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281/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看板: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44期
时间: Fri Sep 16 02:59:50 2005

铁眼藏  鞭鼓生

在十七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山城州宇治郡,有位十三岁就出家的道光禅师,字铁眼。他在
二十六岁时,参访了由福建到日本弘法的隐元隆琦禅师。隐元禅师去日本时,曾携有一部
万历版的大藏经(即径山藏)。铁眼□於日本大藏经的不足,佛法无法普及,於是发愿以
径山藏为蓝本,用平假名、片假名的日文形式翻刻大藏经,以便将佛法介绍给日本平民大
众。

铁眼禅师为了筹募刻经的费用,不辞艰苦沿门□钵,经过十年寒暑,才筹足了资金,正准
备开雕时,岂料宇治川河水□滥,当地发生严重的水灾,人民无以为生,铁眼不忍见灾民
流离失所、□饿困顿的惨状,便将印经的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赈灾。数以万计的人,终於
从饿死的边缘被拯救了回来。

尔後,禅师又一步一脚印地挨家挨户化缘,其间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经费再度募齐,偏偏
又逢上了日本大瘟疫,禅师看到百姓惨受病苦煎熬,便又慨然捐出款项,为民纾难解困,
於是印经资财,又付诸一空。

但是禅师并未因此放弃刻藏的信念,他继续四处奔走,努力募集经费,因而历时十馀年,
翻刻的工作才告完成。当第一版日文大藏经印成时,离禅师发愿刻经的时间已整整二十年
。这就是闻名於世的「铁眼藏」。「铁眼藏」共六百九十五卷,当时印的数量颇多,遍布
日本各地,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禅师完成心愿没几年,於五十三岁
便示寂了,日本天皇敕□「宝藏国师」。

「铁眼藏」之所以辉煌传世,正因为含蕴著铁眼禅师关怀众生的慈悲心。日本人都认为,
铁眼禅师其实不仅完成一部宝贵的大藏经,而是三部。其前两套虽然无形无相,却正是
藏经的真实体现,比第三套更加令人感动。

尽道少年难念佛。
我云年少正相当。
看他八岁龙王女。
掌上神珠放宝光。

(中峰禅师 怀净土诗)

世人尽说少年人难念佛,我却要说年少念佛正相宜。君不见,法华经中那年方八岁的龙王
女,精进修道,示现一生圆满成佛;就像她持以供佛的掌上神珠绽放出璀璨宝光一般。

读易散记:豫挂彖辞(上) 自 明

坤下  豫。利建侯行师。

震上

郑康成注:「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其所。故谓之豫。豫,喜逸说
乐之貌也。震又为雷,诸侯之象。坤又为众,师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师矣。」

虞仲翔注:「复初之四。与小畜旁通。坤为邦国。震为诸侯。初至五,体比象。四利复初
,故利建侯。三至上,体师象,故行师。」

依李氏疏解释。

郑注。「坤,顺也。震,动也。」是《说卦传》文。凡物顺其性而动者,莫不乐得其所。
此卦坤震两体,即是顺性而动之义。故乐得其所,名之为豫。豫,就是乐的意思。例如《
国语》〈晋语〉记载,司空季子解此经说:「豫,乐也。」扬雄《太玄经》即准豫以为乐
。所以郑氏此注:「豫,喜逸悦乐之貌也。」「震为雷。坤为众。」皆是《说卦传》文。
震为长子,主宗庙之器,故有诸侯之象。坤为众,师者众也,故有师役之象。上体震,与
屯初体震同,故利建侯。下体坤与师外体坤同,故利行师。

虞注。「复初之四」者,复初,即是乾元。以消息卦说,坤尽於□卦上爻,而入於乾。乾
元索坤之四,即是雷地豫。故云复初之四。豫四下至坤初为复。息成小畜,故与小畜旁通
。内卦坤,为地,为土,故为邦国。震为诸侯者,震为长子,主祭器,故为诸侯。初至五
,是互体比象。比卦〈象传〉说:「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二欲四下,为复卦初爻,
自得复二之吉。四下复初为震,虞氏注屯卦说:「震为侯,初刚难拔,故利以建侯。老子
曰,善建者,不拔也。」四必下初者,张编修说:「震在初体,潜龙,确乎不拔,乃建侯
也。」三至上,师体半见,是互体师,有行师象。又震为足,四震下行。故利行师。

李《疏》又加案语:「案,卦之取义于豫者,有三焉。《汉书》〈五行志〉曰:雷以二月
出,其卦曰豫。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一也。取象制乐。乐者乐也。荐之神□祖考,
与天地同。二也。震上坤下,母老子□,居乐出威。三也。」

孔氏颖达《疏》:「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说豫,故谓之
豫也。动而众说,故可利建侯也。以顺而动,不加?罪,故可以行师也。」

来氏知德说:「震,长子主器。震惊百里。建侯之象。中爻坎陷,一阳统众阴,行师之象
也。屯,有震?坤,则言建侯。谦,有坤?震,则言行师。此震坤合,故兼言也。」

〈彖传〉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

「豫,刚应而志行。」

侯果注:「四为卦主,五阴应之,刚志大行。故曰,刚应而志行。」

李氏《疏》说。此卦唯有一阳。王辅嗣《周易略例》说:「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
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故知九四为卦主。上下皆乐,故云五阴应之。阳
为刚为大,坎为志,震为行,故云刚志大行。九四〈象传〉说:「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故曰刚应而志行。

 「顺以动豫。」

崔憬注:「坤下震上,顺以动也。」

李氏《疏》说。坤,顺。震,动。九四本为复初,动乎顺而成豫,故曰顺以动豫。

孔氏颖达:「顺以动。坤在下,是顺也。震在上,是动也。以顺而动,故豫也。此以上下
二象明豫义也。」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

虞仲翔注:「小畜乾为天。坤为地。如之者,谓天地亦动,以成四时,而况建侯行师。言
其皆应而豫也。」

李氏《疏》说。豫与小畜旁通,小畜乾为天。豫坤为地。如之者,谓天地亦动,以成四时
。如下文所云。建侯行师,群阴皆应而说乐。故云皆应而豫。

孔氏颖达:「此释利建侯行师也。若圣人和顺而动,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圣人而为之
也。若建侯能顺动,则人从之。行师能顺,则众从之。」

「而况建侯行师乎。」

《九家易》注:「震为建侯,坤为行师。建侯所以兴利,行师所以除害。利兴害除,民所
豫乐也。天地有生杀,万物有始终。王者盛衰,亦有迭更。犹武王承乱而应天地。建侯行
师,奉辞除害,民得豫说,君得安乐也。」

李氏《疏》说。象震以建侯,作人之君,作人之师,以兴民利。象坤以行师,锄奸诛暴,
为民众除害。民利能兴,民害能除。所以民众由此豫乐。《说卦传》说,震是东方之卦,
兑为西方之卦。东方春天,万物发生,西方秋天,有肃杀之气。上体震,东方,为生。互
体艮,下伏兑,西方,为死。所以天地有生杀。《说卦传》:「艮,万物之所成终,而所
成始。」互体艮,终万物,始万物。所以注云:「万物有始终。」体艮伏兑,艮兑是山泽
损卦。体震伏巽,即是风雷益卦。损益是盛衰之始。故云王者盛衰亦有更迭。周武王承殷
纣王之乱,顺应天地,取法於震以建侯,取法於坤以行师,奉天之辞命以除民害。所以民
得豫悦,君得安乐。〈大武〉之乐由此而作。《礼记》〈乐记〉称赞〈大武〉说:「周道
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夫。」迟之又久,即豫顺以动。《尚书》〈武成
篇〉说:「告于皇天后土。」即天地如之。豫义为乐,而名以〈大武〉,建侯行师之意,
即寓其中。

「天地以顺动。」

虞仲翔注:「豫变通小畜。坤为地。动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顺动也。」

李氏《疏》说。豫与小畜旁通。小畜上体巽,豫上体震。依虞氏「卦变」之例,震雷巽风
,皆无形质,震变成巽,或巽变成震,皆是三爻俱变,与其他卦变之例不同,是谓震巽特
变。所以此处豫变成小畜。虞注故云:「豫变通小畜。」豫下体坤,为地。变从初爻开始
。从初息至三,下体成乾。乾为天。故天地以顺动。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虞仲翔注:「过,谓失度。忒,差迭也。谓变初至需,离为日,坎为月,皆得其正,故日
月不过。动初时震为春,至四兑为秋,至五坎为冬,离为夏。四时位正,故四时不忒。通
变之谓事。盖此之类。」

李氏《疏》说。《续汉书》〈律历志〉说:「两仪既定,日月始离。初行生分,积分成度
。」又说:「察日月俱发度端,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复会于端,无失度之事
。」故过谓失度。《礼记》〈月令〉孟春:「宿离不贷。」郑康成注:「离,读如俪偶之
俪。宿俪,谓相与宿偶,当审候伺,不得过差。」故云:忒,差迭也。变初至五,变成需
卦。需离为日,豫坎为月。日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过。初爻动,下体为震,震为春。动
至二爻,即是兑。注云「至四兑为秋」者,二不正,四兑位定,对下文「刑罚清」而言。
变至五爻,体坎。坎为冬,离为夏。体分四时,爻皆得正。故四时不忒。「通变之谓事。
」是《系辞上传》文。虞注彼文说:「事,谓变通趋时,以尽利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也。
」不过,不忒,皆以时间而言。故云「盖此之类。」 (待续)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四)  智  果

◎释资粮位(续一)

※ 释 言

唯识修道五位之初「资粮位」,颂文四句,上回已引论释上二句「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
性」,说明「资粮位」之始终分齐,即於发心以後,加行以前,於其中间,有三十阶位,
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属初阶位也。 今当续引论释颂文下二句「於二取随眠,犹
未能伏灭」也。

(二)明 惑
 
(1)略 释
 
▲依四胜力
 
△正 释
 
论卷九云:「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於唯识义,虽深信解,而
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谓此资粮位菩萨之修行,具足四依:  
 
1、依多闻熏习,如来所说法界等流之无漏教法,以为「因力」。
 
 2、依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於世,以为「缘力」。  

3、依一向决定胜解大乘无漏教法,非诸恶友所能动坏,以为「作意力」。

4、依已善积集诸善根,善修福智资粮,以为「资粮力」。

此位菩萨,依此四胜力,对於万法唯识之义趣,虽已深生信解(「信」者,闻而不疑;「
解」者,领悟於心),然而,尚未通达依识自体所变之见、相二分(即能、所二取)皆空
之道理,尚未能伏六七二识中之微细俱生我执,遂令所修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多依事
相,不能称理;多著有相,不能三轮体空,此即名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但不说彼
菩萨「唯住外门」也。
 
唯识心要卷九云:「多住外门者,理观名『内』,事相名『外』,虽亦修习理观,而理观
力微,未能称理,修行六度,故多依事相也。」
 
△会通
 
述记第九末,引晋译六十华严第九卷〈初发心菩萨功德品〉,解「初发心住」菩萨,馀住
亦尔。颂云:
 
「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复
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於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泥洹。」
 
因此或问云:华严十住菩萨(按:属『资粮位』),能现八相等,岂非定力,何以唯识论
说此位菩萨,多住外门,修菩萨行耶?
 
答曰:论既云:「多住外门」,即知少能入定(有漏定),即依此定,能现八相,度脱有
情也。
 
华严经十住品云:十住之初发心住中,分得如来「十力」(「是处非处智力」等十种智力
),为求胜位,学於「十法」:  
 
1、勤供养佛 —— 财、法二供。  
 
2、乐住生死——大悲为首,智了其空,无所惧故。乃至为苦众生,作归依处——常为物依
,诸所施为,皆为众生。

即此住已去,彼诸菩萨,展转增胜,大悲增上,能行「八相」(1、 降兜率相托胎相乃至
8、涅盘相),然多起散行(散心修菩萨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观,名「多住外门」,但
不说彼菩萨「唯住外门」故,华严与唯识之说,并不相违也。

▲伏灭多少

△正释

「伏」,谓伏惑,制伏所起之惑,使之一时不起现行也。

「灭」,谓断惑,断灭惑种,使之毕竟不生也。

或问:此位菩萨,伏灭多少染惑?

答曰:论卷九载「於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上文中「随
眠」者,系指烦恼之「种子」而言,此烦恼种子,随逐众生,眠伏潜藏於阿赖耶识中,故
名「随眠」。即此位菩萨,於分别、俱生二执现行,所引生之种子,仍未有制伏、断灭之
功夫力用,令其不再生起分别、俱生二执之现行。

此上总说也,若详说之:

论卷九又云:「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於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
,未能伏灭。」上文中,

「二粗现行」,系指分别所起之我法二执现行也,又分二:邪教、邪师所起之烦恼自分别
所生之烦恼。

又「细现行」,系指任运俱生起之我法二执现行。

又「二随眠」,系指若粗(分别起)若细(俱生起)之二执种子。

由此可知,此资粮位菩萨,伏灭烦恼多少如下:

1、因邪师、邪教所引起二执现行,以是粗惑故,由胜解力,即能制伏。

2、因自分别所起之二执现行,以坚固故,未能伏尽(於下「四善根」中,由四寻思、四如
实观,方能伏尽)。

故瑜伽四十七卷说「胜解行住」菩萨(依胜解而修行,未证真如,相当於「资粮位」菩萨
也),於三处有忘失念,犹起烦恼,三处者何?

一者於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於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

二者於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

三者於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於一时,有所忘失。

又此菩萨,所说诸法,或时虚弃,或不虚弃,如□中射,或中不中。(原文甚长,仅摘录
如上)

「故此位中,自分别烦恼未尽」(述记语)

△会通

或问:晋译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载,十住菩萨「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馀」,云
何此言「未伏二取」(「粗」者有伏,「细」者未伏)?

答曰:1、彼华严依伏「因邪师、邪教所起之烦恼」说「永尽无有馀」(故八十华严译为「
一切疑惑皆除灭」可知),然并非永尽一切「自分别」生之烦恼及「俱生烦恼」也。
 
2、或说佛法功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也。

3、此唯识论说「未伏二取」者,但总说此位菩萨「多分未能」,名为「未伏」。非「少分
」亦未能伏也。

上来略释颂文「明惑」一科已竟。

△简别

论卷九云:「此『二取』言,显『二取取』,执取能取、所取性故。」谓「二取」有「执
」与「非执」之别,今颂文中所说之「二取」,不指「非执」之二取也。「非执」之二取
,系依心王、心所之自体,由现缘力,所变似之见、相二分。

见分,名为「能取」,能取相分故。

相分,名为「所取」,见分之所取故。

此「非执」之见相二分所熏成种,岂此位菩萨所伏灭耶?非也。此位菩萨所伏灭者,乃是
执取「二取」为实有之烦恼也,故名「二取取」。颂文中之「二取」即指「二取取」也。

试更详言之:由心王、心所自体,所变似之见、相二分,本是依他起性,如幻假有,非实
我实法,可怜愚者不达,遂执取之,执为实我,成烦恼障;执为实法,成所知障,故「二
取取」者,即是我法二执,亦即是烦恼、所知二障也。

上来简别「二取」已竟。

△正释二取随眠

论卷九云:「二取习气,名彼随眠」由二取现行(即二执或二障现行),所熏成之习气,
即名为「二取随眠」。述曰:「二取之种,名彼二取随眠」(按:「习气」、「种子」,
名异义同,「习气」约熏习时说;「种子」对现行立名)。

心要卷九亦云:「由执取彼二取现行,复熏成彼二取种子。」即名为「二取随眠」。

「随眠」有二义(见述记九末):

 一、当性彰名——「随」逐有情,常在生死,「眠」伏藏识,不现馀处,故名「随眠」。

二、从喻为目——如人嗜眠,眠滋多故,则心识昏昧,无力省察,增长过失。故佛呵阿那
律陀尊者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今此「二取种子
」亦复如是,随逐有情,缠缚身心,能障碍大涅盘,能覆盖大菩提,过失甚重,如「睡眠
盖」,故名「随眠」。

总之:「二取随眠」亦即烦恼、所知二障种子也。

上来广释「二取随眠」已竟。 (全文未完待续)

烦 恼 病  宋  孤山智圆大师

念佛如医王,
念法如良医,
念僧如瞻视人,
三者既备,烦恼病可治愈。

念阿弥陀佛的大利益(下)  常 随

(丙)诸佛功德

或问:「往生不退是将来好处,但我现今各种魔障、灾难很多,身体欠安,运气又差!念
阿弥陀佛是否也可以解决问题?」

当知念阿弥陀佛,非但将来往生,现在更可消灾免难,增福增慧,因为念阿弥陀佛,不但
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连十方诸佛都会现前护念,怎麽不能消灾免难呢?经上说:「闻是
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可知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来护念
。「护」就是保护、照顾;「念」就是心中想著你。阿弥陀佛心中想著,最近某人如何?
是否健康?是否遇灾难?佛心中挂念著,时时摄受著,不使我们误入歧途。纵使是宿世罪
业必须受报,也会重罪轻报,如印光祖师所说:念佛之人,虽然宿世业障而生病苦,然而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慈力加持,不会让念佛的人太痛苦而无法忍受。

念一佛能感应一切佛来护念,实在特殊不可思议!因为诸佛太慈悲,深知阿弥陀佛发了四
十八大愿,众生不需断惑就可以了生死,真正「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十方诸佛也发
愿,只要众生信愿念佛,佛都会来护念他。这是十方诸佛的愿,所以这部阿弥陀经又称作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由此可知念阿弥陀佛,能令弥陀、释迦及十方佛都满心欢喜。

关於诸佛护念的情形,雪公老师又以四点进一步阐释:

(一)持则能感,一心加被易

念阿弥陀佛要到什麽程度,佛才护念呢?雪公老师说:「持则能感,一心加被易」。佛大
慈大悲,只要众生念佛,不管有心无心,专心或散乱心,佛都会来护念,只是感应的程度
深浅而已。就如同讲电话,旁边若很吵,电话声就比较听不清楚,若旁边不吵,电话就很
清楚。所以散乱心念佛,也能得佛的功德;若是一心不乱,得到加被就更容易了!如果得
到佛加持,就可以除魔障,所以专修净土念佛不会著魔,参禅持咒若对教理不了解,心粗
境细,一认错路就容易著魔。专修念佛因为诸佛护念,所以可以除魔,这是诸佛护念的利
益。

(二)生佛交感,秽即转净

念阿弥陀佛,诸佛感应,诸佛的心就影响我们的心,雪公老师说:念佛时,佛声就是佛光
,我们念佛就进入阿弥陀佛的心中,而阿弥陀佛也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就是「交感」。我
们本来污秽的心,也因为佛光而洗涤清净,心净则罪业自然消除。所谓「清珠投於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生佛交感,秽即转净,业就能消。
因此,念佛就是忏悔业障最好的方法,「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业罪是从
心所起,要从心来忏除,污秽的心一除,罪业自然没有。而念佛最易洗涤心垢,也是消除
罪业最好的方法,所以念佛就是真正的忏悔。

    (三)即是供养恒沙诸佛

念阿弥陀佛,十方佛现前,并不是理论而是事实。如果以清净心念佛,等於供养十方恒沙
诸佛。能供养一尊罗汉,一位菩萨,功德已不可思议,何况是供养恒沙诸佛?所以为何往
生极乐世界,很快就可以成佛?因为经上说:「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众生常以妙华供养十万亿佛,所以福报无量,很快就成佛。如
今我们虽然尚未往生,但在娑婆世界也能供佛,因为至诚恭敬地念佛,十方佛现前,就是
在供养十方佛。

念一尊佛却能供养恒沙诸佛,这是佛大慈大悲到了极点,十方佛将所有功德拿出来了,只
要我们接受,就可以得到十方佛的功德。这是雪公老师所说,老师如是教导,弟子如是相
信!

    (四)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念阿弥陀佛诸佛护念,不必另外念药师、弥勒等其他佛名。

虽然念阿弥陀佛再加念观音,并无不可。但却不可以认为,念阿弥陀佛的力量不够,要加
念观音力量才够!如此不信佛力,又如何能够往生?纵使没念观音,也没有关系,全身靠
倒,专心念阿弥陀佛那更殊胜!雪公引□祖的话:「不异持一切佛名」,不必再另外持其
他佛名,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含藏一切法界功德智慧。雪公老师曾举比喻:其他佛
菩萨就如同院长、部长,院长来了,总统未必出现,但是总统来了,院长、部长都会出现
。阿弥陀佛就像是宇宙的大总统,阿弥陀佛来了,观音菩萨以及其他菩萨就都来了!不只
观世音菩萨,十方佛也都来了!因为这是十方佛所发的愿。

诸佛护念,所以念佛时,前面有佛,後面有佛,左右上下都是佛,我们怎麽敢随便打妄想
?因为妄念向东,东方有阿?□佛;向西,西方也有无量寿佛;上面下面都有佛,於是内
心专注不敢打妄想。所以六方佛现前,也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心不乱。  

    (丁)持名功德

念阿弥陀佛有什麽不可思议功德?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诉说不尽,归纳可就两方面讲:第一
、可以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第二、可以得到一切诸佛的功德。因此凭著念阿弥陀
佛的功德,当生一定可以转五浊、出乾坤!

    (一)全摄弥陀及诸佛功德

弥陀要解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信愿念佛,完全「摄」,「摄」就是
拿过来,将佛的功德完全拿过来,当作自己的功德。拿什麽佛的功德呢?拿阿弥陀佛的功
德,拿十方佛的功德。如果能摄得阿弥陀佛的功德,平时得到一心不乱,临终能够往生西
方;摄得诸佛的功德,现世就能消灾增福,临终可以心不颠倒。

或问:临终为什麽会颠倒?因为福薄德少业障现前,所以起颠倒。如何才能不颠倒?推究
颠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断惑,断惑就不会颠倒。为何许多念佛的人未断惑,临终却不
颠倒?因为他信愿念佛、至诚恳切、不起妄念,所以感佛来护持,否则谁能不颠倒?

总而言之,念阿弥陀佛有何殊胜利益?能全摄弥陀及诸佛的功德:「现前消灾」、「临终
往生」、「将来成佛」,这就是念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二)六字出乾坤

几年前,台湾发生了百年来的大灾难 —— 九二一大地震,不知有多少人丧失了宝贵的生
命,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大家都承受了很大的恐怖与惊吓!试想地震只是地壳小小的变动
,它的力量竟然如此大!大地的变动是因为众生的共业所感,我们的心念,起惑造业一直
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力量强大,业报便现前,大家就要共同受报了!

要如何平息灾难?必须转业!如何转业?要藉最大力量的人来转!谁的力量最大?阿弥陀
佛的力量最大!经上说:「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切都没有比佛的力量
更伟大!念阿弥陀佛有弥陀大愿摄持,又有十方诸佛护念,所以阿弥陀佛的力量最伟大!

然而关键就在如何感应佛力?唯有深信切愿、至诚恳切,不能欺骗佛。例如早晚课念佛打
妄想,就是向阿弥陀佛骗功课;又如口念回向文:「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但欣求
极乐的愿不真,厌离娑婆的心也不切。这样心口不一,也是欺骗阿弥陀佛。但试想,我们
骗得了阿弥陀佛吗?

古德说:「假使劫火烧千界,不动吾家圣道行。」纵使劫火烧遍三千大千世界,也不能撼
动吾人信愿念佛的圣道行。不管业障灾难如何纷至沓来,也不管现在感应与否,深信「持
则能感,一心加被易」,至诚恳切,必定能感应佛力。地震的力量虽然大,众生的业力固
然深,但怎能比得上阿弥陀佛的力量呢?佛力不可思议!就凭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
可以一句转五浊,六字出乾坤了!

    (戊)结 语  

世上灾难多,人命呼吸间,西方资粮要早准备!趁天还未下雨,雨伞应备妥;在时序还未
入冬,冬服宜早办。临崖勒马收□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雪公老师说:「万劫难逢无上宝,眼前灭罪除烦恼,他年功满到莲池,与佛长生同不老。
」这念阿弥陀佛的无边利益,将要付与有心之人!往圣前贤已经宏□在先,印祖、雪公仍
然足迹未远。「彼既丈夫我亦尔」!怎可自甘劣弱不知奋飞?应当死尽偷心,珍惜这持名
的妙宝,奋力冲出五浊的重围,直趋西方的乐土,才不辜负祖师及雪公老师的谆谆教诲!

转变由心

印祖云:  

「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
人後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
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
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金刚经》所谓若有人受持此经,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
,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转变由心之义也。(与卫锦州居士
书)

典型夙昔之五—— 慈舟大师  智 展

慈舟大师(一八七七 —— 一九五七),湖北随县人,是中国近代教研贤首(华严)、行
在律净的高僧。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所主持的专修净土道场——苏州灵□山寺,
其规矩、方针便是由慈老所订定(案:民国二十五年,印祖正在闭生死关,遂委托慈老代
为订立)。後来灵□山寺能成为中国净土道场的典型,慈老的苦心擘画功不可没。

慈老在解门上虽偏重华严,但在行门方面却大力弘扬净土。此外,对於戒律的坚持和讲究
,更是民初除了弘一大师以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由於他老人家崇高德行的感召,在往生
之後,佛教界曾一度欲推举他为「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究竟慈老对於後世净业行人的
教化和影响何在?透过几则他老的小故事,或许能略窥一二。

持戒严谨 一丝不□

台湾近代被誉为「说法第一」的道源老法师,年经时曾在慈舟大师创办的僧学院中修学佛
法,他对慈老持戒的严谨印象极深,作过如下叙述:「上人在汉口佛教正信会讲大乘起信
论时,不知是谁把闹钟的快慢针拨到快的角度上了;因之,外面的时钟刚到十一点,而上
人房内这个闹钟已跑过十二点了!饭开来了,上人不吃!虽然经人一再解释,上人终究未
吃这顿午饭!又如上人在北平净莲寺,有一天伤了风,信徒们特往『同仁堂』买来两丸药
,嘱上人在睡前服之,过一夜病就好了。次日晨,我问上人的病好些吗?上人说:『未见
好。』我说:『居士送来的丸药,说是很有效,怎麽无效呢?』上人说:『丸药未用。』
我惊奇地问:『为什麽不用呢?』上人说:『先是未记得服药,到临睡时想起来要服药,
可是你们都睡了,没有人给我『授』,所以也就没有服用。』噫!这种苦药,纵然不加『
口授』,又有谁能说是犯了戒呢?!然而上人以为『大律』如是说(案:乃指「过午不食
」),即应如是持。其持戒之精严真诚,有如是者。」

道宣老法师对於慈老持戒的精严也十分敬仰,曾回忆道:「上人持戒精严,非常人所能及
!在泰宁天王寺讲普门品时,有一天,通意师作饭误时,将饭送至房间,上人见时钟已过
十二时,竟不食!又有一次,上人勉励学僧们必须严持净戒,『宁愿持戒死,不愿破戒生
!』上人说:『这两句话,乃是在北平时所发的愿。当时曾生重病,肩背间烂一大洞!在
外面治不好,乃入医院动手术。经过数日,医生见我过午不食,即劝说:此病甚重,又年
长体弱,过午不食,实在营养不足,最好请吃一些晚饭。不然,这种重病,恐不易痊愈!
』上人闻此语,亦深感谢医生之好意;但是自己随发大愿:『我今已是快到七十岁的人了
,此病好与不好,皆听因缘。宁愿持戒死,不愿破戒生!』遂不接受医生的劝告,仍然过
午不食!只是坚定信愿,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然而,不久病即痊愈了。又有一次,上人
开示持戒的法要:『比丘若能持净戒,虽然现生不能了生死,亦不致堕落三涂,何以故?
以不破戒,无罪故。无罪,故不堕落,常生人天,继续修行。世尊如是说,我们应如是持
』。此是上人持戒之精严。」

临危不乱 专志念佛

关於念佛的工夫,道源老法师对於慈老的修持曾如是描述:「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宋哲元
的军队与日本兵开战。打了几天,胜负未分,这一天晚上,忽然报馆发行『号外』说是:
『中央的陆军、空军都开到了,立即加入战斗,日军在节节败退中』,我们虽然是方外人
,但谁都有一个爱国心,得著这个消息,真是欢喜若狂!讵知天尚未明,卖豆腐的来报信
说:『宋哲元的军队都开走了!城门也开了!警察也不见了』!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把
大家惊得面面相觑,手足无措!天将发亮,日本的一大群飞机低空飞过,轰隆之声,几乎
把门窗玻璃震破!大家对於这种『境界』都没有经验过,立时感觉到大难临头了!有的浑
身发抖,面如土色!有的牙齿打颤,语不成声!我赶快到上人房间□看看,见上人闭目端
坐,如入禅定!我慰问说:『上人受惊吗?』上人微开双目,呵斥说:『越是到了性命交
关之时,越要『放下』!这一句佛号,不要打失了!快去静坐念佛!惊个什麽?!』噫!
遇到惊慌的境界,能若无其事,足见上人的定力坚固了。」

道宣老法师对於慈老的「定力」也有深刻的印象:「上人从闽北乘船回福州,船行至下洋
地方,忽见对面来一大船,直向我们的船撞来!只听轰隆一声!我们的船已被撞破!水手
们急忙将船靠岸,学僧们急忙将上人搀扶上岸。而上人方在念佛,尚不知为何事登岸。我
们刚刚离开船,而船中的水已满了!真是危险!是时众人无不惊怖!唯独上人如如不动!
」又说道:「时局日非,人心不安,同住诸师,常以『避难』为话题,聚讼纷纭,莫衷一
是。上人乃集诸大众,而开示曰:『五浊恶世,到处皆不清净。有的说到香港好,有的说
到台湾好,无非妄想攀缘。吾等须深信因果,路上死也好,水□死也好,万事随缘了。但
提正念,一心念佛,切勿自扰!』若非定力坚固,何能作如是语?闻说匪人离城百馀里,
今夜要来福州,城内的军队全退走了!上人闻此消息,即对大众说:『愈遇急难临前,愈
要专心一志念佛!万不可生怖畏,忘失正念!吾等一生修持,只在急难之中,要作得主宰
!一句弥陀,念念无间,虽有性命之厄,亦无妨碍』!此是上人定力之卓绝。」

慈舟大师一生阐扬华严大教、南山律学,但却始终以念佛法门为依归。在一次对大众的开
示中,他老曾确切地说:「真为了生死者,必修净土法门!何以故?一者,弥陀慈悲愿力
摄受,二者,行人信心愿力念佛,念至一心不乱,临终即得往生故。一旦住生,圆证三不
退,登一生补处位。故曰修净土法门,了生死最易。倘若行者,弃舍净土,而曰:『我欲
了生死,我欲度众生』,真是自欺欺人!自己现生既不能了生死,亦不能度他人现生了生
死,非自欺欺人而何?故古时大德,通宗通教者,多劝人修净土。我自己真为了生死,亦
欲令众生真为了生死,故将净土法门,自度度他。吾等当学古人,勿学时人。众生在生死
海中,必仗佛力,乃得解脱。」

关於大师晚年及临终前的状况,道源老法师有如下纪录:「四十五年,五月间,病重!类
似中风,不能言语,但神智颇清。或师预知时至,不愿再说话,以便专心念佛!送入医院
,治疗数月,病势已大见轻,乃迁回精舍疗养。四十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十七日,早
七时,师自睹接引佛像!於大众助念声中,微合双目,安详舍报!七日後火化,送龛者数
百人。获舍利数千粒,五色缤纷。」慈老一生如实修行,能有如此殊胜果报,实乃水到渠
成。老人虽已神归安养,但吾人应时时循著他所留下来的足迹,继续这趟解脱之旅。纵使
菩提路遥,相信只要心中长存「典型」,如是效法,必定功不唐捐。

分 别 心 弘 毅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唐 法融禅师法语)

吾人所逢遇的境界,没有「好」或「不好」可言;「好」与「不好」的认知,纯粹是分别
心在作祟。如果能将躁动的分别心止息,不在遇境逢缘上强自安立种种名目,那麽,喜、
怒、哀、乐等情绪要从何生起,并进而宰制我们呢?

凡夫众生由於烦恼炽盛,所以当根尘遇合时,虚妄的识心便开始在攀缘的境界上大作文章
。称合己意的,就贴上「好」的标签,并对之生起贪爱、染著;拂逆己意的,就贴上「不
好」的标签,并对之生起□恨、憎恶。结果,在七情的驱使下,种种与生死相应的造作就
此展开,吾人也就自缚在轮回中不得出离了。

学佛修行既然是为了出三界、了生死,吾人就势必得练习降伏分别心,使其无法「胡作非
为」。而在起步之时,「强观唯识」是很好的入手方法。不论遭遇任何境界,只要我们能
观照它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就不会陷在其中而被种种妄情左右,不被妄情左右,
正念(佛号)自然就能提起,正念提起了,当下就能和佛境界相应。届时,虽身处娑婆泥
沼中,而心实已在极乐莲池里了。

小 考 据 雪 庐

一、佛教入中国各说

佛教入中国,见於史者,人皆知为始自东汉明帝,然散见他书者,似汉前已有之。兹录数
则备考。

许观东斋纪事,谓明帝以前已有之,而引刘向列仙传序,得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
人已见于佛经,则西汉已有佛经矣。

翻译名义集,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也。

鱼豢魏略西域传曰,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休屠经。

论衡,记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井泉溢,宫殿震,夜恒星不见,太使苏繇占西
方有圣人生,今履祥引之修入通□前编。

隋书经籍志云,其书久已流布,遭秦湮没。

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
烧香礼拜,帝命依其国俗祀之。

据上所说,佛教之入中国,不但不主後汉,更上主周、秦时矣。其载纵谓难徵,而汉武帝
时霍去病破匈奴,获休屠祭天金人,是佛像入中国远在西汉,可无疑矣。   

二、中国人为僧尼之始

晋明帝时听民刘峻出家,又听洛阳妇女阿潘等为尼,此则中土人为僧尼之见於史者也。

隋志谓黄初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盖其时民间已私有此风,而其後遂著为令耳。
  
三、各经的字数

妙法莲华经六万九千五百五字。维摩结经三万七千九十二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五千二百
八十七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三千二十字。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五十七字。观音普贤菩萨法
行经六千九百九十字。实相法密经三千一百五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二百五十八字。

鸟音法利 圣 莲

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九千多种,为何弥陀经独独举出白鹤、孔雀、鹦鹉、舍
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几种鸟呢?

春天到了,大地一片鸟语花香,谁解得枝头小鸟演说什麽文章? 每年五月中旬,杜鹃科的
布谷鸟会由北飞来,六月下旬就飞往南方。听见布谷鸟的叫声,意味著丰收的季节快到来
了。人们听到布谷鸟优美的叫声,喜欢用谐音学鸟叫「麦黄快割」。

鸟能演法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一心发愿早日成佛证得菩提,成佛要靠佛法,必得常闻佛法。阿
弥陀佛深知众生在娑婆世界闻法的大不易,愿极乐众生能随时随处得闻佛法。在七重楼阁
里有阿弥陀佛随时说法,出了楼阁来到七宝行树经行游观,要如何得闻佛法呢?阿弥陀佛
善解人意,变化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出和雅音,演说佛法,所以阿弥陀经云: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
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
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化禽希奇

有人会疑惑,阿弥陀佛可以广变佛身说法,众生亲眼目睹佛的相好庄严就会发无上心,听
闻佛的清净梵音就可以悟道了,何必要变化成禽鸟演说佛法?唐朝窥基大师在弥陀经通赞
疏云:

「化身为佛未是希奇,乃现灵禽令生罕遇,发难遭之胜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现多途何足
为难?」

佛变化佛身不稀奇,能变化成灵巧的禽鸟那才少见。众生见鸟会说法,自然发起「难遭遇
」想的感动,生起殊胜特别的信心,要佛变化其他道的众生那何有困难?

独锺鸟类


世间的动物这麽多,佛为何只变化鸟类呢?明朝□益大师弥陀要解云:

「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於鸟
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阿弥陀佛变化众鸟演法,有四种意思来成就众生。凡夫多有喜欢鸟儿的情感,佛顺著凡情
变化鸟类,众生心生欢喜发愿往生极乐。凡夫见到鸟儿都能说法,自然见贤思齐,发起正
信,增长善根。鸟尚且能说法,谁敢瞧不起这些白鹤、孔雀、鹦鹉?能对治内心的傲慢。
等到了解这些会说法的鸟儿就是弥陀的化身,就能悟得法身的究竟平等。雪庐老人在弥陀
经表解列出七点弥陀化身鸟音的理由,其中四项即□祖所列的四悉檀,另外还有三点理由
是:

 (一)带业往生,道心未坚,闻法易惰,乃施权巧,令游林间,闻鸟和鸣,乃生道法。

 (二)往生国籍不一,生类不一,听鸟鸣可心会神通。

 (三)此是圆音,随类得解,如异地不通言,乐则皆可悦。

刚往生极乐的众生,惑业未断,道心还不够坚固,闻法容易倦惰,所以阿弥陀佛变化众鸟
,即便在林间游憩也能听闻众鸟的和雅音,心生种种教道佛法。再者,往生极乐的十方佛
土众生,国籍、六趣都不一样,言语自然千差万别,听了弥陀语业不可思议变化的鸟鸣圆
音,自然心领神会,欢喜信受。

众鸟表法

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九千多种,为何弥陀经独独举出白鹤、孔雀、鹦鹉、舍
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几种鸟呢?有什麽特别的表法?近代高僧斌宗法师,曾赴浙江
天台山研究天台教理,後来回台宏法,撰有阿弥陀经要释,书中说道:

「六种化鸟,表六字洪名。白鹤,表法身清净无诸垢染。孔雀,表报身相好庄严。馀四,
表应身种种化现。」

历代注经祖师常以「表法」阐释经典,智者大师方等忏法云:「以正观心历众事,一一缘
中皆表胜法。」祖师认为经典的某一事相,寓有深意,表示某种意义,名为「表法」。所
以印光法师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云:「凡读古人文字,贵得其意,否则糟粕而已。夫华严
乃如来自证之法,所有诸度、诸位,皆是实事,皆可表法。」表法既是解经之法,则随解
经者之悟证而各有所得,故祖师劝研经者当以有悟证的古德注解为准,古德注解「纵皆不
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祖弥陀要解序)。

弥陀经的六种鸟,各表示什麽法呢?斌宗法师认为六鸟表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而白鹤的高洁出尘,代表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孔雀开屏的华丽,代表弥陀相好庄严的果
报身;至於其他四种鸟则代表阿弥陀佛的种种应化身。

随机各益

「一心念佛心转境,十方世界皆弥陀」,慈舟大师在解释这个道理时,曾引到一则明太祖
与刘基的公案。明太祖朱元璋和刘伯温在行军途中,听到杜鹃鸟叫声:

「这鸟在说什麽?」明太祖问精通星象学的刘基。

 「此鸟对主公说『独掌山河』。」刘基回答。

 「此鸟对刘卿说什麽?」太祖问。

 「此鸟对基说『辅弼山河』。」刘基答。

  「作田农夫听得什麽?」太祖问。

  「农夫听得『麦黄快割』。」刘基答。

朱元璋一心为江山,鸟语似对他说唯陛下能独掌山河。刘基全心辅助太祖,听见的鸟语是
辅佐陛下肃清山河。农夫念念不忘的是辛苦後的丰收,所以杜鹃鸟好像在提醒农夫们,麦
子黄了,快快收割吧!

极乐的众鸟演法,也随著根机不同而受益有别。圆教利根者听鸟音说圆融、圆顿、圆妙的
教法,别教根机者听的是隔别不融的别教法,至於以小乘根机往生者,佛化鸟音暂时为说
小乘教。故弥陀要解云:「随所欲闻,无不演畅」。

现代人用「随身听」听新闻、学语言、听音乐,走到那里学到那里,无处不是学习情境。
电脑的网际网路,最新的上网方式叫「无线上网」,不必插线就可无限漫游。世间的科技
始终来自於人性的需求,力求方便和快捷,阿弥陀佛建构的极乐世界也不违背众生的意愿
,化作众鸟处处演法,随身可听,随处可学,置身其中何有退转之虞!

龚氏及妾于氏  胡净安 吕富枝

龚氏,宋朝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是孙忭居士的母亲。龚氏平日持诵阿弥陀经,并且
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念念不离心。

後来有一天她偶然生病,请清照律师来开示,清照律师对她宣讲西方极乐净土种种胜妙庄
严的境界,并且指示她应当如何恳切发愿往生,清照律师尚未说完,龚氏就已经端坐往生
了。

她家中有一位老妾于氏,平日也经常用功念佛,非常精进。後来有一天晚上,于氏梦见龚
氏来告诉她说:「我已往生到西方极乐净土了,七天以後□也将会往生到西方净土的。」
七天之後,于氏果然也安然往生了。

胡净安

胡净安,宋朝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专心修持净土念佛法门。曾经恭敬顶礼阿弥陀佛
的八万四千相好,每一相好顶礼一拜,这样礼敬共拜了四遍,也就是恭敬顶礼阿弥陀佛,
总共拜了三十三万六千拜。

後来胡净安突然生了轻微的小病,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於是胡净安就安然坐化往生了。

当时路过她家门口的人,都听到空中优雅的天乐声,渐渐地向西方传去。

学佛为何不能从心所欲离苦得乐呢 海 众

明伦月刊为增加读者之间的互动学习,透过中山大学「思摩特」(http://sctnet.edu.tw)
网站,成立「明伦海会」工作坊。坊员可提出修学相关议题,并回应各种心得看法。本期
谨将「学佛为何不能从心所欲离苦得乐呢?」的讨论内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您如有
意成为〈明伦海会〉坊员,欢迎您循著〈明伦月刊资讯网〉提示的途径申请加入。

【引 言】

佛经既说一切唯心造,何以众生不能从心所欲的离苦得乐呢?这当中,修行人须掌握什麽
重要关键呢?

【回应一】

这个论题太好了!说到广大众生的心坎里。一切唯心造,一切境不离心,却不能随心所欲
的离苦境得乐境,末学浅见观察有二:

一是执迷不悟者,死执境界为实,一丝一毫也不觉是自心所现,自心所变。所以凡事求境
不求心,苦苦追求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心头虚境,真追到了,不免怅然若失的说:
「为什麽是这个结果?」悔不当初,错用心了。

这是观念上完全没跟佛法打过交道者的「见惑」,见解上就是一个大错误,大笑话,误以
为有个心外法可获得。至於第二种原因,且待其他坊员提出高见後,末学再略抒一二。

【回应二】

末学听自公老师讲《圆觉经》提到许多本性实相圆觉,或许可从这里切入理解并修行。《
圆觉经》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众生虽本有圆觉妙心,却
因不觉无明生起种种妄相,众生迷而不能从心所欲的离苦得乐。这些妄相都是无性,若觉
则能反转。首先要知一切实相,依悟而除现业流识,如止观以智观察,唯识则把阿赖耶识
转为大圆镜智,净土要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念兹在兹,最後回归圆觉清静本心。

所以关键就在众生的心,是真心还是妄心?所感的境界自然不同,若能悟修自身清净,故
见一切众生清净本性,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回应三】

学佛明知一切唯心造,就是无法随心所欲离苦得乐,第一是「见惑」错误观念使然,第二
个原因,末学认为是「习气」所致。

明知一切唯心,却不舍尘欲妄境。

明知一切唯心,仍憎恶苦恶妄境。 明知一切唯心,依旧否定因果律。 明知一切唯心,也
伏不了我慢心。

这都是「思惑」作祟,凡夫习气胜过理性真相,看得破,忍不过。

其他因素,请其他坊员不吝提出,并祈慈悲提供解药!

【回应四】

一切唯心造,然而众生总是从心所欲地心造苦因,却不能从心所欲地心造乐因,因此无法
离苦得乐。

又为何不能造离苦得乐之因呢?诚如【回应一】之意:一者看不破;二者忍不过。想想这
「看不破、忍不过」不也是个人的写照吗?日暮乡关何处是?岁月空过使人愁!

【回应五】

沉浮众生莫不是因「执空」或「执有」而辗转受苦不休、无奈轮回不已。

执空:不信真有因果报应,认为是某某瞎编的话。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所以恣意
造作各种恶业,错当无上的享受与自由。

执有:以为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人定胜天,错解万物之灵,所以万物都归我所有。执著
所有「我的」东西,不惜与人抗争与战斗。

就因为这两种执著,众生心有如一潭浑水,无法真正止静、照□万物,因而无从离苦得乐
。

【回应六】

未接触佛学者,就像正在作梦的人,若无人指点,那能知道醒梦的方法!这就必须靠佛弟
子的宏传及推广!若已听闻了正法的佛弟子,并且已知快速醒梦的方法,却未能醒梦,那
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毕竟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补不足,损有馀。订定每个阶段的目
标,下死功夫,确实完成。就像考生参加考试般的战战兢兢,把它当一回事去做,一定可
以成功!所以,方法最重要,接著就是依著方法,逐步去实践,以至於完成。绝对没有坐
享其成、一步登天的道理!

【回应七】

众生又分两种:一种是无缘接触佛法的,而另一种则是已接触了佛法,但仍处处执著己见
的。号称学佛,却不放弃原有的想法,连人格都快立不住了,更没有心心念念怀抱佛的思
想,当然依旧是生死凡夫、六道轮回,苦不堪言啊!学佛人实应常自反省:「我真学佛了
吗?」

【回应八】

自从跪受三皈依那一天起,一切观念行为都应以佛为终极依归。却因轮回日久,众生习气
很难一下摆脱,例如假日□暇,有心在佛法上用功,偏偏难挡欲望享受的诱惑,匆匆地从
蒲团上下来,转到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有时想好好用功念一场佛,坐定後不是
妄念纷飞,就是昏沈无力,或者急急念完,争先恐後地投入吃喝玩乐的行列。这就是众生
相啊!

今日有幸学佛,想用一番功夫,冀望早日离苦得乐,那必得让「道心」占上风才行。一向
吃败仗的「道心」如何占得上风?甚至能「从心所欲」,把手便行?□益大师有一句偈好
极了,所谓「若要熟处渐生,先须生处渐熟。」五欲六尘是众生的故旧知交,学佛道业则
是若即若离的新朋友,要和五欲六尘绝交,「生处转熟」是可行的方法。和道业新朋友打
交道的时间渐渐多了,五欲六尘酒肉朋友就渐行渐远,那一天远到如同陌路,道业便成了
唯一的选择!

内言不出 士 伦

骨肉恩重,人伦缘深,剪不断理还乱,非当事人不能体念个中甘苦。盘根错节的家务事,
又如何对人开得了口?

俗话说:「利刀割体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面对密切的五伦人际 —— 夫妇、父子
、兄弟、朋友、上司属下,说话更要小心谨慎。前三伦是天伦,血脉纠葛难分难舍,若因
些些言语伤了和气,那将是一辈子抚不平的痛苦烙印。遭到言语抵触时,则须有「勿以小
嫌疏至亲」的涵养包容。朋友、上司属下则是人伦,因为缘分际遇,结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视同亲人,常常因为一句绝话,多年的感情就摧毁殆尽,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司马牛的难言之隐

孔子有一位贵族弟子叫司马牛,姓向,属於春秋宋桓公的後代,故又姓桓,世世代代在宋
国任职司马,掌管军务,故人们习惯以「司马」的官名相称。司马牛在孔子门下学习,其
他兄弟则在宋国,兄长司马桓□最得宋景公宠幸,公元前四八一年,桓□转入曹地反叛宋
国,後来投奔到齐国,担任齐国的次卿。正当桓□等四位兄长密谋反叛的时刻,在孔门修
学的司马牛忧心不已,如果兄长篡位成功,宋国定将大乱,如若不成则司马一家有灭族之
祸。司马牛帮忙手足对付国君是不义,不帮助兄长又显得无情,在进退维谷时,司马牛只
好来请教孔子。论语颜渊篇记载: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
之难,言之得无□乎?」

司马牛请问孔子,怎麽对人亲厚?孔子告诉他:待人亲厚的仁者,说话是迟缓不利的。司
马牛不解,再提问说:说话迟缓不利,就算得上是仁人吗?孔子以反问的方式答覆说:一
桩很难办的事情,对人诉说时能够不吞吞吐吐吗?

什麽事情窒碍难办?莫过於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了!骨肉恩重,人伦缘深,剪不断理还乱
,非当事人不能体念个中甘苦。盘根错节的家务事,又如何对人开得了口?又何忍把不能
解决的烫手山芋丢给别人?能想到这层的人,说起话来不免欲言又止了,其中就有「己所
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恕厚道。

舜的智慧抉择

父母有过错,子女应「有隐而无犯」,委婉相劝。子路篇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
在其中矣。」孔子认为这是亲子相处之道。儿女犯过,父母也应护念子女的尊严,不广为
宣扬。父子相隐,唯恐亲人受到伤害,原来就是人情天性,合乎自然的直接反应。

有人跟孟子提出:「舜为天子,他的父亲瞽叟杀人,舜该如何处理?」的难题,孟子答说
:「舜把舍弃天下大位,看作是丢掉一双破鞋子,他会背著父亲瞽叟逃走,跑到海滨无人
之处,终身欢喜伴随老父亲,享受天伦之乐,至於天下大位的尊荣,早忘得无影无踪。」
大舜求仁得仁,了无遗憾。这虽是孟子虚拟假设的结局,却颇为符合孔夫子「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理念。  

两句话挽救一个家

孔子亲口赞叹为「孝哉」的闵子骞,因为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後母来照顾他,家里因此又
添了两个弟弟。一天,闵父有事外出,为人子弟的闵子骞帮忙驾御马车,当时天寒地冻,
闵子骞双手冻僵控制不住马车,闵父大怒,用马鞭抽打闵子骞,结果闵子骞外袍的内絮飞
了出来,里头是不保暖的芦花。闵父这时才知道後母如此虐待儿子,盛怒之下就想休去妻
子。受虐的闵子骞却委婉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两句话劝住父亲
,打消休妻的念头,也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後人赞叹闵子骞的善言语,说是:「
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

闵子骞虽受不平的待遇,却不向父亲诉说後母的不是,更视两个弟弟如手足,後母深受感
化,兄弟三人和乐怡怡。闵子骞平时「不言」话很少,遇到事情一开口则「言必有中」论
点精辟,终其一生都不肯从政,老老实实地在「齐家」上费心尽力,所以外人对闵子骞一
家人没有半句□言□语。

内言不出於阃

雪庐老人在常礼举要〈处世类〉云:「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这是根据礼记曲礼的
「内言不出於阃」,内言是指女人的职责,例如织布缝衣类的家事,男子不得随便干预,
引申为家庭内发生的事,不要轻易向外人宣传。不足为外人道的家务事,若守不住「其言
也□」的原则,毫不留情,一逞口舌之快对外人倾□,小心家丑外扬,家人将无颜立足於
乡里;再者家中财物、隐情一旦曝光,连身家性命都恐不保。

孔子谨守「其言也□」,例如鲁昭公违背常礼,娶了吴国的同姓女子,孔子在外人面前,
仍是理直气壮地说:「昭公知礼」,为什麽孔子要曲意维护鲁昭公?依於礼,孔子曾任鲁
大夫,在下位不能贬损上位,顺乎情,则故国的家丑何忍外扬!纵使五伦家人有不是之处
,对人谈起来也是吞吞吐吐,其言也□。这分「爱护五伦,给人留情」的不忍,里头就含
著一颗亲厚的仁心!

文化的「基本功」 怀 德

由林怀民先生所创办的「云门舞集」,不但在台湾名闻遐迩,在国际上更是声誉卓著。对
於三十年来「云门」的杰出成就,有人问林怀民是怎麽办到的?他说:「不过就是每天工
作而已。」

林怀民的「务实」态度,表现在他对当前台湾文化政策的观感上。他说:「这几年来,我
们不断听到『创意』,谈『突破』,可是我们没听到『基本功』、『社会的文化基础』。
………谈文化的话,我很在意的是,各地的图书馆、文化中心发挥功能了没?谈文化,老
百姓没有质变是没有办法的。」

正因为台湾在文化扎根上流於短线操作,没有厚培根基,所以在时代的前进当中,人们内
心往往只有资本主义的商业刻痕,而没有真正的艺术沉淀和累积。林怀民说:「最近我参
加一个活动的评审,他们喜欢的音乐、书,几乎都是过去十年在市场上炒作的,村上春树
、卡尔维诺,这里没有鲁迅、红楼梦、沈从文、陈映真、托尔斯泰。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而是资讯太多了,大家都疲於奔命。」

关於台湾文化界急就章的现象,林怀民提出针砭:「我想,培基固本还是最重要的。……
…种东西,要注意浇水;种的是小树,要想办法把它变成大树,不要老搬大树来种。」文
化,是国民精神和意志的整体呈现,而一个国家的独特性也由此展现。今日台湾的媒体乱
象和政治人物的荒诞言行,病因都来自於贫瘠和薄弱的文化土壤。一个进步的社会,需要
更多人对文化投以务实的关怀,且让我们抛开「速成」的心态,一起灌溉这棵将来足以庇
荫子孙精神生命的树苗。

知   音 瑜 扬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里,山边的夕阳不一会儿就沉落下去了,只见明月缓缓出现在东方,形影还映照在池
子里。我披散著头发在亭子里乘凉,打开窗子,身体斜躺著,享受这分悠□安适。轻柔的
晚风,时时送来荷花的清香;竹子上的水珠滴到池子里,也发出了清脆的响声。这天籁般
的自然乐音,让我兴起了想要弹琴的念头,可惜,身边没有知音的人可以聆赏,因此只好
作罢。这时候,突然分外怀念远方的老友;对於现实中无法圆满的,只好留待睡梦中去实
现了。

孟浩然的这首诗,相当具有「消暑」效果,不论「散发乘凉」、「开轩闲卧」、「荷风香
气」或「竹露清响」,都给人畅快淋漓的清凉感受。尤其五、六句,透过嗅觉和听觉的描
写,更让人深刻体验了夏夜的宁谧和舒适,彷佛那方映著明月的池塘,此刻就在左近一般
。从第七句起,诗人由景入情,因为环境触动心灵的缘故,使他忽然思念起远方的故人。
是啊!值此良宵,若有知心朋友在旁,定能为这如水的月夜增色。可叹的是,天不从人愿
,陪伴自己的,只有天上的月光,和周遭的一片寂静。虽然全诗至此留下些许遗憾,但却
使内心的空寂与眼前的景物交融在一起,於沉静之中,流露了缕缕幽思。

人生在世,真的非常需要朋友的陪伴,因为彼此的互相分享和分担,沉寂的黑夜才不觉得
漫长。只是,朋友易交,知音难逢,要得遇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人,需要何等深厚的缘分
啊!这或许正是锺子期死後,伯牙从此不再弹琴的原因吧!因为心有灵犀的知己,真是可
遇不可求。其实,不仅知音难遭难遇,能在道业上不断与我们切磋琢磨的善知识更是难得
。付法藏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意即善知识在吾人成佛道的过程中,
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在菩提路上,若舍离善知识而欲圆满佛果,绝对是一件「不可能的
任务」。因此,在这火宅一般的三界,除了寻觅知音之外,更要以「善友」为依靠,因为
只有亲近福慧双修之人,自己的慧命才有安顿之处,而「人天长夜」也才会有拂面的清凉
。

伴你成长(续)自序 陈文卿

伴你一路走来,唯「修身」一途别无他路;
成长尚待延续,盼「因果」二字谨记在心。

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每一种价值观都可搬上台面,自由宣说,如同热闹喧哗的游乐园中
,每一样设施正装扮出最讨喜的面容,努力招唤著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面对如此纷扰多变
的人世,什麽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抉择?

还记得第一次撰写《伴你成长》前的战战兢兢,以及完稿後的欢喜心情,不觉已过了六、
七寒暑,多年来不揣鄙陋,敢坚持写下去的动力,无非是相信一句话——「孩子的心是春
天的泥土,种什麽就结什麽!」也许作品不是那麽亮丽动人,却渴望能在孩子肥沃的心田
里滋生发芽,期待群聚无数仁厚善良的心念,能结出让世界更美丽的花,不管铺陈多少的
故事,引述多少警语,无非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可别忘记。

曾经在一次热闹隆重的丰年祭典中,主祭者要每户人家捐出一壶酒,倒在一个大桶子里,
等祭祀完後与大家一起共享。只看到每一户都慎重其事地倒下家中最好的佳酿,很快地就
集满了一大桶。在庆典接近尾声时,大家兴高采烈地拔掉木塞,每个人都争先恐後地拿杯
子去盛了满满的一杯酒,当大夥儿一饮而尽时,哇!怎麽清清如水呢?原来人人都以为在
那麽多酒中,自己的一壶清水一定不会被察觉,没想到再怎麽取巧,仍逃不过「自作自受
」的循环天理。所以人人可以有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但别忘了先要给别人美好的感受,
就像在寒冷的冬夜□,想要得到温暖,就得先往火炉□添加柴火一般,暖暖的感觉才会四
处洋溢,因为学会付出才会有收获啊!

其实宇宙人生说穿了不外「因果」二字,看得透想得通的就能欢喜自在,无入而不自得。
我们的痛苦常来自无知妄作所种的因,我们的烦恼也只是认不清果从何来而已,所以想要
拥有智慧圆满的人生,就从修身做起吧!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句说出口的话;甚至一举
手一投足,都是幸福砖、快乐泥,它正一点一滴构□希望的城堡,而我们就是这个伟大城
堡的主人。

从下笔的第一篇「真正的长大」,一直到「不耻问」画下休止符为止,多年来这个单元一
直不忘在「儒家尽本分、待人厚的忠恕之心」上多所著墨,更没忘了极力彰显「佛法中自
利利他的菩萨精神」,因为有了儒佛的薰染奠基,我们的未来才有光明的愿景可期,毕竟
种下良善的种子才能期待有美好的收成呀!
    □《晚晴集》中收录飞锡法师的智慧法语:「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於镜,其可得耶?
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真是我们修身的一帖良药
。唯有认清病从何来、尘染何处,再从根本下手,才能还原健康光明的真面目。《伴你成
长》中的每一个德目,期盼能帮助孩子拂去心中的尘土,点亮胸中智慧明灯,进一步懂得
持戒修德,老老实实克尽自己的本分,那麽精采的成长是可预期的,在此致上个人深深的
祝福之意!

感谢所有为此书奉献心力的老师、师兄们,愿将阅读此书的喜悦与增长,化为朵朵清净芬
芳的妙莲,一同庄严我们的故乡 —— 一心向往的极乐净土。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三月陈文卿谨识

按:欲索取「伴你成长(续)」一书,请附回邮二十元,每人限赠一册,赠完为止。

论语简说(五十一)  子 圆

八佾第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自己的祖先,要像祖先还活在眼前一样的恭敬;祭拜神明,也要像神明如在眼前一样
。孔子说:「假使我没有亲自参加祭典,只派了代表,这样自己的诚心没有真实表达过,
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祭如在」指的是祭鬼。「鬼」就是自己过世的祖先。为了报恩,举行祭祀时恭恭敬敬,
这是本分中应该做的事情。「祭鬼」包括父母刚过世举行的丧礼,以及追祀历代祖先的祭
礼。如果想得到祖先的庇佑而降下福报,参加的人事前要做到 「斋」。「斋」就是事前屏

除一切,一心一意放在祭祀上,心中就 只有祭祀这一件事,没有其他杂念。一到祭祀时,
无论鬼神在那里,心中一片诚意,一「观想」,就感应鬼神现在眼前。这种「观想」的力
量,就来自事前「斋」的工夫!

《礼记》中记载孝子祭祀之前,要做到「致斋」及「散斋」。「致斋」是孝子心中思想著
过世双亲生前的居处、谈话欢笑的声音、志意、兴趣、嗜好,从粗的方面想到细的部分。
如此用心三日,双亲的样子才能见到!而「散斋」是七日前的自我约束,停止一切享乐、
应酬。祭祀当天,一早刚进庙室,见到父母亲彷佛就在牌位的地方;接著,摆设祭品时,
孝子敬肃慎重,就听到父母亲举止动作间发出的声响;行礼後,走 出庙室,等待父母享用
祭品完,心中悲哀思慕之情充满胸臆,更清楚地听到父母亲叹息的声音!

「祭神如神在」,祭拜神明,一定要合乎自己的身分,否则就是谄媚。像鲁国大夫季氏祭
泰山之神,根本就不合於礼。另外,祭礼是有一定的祭品、一定的礼仪,都不能乱的。祭
时要诚心诚意,全神贯注,神明才会来享,福祚方才降临!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担任主祭,却因事情太忙、或是生病,无法亲自
参与,虽然举行过这场祭礼,但是自己的 内心还未表达出致敬的诚意,这一场祭礼就像没
有举行过一般!

学《论语》就是先学做君子,一位有德有学的君子,如果缺乏「诚」就失去了根本。诚可
以成就自己的仁德,更能感化万物。否则「不诚无物」,自欺己心,怎能悠久博厚?「诚
」正是今日重要的功课!

学做好人 治 烦

「汝今在泾野门下,须服行其言,观法其行,乃真为弟子。否则虽见好人,不行好事,反
不如凡夫也。待文王而兴,己非豪杰之士,文王所不能兴汝道,他比得凡夫否?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学,四方人才所聚,若所交俱英才,乃忠厚有德者,其益不可胜言。若只泛
交,与说□话,为无益之事,其损亦不可胜言。谨、默二字可铭诸心。」 (明宣宗〈寄从
子希哲〉)

明宣宗任贤纳能,政治清明,史称「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明宣宗给侄儿
的信中说道:

你在泾野(吕□,嘉靖年间学者)先生门下学习,必须服从先生教诲,观察效法先生的举止
,如此才像是真弟子。否则,虽然能亲近德学高尚的人,却不能真行善事,反不如一般凡
夫了。凡夫要等文王出世,才能有所作为;自己不能成为豪杰,文王出世也不能让你大兴
其道,那还比得上凡夫吗?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往,能使人受益,否则害处不小。
你学习的地方,正是四方人才聚集之处,若交往都是天下英才,而且是忠厚有德的朋友,
必定受益无穷。若只是泛泛之交,聊天□谈,做无益的事,害处说也说不完。「谨、默」
二字铭记在心,处处谨慎,保持潜默。

临终相

福薄众生,当生下贱家,在临死及入胎时,听闻种种纷乱的声音,妄见进入一片丛林、芦
苇之中。福报多的人,当生尊贵家,临终时听到的是寂静美妙悦耳的音声,妄见升到宫殿
等如意的现相。 (见《瑜伽师地论》卷一)

活海水

巴勒斯坦有两个内海,一个叫加利利海,里面有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和鱼类。另一个叫死
海,海里没有任何生物。因为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後,将水给了下游,而死海纳入上游的
水之後,却没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积大量的盐分,没有生物能存活。人懂得分享,就如加
利利海的活水,生命丰沛充满活力。(摘自黑幼龙〈生命活水在分享中涌出〉)

动人心

汉武帝有位奶妈,家人仗势横行。武帝一怒,将奶妈流放边疆。临行前入宫告辞,遇见武
帝宠幸的郭舍人教她说:「奶妈出发时,只要回头看著我,就能救您。」奶妈依言行事,
不停地回头看郭舍人。郭舍人骂说:「老太婆何必回头?皇帝长大了,那还会吃你的奶啊
!」武帝一听,心中大悦,赦免了奶妈的罪。 (《史记》〈滑稽列传〉)

走好路

雪公说:「君子成人之美」,谁办好事帮助他,佛家的随喜功德大,如以烛火相施,愈多
人点烛火,周遭就愈亮。谁有好事必须成就他,让他成为好人,这是成就君子,君子成就
君子,小人帮助小人,观友而知其人,总是要叫人家走好路。

俊朗潇□、空灵宕逸的——「张达墓志」

隋大业十年(614)七月刻。正书,十五行,行十五字。

此墓志因为字数不多,所以布局疏朗,笔画飘逸,全篇显得空灵潇□。书风和同时期的龙
藏寺碑相近,不过,一为耸立的丰碑,所以刻工精湛,一丝不□,并恪守原作,呈现雍容
华贵的丰姿;一为入土的墓铭,虽刻手未必逊於前者,但当时他一定意想不到此铭尚有重
见天日的一天,所以风格较为随意,从而产生了挥□自如的笔趣。

志文结体中宫紧凑,波磔等长笔画遒劲舒展,蕴藏隶书风韵。汉隶丰神加上流畅 的行笔,
使某些字增添了章草的宕逸。如此丰富多彩的变化,使全篇充满了活泼□脱的韵致。

玉达摩面壁山子 — 清

达摩祖师本名菩提多罗,为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遇印度禅宗廿七代祖师般若多
罗,付以心法并嘱传法中国,於南北朝时期一统印度佛教思想後,搭船东来中国。初遇梁
武帝不悟心法,遂北渡长江止於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慧可,而为中国禅宗初祖
。从盛唐开始便有达摩像的描绘,南宋以後禅意水墨兴起,於是头戴风帽、额头高广而双
目炯炯的梵僧像,已然成为祖师特有的风格。   

此玉雕山子刻达摩祖师於崖洞中,面壁趺坐情景,岩壁背面则有清高宗隶书刻文:「渡江
一苇,面壁九年,何迟何速,法尔如然…」数字,横三三.五公分,高二四.七公分,青
玉质材,现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家来读经板 - 共同深入经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
◆ 修改: 05/09/16  4:03:03 <218.162.54.83> 
阅读文章: 第 281/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