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260/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30期
时间: Fri Aug 26 02:29:20 2005

轻   忽  鞭鼓生□
最近台北北城医院,发生了护士打错针事件,肌肉松弛剂当成了肝炎疫苗,六、七位初生
婴儿或死或伤。半个月後,屏东县崇爱诊所,又惊传护士错把降血糖药,当感冒药用事件
,一百二十二位病人被波及,十五位婴幼儿,正在急救治疗。消息传开,社会震惊,人人
错愕。婴幼儿父母,真是情何以堪!

这样的医疗疏失,究其原因,不外轻率与疏忽。世间人力不可抗拒的天灾地变,恶人特意
制造出来的杀人放火恐怖事件,固然危及生命,而这因「轻率」与「疏忽」—当事人全无
害他之心—所造成的後果,竟也让成群的孩儿,将面临死亡及脑细胞受损的威胁,忧心的
父母,惶惶终日;医生、护士、父母、孩童亦势将因此遗憾终身。这是何等冤枉啊!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尤其在家学佛,更该「觉」在平日上班工作上,万万不能
心存敷衍,草率应付。雪公曾说:「你们不论在公家机关或私人机构,领薪水,要注意因
果。尽责了,才对得起这分薪水。即便是尽义务,也要尽力而为,不可因义务而不尽心,
这些都是有因果的。大家不可不慎。」职场上的闪失,时有所闻,佛弟子千万要「敬业乐
群,尽忠职守。」啊!所以,不管个人的薪资是怎样地微薄,绝不能以此之故,对工作心
存一丝苟且或不尽力的念头。应当事无大小,每做一件事,竭尽心力,求其完美,这是成
功人的一种标帜。

提起「轻忽」,这是现代年轻人的大通病,许多年轻人的失败,就在这轻忽上。有一种人
做事,从来不会是绝对可靠、正确的。他们的工作,总需要别人一再的审查与纠正。这样
的人,谁敢委以重任?更遑论期待提升到优异的位置。历史上的智多星「诸葛孔明」,成
功倒不全在足智多谋,他自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反倒是「谨慎
」二字,是孔明一生成就的根苗。治国如此,修行也不例外。因此,不论世出世法,要有
所成就,都不能自安於「尚可」或「近似」,而必求其精确安稳,尽善尽美。

读易散记:同人彖辞(上) 自 明

离下 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同人于野。亨。」

郑康成注:「乾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
天也。火得风然後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
同者,君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则会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

卦体上乾,为天。下离,为火。互体巽,为风。易纬乾凿度:「清轻者上为天。」尚书洪
□篇:「火曰炎上。」故云:「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天在上,火炎上,是其性同。

故云:「是其性同于天也。」巽为木,又为风。木生火,而风扬之。故火得风然後炎上益
炽。尚书毕命篇:「树之风声。」故云:「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说卦传:「圣人南面
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故云:「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郑注云:「风行?所不。」则
及于野,此释爻辞「于野。」注云:「则会通之德大行。」通则亨。此释爻辞「亨。」以
上是李疏大意。李氏又案:「同人自九二变也。乾二曰,见龙在田。田即野也。象曰,德
施普也。

文言曰,天下文明。天即乾,明即离。同人于野之象也。」

「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崔憬注:「以离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於二,为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
,利君子之贞。」

崔注是据彖传解释。彖传文:「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

李氏纂疏:「愚案。乾郊为野,伏坎为川。野者夷涂,川者险道。同于野者,是谓大同之
象也。故亨。涉大川者,同舟共济之义也。故利君子贞。贞者,二五皆正也。京氏易传,
讼降为同人。盖讼之乾在坎水之下,故不利涉大川。同人则乾居上体,而下互巽木,又伏
坎水,故利涉大川。」疏「乾郊为野」者,虞氏逸象:「乾为郊,为野。」说卦传说:「
乾西北之卦。」乾位在西北,故为郊为野。郊野是平地,故为夷涂。坎川为水,故为险道
。「讼之乾」盖指九二而言。乾二之坤成坎,故云:「乾在坎水之下。」

彖传说:「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
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

九家易注:「谓乾舍于离,同而为日。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子则之,上下同心。故曰
同人。」

李氏纂疏:「坤二之乾,为离。是离舍乾矣。今乾居离上,为同人。是乾舍于离矣。乾虚
其中,则同而为日。乾大明,离向明,皆万物所瞻仰也。故云,天日同明,以照于下。君
子则其同明之象,而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蜀才注:「此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则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下奉上之象,义同
于人。故曰同人。」

据李氏疏解释。蜀注以五阳一阴之例,就阳升阴降之义,推知同人自□而来。故云:「此
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由□升降而为同人之後,同人六二为成卦之主。六二以阴
爻居阴位,与上体九五相应。故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中庸说:「行同伦,车同
轨,书同文。」即是以下奉上之义,同于人之象。故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虞仲翔注:「旁通师卦。巽为同,乾为野,师震为人。二得中应乾。故曰,同人于野,亨
。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师震为夫。巽为妇。所谓二人同心。不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
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变而体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侯果注:「九二升上,上为郊野,是同人于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
也。」

虞注。据张编修,以及李氏纂疏解释。虞氏说易,?一阴五阳之例。此处就消息卦说。

师卦九二降至初位,成为复卦,再自六三往上息,而成同人。同人与师旁通。故云:「旁通
师卦。」同人互体巽,虞氏逸象:「巽为同。」注引说卦传:「齐乎巽。」谓齐有同的意
义。故说:「巽为同。」就二十四方位说,乾居戌亥之郊,所以,上体乾为野。师互体震
,为乾元,人秉乾元以生,故说师震为人。师震,同人巽,同在二位,二得下体中位,震
巽同在师卦下体坎,坎为心,震巽同心,上应乾五,故曰同人于野亨。师震为长男,象夫
。同人巽为长女,象妇。震以乾阳交于坤,巽以坤阴交于乾,皆交于二位,是夫妇同心之
象。因为是夫妇二人同心,故不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是谓同人。同人上体乾
,四上两爻皆失位,变正为坎,成既济定。坎为水,故曰利涉大川。坎从乾来,故曰:「
乾行也。」虞氏说:「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者,是辨明疑问之意。卦名同人,止取六二
一爻之义。卦辞则取于野,取利涉大川,不再仅指夫妇相同之义。故特加「同人曰」以辨
之。由此可知,卦名取六二一爻为同人者,其本义是夫妇。至卦辞于野、涉川,则取乾通
天下之志,体坎而行,而推广之。

侯注。侯氏以同人卦自□卦来。即由□卦九二与上六两爻易位,便成为同人。就□九二与
上六易位而言,九二是升到上位,而为上九。上在外卦之外,故为郊野。既然卦为同人,
则是同人于野。同人于野所以得亨者,是由九二乾爻上升所致,所以特曰「乾行也。」

王辅嗣注:「二为同人之主。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
行,故特曰同人曰。」孔氏正义:「此同人卦名,以六二为主。故同人卦名系属六二。故
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虽是同人卦下之辞,不关六二之义
。

故更叠同人于野亨之文,乃是乾之所行也。」 (待续)

唯识三十颂研究(九十) 智  果

◎释违经三性不成难

※前 言

上来第十八、十九两颂,释外人「若唯有识,便违义理」之责难已竟,今从第二十颂起,
共有五颂,则是释外人「若唯有识,便违经教」之责难也。又分二科,

○释三性不成难

(甲)外人问难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意即:假若依汝唯识家之主张,唯有内识
之心,心识之外,决无实我实法可得,然则世尊何以在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入楞伽经无
常品、密严经我识境界品等处处经中,都说有三性(又作「三自性」或「三相」),即1、
计所执性2、依他起性3、圆成实性耶?

若如汝唯识家之主张,「万法唯识」、「心外无法」,则佛应只说有依他起之一性即可(
以万法「唯识现」,即万法「依他起」义),不应说有三性,今经教既说有三性,显然汝
唯识家之主张「万法唯识」,不能成立!

(乙)论主略答

论卷八云:「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意即:并非说有三性,便非唯识,何以故?当知三
性,皆不远离心、心所法故,唯识之旨趣,汝应谛信也。

(丙)徵 起

外人诘问:「三性皆不离识之所以然者为何?」以下即论主详答,又分二,先举本颂答,
後广解颂文。

(丁)举本颂答

颂曰:「由彼彼计,计种种物,此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
实於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兹分别解释之:

(一)初一颂释计所执性

(戊)广解颂文

(子)释「计所执性」

▲能计(释颂首句)

问:「能计」之自性云何?

答:(1)若依安慧论师之说:有漏之八识心王及诸心所,都「能计」,何以故?因为有漏
之心,都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有漏之心皆有执著:五八识唯有法执,七唯我执,六通
二执。
   □(2)今依护法论师之说为正义,彼说:唯六七二识心品(异类合为一聚,故名「心品」)
能执我法者,为「能计」,何以故?护法论师以为:凡可称为能计心者,必须要有1、计度
分别2、慧心所3、相应无明(与贪等诸惑相应而起之无明),三者具足,乃能计,否则不
能计,故此唯在六七二识而已。(见成唯识论卷八及相宗纲要续编)。

述记第九本及心要卷八,更以四句分别之:

一、有而非计—谓无漏诸识及有漏善识等,能广缘,而不计执。何以故?

(1)无漏诸识,即诸圣人无漏智慧,了诸法空,即无法不,都无计执,故名「而非计」,
唯「後得智」也(亦作「有分别智」、「俗智」等,後於「根本智」而得,故名「後得智
」,能了知依他起诸法,皆如梦、如幻而不起我法二执之智也)。

(2)有漏善识,即地前菩萨,虽有漏心中,能作无我观故,能观一切法皆无有我故,亦是
「而非计」。

二、有计而非— 谓有漏第七识,恒缘第八见分,起我法二执故。从第六识入生空观时,第
七识中,犹尚缘第八见分,起於法执,故知「计而非」也。

 三、有亦亦计—即众生染心,指有漏之第六识也,能广缘,起我法二执故。

四、有非非计—即有漏前五识及有漏第八识,各了自相分境,故「不」;又无计度、随念
分别,故「非计」也。赖耶唯缘种子、根身、器世间三种境故,尚不能缘前七现行,故非
非计;又有漏种子,赖耶能持能缘;无漏种子,即持而不缘,况馀境耶!

按:「三种分别」与「有漏八识」相对应之情况,

由上述之「四句分别」可知:有漏第六识正是能计,而有漏第七识则是能计之类。

故会玄云:「能执我法,即得计;若不能执我法者,即不能计。八识之中,前五第八,不
能执我法,不能计;六七二识,俱执我法,皆能计。」

世亲及无性菩萨之摄大乘论释卷四亦皆云:「意识是能计」,此文中所说之「意识」者何
也?成唯识论卷八云:「意及意识,名意识故」意即:摄论中所说之「意识」乃指六七二
识。何以故?当知:第六名「意识」者,依意之识故,是依主释;第七亦名「意识」者,
识即意故,乃持业释也。即六七二识,皆是能计之心品也。

上来广解颂文首句「计」二字已竟,续当广解颂文首句「彼彼」二字。

问曰:若唯六七二识心品,名「能计」,何得颂中名为『彼彼』耶?

答云:识品虽仅二种,然由此所起之计(分别也)品类众多,或二种、三种乃至十种等,
故颂言「彼彼」。今略标如左:

(一)二种计1、自性计2、差别计(摄论卷四)

(二)三种分别1、自性分别2、随念分别3、计度分别(对法论卷二)

(三)四种计1、自性计2、差别计3、有觉计4、无觉计(摄论卷四)

(四)五种计1、依名计义(又作「依名分别义」)2、依义计名(又作「依义分别名」)3
、依名计名(又作「依名分别名」)4、依义计义(又作「依义分别义」)5、依二计二(
又作「依二分别二」)(摄论卷四)

(五)六种计1、自性计2、差别计3、觉悟计4、随眠计5、加行计6、名计,此又有二种,
谓文字所起及非文字所起。(显扬圣教论卷十六)

(六)七种分别1、任运分别2、有相分别3、无相分别4、寻求分别5、伺察分别6、染污分
别7、不染污分别。(瑜伽论卷一、对法论卷二)

(七)八种分别1、自性分别2、差别分别3、总执分别4、我分别5、我所分别6、爱分别7、
非爱分别8、彼俱相违分别。(瑜伽论卷三十六)

(八)九结俱品执1、爱结2、恚结3、慢结4、无明结5、见结6、取结7、疑结8、嫉结9、悭
结。(品类足论卷一)

(九)十种分别1、根本分别2、缘相分别3、显相分别4、缘相变异分别5、显相变异分别6
、他引分别7、不如理分别8、如理分别9、执著分别10、散动分别,此又有十种,恐烦不引
。(摄论卷四)

总之:愚夫由此六七二识心品所起之计心,品类众多。故瑜伽论卷七十四云:「随於依他
起,所有分量,即如其量,计亦尔。」是以颂文首句言「彼彼」也。

上来广解颂文首句「由彼彼计」已竟。

一念之道 明.幽溪大师净土法语

念不一,不生极乐。一念之道有三:信,行,愿。

净土般若舟航,要以「信」为点头探水,「行」为篙橹风帆,「愿」为船柁拨正。

无点头探水,则不知通塞浅深。
无篙橹风帆,则不能至其所止。
无船柁拨正,则无约束要制。

庚戌年灵山寺佛七讲话(下) 雪庐老人

无福不闻六字名

今天佛七圆满了,现在是七天最後用功的时刻。在七天内,若得了一心固然欢喜,未得者
也不必惊慌,在这最後一刹那,还有办法。

在佛七中,不能讲佛理,只能讲用功方法。诸位都听过「一念相应一念佛」的话,在此钟
点後,还有一段时间念佛,至少有十句,十念相应,即是十念佛,只要其中有一句相应就
好。念佛求见佛,见佛必须心中有佛,心有佛始得见佛;心中无佛,不得见佛。心与佛相
应才能有佛,懂得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此念,七日相应,
七日都是佛,你已是贤人,必得上品往生。而所谓相应者,一心念佛,就感弥陀来应。何
时能与佛相应?经云:「是心是佛」,心如明镜,镜面无尘则放光明,若镜染了灰尘则光
不明。心一起妄念,心即蒙尘,若日日染尘,念佛就不得感应。

念佛若能放下万缘,一直念下去,则心不乱想,如镜放光明。此时,弥陀无量无边的化身
即照入汝心。弥陀报身在西方,而化身遍满虚空,报身虽未来此地而化身已经照入汝心,
心放光明,弥陀化身就来临了。弥陀影子在你心中,你不是弥陀是什麽?此即自性弥陀。

果能一念相应,就能断惑。念至一心不乱,就是断惑。如不能一心,应当伏惑。惑就是贪
、□、痴、慢、疑、邪见等烦恼,烦恼一起来就伏得住的人,命终也能往生。若再不能伏
惑,就必须念个「熟」字。如何是念到熟呢?不管遇到烦恼或欢喜的事情,事情一来,先
提起一句佛号,这样虽然没有断惑、伏惑的工夫,可是熟字已做到了。

不论任何烦恼来,脸上虽也会瞪眼,心中却有一句一句的阿弥陀佛。若熟字也不能做到,
要怎麽办呢?净土行人皆知往生须「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以「愿」的力量最大,不论任
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遇到事情,心中虽乱,而往生极乐的愿力不断
,纵使不断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终,四大分离之际,八识田中的愿力就
能带你往生。最後说一首偈:

无福不闻六字名,
七天何止万千声。
祖师教我发宏愿,
纵未一心也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

这六字就是密咒,经律论三藏若无「阿」字,就无经典了。必得多生修有大福报的,始得
听闻。街上的普通人无福听闻,纵使听闻了,也是漏失不存,故说:「无福不闻六字名」
。七天不仅听闻到佛号,而且是「念兹在兹」的念佛,福气至大。一念相应一念佛,七天
何止万千声?「祖师教我发宏愿」,净宗祖师教我们要发愿往生西方,娑婆无论何事,一
切皆厌离,极乐一切皆欣慕,如此「纵未一心也往生」,这场佛七虽未能得一心,只要有
往生极乐的愿力,亦可成就。有愿必得往生,这是祖师的慈悲开示,绝不虚言。 (下)

无言的说法 三  省

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摘自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上说:「行法布施,不一定单指对人开演佛法,日常所作所为若能引人『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也可以称为法布施。」佛法卷帙浩繁,内容无非欲
令众生「止恶」、「修善」、「净心」。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透过讲说的方式来宣导、
弘扬之外,佛弟子们若以身作则,如法去行持,以自己的一举一动作模□,同样也能令人
因欣慕、向往,而生起师法之心。所以,佛教历来的高僧大德,并非人人均为升座说法、
舌灿莲花的大法师;有人一生不讲经、不作文,只是老老实实修行、念佛,也感得成千上
万的人学习、效法,在解脱道上精进用功。这与通宗通教者施法与人的功德,其实并无二
致。佛陀说法以「音声」为主,为的是要契合娑婆众生的根机,事实上,在经典中所呈现
的佛陀日常行仪,也对迷茫众生产生了无尽的摄受力。吾人若善加领会,自能於其中获得
实益;若进一步以「法器」自许,用种种方便引人入佛,便是行无上的法布施。

念佛为正行

印祖云:

「虽读大乘经典,仍以念佛为正行。倘一心研究经义,将念佛付之脑後,则大通家或可彷
佛做到。即生超凡入圣,恐让愚夫愚妇,而自了无其分矣。须知念佛法门,乃教中之特别
法门。除此之外,勿道凡夫不能即生了,即已证初、二果之圣人,亦不能即生了。且莫心
高,谓为明佛经义,便可得大利益。若作此想,便与店铺作司账者无异。虽曰有数千、数
万、数十万,经我料理,到底不是自家的。及乎谢事,自己只得薪水之少数而已。」(文钞
三编卷一复章以铨书二)

莲池馀馨之五—道源老法师 智  展

农历十月初五,是道源老法师一百零三岁冥诞。这位被誉为当代「说法第一」的法师,早
年在大陆参学的时候,曾经亲近律宗大德慈舟大师,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以及民初佛教
泰斗太虚大师。由於有此师承,因此终身提倡律净双修、持戒念佛。翻阅道老年谱,可知
其一生几乎都在为弘法利生而奔波,尤其民国三十八年来台之後,或讲经、或传戒、或主
七,设立道场(基隆海会寺)、创办佛学院,为当时佛法贫弱的宝岛遍□菩提种子,也为
佛门作育了无数僧才。

道老一生专弘净土五经一论,虽也常讲其他大经大论,但总是指归净土,愿人闻法起信、
如实修行。其开示今传世者,有《佛堂讲话》五辑,兹摘录重要内容(以前三辑佛七开示
为主)如下,供养读者诸君:

深信佛语 勿起疑念

老法师说:「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於五浊恶世,
烦恼特别多,再加上环境恶劣,所以断烦恼的工夫不易进步,成佛很难!我们的本师释迦
牟尼佛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
先求生极乐世界,即是所谓『带业往生』。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工夫来但进
不退,成佛的目的就很容易达到了。」

「释迦如来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这特别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门,众生即应普皆往生西方,然
而,现见众生得度的很少,这是什麽缘故呢?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既然
不肯信佛,当然就不信念佛法门,连信仰心都生不起来,那还能够修行得度呢?念佛全凭
信心,若起疑念,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说的话。从今以後
,把一切疑念打消,相信释迦佛绝对没有妄语,相信我们自己都有大善根,相信念佛法门
一定可靠!但能笃信不疑,一心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历代高僧 多归净土

道老云:「有些学禅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禅,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历代大禅师,修念佛
行的多得很。如过去的永明禅师、彻悟禅师等,都是净土宗的祖师。既然是净土宗的祖师
,为什麽还要称他们为『禅师』呢?因为他们起先学禅,开悟见性之後,能兴隆禅宗,是
禅宗的大善知识,『禅师』的大名已传扬於诸方;虽然後来归向净土,专修念佛法门,但
是称他『禅师』已成习惯了,所以仍然称他们为『禅师』。由此可以证明,净土宗与禅宗
并无障碍,何必加以毁谤呢?现在刚刚学了几天禅的人,就反对净土,不知他们的学识与
工夫,是否已超过永明、彻悟诸大禅师?相信不会超过吧!」

「又有些学唯识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唯识,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唯识宗的开宗祖师玄奘
大师,并不反对念佛。他老人家由印度求取佛经回来,亲自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阿弥
陀经之新译);如果玄奘大师反对念佛,一定不会把阿弥陀经的梵文本带到中国来,也一
定不翻译此经。可见玄奘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提倡念佛的。再看看唯识宗的第二
代祖师窥基大师,著有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阿弥陀经疏一卷。可见窥基大师不但不反对
念佛,而且是尽力弘扬念佛的。又如民国以来,大家公认为中兴唯识宗的太虚大师,若有
念佛的人请他老人家开示,他老亦讲念佛的道理;在他的演讲集里,关於讲净土的有七篇
之多!故知太虚大师也是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兼弘净土的。现在刚刚学了几天唯识的人,
就反对净土宗,他们的学问修持,能超过玄奘、窥基、太虚三大师吗?相信不会超过吧!
所以,若因不学净土宗,便起了门户之见,对净土加以毁谤,就太不应该了。」

老法师曾说:「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研究理论上虽然要八宗并重,但修行用功却必须一
门深入。我之所以修学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应我的机。我之所以弘扬净土宗,是因为
净土法门能应一般人之机。」道老一生於弘法道途上风尘仆仆,晚年即使体力不济,又有
两千多度的近视,仍旧依著碗大的经文讲解不辍,其「为法忘躯」之精神,令人动容!

民国七十六年底,道老示疾,隔年二月,预知时至,当诸山长老前往医院探望时,老法师
即说:「我往生之时已到,今年海会寺传戒之事,委托汝等代为安排。」四月十五日即嘱
徒众随侍回海会寺,在大众念佛声中,从容登榻,右胁安卧,正念分明,安详往生。

道老生前不但极力弘扬净土法门,自身亦如法精进修行,临终如此自在无碍,正为净业行
人做了最好的示□。吾人今日有缘入了佛门,实应跟随如此有道高僧之步履,快快提起佛
号,解脱旷劫生死!

李    氏 吕富枝

李氏是宋朝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胡长的妻子。自从丈夫去世以後,日夜高声持念
阿弥陀佛圣号,及诵念阿弥陀经,声音响彻内外,这样用功,经历了十多年,精进不懈。

後来有一天,当李氏端坐念佛时,突然看到一位僧人,站在她面前,用红色的宝盖,覆盖
在她身上,并告诉她说:「□这个月十五日的子时,就要离开人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了。」李氏问道:「师父您是什麽人呢?」僧人回答说:「我就是□经常念的那个人。」
僧人说完话,就忽然不见了。

於是李氏便一一辞别亲友,到了十五日那天的子时,室内果然充满了奇异的香气,清净光
明照耀整个室内,这时李氏就端坐安详地往生了。

经过七天後火化,发现她的牙齿雪白如玉,舌头好像红莲花,眼睛有如葡萄,都坚固完整
没有损坏,更获得舍利无数。第二天在她火化的地方,生出一朵白色的花,大约二寸,形
状有如白色罂粟花。

※莲池大师赞语说:李氏火化後,牙齿、舌头、眼睛诸根完整不坏,而且获得舍利无数,
种种不可思议的瑞相。世间有人讥笑批评说:「女人是五漏烦恼结缚的身体,修行那能有
什麽卓越的成就呢?」试看李氏往生的事迹,可见这样批评女人,未免说不过去吧!

京 华 行 三 学

一行人沿著沪宁高速公路,从当年雪公离开南京的方向,进入南京。

距今五十多年前,客居南京的雪公,趁著公务馀暇,游观金陵景物,不免怀忧怅望。师心
师志,令人心驰神往! 

买舟吴下

民国三十四年,对日抗战胜利,在四川歌乐山的雪公(故李炳南老居士,号雪庐老人)以主
任秘书身分陪侍孔奉祀官,正计画返回南京。雪公在「还京草」诗集云:「日人困於八年
寇华,力已疲尽,遂降。次年路通,买舟吴下。」

三十五年五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雪公则在秋天时分,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出发
,顺著长江,一路下金陵。雪公在「朝天门津渡待发」诗中,透露「日夜归心向秣陵(南京
)」的思绪,诗云:

「燕子矶头诗兴满,凤凰台上梦魂登。」

燕子矶是南京观赏长江最佳之处,凤凰台则是李白赋诗的地方,金陵的一景一物早已萦满
心头。船过三峡,雪公并没有杜甫闻官军告捷「即从巴峡穿巫峡」回乡的狂喜,摆在前头
似有更深的忧虑。

三十五年九月十日中秋,雪公船出三峡,夜宿荆州。归舟急发,顺流而下,行到九江,只
能在船上远望匡庐,遥想香炉瀑布。到了江西彭泽,见到「小姑山」,不禁想起济南故园
的「华不注山」。抵达南京「牛渚」采石矶,已是残枫落叶时节。大战方歇,河山未定,
雪公便在南京暂住下来。期间,曾陪孔德成先生返回曲阜,顺道回济南省亲。

龙盘虎踞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城内城外遍布名胜古迹,雪公足迹所到之处,在诗集里还能
找到一些踪影。雪公志在弘化利生,又别具诗人才器,游於王气鼎盛的金陵名胜,自然有
感而发。谨试著从雪公「还京草」诗篇中,一窥雪公襟抱。

秦淮河夫子庙

据孔府内宅轶事记载,孔奉祀官的办事处位於「夫子庙」附近(後来迁到桃园新村),夫子
庙前临秦淮河畔,任职奉祀官府的雪公有「秦淮河畔晚眺」、「秦淮河」两首诗。南京的
夫子庙,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日军入侵南京後将它烧毁殆尽,战後才重修完成。唐代杜
牧坐船停泊在秦淮河,那时的情景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後庭花。」

夕阳西下,雪公远眺秦淮河,秋冬的河岸柳树,显得衰败无气,河水稀少露出浅浅的泥滩
,几艘画舫孤伶伶地在河面上,游人饮酒作乐,不时传来持扇歌女声,

雪公感慨「人与国魂销几多」,此刻活在胜利幻影中的国人,精魂大概都消磨殆尽了。现
在的夫子庙前,秦淮河畔,成了热闹喧天的观光夜市,五彩霓虹灯闪烁著各种广告看板,
河畔是仿古建□,一排排的乌衣巷都是做生意的寻常百姓家。 

法照寺弘法因缘

两年多的客居日子,「石头城」的燕子矶、雨花台、锺山、胭脂井、方孝孺墓、周处读书
台、明故宫等金陵名胜,雪公都曾到过,但最常造访的还是佛门寺院。

据雪庐老人事略云,普照寺与正因莲社是雪公在南京的弘法地点。普照寺在雨花台附近,
梅光羲教授曾在此讲经,梅大士的「六十四自述」说:

「自五十五岁至五十九岁时(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皆在南京,每逢星期三及星期六
、星期日皆讲经。地点为毗卢寺、普照寺、佛学会、佛学净业社及中央党部无线电台。所
讲者为《因明论》、《相宗纲要》、《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维摩经》
、《弥陀经》、《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

民国初年,梅大士在济南大明湖畔组佛学社,讲授唯识学,雪公每讲必与,听而悦之。

抗战时,雪公在重庆的长安寺,拜见太虚大师,欣见梅大士也在座。刚好太虚大师要选人
到监狱弘法,梅大士就向太虚大师推荐雪公,结果绩效卓著,蒙大师题字奖励。抗战胜利
後,太虚大师将海潮音杂志移到普照寺编辑发行,雪公也在此时此地弘法讲经,其中的因
缘脉络,殊堪玩味。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京「鸡鸣寺」,位於鸡笼山东麓山冈上,北临玄武湖,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这里
原是梁武帝舍身出家的同泰寺。在「鸡鸣寺」诗,雪公见到佛门梵刹幸免於难,可惜萧梁
时代「高僧来上座,名士聚微尘」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当寺里钟磬声响起,时空彷佛
回到六朝金粉年代,满城都像「六朝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建都
金陵,佛法广为流传,南京一地的寺庙就有五百座之多,杜牧「江南春」诗云:「南朝四
百八十寺」,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玄奘法师顶骨塔」与鸡鸣寺遥遥相望,据雪公「谒玄奘法师顶骨塔」的诗序说,玄奘大
师的顶骨原来葬在长安,唐代末年世乱,迁於终南山麓。宋朝初年,有人奏请恭迎到金陵
。过了多少年之後,顶骨所葬之处,竟失了踪迹。民国三十四年春天,侵华的日军开□道
路,在中华门外的长干寺获得奘师顶骨,中华门就是明代朱元璋所建的聚宝门。後来,部
分顶骨被迎到南京玄武山颠,建立塔院供奉。雪公在诗里,虔诚仰慕大师横越流沙取经的
风□,当置身奘师顶骨塔院,听到清风吹梵铃,「犹疑香刹正□经」,玄奘大师好像还在
长安大雁塔里翻译经典。经过长年战乱,大雁塔怕也长满荆棘了。雪公在塔下,扫净一片
青苔,静静坐著,聆听风吹梵铃回荡的空音,像是在宣说佛法妙义,久久不忍离去。

南京巨刹「□卢寺」,建於明朝嘉靖年间,在太平军与湘军激战中遭到毁坏。洪杨乱後,
湘军统领曾国荃及湘军诸将捐款捐木,重建□卢寺,并扩大寺院规模,让死亡军民的神识
有个安息的地方。

□卢寺位於南京汉府街,这座市集中的古刹,雪公自然不会错过,诗云:

「焚杀天何在?名城尽作墟。变风从此始,侮圣到无馀。闯献心仍古,曾胡檄辄疏。欲凭
新建寺,冤鬼度真如。」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戮,洪杨信仰博爱世人的「天帝」在那里呢?据清史稿记载,洪
秀全攻破金陵,城中男女死者四万馀人,以发□攻城不下的忿恨。信奉洋教的太平军,以
儒、释、道为异己,所到之处,即焚毁民间信奉的庙宇神像,竭力变革原有的民风习俗,
对儒佛圣人更是极尽侮慢之事。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明末流寇,也是杀人无数,可是「
心仍古」。据说张献忠见到姓张的人,念在「同宗」分上,往往刀下留情,还有一点古意
。曾国藩、胡林翼为维护中华文化,传檄天下,平定洪杨之乱。後人为推翻满清,大力赞
扬太平天军的革命事迹,疏忽了曾、胡维护古圣文化的功劳。孰是孰非?孰功孰过?被扭
曲误导,致使刚尝到的胜利果实,在两三年间,就化为乌有。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
家殊俗的「变风」,打从那儿开始呢?在雪公的「□卢寺」诗,隐约有了答案。 

恭逢印祖灵骨入塔

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适逢苏州灵□寺的「印光大师塔院」落成,举行灵骨奉安典礼(注)
,雪公作「灵□印光大师灵骨入塔」五言古诗一首,纪念祖师。民国二十二年雪公在苏州
报国寺,亲聆印祖开示。二十九年印祖往生时,杳杳南国,满眼兵戈旌旗,身在重庆的雪
公,无法前去吊祭。今逢祖师灵骨入塔,怎能不有感而发!雪公在诗中深愿人人「持此皈
依心,信能化干戈」,也祈求印祖—亲炙弟子如雪公者,能否在冥冥中蒙祖师的格外眷顾
?常保人间干戈不起,旅人皆得落叶归根。

书剑天涯何处游

三面环山的玄武湖,为古代训练水师的湖泊。雪公有「游玄武湖」、「鸡鸣寺凭眺玄武湖
」两首诗。雪公从鸡鸣寺向下眺望,眼前的湖山,像极了家乡济南的「鹊华山」,鹊山、
华不注山在济南城北,山头都有古刹耸立。雪公思念故里,唯心所现,所见所闻都成了家
乡景物,(训练水师的玄武湖)在诗中,雪公的心思款曲表露无遗:

「江南好!济南好!为客不如早归去。如何不归去?烟尘未靖扫。」

江南信美,终非吾土,还是故乡济南好。独在异乡的游人,何时才能归抵家园?怕是遥遥
无期了。雪公似有预感,在诗中写道:「不知此地明年荷生日,书剑天涯何处游?」到了
明年夏天,这里荷花盛开时节,多少读书为官、仗剑从军的人,不知又将赶赴天涯何处了
?
 
排涛访瀛洲

三十七年底,雪公奉到「押运卷箱、行李来台湾」的证明,得以离开南京城。路过宜兴、
无锡,在太湖边远望「鼋头渚」,雪公有「过太湖鼋头渚」诗,这里有雪公故人的家园,
故人多次邀雪公来此避暑,可惜一直蹉跎错过了。如今就近在咫尺,却是「此行乃思居九
夷,非为践约专游览」,这一趟是要赶到码头搭船,效法孔子居九夷,不是来赴约浏览的
。太湖辽阔,水天茫茫,雪公朝上海方向过去,即将乘桴浮于海,排涛访瀛洲。

翌年二月,年过花甲的雪公来到了瀛洲—台湾,寓居台中,从此展开近四十年的儒佛弘化
生涯。一天,有人请问雪公:「南京古都,有那些地方值得一游?」雪公以「答客问京华
」诗,不堪回首地说道:

「莫向秣陵游,伤心是此州。兴亡数不尽,泪积大江流。」

半个世纪後,一行人从瀛州跨海来到长江岸边,循著雪公离京之路,来到雪公旧游之地,
穿梭在中华门、玄武湖、明孝陵、中山陵。景物依稀,人事久异。无常之感,难免於怀。
然而,不有无常的世事,雪公怎会排涛来台?一行人又怎能亲近中华文化、得闻净土法门
?幸与不幸,谁能说得明白!

注:据印光大师法语撷录云:「丁亥年九月十九日,灵□山『印光大师塔院』落成,举行
灵骨奉安典礼。」

红叶经签 吉 光

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故佛以音声为佛事。台湾光复後,雪庐老人为了能使佛法普遍弘
化,制作歌曲四十馀章,名为「梵音集」,配合新式乐谱,歌词深入浅出。其中「红叶」
,由洪金龙先生作曲,幽雅高尚的旋律,配上意趣高远的雪公歌词,普获声乐行家赞赏。
歌词如下:

「秋风起,霜降天高,看无边红叶,萧萧复萧萧。蓦地里,吹坠之流水。猛然间,卷入云
宵。满地滚滚情颠倒。几片翻下粪圊,几片飞进酒瓢。点□台,傍窈窕。随行人马迹遥,
淅淅沥沥。飘,飘,飘,飘。噫!忽一片来扑僧寮。课诵未罢,旃檀还烧。老僧拾起,脱
尔尘劳。夹在经册,作个念诵记号。这正似三界无安,人生无聊。谁有幸,投入佛怀抱?
」

给老僧拾起的这片红叶,有其来历。雪公在南京作的「红叶经签歌」,记录著红叶的缘起
。在南京的一个夜里,雪公对著一盏琉璃灯读书,翻著手上的书本,一片红叶从书册上掉
下来。虽然叶脉乾燥,鲜红的颜色仍未改变。雪公想起,前几年在巴蜀山中避难,在一个
秋天的清晓,屋檐上落下一片红叶,好玩拾取当作书签,夹在读诵的记号。这片红叶,随
著雪公的书籍行李,带到千里外的南京。雪公感慨,天地如一本大书,自己就像这片红叶
,虽然世间经过好几回劫火,却有幸与红叶结伴相依。

满天红叶,随风左右乱飞。世间众生,东奔西跑,有几个能遇见真正佛法,信解奉行?

雪公这片红叶书签,还真令人羡慕!

我对佛教的初浅认识 松 弘

根据考古学家与地理学家的钻研与考证,原始人类出现在地球上至今已有数十万年之久。
而有文字记载的史实则还不及万年。自然界存在的巨大能量,如水灾、风灾、火灾与地震
等,因缘成熟时,可以轻易主宰地球上万物生死的命运。因此,原始人类开始产生敬天地
、畏鬼神的心态,各种宗教信仰遂应运而生。依联合国科教人文机构之调查资料,目前存
在此世界上之宗教与教派多达二百馀种之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点燃战火的宗教

众所周知,宗教不仅有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之功能,还可济法律规□之不足。故宗教
在人类发展史上之演化过程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然而,各种宗教皆有自我标榜与唯
我独尊之通病。视他教为邪说外道,彼此不相容,甚至相互排斥。显著的实例:现今世上
两大宗教,泛基督教与回教,两者虽以「神爱世人」及「博爱」为其最高教义。但是,他
们各有一派人士,特别坚持我执与排他,往往为政治人物所利用,背其教义,引发战争。
例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两者数十年来纷争不断,领土固为战争之焦点,但宗教上之仇视应
是最主要的关键。和谐共存之精神已荡然不存,世界和平也遭到破坏,无数生灵涂炭,自
不在话下。

此与原欲藉宗教来拯救人类心灵与促进世界和平之初衷可说是大相迳庭,诚令人浩叹。  

圆满究竟的佛教

在此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国度□,我们若对各大宗教做了审慎、理智的比较与探讨,
我们会发现在如此众多的宗教中,佛教的教义与见解是最为圆满,最为究竟,也最合乎科
学精神的宗教。
  
佛教经论浩翰无涯,吾辈凡夫俗子即使穷毕生精力也难窥其究竟。但是,基本上我们发现
佛教有下列三点内涵为其他宗教所缺,也是佛教的确优於其他宗教之处,谨陈述如次:
  
(一)因果律:佛教之因果律最合乎天理。娑婆世界之万事万物皆逃不出因果律之规□。

最浅显的生物科学之验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造如是因,结如是果;因缘成熟时,果
报即现前,丝毫不爽。俗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非是不报,时候未到。世人若知因果
报应之不爽,则於起心动念时,因惮於业报之必然,必不致兴起作奸犯科、为非作歹之念
。皈依佛门後之佛弟子,最基本应守的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
世人若能诚奉信守五戒,则社会必然安谧,娑婆世界必然太平。
  
论及因果律,世人尚应了知果报不必然於当生现世现前。所谓三世因果,因缘若不具足,
果报也有可能延迟於来世才会现前。家母高龄近百,耳聪目明,仍称健朗。每有羡慕者相
询,何能获此长寿,欲知养生之道,末学初始亦困惑不明,及於信佛後了知因果,不禁恍
然大悟,家母一生操劳,俭□持家,从未特别珍摄。此生得享长寿,必定与前世鲜少杀业
有关。须知前世杀业重者,此生必定短命多病。反之,必享长寿,此乃因果使然也。
 
(二)众生平等:佛教讲轮回,讲六道。所有六道众生就生命的意义而言,是完全平等的
。换言之,凡是有情识的众生,莫不珍惜其生命,甚至希望永远长生不死。若无外力之伤
害,绝无自毁其生命之理。五戒中之首戒—戒杀,即是众生平等真义的尊重与实践。佛教
倡言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崇高与伟大的心怀,绝非其他宗教可以望其项背的。
  
今日世界各地角落时传刀兵之灾,殆非无因。愿云禅师云:「千百年来碗□羹,怨深似海
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即道出刀兵劫之因。
  
末学於今年九月底由美返台省亲,得知年近八旬之亲戚,因不慎跌倒骨折,其子为使其母
之骨折早日康复,竟於市集购来活土龙(类似鳝鱼)进补养身。岂知数日後,其母突然中
风瘫痪。此不幸之发生,姑不论是否因杀生而感召迅速之果报,就医疗观点而言,为年迈
病人进补含高量胶质与胆固醇之食物,实属医疗养生知识上之无知。其子之愚孝与愚行,
应为世人之戒。
  □(三)科学观:佛教是最具科学内涵之宗教。释迦牟尼佛於二千八百馀年前降生此娑婆世界
,四十九年宣说佛法,在甚多经论中的阐述,既非唯心,亦非唯物,乃是非常合乎逻辑观
点的科学论述。
  
最浅的例子,如经上所称的三千大千世界,比喻宇宙之大,无穷无尽,有如印度恒河之沙
数,不可胜数。证之今日太空人於遨游太空,目睹太空中存在的无数星球,繁密如麻,那
不就是佛经中阐释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景象吗?仅举此例,即可印证佛教是多麽合乎现代天
文科学之论述。  

值得深信实行的法门

佛教徒最常挂在口头上的问讯语:「南无阿弥陀佛」。此语之意译为「无量光」、「无量
寿」。本师释迦牟尼佛於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大赞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
的殊胜与庄严。劝喻众生应恭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若能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
时,必能蒙佛菩萨接引西方莲邦,不再堕入轮回,永远了脱生死苦海。佛弟子相信佛菩萨
绝不打诳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此乃佛说,故令人深信不疑。
  
谈到学佛,末学认为往生三资粮: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行持最为重要。我们
对佛之宣说、教喻,萌起信仰,并且发了誓愿,若不能确实遵行奉持,则一生修行结果将
一无是处,白费功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於末法时期,得闻佛法,殊属不易。愿同念佛人,坚守行持,同生
极乐国。

无尽的感恩与怀念 初男等

我们最敬爱的爸爸(编者注:即周大德荣富老居士),您终於不负此生的走完人生最後旅
程,安详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失去了孝养您的福报,也更深深体会了佛经所云「世间
无常」、「人命在呼吸间」的道理。

您知道吗?每次我们兄弟姊妹由国内外轮流回来探望、孝敬您,到了要与您道别时,我们
总是真心希望您能多多保重,并期待下次的再度相逢。因为我们知道每次的相见都是那麽
的弥足珍贵,亦深深感受到「百善孝为先」的真谛。而今,已无胜缘与您再聚一堂,思及
不禁悲从中来,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而哀伤泪流。娑婆世界真
是苦海,我们已觉悟唯有念佛往生西方,才能真正离苦得乐。

爸爸!自从您往生後,我们经常回想您的音容,感恩您与妈妈勤俭持家,养育我们这一群
子女;感恩您对我们种种慈悲的训示,及「爱之深,责之切」的苦心。尤其您留给我们每
人一本您精心选录的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语录,令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最佳指南,
堪为「传家之宝」。您常教导我们要心存感恩,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为我们立下了最好
的典□。您在言谈中,常常感恩至亲好友、同事,以及台北、台中的大德、莲友,尤其感
念曾经追随 雪公老恩师学佛的殊胜因缘。您说,自己在事业、道业上若有丝毫成就,皆是
大家成全,所以理当回馈社会,报答大众。爸爸!您是有智慧、有善根、有福报的,生前
能够与妈妈遵照 雪公老恩师的训示,至诚老实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因此影响我们全体子
女,共同迈向学佛的大道,您不但栽培了我们的生命,更滋长了我们的慧命,这是我们永
远感恩不尽的。

世间、出世间的圣人,皆注重因果。爸爸!由於您生前的长期默默行善、至诚念佛,所以
才感得善果。不但经常有莲友前来关怀,讲解佛法、陪侍念佛,而且晚年在我们每月轮流
照顾之外,更有一位贴心的印尼看护细心关照著,让您的晚景充满温馨,这是最令我们感
觉欣慰的。再者,由於您至诚念佛行善,功德圆满,因此能安享九五高龄,预知往生时至
,福寿全归。当您临终之时,莲友闻讯都一批批前来,诚心助念「阿弥陀佛」圣号,连续
二十四小时,庄严无比,感人甚深。见您往生时安详的神态,往生後庄严的表情,深信您
一定达到了 雪公老恩师所期许的「当生成就,往生极乐」。

您的後事,我们都遵照了您生前的嘱咐,一切以简单、庄严、节约、惜福为原则,望您无
所挂碍,安心念佛西归,我们一定会遵照您的慈悲训示,好好做人处世,好好教育子女,
好好诚敬念佛,将来同生极乐,莲池海会,再度重逢。

爸爸!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出我们全体儿孙对您无比的感恩与怀念,我们谨以至诚恭敬
的心,将此心化为一句句清净庄严的阿弥陀佛圣号。愿您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花开见佛
,与 雪公老恩师、妈妈及诸位大德、莲友,於净土俱会一处,并早日乘愿再来,广度众
生,满菩提愿,阿弥陀佛!

两国太子 德 馨

从前,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耕种。一天,眼看时间已接近正午了,家人却仍未将饭菜送来,
当他正觉得奇怪的时候,有一个僧人迷了路,又累又饿,朝著他的田地走来,向农夫乞食
。农夫说:「师父,没问题!只是要请您等一会儿,因为我的家人还没有把我的午餐送来
,我想应该就快送来了。」两人又等了好一会儿,但过了许久,饭菜仍未送来,僧人便说
:「没有饭菜不打紧,能不能向施主您要点水,漱个口?」这时,农人忽然想起什麽似的
,解开了衣带,从中拿出一颗诃梨勒果(水果名)及一文钱,供养给僧人。僧人十分感念
,便说:「施主的诚心,贫僧非常感动,贫僧实在无以回报,如果施主愿意的话,贫僧可
以传授您五戒。」农夫说:「弟子身在尘俗之中,恐怕自己难以谨守五戒的全部戒条,倘
若有所违犯,反而不好,想请师父先传授弟子『不杀生』这一条戒法。」於是僧人便将五
戒中的第一戒「不杀生戒」传授与农夫。

数年後,农夫寿终,投生为国王的儿子。有一天,皇后和一群随从到河边游乐,欣赏歌舞
。皇后心情甚佳,怀抱著太子站在岸边浏览风景,可是却一个不小心让怀中的小太子掉落
到水中。皇后惊声呼救,众人虽努力想把太子救上岸,无奈一条大鱼游过,众人只能眼睁
睁看著太子葬身鱼腹之中。

说也奇怪,这条大鱼自从吞下太子後,七天七夜不饥不渴,随著河水一直向下游游去。河
水流了千馀里,进入了下游邻国境内,那里的渔夫捕得了这条大鱼,拿到市场交易时,该
国国王正好派宫廷厨师去买鱼,厨师就买回了这条大鱼。当他正要用刀剖开鱼腹以便烹调
时,鱼腹中的太子突然说话了:「慢点!慢点!不要伤了我!」厨师听到这条鱼竟会说人
话,大为讶异,又见鱼腹中似有异状,便小心翼翼地剖开鱼腹,只见一个小婴孩在其中,
相貌十分端正,厨师便将婴孩献给年事已高,却仍无子嗣的国王。全国人民得知王室有了
子嗣,都无限欢喜,举国热烈庆祝。

上游国王闻知下游邻国有此怪异之事後,说:「这个婴孩一定是我的儿子!」便马上写信
去向下游国王说明事情原委,希望他能将小孩送还。下游国王说:「这个孩子是我从鱼腹
中得来的,是上天特别赐予我的麟儿,怎能送给你?」於是,两国国王便为此事起了争执
,双方僵持不下,最後只好找另一大国的国王来评断谁是谁非。大国国王明白整件事情始
末後说:「如果上游国王没有生下这个孩子,又没将小孩掉入水中,下游国王您如何能得
此麟儿呢?反过来说,如果下游国王没有因缘际会从鱼腹中得到这个孩子,上游国王您要
到何处去找呢?由此可见,这个孩子和你们两国都有缘分,你们可以在两国交界处建□宫
殿,让孩子在那儿居住、成长,封立这个孩子为你们两国的太子!」两国国王都觉得这是
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依此而行,这个孩子因此号为「两国太子」。佛陀闻知此事,便
告诉弟子说:「这个孩子上辈子只是一个农夫,因他诚心供养僧人一果一钱,才得到投生
为两国太子的大善报啊!」

学佛人都知道「布施」是菩萨六度之中的第一度,可去除悭贪之心,又可培福。佛说四十
二章经云:「贫穷布施难」,故事中的农夫,自己生活穷苦,却不悭吝,乐意布施,愿意
自己饿著肚子,将唯一的一颗果子供养僧人;自己没什麽钱财,却愿意布施一文钱给僧人
。表面上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果一钱,但在意义、价值上,这一果一钱却胜过山珍海味及金
山银山。他那尊敬僧宝的诚敬之心,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啊! (出自杂譬喻经)

文章憎命达 洗 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先生,他的长篇巨著「灵山」一书,据他说是因为被医师误诊为
肺癌,他在万念俱灰之际,利用「剩馀的生命」到中国西南边区游荡数月的经历,是对生
命的反思。足见高行健先生的传世之作,不仅是他善用国际语言法文书写的文学作品而已
,更是他以生命换来的杰作。

古今中外以诗文传世的巨匠大家,多半是在儿童时期奠下丰富的阅读经历,长年积聚可观
的才学,却也无可避免的会有一段苦难的岁月,才能呕心沥血成篇篇生命杰作。有的人身
怀才学却一生贫苦,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无情的战火中,贫苦到小儿饿死的惨状,他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云:「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有的人是才高遭嫉,受到排挤,郁卒而终,如屈原自投□
罗江而死,贾谊的忧愤早亡。这些诗文大家,有许多同病相怜之处,在坎坷的命运中,留
下为数可观的诗文极品。命运和作品之间,似乎真的存有某种微妙的关系,所谓「文穷而
後工」,非得穷困至极,才能锤炼出精品佳作!

在「天末怀李白」这首五言律诗中,杜甫吟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
怨魂语,投诗赠□罗。」

李白曾是永王李□的僚佐,後来见永王□有意谋反而离开,当永王□谋反失败後,李白却
受到小人的欲加之罪,即将被贬到南方的夜郎,前途不堪设想!

杜甫比李白小几岁,与李白是亦师亦友的故旧知交,二人惺惺相惜,一起畅游山东,夜来
同榻共眠。杜甫惦念著无辜罹罪,置身蛮荒的李白,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聊慰
远方的故人,好文章都不喜欢人太发达太好命,必得命运多舛才能锤炼出文章极品。那些
专门喜欢挑人过失的人,本来就是魑魅小人的技俩,所谓「小人乐闻君子之过」,不就是
这回事嘛!这一次的困厄灾祸,不正是透露出即将有好文章出炉的讯息吗?太白若能作如
是想,心头谅能稍稍宽慰一些!想以文章传世,那就得忍受「文章憎命达」的困顿!

历代满腹经纶,一心治国的英雄豪杰,若时来运转,飞黄腾达正好大行其道。一旦因缘不
具,或昧於昏君,或谗於奸佞,或局於命运,空有一身学养作什麽用呢?可以藏器於身,
隐居以求其志,在文章上寄情寓志。於是,历代顶尖之士留下了「汉赋、晋字、唐诗、宋
词、元曲」等人间极品,这是他们以一生困顿换来的生命杰作,绝不能以文学小道等□视
之。

在诗文的字里行间,蕴含著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福国利民的治世之道,阅读时,除了惊
叹优美的文句,优游於意境外,更要「思其志,想其人」,见贤而思齐焉,才不枉费这血
泪交织的生命杰作。

「龙」「凤」新解 瑜 扬

有一天,在学校的作文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我的志愿」。有个男孩在作文簿上振
笔疾书写著:「我的志愿是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交通警察,因为交通警察好伟大,让上
学放学时在马路上来来去去的车子都变得很有秩序,也让我们过马路时觉得很安全。我希
望将来和那些叔叔伯伯一样,做一个马路英雄……。」男孩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称赞,老
师对他说:「你要努力,做一个雄纠纠、气昂昂的交通警察喔!」男孩高兴极了,回到家
後,急忙把作文簿拿出来,想和爸爸妈妈分享他的喜悦。结果,爸爸妈妈却皱著眉头说:
「你的志愿为什麽不是希望成为医生、科学家,而只是交通警察呢?」男孩觉得很挫折,
他觉得自己的志愿很好,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麽要那样说。

「成龙成凤」是为人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盼,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飞黄腾达?
然而,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才算优秀?才堪称「人中龙凤」?很多人其实都有迷思。就以前
面小故事里的爸爸妈妈所说的话为例,为什麽他们希望小孩把「医生」、「科学家」写进
「我的志愿」里,而不愿意他写「交通警察」呢?或许父母觉得立志要越高远越好,「交
通警察」似乎有些平凡,可是别忘了,在上下班的尖峰时刻,开车的「医生」、「科学家
」,如果没有「交通警察」的协助,也只能束手无策地困在车阵当中,这时候,要如何较
量谁高谁低呢?其实,期许孩子将来能跻身社会「层峰」阶级,并没有什麽错误,但是,
并不是做到的人就是「龙」、「凤」,没做到的人就一无是处,因为,金字塔的顶尖之所
以是顶尖,也是由底层的石块一层层堆叠上去的,没有底层的厚实、稳固,顶尖之处如何
让人抬头仰视呢?所以,只要是在社会上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奋斗,为大众美好的明天而
尽心尽力的各领域工作者,都是「人中龙凤」,都值得写进小学生的「我的志愿」里,我
们实在没有必要特别为某些角色「黄袍加身」。

现在的教育界,在多元入学方案实行之後,高中生已经可以藉由甄试一途进入大学就读,
大学之门几乎已经完全敞开,不再是令众人挤破头的「窄门」了。然而有些学生为了替自
己在甄试过程中加分,却事先透过管道,搜罗种种参加课外活动的证书,捏造得奖纪录,
以便获得评判教授的青睐。这样瞒天过海的手段,即使最後侥幸进入所谓名校,如愿成了
父母眼中的「龙」、「凤」,但是,当未来再次遭逢激烈的考验和竞争时,谁敢保证「虚
龙假凤」不会露出马脚,反成为受人鄙夷和不信任的「软脚虾」呢?父母盼望子女功成名
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却应厚培其实力,并灌输子女「忠敬」、「踏实
」的人生态度,这样不论以後他处在什麽样的位置,才有大放光芒的可能啊!

「龙」「凤」的称誉不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表徵,也不是苟且偷来的虚名,它代表的是雄厚
的才干,和对自己职分、岗位的认真和尽责。凡是尽其在我、努力付出,为推动国家社会
往美好明天迈进而奋斗不懈的人,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模□,都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为他
们赞叹、喝采!

忍受挫折欣赏严格 慧

挫折,是送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磨练,是创造成功者必备的良机。


孩子们:

还记得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吗?若不是卞和独具慧眼识得它的奇特,恐怕到今天它仍然
只是一颗石头罢了。这一块稀世之珍经过玉匠的切、磋、琢、磨,终於显露出它的耀眼光
华,掳获了世人的眼光,两者坚定的自信与付出,谱成了历史上这段佳话,至今仍为人津
津乐道。想一想,我们是否能从这段史实中得到些启示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过挫折?但有人开心的接受它,并且转化成
一股向上的力量,就像浪潮拍打岩岸,激起美丽的浪花,让旁观者赞叹不已。反倒是平静
无波的潮水,一来一往的单调律动,一下子就让人没了兴致。因此,能够迎接挫折、感谢
困难的人就不会那麽轻易被打倒,而且藉由向下的弹力,再创另一个生命的奇迹,口足画
家谢坤山先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谢先生原本是个俊秀结实的少年,因为家境的关系,国小毕业後他便认命的到饲料工厂上
班,後来搬到台北工作,却在一次意外中误触高压电而失去了双手及一只脚,甚至十一年
後的另一场意外又彻底毁了他的右眼,成了名符其实的重度残障人士。如此的遭遇是最有
抱怨的本钱,为什麽命运这麽乖舛?造化如此弄人呢?可是他说:「我从不去想我失去什
麽,只想自己还拥有什麽」。他没有自暴自弃,对人生仍然怀抱著热情和希望,勇敢地追
求他心中的梦想,虽然奋斗的路苦不堪言,咬著牙、淌著泪,也一步步的走过来了。如今
他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成为一位成功的画家、演说家,正常人能做的,他一样做
得顶呱呱,甚至比一般人做得更好,这种忍受挫折的勇气,让如此残缺的身躯竟也展现了
无穷的生命力。其他像贝多芬、莲娜玛利亚……等,也都是在困顿中不放弃希望、不怨天
尤人,以乐观的心情迎向人生的另一段奇遇,事实证明: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生命最美
的旅程才正式展开。比起他们,我们些许的不如意、不顺心又算得了什麽,怎可沮丧退缩
甚至自我毁弃,那是多麽不智、多麽可惜啊!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块无人能比的宝玉,那是
我们原本具有的光光明明的佛性,只是无始劫来因为外覆肮脏的尘土,所以大家都忽略了
它,只要我们有信心,肯定自己良知良能的珍奇宝贵,愿意接受磨练,熬得过椎心刺痛的
琢磨,总有一天必定能拨开云雾、丽日耀天。

一块钢铁价值大约只有五十元,如果制成几盒钢钉,就可以卖一百元。拿来做成一堆好用
的小刀,或许可以卖两百元。要是制成几个马蹄铁,那就价值两三千元了。假如您愿意好
好用心琢磨,精心打造成几对高级的手表,那麽它的价值就会是好几万了。为什麽同样的
材质,经过不同的锻□加工,却有那麽大的差异呢?原因就在冶炼者的功力。

大家是否遇过严格要求的师长,而我们回应的态度又是如何,是不停的埋怨反抗?还是欢
喜接受磨难呢?真正看得起我们,把我们当成一块宝玉来疼惜的师长,才会处处用心、严
格栽培我们。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块朽木,
又何劳他们白费力气、尽心雕琢呢?可惜许多人却只图眼前轻松愉快,不愿耐劳吃苦、接
受磨练,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有个就读机械科的高职生,说他班上曾经遇到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当他教授操作机
械的课程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小动作从不轻易放过,甚至不惜把人「当掉」明年重新
再来,结果惹得全班怨声载道,想尽办法处处和他作对。这位老师坚定地对学生们说:「□□□i让你们埋怨,只要是我教的一天,就要做到最精确,一点都不能马虎,这是为你们好
!」可惜同学们不领情,後来学校果真换了位老师,这一群学生真是开心极了,因为新老
师很好混日子,管你认不认真,随便做一做便可得高分。毕业後他和一位好同学到一家工
厂上班,没想到样样都做不好,什麽都不知道,每天都让同事们看笑话,日子过得真是窝
囊透了!有一天,他的同学在操作机械时,因为不谙程序,误开机关,结果绞断了一只手
臂,从此沮丧颓废无法振作起来,这时他才体会出两位老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好师傅,可惜
已经太晚了。

孩子们:如果你一切平安顺利,那要珍惜得来不易的福气,因为再多的福报要是任意挥霍
,沉沦也只在一朝一夕。要是生活中挫折连连,总是无法称心如意,不妨看做是上天对你
的垂爱,因为你是一块世间难得的宝玉,经得起苦难的雕琢磨磋,内蕴的神采必将显露无
遗。如果有人愿意花心思磨练你成就大器,你应该懂得欣赏、知道感激,「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不是一句口号,只有亲身经历才体会得到,若有机缘,得遇良师,千万要把
握啊!

致  周爷爷感恩辞 荣富国小学生代表

在人生的旅途中,陪伴著我们茁壮、成长的贵人不胜枚举。除了父母、师长之外,还有一位
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恩人。

在生命的大爱里能激起你我心中阵阵涟漪,感怀、思念而翘楚仰慕的耆老贤达,他,不是
别人,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荣富爷爷!虽然我们和周爷爷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但是他赐
给我们荣富国小三千多个惜福的孩子们至真至善的关怀。

纵使在这物欲横流,唯利是从而冷漠疏离的社会里,周爷爷却能慷慨解囊,捐出伍仟万元
设立荣富国小,培养新秀贤哲,造福新庄无数莘莘学子。因此我们的前县长林丰正先生感
怀您兴学的义举,把学校命名为荣富国小,永远垂念您的高风亮节。

每年,只要您的健康情形许可,您都会专程拨冗回来看我们,来探望您在新庄的三千多个
纯真的子孙。还记得前年,您到新庄来看我们的时候,还意气风发、神采奕奕的叮咛我们
要懂得感恩,要懂得「舍」与「得」。演讲的语调更是铿锵有力,和蔼中充满自信,慈祥
中充满智慧,诙谐幽默中充满□脱,大家濡沐在您的风□中感动莫名。往事历历犹在眼前
,您殷殷的关切犹在耳畔。

您的一生,就仿若一个传奇的故事!纵使生活困蹇,卖油条为生,依然奋发努力,勤俭持
家,积极进取,勤勉向学。您常感念徐耀棠老师的相助,念及师恩,您总在每年的六月十
七日都足不出户。常思服务乡梓情怀,念念不忘要做荣富的永久义工。心系新庄,济贫救
困不遗馀力。周爷爷!您的真,造就千万人之福;您的善,丰渥多少人间的至情;您的美
,幻化成千古永恒的生命讴歌。

我们不曾忘记,您要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不曾忘记,您要我们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有「舍」有「得」。

我们也不曾忘记,您要我们勤俭认真,饮水思源。

我们更不曾忘记,您要我们擦亮荣富的「金字招牌」。

凉凉的秋意,牵动著我们心湖上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

人生的无常,奏起生离死别的无情挽歌。别了!周爷爷!我们会把您的大爱的种籽,承先
启後的撒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周爷爷!纵使人生有限,纵使物换星移,纵使天人永隔
,您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辉灿始於力耕,惊蛰使生命跃动。回首前尘,涓涓浩恩,思之切切;温馨大爱,传为佳话
,永垂千古!谨献上我们感恩的心。

台北县新庄市荣富国小 学生代表:黄柏玮 谢玟伶 敬悼

论语简说(三十八) 子  圆

为 政 第 二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请问孔子说:「十世以後的情形能够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殷朝的礼制是从
夏朝来的,所增加和删除的部分是可以知道的;而周朝的礼制是从殷朝来的,所增删的部
分也是一样可以知道的。假使後代接续周朝所设立的礼制,即使经过百世,也一样可以知
道呀!」

「十世可知也?」一「世」,通常指三十年。子张请问十世,大概是三百年以後的情形。
意即:三百年後的情形是否可以预先知道呢?

「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因为盘庚
迁都到「殷」地,所以又称为「殷朝」。「损」意谓将原有而不合时宜的礼制废除;「益
」是指因应时代的需要而新设的礼制。「礼」涵盖的□围既深且广,可以从它的内容,看
出当时人们活动的一切情形,所以孔子就举出时代最接近,资料较完整的三代来说明。夏
、商、周是三个连续的朝代,经过比较之後,便可以看出礼制损益的情形。随著朝代而改
变,礼制的增损是为了符合当时人民不同的生活型态和习惯,这是属於外在的形式。不过
,礼也有其不变的本质存在,这绝对要守住,人民才能安定。孔子曾经说过:「人而不仁
,如礼何?」一个人若缺少「仁德」的本质,只有外在的形式,怎能算是合於礼呢?不管
时代如何改变,「仁德」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而传统「八德」 孝、忠、信、礼、义、
廉、耻,正是仁的德目,礼的本质。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身处周朝,看出朝代必然兴替,有生有灭,这是大
自然的定律。即使经过百世之远(约有三千年之久),仍然可以了解礼制的本质必不可变
,会改变的只有外在的形式。

吾人正在百世之内,今日刑法大都来自外国,如能配合礼的本质加以修订,规□大家遵守
八德,契合五伦十义,必能合乎仁德,安定和谐的生活也才有著落!

戒之在色 烦 生

昔贤有为友人诱至妓家,归而流涕自责,取衣冠毁之。又有宴集,值女乐,未尝流盼,以
拇指掐中指,明日指痕尚在。昔贤之斤斤自守如此,可知居恒真无一毫放肆之心也。弛不
羁之士,往往尚放达而薄迂拘,即使自信有真,久久狎昵,能保其万无一失乎?少年立脚
未定,尤当法二贤之严谨自守。毕竟以约鲜失,断不可妄诩圆通,偶一蹉跌,追悔莫及。(
出自别樵居士编家庭宝筏)

从前有位贤德的人,接受友人邀请而误入风月处所,回到家後,羞愧不已,把穿的衣冠,
一把火烧了。另有一位贤者参加宴会,主人安排了歌舞女乐节目,贤者目光丝毫不在歌舞
上停留,只见他将拇指掐按中指。隔天,他的中指还留有深深的掐痕。

以前的贤者如此谨慎自守,可知其平常居处守礼,真实不虚,不随便放逸。有些行为开放
,不受约束的人,喜欢挑战礼法的约制,轻视礼法以为迂腐拘束,也许自信绝不会乱来,
但是男女常久亲近,怎能确保万无一失呢?尤其是年少者心志还没稳固,更应效法这两位
贤人的严守自律。

孔子说保守的人不出大错,自以为圆融通达的人,一旦有何差失,必定终身後悔。

常啼菩萨

佛门有一位常啼菩萨,有人说菩萨小时候喜欢哭哭啼啼。有说是菩萨的心大悲柔软,见众
生在恶劣世间受贫苦老病忧愁的苦,为此悲泣不已。也有说菩萨为求成就佛道,忧愁啼哭
,达七日七夜之久,感动天龙鬼神,所以称「常啼菩萨」。(大智度论第九十六卷)

旧即是美

「往昔,人所拥有的东西,都会受到重视、整理,只要能用,就会用到最後。购物是『长
久持有』的购物,以十九世纪的标语而言,『旧即是美』大抵适用。然而今日,不是保存
,而是强调消费,购物变成『用完即弃』的购物。」(德国精神病学家佛洛姆《生命》)

分类笔记

曾国藩云,词藻要富丽,必得分类抄写好词句。阮文达公(清儒阮元)当学政,监考时若搜
出童生夹带小抄,必详加细阅,若是童生亲手所抄,稍有条理者,仍给他进学机会。若是
请人抄,全是抄人家的旧文章,照例论罪退学。阮元是一代宏儒,也知不可少手抄的夹带
小本子。(见曾文正公家书)

看古注心不痛

雪公云,民国以後,尤以五四运动以後之注更不可看。看古注头痛,然心不痛。吾未讲前
,你们自己先看,看古注何以如此注?用意何在?再听吾讲,研究吾何以如此讲?才是自
己的,「朝闻道」有把握,则「夕死可矣」。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真心交谈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阅读文章: 第 260/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