事 业有成。 五位公子虽全都住在海外,自周大德八十大寿以後,有十五年之久,他们都按月轮值,返 回台湾照顾年迈的老父亲,晨昏定省、亲侍汤药,未曾懈废,堪称现代孝子典□。周大德 除育子有成外,又代兄抚孤,二位侄儿与叔父之情,犹如父子一般。这全是周大德厚德载 福,善因感报。 七、一心念佛—瓜熟蒂落 安详往生 周大德退休以後,有三十年的光景,都在厚培善根与福德,虽然财力雄厚,却自奉俭约, 身心全投入弥陀大愿海中。尤其在民国七十五年李老师生西之後,他仍早晚礼拜老师法相 、重复聆听开示录音带,一如往昔。晚年蛰居灵□书楼,行住坐卧不离佛号,不但早晚课 精进念佛,其他散步、休□时也念念不断佛号,客厅卧室没有精美的装饰,只有佛菩萨、 老师法相及念佛录音机,耳濡目染,皆是极乐。 一年多来,台中论语班学员及莲友们,有感於周大德体力渐衰,便排班约定每天上午十时 至十时半,陪伴他念佛。周大德虽体弱不堪久坐,每日仍必在九时五十分,即整装坐定佛 前,等待莲友前来。每次念完佛,他都满心欢喜回向。往生前两星期,莲友们更每天播放 李老师开示录影带,以提振他的道心。周大德面睹师容,法喜满溢。十月十五日,二公子 弘义先生已照顾老父一个月,行将返回澳洲,周大德竟不寻常地告诉他说:「我走的日期 将到,可能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因此弘义先生,不敢返澳。二十四日大女儿返回,送 老父一件独钴法器,并为诵解心经,周大德喜乐万分,终日紧执独钴不放。儿女云:「当 日父亲的笑容就像婴儿一般,纯真而满足,终日紧执独钴不放。」临终前数日,似有预知 ,凡见亲旧乃至□人,都一再点头致谢,甚至感激得涕泪纵横。 周大德在十月二十六日早上,九点二十分安详往生。台中莲社莲友们马上排班助念二十四 小时。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小殓,容貌平和,如入禅定,更衣时,手足柔软更胜於生前,实 为往生极乐的瑞相。 综观周大德生平,早年出身寒微、勤俭致富,晚年乐善兴学、潜心念佛,可说是当代福慧 双修、悲智双运的最佳楷模。想必早已蒙佛授记、龙天护持,证诸种种瑞相,理应蒙佛接 引、圆证菩提!阿弥陀佛! 山客问答 进 莲 灵峰山属於天目山支脉,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县城西南六公里处。灵峰寺因山而建, 灵峰山因寺而传。山顶的「北天目」池,水深而广,终年不枯。□益大师二十五岁来到「 径山」坐禅,径山因有径通往北天目山而得名。□祖晚年在此息隐,以至往生,现在灵峰 寺的院墙西边还有□益大师墓。灵峰的美,灵峰的恶,在道人眼中是如何景相呢? 灵峰山有五大优点,四个缺点。五大优点是什麽呢?第 一,泉水甘美,而且流量很多。第 二,耳根清静,官场上的进退褒贬的俗事,不会扰乱於心。第三,夏天虽有暑气,却不酷 热。第四,冬天虽冷,烧上柴火便足以御寒。第五,蚊□很少。 四个缺点是什麽呢?第一,医药不发达,病痛时就医困难。第二,贫困时想向人借钱很困 难。第三,起大风时,风势往往大到可以刮起屋瓦。第四,土质硗薄又多砂砾,以致所生 长出来的五□蔬菜,味道都不佳。 客人说:「请问四个缺点有办法除去吗?」山人说:「可以。」客人说:「请问其中的方 法?」山人说:「节制口腹的欲望,多留心气候寒暑的变化,则病痛自然减少,这就可以 除去医药困难的缺点了。减少心中的贪念,知足常乐,就不至於贫困,这就可以除去借钱 难的缺点了。起大风时,将茅草覆盖得紧密些,墙壁涂上泥土,窗户糊上米浆,大门紧闭 ,就可以避免因风势太大而毁损房屋了。持守佛教戒律,对於饮食的好坏不妄加分别,明 白饮食是药石,用来长养身体以帮助修行,就不会贪图美味,这就可以除去饮食味道不佳 的缺点。」客人听闻这一番话,十分叹服,不禁向山人拜谢说:「妙啊!使我受惠良多, 希望这辈子就和您一起长住在这灵峰山上啊!」(□益大师「山客问答病起偶书」) 开慧楞严 虚云老和尚 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经中著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 文章来。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注解,读到能背,便能以前 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 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 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耆域药王与盘特比丘 企 西□ 有一天,耆域药王邀请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到家里作客,不过,却唯独不邀请盘特比丘。 盘特比丘是佛的弟子,在众弟子中,他的资质较为驽钝。佛陀教他的偈颂,他都记不住, 後来佛只好教他一边扫地,一边默诵「扫帚」二字,做为修行的入门。但他努力了四个月 ,仍是念了「扫」就忘了「帚」,念了「帚」就忘了「扫」。虽然自知资质愚鲁,但他对 於修行却也丝毫不敢偷懒、懈怠。 由於耆域药王诚挚的邀请,佛陀及诸弟子便前往作客。来到耆域药王家中,耆域药王特别 用清净水供养佛陀,但佛陀却婉拒。耆域药王觉得很奇怪,便问佛陀说:「佛陀,您为什 麽不接受弟子诚心供养的这一碗清净水呢?」佛陀说:「非常感谢国王您邀请我们到府上 来作客,但我发现盘特比丘没跟我们一起来,少了一个弟子,总觉得有点挂心,所以才没 心情饮用清净水。」耆域药王明白原因後便说:「佛陀,弟子因为觉得盘特比丘愚笨驽钝 ,连牧羊人都不如,所以才不想请他来。」佛陀知道耆域药王起了分别心,便想藉这件事 情来警惕耆域药王及大众。他说:「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如果你还 是坚持不想请盘特比丘来作客,那就请原谅我不接受这一碗清净水。」耆域药王听了佛陀 的话,便立刻命人去请盘特比丘到家中来。 这时佛陀告诉弟子阿难尊者说:「你用神通,将这个钵送到盘特手上,让他不用起身,就 从所在之处把这个钵再拿回来给我。」阿难照办。此时,耆域药王亲眼看到了盘特比丘高 妙的神通,瞠目结舌之外,心中真是後悔不已,连连责备自己:「唉!我实在是大错特错 !竟然看不起圣僧,又出言毁谤,真是罪过!」他面带羞愧,心中油然生起恭敬之心,不 断向盘特比丘陪罪,并忏悔自己的愚昧无知。 接著,佛陀便向大众述说耆域药王和盘特比丘两人从前的一段故事: 过去世时,耆域药王是一位马商,从事马匹贩卖交易的工作。有一次,他驱赶一千匹马, 前往别的国家贩售,路途中,碰巧遇到有一匹母马产下了小马。小马主人看到马商路过, 便请托他将小马一起带走,马商看了看这匹小马,觉得不像是什麽名驹,便一口回绝了。 到了他国,面见国王,国王告诉他说:「你这次带来的一千匹马,都只是一般普通的马, 我听说最近有一匹马在道路旁产下小马,生产前发出悲鸣,声音十分特异。据说,母马发出 这类奇特的声音,一定会产下千里名驹,等这匹小马长大了,它的价值绝对可以抵得上一 千匹马呢!如果你能帮我找到这匹千里马,你这次带来的所有马匹,我就通通买下,要不 然,你就把你的马全部带回去吧!」马商闻言,连忙快马加鞭,赶到前几天巧遇小马之处 。 那匹小马果然并非普通的马,才出生不到十天,居然能说人话。它知道马商会再来,便告 诉主人说:「如果马商再来,一定是想购买我,你就要他用五百匹马来换。」不久,马商 果然来了,并且想要购买小马,主人便依照小马的话,说:「我当然可以把小马卖给你, 不过,我就靠辛辛苦苦养马来维持生活,既然你这麽想要买,就用五百匹马来换吧!」马 商本来还想讨价还价,但是因为马主人十分坚持,也只好答应了。马商如愿将名驹小马送到 国王面前後,国王十分高兴,就依约定买下了马商手边剩下的所有马匹。 佛陀说完这段故事,便向大众说:「耆域药王前世轻视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马,这一世又瞧 不起资质较愚鲁的盘特比丘,他从没想过,其实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珍视的。而从这段因 缘我们也可以知道,盘特比丘外表鲁钝,受人轻视,其实不是今天才如此,其中是有长久 渊源的啊!」 「分别心」是众生的烦恼之一,我们总是时时刻刻在作人我、贤愚、美丑、优劣等等的分 别,并因此生起好恶,犯下身、口、意的恶业。对我们修持净业之人而言,就是要时时用 一句佛号来对治分别心,学习用平等、恭敬、谦虚的态度,去看待一切众生。印光祖师曾 经开示:「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看一切人都是 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吾人唯有如此用功,道业成就才有指望啊!(出自请盘特比丘 经) 爱 书 人 吉 光 宋代司马光为人正直,历朝历代的人对他印象都很好。除了他幼年时聪明机智打破水缸救 同伴的故事外,他编的资治通□,气势恢宏,更令人景仰万分。 宋英宗委任他修一部「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在众臣协助下,他花费了十九年的功夫,完 成这部巨著。当宋神宗听完他进读这部大作之後,神宗认为这部书「□於往事,有资於治 道」,就把书名定为资治通□。司马光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专挑有关国家兴亡的 历史,供皇帝阅读,其对史书、年谱、野史、文集、传记等相关资料的掌握整理,令人叹 服。 其实,司马光平时就是一位爱书惜书的读书人,对於书籍资料的保存格外重视。在南宋费 衮的梁溪漫志一书,记载一则司马光的爱书故事: 在司马光家中的花园里,有一座「独乐园」,建有读书堂,其中珍藏著万馀卷文史方面的 书籍。司马光早晚所经常阅读的书籍,虽然已长达数十年了,仍然都像从未用手触摸过的 新书一样。司马光曾经对他的儿子司马公休说: 「商人们珍藏珠宝财货,而读书的人家只有这些书而已。然而,对於这些书,应当知道怎 样珍惜爱护它。每年在夏季最热的前十天「初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之间,有□於天气 炎热,空气潮湿,我都要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在花园□排上几案,将书侧立著放在上面 ,让阳光晒一晒书的脊背。所以,年月虽很长久了,这些书总是完好无损。 想打开书卷阅读的时候,必定先看一看几案上是否清洁,并且在上面铺上平整柔软的垫子 ,然後才端正身体坐下来阅读。有时要走著看书,就用一个方形的版片托著书,从来不敢 用手捧著。这不仅是怕手上的汗水把书浸沾了,也是担心碰坏了书的脊背。 每当看完了一页,就用右手的拇指沿著书页的边沿,将书页轻轻掀起,再用食指将书页捻 起翻过去,才不至於将书搓揉坏了。每当看到你们用手指甲抓起书页时,就觉得很不合我 的心意。如今佛门的僧众、道观的道士们,尚且知道爱惜书籍,难道我们这些熟读经书的 人反而不如他们吗?你们应当牢记我的这些教导啊!」 现代电脑网路盛行,阅读平面书籍的人,愈来愈少了。书册有香有味,读来如见知交故旧 ,这是机器电脑没法比的。有人喜欢在厕所里读书,当阵阵屎尿扑鼻而来,那里还能嗅到 一丝书香之气?有多少恭敬,就有多少实益,能如司马光这般惜书读书,何愁不能读好书 ? 你能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否 李子琦 日本於明治卅八年五月廿日,由东乡平八郎元帅(注一)率领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於日本 海海战一役中,几乎歼灭了强大的旧俄国巴尔蒂克舰队(注二),瓦解俄国陆军在中国东 北的势力。後来,俄军连战连败,企图挽回颓势而全面反攻(注三)。 获得大胜利的东乡,人们将他媲美为英海军提督纳尔逊(注四),战後回到日本,媒体界 以「对海战大捷的感想如何?」访问他,笃信佛教的东乡平静且肃然地说了廿四字偈语: 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世事无常,犹如海浪有起有落。大部分的人一逢得意,便踌躇满志,在欣喜昂然之馀,往 往会松弛心理防备。就这麽一松弛,在命运、健康、事业上,便引发出不容忽视的败局。 但是当局者不但毫无自觉,宁可认为「这是必然」,自己无任何反省检讨。所以,松弛自 我的心理防备,就是忽视自己的自律性统御。 譬如在事业上,昨天还展现旭日东升,气势磅礴的企业家,突然於一夕之间,急转直下应 声倒闭。究其原因,在世界普遍不景气下,还能处在唯一例外的好景况,自己被这高度的 成长所眩惑,得意忘形而不知反省,在毫无警觉的温床里,於是孕育出一切恶果。 就人的健康而言,也是如此。平素健壮如牛感到得意洋洋,於是暴饮暴食,忽略了摄生调 养之道,甚至懒於健身运动。在健康无问题的得意感下,腐蚀了反省能力,作息不上轨道 ,饮食漫无节制,把自己丢在毫无自觉的生活中,得意地过日子,结果猝不及防地招来一 场险些要命的大病,或从此罹患绝症而遗憾终身。 近两年来,台湾经济沉沦,许多公司及工厂,纷纷倒闭关厂,造成诸多失业者。无法对此 处以泰然者,或自杀,或沦为作奸犯科的歹徒。对此能处以淡然者,则改头换面,找其他 较卑微的工作,诸如当小贩、大饭店的仆役、工人等。不少大学出身的失业者,不因自我 的优越感,挺起胸膛来做什麽像什麽,不会为□傺晦暗的遭遇而愤激嗟怨,唉声叹气,反 而「处以淡然」勇敢地向现实挑战。 唐朝兼具福、禄、寿的郭子仪,一生宦途得意失意参半。得意时他并无飞扬骄狂之态,当 累次被鱼朝恩等奸臣谗言陷害丢官回乡「吃自己」时,也无一副落魄潦倒之相,完全与平 常一样开朗逸旷,坦荡又平易近人,融融□□,一点儿看不出委屈、怨怼、□傺等失意疲 态。能够做到郭子仪那样「得意时处以淡然,失意时处以泰然」的毕竟不多啊! 俗语说:「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门经典也指出,娑婆世界有诸多不圆满、无可 奈何、不得志、令人受不了、非常难忍的境界,所以娑婆世界称为「堪忍的世界」。在苦 多乐少的堪忍世界学习佛法,尤须要有「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方能不断激发热 诚,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正助工夫,从中发生解脱智慧,决 志尽此一报身,离苦得乐! 注一:原为海军上将,後因战功晋升为元帅。 注二:原驻守苏俄境内波罗的海的精锐舰队。 注三:当时俄国於中国满州租借的旅顺失陷,继尔渖阳大战又被日军大败。 注四:拿破仑侵英时,纳尔逊率英舰迎击法国及西班牙两国的联合舰队,虽然重创敌方 舰队,但自己也中弹阵亡。 道德勇气 瑜 扬 小学的时候,我们都曾作过考试卷上的是非题,面对非「○」即「×」的抉择,我们往往 能够毫不考虑地作出决定。长大以後,书读得不少了,可是是非判断的能力却不若当初犀 利;在许多纷扰人事的纠结及个人利益的考量下,我们经常显得迟疑,不知要站在天秤的 左侧或右端才好。於是,不置可否的情形出现了。在人情上,为了不愿得罪;在个人利益 上,则是不愿牺牲。黑与白之间有了灰色地带,纯真美好、公平正义的世界,只好写进童 话故事里,供人凭吊。 是非黑白中间之所以出现模糊的区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缺乏「道德勇气」。很多事情 如果纯以理性来衡量,「该」与「不该」,答案其实非常明显。偏偏我们为了诸多理由, 常常在画「○」或画「×」的当下犹豫不决或自欺欺人。最无法令人□同的,当然是为了 自身的利益,枉顾良心的谴责,做了损人利己的事;这样的作为,即使眼前不遭恶报,也 是令众人唾弃、不齿的。其次,最令人感觉煎熬的,是不管做出怎样的决定,终究会使人 受到伤害。这时候,是应该为公理而「大义灭亲」?抑或默许自家人去任意胡为?「天人 交战」莫过於此吧!人不可能永远都是理性在做主,而毫无任何情感因素在作用,但是站 在长远的角度思量,只有维护公义,才不至於开启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即时做出清醒的决 定,才是真正保护自家人,并让许多人免於遭殃的办法。 「道德勇气」说来容易,不过在面对「人生是非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就缺了这个「临门 一脚」。今日社会之所以乱象丛生,恶人为恶竟然明目张胆、气焰嚣张,有很大一部分责 任,我们要归咎於自己长期以来不自觉的「姑息养奸」。试想,社会上若多一些是非分明 的人,周遭若多一点仗义执言的声音,纵然恶势力无法被连根拔除,起码不肖分子有任何 举措亦不敢轻举妄动吧!今日的台湾,虽然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拥有辨别是非 能力和高道德标准的人,恐怕仍然属於弱势。别的不提,光看看整天出现在台面(电视) 上的那些所谓「专家」、「资深媒体工作者」,乃至为民喉舌的代议士们,其荒腔走板的 变调言行,就令人不敢恭维了。知识分子是受过文化薰陶的人,道德勇气应该要比任何人 都要强烈才是,倘若高学历的背後,只是躲著一群私心自用、鱼目混珠的权谋之士,国家 社会的前景就真的堪忧了。 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e化时代,任何资讯都可以透过网路取得,人们也可以随意地在其中发 表自己的看法。表面上,这叫做「资讯自由」、「言论自由」,可是细细深思,许多是非 黑白在各路人马的杂音干扰下,已经被搅得莫衷一是了。面对价值观念的混淆、颠倒,我 们当然不用矫枉过正地走回「言论一元化」的老路,但是面对末流当道的局势,我们应当 深自期许,善养充沛的道德勇气。冀望在逢遇正邪、黑白对决的关键时刻,吾人均能在光 明这边画下一个「○」,给公理一点掌声,给奸佞迎面痛击。 有祖辈照顾的孩子 濯 生 祝 心理学家玛莉.派佛,访谈许多祖孙後发现,有祖辈的关注,能给孩子安全感及归属感 ,彼此倾向温馨接纳,有时更能无话不谈。而老人家较慢的生活步调,则让孩子以自己的 节奏学习并分享过程,尤其在道德价值观及处世的智慧上,由历练丰富的长辈以身作则, 往往比书本更深植人心。在成年礼的意义与价值一书,提到日本的建□法改变,显示祖辈 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 日本在三十年前规划建□法的时候,规定新盖的房子不准超过十六坪,所以东京等地房子 都小小的。那个地方,只是让你睡觉用的,各人各忙各的活,逼得大家全部的心力投入工 作,对日本工商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把年轻人赶到公司,赶去工作,家不过是个旅馆而 已。 几十年以後,他们发现不对劲了,现在他们已经觉悟了。建□法又改变了,新盖的房子规 定不得低於三十坪,希望祖孙三代能够住在一起。因为做父母的都处在壮年时候,必须外 出工作,而祖父母已经年老了,也没人招呼,若能有个小孩子陪他们,生活会较愉快、有 责任感,他们的生命力可以振作起来,而小孩子的教育,由长辈在生活里面慢慢教他,父 母也可以在外面放心工作。 日本近年来建□法的改变,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也是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青少年的问 题非常严重。 三代同堂不仅节省开销,且人力资源充沛,上下两代可随时互相照应。如或三代难以同堂 ,至少祖孙常来往,有助於孩子学习多样的人际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又可提供 下一代最好的「孝亲示□」,一举数得。 不邪淫 爱河千尺浪,美色当前勤掌舵; 轮回三恶道,淫念陡起莫种因。 孩子们: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後,公园里处处都是温馨的画面,全家扶老携幼,或聊天散步,或骑 车放风筝,喧腾的笑语弥漫在浓浓的空气里。突然一声凄切的哭喊「妈—妈—」划破了祥 和的气氛,只见一个小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叫妈妈,惹来不少关怀的眼光。有人马上 问道:「小妹妹别哭,妈妈到哪里去了?」女孩哭道:「我才一转身,妈妈就不见了!」 「妈妈长得什麽样子呢?」「嗯!我妈妈长得很漂亮,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大家听 了以後,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又年轻又漂亮的妇女,可是一问之下却都不是这个女孩的母亲 。过了不久,远处走来一个披头散发、其貌不扬的女子,怎麽看都不像小妹妹说的「漂亮 妈妈」,可是小女孩一见到她竟雀跃地飞奔而去,一路「妈妈!妈妈!」地喊著,让在场 的群众看傻了眼,心中满是不解的疑问。 为什麽大家眼中的丑女会是孩子心中无可替代的美丽代言人呢?理由无他:「爱」字而已 。母亲的慈爱盈满子女的心田,温暖的眼神、柔和的抚慰就像是天使的化身,那绝对不是 长相的美丽可以涵盖的。人间至情可以长长久久,它超越了肤浅的外貌,升华了人们的情 感,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深深感动,亲情如此,夫妻之情也是这般。 宋朝有个叫刘庭式的人,年轻时家里很贫穷,曾经与同乡一名女子约定婚期,可是在尚未 订婚之前这名女子却因病瞎了眼睛,刘庭式则考上进士。因为贵贱悬殊太大,女方又觉得 自己五官不全,因此不敢再提这门亲事。有人建议庭式该娶个门当户对、年轻漂亮的女红 妆才搭配,他听了笑著说:「她未盲时我就已经答应娶她,怎麽可以因为外貌的改变就换 了心呢?」最後刘庭式还是娶了那位盲女。苏轼曾经问他:「一般人都是因为美色而生爱 ,不知道您对妻子的爱由何而生?」刘庭式说道:「我只为了她是我的妻子就应该好好疼 惜她,假使因色而产生情爱,那麽色衰则爱弛,夫妻之间还有什麽情分可言,那些倚门卖 笑的女子是不是都可以为妻了呢?」苏轼听了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世的夫妻、难得的因缘并不只是建立在情爱上 ,它应该包含彼此心灵的共振、生命的延展,以及因为对方的存在而过得更美好才对。婚 前彼此尊重保持正当的关系,一旦走入婚姻就必须为所做的决定信守承诺,夫妻一伦稳固 了,五伦社会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是人伦之本,实在不能任意毁弃啊!要是没有正确的 婚姻观念,任凭再动人的美貌、再伟大的誓言,也不过像海滩沙丘、叶间朝露一样,是经 不起考验的。毕竟人性的弱点、社会的诱惑往往使得许多人意志崩盘,美满的家庭因此全 走了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洁身自持、谨慎提防: 第一、观身不净少欲自在:淫乱之始总是逃不过贪恋美色,殊不知此身九孔流出皆是不净 之物,就像漂亮的花瓶盛著一堆臭粪,若是年老了、生病了,样子更是丑陋难看,百年之 後也只不过是骷髅一堆,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好样,看清楚事实就不会沉溺在淫欲之中而伤 身丧志,即使是结发夫妻也要知道有所节制,常读经书开启智慧,才能拨开迷雾欢喜自在 。 第二、知礼守分检点言行:在广州府有一个叫井泉生的人,幼时即奋志读书闻名乡里。上 有两兄长都已娶妻,可是二哥却不幸早亡,由於二嫂年轻美丽又无子女,双方长辈觉得与 小叔泉生年龄才貌都十分匹配,有意撮和两个,所以分别问问他们的意愿。二嫂说:「我 虽命苦丈夫早亡,也无子女可依靠,但我早已决定坚守夫家,既不转房也不可能改嫁。」 泉生则回答:「嫂嫂果然知书达礼,本来伦常有序不可紊乱,哪有弟弟娶兄妻之理,将来 又有何面目见二哥於九泉之下。」有一天午後,泉生读书疲倦倚桌假寐,见一长者对他说 :「你重义知耻其德可钦,将来必能迎娶才德兼备的贤妻并荣登科甲,福寿弥高、子孙显 贵。」後来果然一一应验。安士全书上说:「同胞兄弟不入彼寝室,出嫁姊妹不至其卧室 ,叔嫂不私见。男女於暑月尤当注重衣著,不袒裼相见。」果能於礼法尺度用心遵行,才 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纠缠,陷入罪恶的情欲之中。亲如家人要守礼!在外的来往朋友不论 交情深浅,更得检点言行勿逾越了本分! 第三、酒色种因修行无门:「酒易乱性,邪淫害人」,两个同属修行杀手,往往酒色一沾 ,随之意志消沉,於修行最是伤害。信得因果越深,越是把持得住,此理千万不可小看。 从前有个叫郑齐心的,曾经在一次远行中找不到夜宿之处,忽然远远看见树林中有灯光,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所大宅院,主人十分好客,刚喝完了茶又献上酒,他赶忙辞道:「我已 受过五戒,断然不敢饮酒。」主人捻著胡子笑道:「你才年纪轻轻,何苦耽误大好青春, 只要你愿意,妻妾、田园随你取用。」郑齐心拱手辞道:「我是梦醒之人,不愿再度迷惑 啊!」主人见状,只得送到西厢房住下。 到了夜半,忽然听到敲门声,郑问道:「是谁?」有人答道:「我是主人的女儿,因刺绣 碰巧灯灭了,特来讨火。」郑坚决不让她进来,她就在外面吟诗挑逗。郑说:「男女授受 不亲,我宁死也不敢越礼,您快请回吧!」女子百般怂恿,他只好闭口睡觉不予理会。 第二天醒来,原本的庄院不见了,抬头只看见树上黏著一张纸:酒色不侵,财气无著,诸 恶消除,从此解缚。後来郑齐心果然在修行上有很大的成就,这就是不邪淫的最好典□。 孩子们:六道轮回的因缘皆因一念之淫心而起,所以生生世世吃苦受罪无有已时,吃苦、 知苦总要了苦,才算是智者。我们在家佛弟子允许有正当的夫妻生活,却更应该谨守不邪 淫戒,洁身自爱、择善固执,千万别让爱欲横流给淹没,一步踏错步步错,要付出的代价 是你我都无法想像的,小心呀! 论语简说(三十七) 子 圆 为 政 第 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假使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有什麽可以取法的了。这好比大车缺了连 接车和牛的『□』,小车缺了连接车和马的『□』,怎麽能行动无碍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位於传统八德「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的中间,具有关键的地位。之前,学而篇也曾提到「主忠信」,可见孔子对「信」相当重 视。但是,一般人却忽略它,常常犯了失信於人的毛病。要知道,有了这种缺失,即使自 己具备许多优点,别人也不会注意到的。关於这一点,在社会上办过事的人,相信一定能 够领略。在明白守信的重要性之後,实践时一定要非常用心,因为即使学养俱优的君子, 也会不经意地犯了「妄语」的毛病。看看明朝的俞净意先生,在经过张老先生的点醒後, 才懂得反省自己的言行,知道自己无意间犯了许多口过,可见唯有「谨言慎行」,才能让 说话做事趋於笃实,这是迈向「守信」的第一步啊! 经文接著说:「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大车」指的是「牛车」,「小 车」指的是「马车」。「□」是连接车辕和牛轭的小木头,「□」则是连接车辕和马衡的 钩子。虽然「□」和「□」都是体积不大的小东西,在整部车子当中并不起眼,但是当车 子要行动的时候,却一定要有它们,否则车子和牛马就会离散。尤其在车子转弯,左右速 度不同的时候,必须靠「□」、「□」来协调平衡,这样车子才不致於偏斜、倾倒。孔子 用「□」、「□」来比喻「信」,非常传神。因为守「信」一般人认为价值不大,所以当 利益冲突时,便常失信於人。然而,人群相处,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想要有良好的互 动,协调各自的差异,「信」是绝对必要的桥梁,如果没有了「信」,所谓「生命共同体 」的理想,就成了空中楼阁,不切实际了。 学习「守信」,要先从自己谨慎言语开始自我要求,一旦答应了别人,只要是合义之事, 就要全力以赴。各种自利利人的道德事业,就是在「信」的前提下顺利启动的,吾人应勉 力朝此目标前进,做一个值得信赖的有德君子。 虚 言 折 福 烦 生 先贤云:「半句虚言,折尽平生之福。」释氏云说谎为第一罪过。尝见虚伪之人,从幼稚 时,即喜谎言。及其长也,随念所起,造为虚假之论。空中楼阁,虽无意害人,而适逢其 害者多矣,安得非罪过之大乎。尤可恶者,其炫耀己之才能学行也,则增一为十。矜夸粉 饰,以为人可欺也。不知人皆厌听也,徒增己之丑耳。 (唐翼修 人生必读书) 先贤曾说过,半句的谎言,即能折损一生的福德。佛家也以说妄语为第一大的罪过。曾经 见过言行不实的人,打从幼年就好说妄语,长大成人之後,随口所说,都是虚假不实的话 。妄语犹如空中楼阁,存心未必有害人之意,但是听信他妄语的人所受到的伤害,不可谓 不浅,妄语的罪过怎能不大呢!最令人痛恶的,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只有一分的才 干,却渲染成十分,言词夸大,矫饰门面,还不知道大家早已听厌了他的谎言,只是凭添 自己的丑态而已。 方外风骨 公元八九三年,钱□被封为「镇海节度使」时,贯休和尚正驻锡杭州灵隐寺,贯休免不了 应酬一番。钱□只统治吴越十三州,但野心很大。据《唐才子传》记载,钱□看到贯休的 「献钱尚父」诗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钱□大喜,要贯休将「十四州 」改为「四十州」。贯休云:「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当天 就收拾衣钵离去。 大成智慧学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自幼饱读诗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对孔子「集大成的智慧」 深有感受,由此提出「大成智慧学」,或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融汇古今 、贯通中西的创新成果。它对于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尖端课题,具有重要作用。(见「 清华校徽体现孔子君子人格的魅力」文) 谁占到便宜 有两个人因置产、售产的价钱,争论纷纷。置产的儿子,在一傍静静听完话,就劝父亲说 :「父亲大人!可增添一些金子,把房子买过来。日後,我们儿孙把它变卖时,也可得个 好价钱。」(见岭云轩琐记) 知止有定 雪公云:「诸位须学稳重,学佛学儒,甚至学一切学问,必先静下心来,方能深入。吾幼 时读书,三两行书就坐一天。这就是大学说的『知止而後有定』。用功之法,乃须入定, 定後方能静、能安、能思虑,方能有所得。」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修改: 05/08/25 4:26:26 <218.162.58.47> |
阅读文章: 第 259/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