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随缘张贴区    板主: grace
阅读文章: 第 32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iyuki (美雪) 站内: BudaMagazine
标题: 明伦月刊358期
时间: Thu Oct 20 01:12:11 2005

鲁 连 风 骨  鞭鼓生

战国时代,七雄各踞一方。秦国野心勃勃地计画鲸吞六国,它不断地对邻国发动文攻武吓
的侵略行为,许多策士、说客、武将,由兹生焉。

据《战国策》〈赵策〉上记载,秦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因慑于秦
国的威吓,调兵前往救援却又按兵不动。同时派辛垣衍前去劝赵国尊秦为帝。面对辛垣衍
的劝降,掌握赵国大权的平原君正在进退两难,迟疑不决之际,适值齐国高士鲁仲连在赵
国,闻知此情,便亲自和辛垣衍展开战与降的舌战。鲁仲连以雄辩之力说服辛垣衍放弃「
帝秦」之论,辛垣衍拜谢他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於是在赵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和友军的支援下,秦军终於不支,撤兵而去。

秦军撤围之後,平原君非常感激鲁仲连,要把土地封赏给他,鲁仲连再三辞让,不肯接
受。平原君设宴招待他,宴上献上千金以表酬谢。鲁仲连回答说∶「所贵於天下之士者,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於是辞别平原君,终身不再相见。

好一句:「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这正是鲁仲
连流传千古的风骨。替人排难解纷之後,面对大片土地的册封,与黄金千两的谢礼,丝毫
无动於衷。且认为如果拿了,那是生意人的行为。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所当为。

观古□今,看当今社会多少乱象,沽名钓誉,私吞公款,尔虞我诈,强取豪夺。想想鲁仲
连的风骨,何等地崇高!替人排难解纷後,不望任何回报,李太白诗赞曰:「事了拂衣去
,不留身与名。」正是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啊!名利心淡泊到了极处,反而让那高风
亮节,在历史的扉页中,永远发出璀璨的光芒。

净土咏史—— 新定少康法师

洛下文书累放光

化行新定嗣馀芳

口中十佛随声出

消得儿童为播扬
——元代 西湖居士 李济

唐代少康大师,为净土宗第五祖。曾在洛阳白马寺礼佛,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西方化导
文」多次放光的因缘,於是立下专修念佛、弘阐净土的誓愿。後来在新定化导众生,想出
一个度生的妙法,就是将化缘所得的钱,令孩童念阿弥陀佛一声,便给一钱。一年後,男
女老幼见到少康,都躬身合十口称阿弥陀佛,真是传承了二祖善导大师倡导专修念佛的美
好遗□。

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弘化,每念佛一声,口随出一道光明,念十声出十道光明。而少康大
师在新定近郊乌龙山开净土道场集众念佛,每念佛一声,口也随出一尊化佛,念十声就出
十尊化佛,这样的殊妙境界,使得儿童都为之大大的传播宣扬,因而时人称大师为「後善
导」。

先定天时  雪庐老人

治国应当先定天时,办事才方便。在农业时代,夏历最标准,所以孔子答复颜渊,第一个
要点就是行夏之时。直到现在,民间所用的农民历还是夏历。

又,依《尚书大传》,以及《白虎通》等书所说,夏以建寅的孟春月为正,殷以建丑的
季冬月为正,周以建子的仲冬月为正,王者各统一正,周为天正,殷为地正,夏为人正,
因此也叫三统。王者相承,依此顺序,犹如连环,周而复始。三代以前的历代帝王也是这
样循环。 (《论语讲要》〈卫灵公篇〉)」

感应道交 雪庐老人

    心净如止水
    弥陀如明月
    水浊月不现
    心乱佛自障

 (案:心清净时像是水安止不动,弥陀如一轮明月,这时「水止光定,月印水中,心净明
生,佛现在前」。倘若水质混浊,明月怎能於水中印现?当心散乱时,横生障碍,心就难
以和佛感应道交了。)

唯识三十颂研究(一一八)  智  果

◎通达位(续二)—— 三心相见道

※前 言

《成唯识论》九云:大乘菩萨之「见道」(在初地入心,以根本无分别智,最初照见、体
会真如理体所住之阶位),有「真见道」与「相见道」二种。

所谓「真见道」是指「根本无分别智」,如实断除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断惑之
一念,名「无间道」),如实证得生空、法空所显真理(证理之一念,名「解脱道」),
合此二道,名「真见道」。此於上一讲次已略释讫。今续说「相见道」即行者於「真见道
」後,更起「後得有分别智」,学习、摹仿「真见道」断证之道理也。

即「根本智」实证真如理时,有见无相,心境相称,智如冥合,能所一如,不分别能、所
之相。若「後得智」中,见相二分俱有,以能见心,反缘所证理,以有此能缘心故,便有
真如影像当情为所缘境界。像虽不实,还似真如,如人饮水,正饮之时,不能说其冷暖,
饮水之後,方得说之,说时虽不得水体,其如所说之水,还似所饮之水也。

唐濮扬智周大师,法相宗第三祖也,於其所撰之《大乘入道次第》云:「一、真见道,体
离虚妄,亲能证理,实能断障,故名为『真』。又释:『真』者是『理』,『见』者是『
智』,证真之智,名真见道。」

又云:「二、相见道,『相』者类似之义,真见道後而起此『行解』(按:心识之了别作
用也)安摸仿像『真见』所有功能,不能证理及断於障,类似於真,故名『相见』。」

由此可知:後得智中,行者为令观心淳熟故,重虑缘真,摹仿「真见道」之断证事理,而
进趣「转依」也(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盘。)上来略说「真」、「相」见道之差别
。以下即依《成唯识论》九,略释「相见道」。

○总 标

兹即别解之:

▲三心相见道

壹、正释

《论》九云:「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所谓「非安立谛」者,即指「根本无分别智」所
证悟之二空真如理也。以真如之体性,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寂灭无为,故称「非安立谛
」。

「後得智」观「根本智」所证得之真如理,有三品心:

(一)内遣有情假缘智 —— 《述》曰:
 
 1.「内遣」者,唯缘内身而遣假故。 

2.「有情假」者,先(往昔也)解有情,皆妄所计,但有内心,似有情现,谈其无体,名
之为假。 

3.「缘智」者,能缘心。

合之:此「後得智」能仿效「真见道」中「无间道」之「生空智」见分,观「生空理」,
缘虑有情自身所谓之「我相」者,乃是一切众生往昔久远劫来,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之假
相也。

此智有何功能?《论》九云:「能除软品分别随眠」谓此初起之智,力犹薄弱,名为「下
智」,菩萨依此智只能断除「软品」(下品)(粗而易断)分别烦恼障种子。(随眠,指
诸惑之种子,随逐有情,眠伏藏识,能增益过失也。)故《唯识开蒙》云:「内遣有情假
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我执。」

(二)内遣诸法假缘智  —— 「诸法假」者,指色等五蕴诸法,皆缘起不实也。谓此「後
得智」能仿效「真见道」中「无间道」之「法空智」见分,观「法空理」,缘虑有情自身
中之色等五蕴诸法相,亦悉皆缘起不实,了不可得也。

此智有何功能?《论》九云:「能除中品分别随眠」谓此次起之智,胜前劣後,力仍薄弱
,名为中智,若菩萨依此智亦只能断除中品之粗分别所知障种子。

故《唯识开蒙》云:「内遣诸法假缘智,仿无间道见分,断法执。」

(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  谓此「後得智」能仿效「真见道」中「解脱道」
之二空智见分,观二空理,广缘内(指「欲界」)外(指「上二界」)若我若法,悉皆缘
起,假而非实。

此智有何功能?《论》九云:「能除一切分别随眠」谓此第三智最胜,名为「上智」,能
双断上品之微细分别二障种子。

故《唯识开蒙》云:「遍遣有情诸法假缘智,仿解脱道二空见分,证二空理。」

又《唯识自考》九亦云:「此智双遣我法二执故,能除一切障故。」

贰、释妨

问:真见道时,已实断证,何得重有如是断证耶?

答:今此断证,非实断证,但以「假」(即「後得智」照事)相法则彼「真」(即「根本智」
照理)也。如何法则?谓「真见道」有二空见分,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於是有四
见分。

「无间道」中,人法见分(即生空智,法空智见分)後得智各法则故,有初二心。

 「解脱道」中,人法二见(即二空智见分)後得智总法则故,有第三心。

「无间」所断有差别故,後得智各别法则。

「解脱」所证唯一味故,後得智总而法则。(「法则」即「仿效」义)

问:为何「後得智」只仿效「真见道」中,「二空智」之见分,而不仿效其「自证分」耶
?

答:《述》曰:「但法见分者,『见分』行相与『真如』境别故。」谓「後得智」之见分
,变相观空(依彼真如相,变彼相似之相,起正分别),以不能亲缘真如理故,必须仿效
「真见道」中能亲缘真如理之「二空智」见分也。

又「後得智」之所以不仿效真见道中「二空智」之「自证分」者,以二者体同,皆是真如
理故,义无别故,不仿效之。

最後将「三心相见道」断证之义,

以上三品心,前二心名为「法智」,各别缘法故,乃於现见法上,所得现量智,故名「法
智」。第三心名为「类智」,总合为一类而缘故,是前二智之流类,故名「类智」。

上来略释「三心相见道」已讫。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浅释(三)  印光祖师/撰  净    常/释

(四)华严三译融会


「又《华严》一经,初译於晋,只六十卷。次译於唐则天朝,八十卷。二译皆文来未尽,
於普贤说偈赞佛後未结而终。(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於贝多树叶。以写之不易,或
有节略。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文未来尽,由此之故,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
)」

再说,这一部《华严经》最初翻译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由西域高僧佛
陀跋驮罗尊者为译主,只有六十卷,通称为《六十华严》。在《华严经》三种译本中,翻
译得最早,故又名《旧华严》,或名《晋经》。

其次是翻译於唐朝武则天女皇证圣元年(西元六九五年),由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尊者为
译主,有八十卷,通称为《八十华严》,或名《唐经》。

以上这二种译本,经文虽来了,却不完备,因为这二种译本,都在普贤菩萨宣说九十五首
偈颂,称赞如来的胜妙功德之後,没有作结论,经文就结束了。换言之,这二种译本,都
只有「序分」,而没有「流通分」。为什麽会如此呢?这可能是三千年前,古印度尚未发
明纸张,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佛经,都写在贝多树叶上(按:贝多树长六七丈,经冬不凋,
叶长、质密,书写前,先将叶晒乾,後截成长约六公寸、宽约六公分之叶面,左右各穿一
或二小孔後,即可书写。书写时先用针、刀锥或铁笔等尖物,截刻叶面,再以煤烟等制成
之墨汁,流染其上,待拭净後,则称为「贝叶经」。)因为在贝叶上写字,很不容易,所
以古德结集经典时,或者有所节录省略。再来呢!经文写在贝叶上之後,还要将贝叶重叠
,以板木夹其两端,再以丝线或绳子贯穿成束,久而久之,丝线或绳子难免会朽坏折断,
使得贝叶有脱落散失之虞!所以经文来了,却不完备,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像今日之下的
经书,都经装订成一本,这就没有脱落、散失的毛病了。

「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
品》四十卷之全文。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
十卷,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後,劝进往生西方之文。」

 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南天竺乌荼国王派遣使者,将他亲手书写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全文(又称为《四十华严》或《
贞元经》)由□宾国般若三藏为译主。当知:《四十华严》前面三十九卷,其实就是唐译
八十卷《华严经》及晋译六十卷《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可是四十卷《华严经》的《
入法界品》有三十九卷之多,比八十卷及六十卷的《华严经入法界品》(分别只有二十一
卷及十七卷)经文意义更加详细!

最特别的就是四十卷《华严经》的最後第四十卷的内容,是晋、唐二种译本所没有的——
亦即叙述普贤菩萨在称扬赞叹如来胜妙功德之後,劝勉善财童子及四十一阶位华藏海众,
更上一层楼,求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全文!

「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特为此一卷经,制《别
行疏》。圭峰造钞,为之弘阐,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近由东
瀛复回中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

当时华严四祖清凉国师,也曾奉诏在长安名刹大崇福寺参预《四十华严》的翻译。而在此
之前,清凉国师早已亲自为《八十华严》制作疏钞流传通达於全国各地了。现在他又特别
为《四十华严》的最後一卷经文,制作注疏,名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单独流通於世
间!後来,华严五祖圭峰大师又为《别行疏》作钞录(即摘取《疏》中要点,加以解释)
,名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弘扬阐释这一卷经。此外,清凉国师又为《四十华严》
整部经,制作注疏,全名为《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共有十卷。

以上这些经疏,因为中国一千多年来,经过多次战乱,改朝换代,世事变迁,而漂泊失落
了很久,最近才由杨仁山老居士从日本再请回中国,因此才知道《四十华严》最後一卷经
,乃是这整部《华严经》的落脚处!清凉国师在《别行疏》卷一说:「此一卷经,为《华
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大意是说这最後一卷经,是整部《华严经》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
王,导归极乐」乃是吾人修学佛法的指南针。这一卷经,文字虽很简短,只五千四百七十
八字,但所含的义理却十分丰富,依此一卷经修行,即可到达至远至深的境界!因此,这
一卷经可赞叹!可流传!可依之奉行!可奉为无上至宝!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
法,原自肇起《华严》。」

吾人不妨静心思之:莲华藏世界,浩如烟海,十方世界,净土无量无边,可是普贤菩萨却
劝进善财等法身大士,必定要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圆满无上佛果的修行法门。由此
可知,此一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原来是从《华严经》创立发起的。 (三)

临终业力现前

印祖云:

黄後觉之现象,颇与学佛之人有大利益。无论彼之究竟是往生,是堕落,且不必论。果念
佛人,知彼临终之现象,决不敢浮游从事於了生死一法也。

观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从前或
有悭於财,而致人丧命,或悭於言,而致人丧命等业之所致也。(悭於言,致人丧命者,
如自知有寇,并知可避之处,以心无慈悲,乐人得祸,故不肯说。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
神之怒。故致归终前不能言,而且恶闻念佛等相。)  

然以现一时不死之象,及助念人去,未久则死,此与悭财悭言误人性命,完全相同。虽不
坠饿鬼,而其气分,乃是饿鬼之气分也。彼云生者,据易子骏之咒力。咒力固不可思议,
若业力重者,亦不易得其益也。是知已生西方,或有其事,既无证据,不应妄断也。(复杨
德观居士书)

深得学佛大本的林则徐(三)—— 学佛为从政大本  藏 密

为政若作真书,丝密无间;
爱人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程侍郎春海赠林则徐楹帖

林则徐在张师诚幕府服务四年,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後,展开了近四十年鞠躬尽瘁的从政生
涯。他去过江西、云南做考官,在江南兴水利、修海塘,整顿南粮北运的「漕运」及两淮
「盐政」,主持数次救难赈灾。五十四岁担任道光皇帝的钦差,到广东处置英商的鸦片买
卖问题。五十七岁,在朝野上下恐惧英国的船坚炮利下,道光皇帝不得已将林则徐谪往新
疆,四年期间他帮助新疆居民大力开发「坎儿井」,灌溉农田。六十二岁调回内地平乱,
然後到云南贵州去平息汉人和回人的争斗。六十六岁返回福州,优游林下,过著退隐的生
活。那一年的六月,广西金田村爆发太平军长毛之乱,情势极不寻常,清廷再度启动救灾
平乱的—— 林文忠公,火速前往平乱。

典型夙昔(居士篇)之二——江味农老居士  智 展

江味农老居士(一八七二——一九三八),原名忠业,字味农,晚号定翁,江苏省江宁县
人。老居士是近代中国佛教居士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省心莲社社长。其最为人熟知之处
,便是撰著了鼎鼎有名的《金刚经讲义》。范古农居士曾盛赞此书:「发挥般若要旨,既
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读之不仅能知《金刚经》的经义,而且能知一切经法。尤
其此书「依据古本,考订异字,勒为定本,尤为千馀年来斯经(案:指《金刚经》)之功
臣矣。」由此可见江老对於教理的研解甚深,态度亦相当严谨。

关於老居士的日常行谊,後世的文字记载相当有限,本文主要依据省心莲社创办人蒋维乔
居士的〈江味农居士传〉,及江老的零星著述,来描摹这位「教宗般若,行在弥陀」的行
者的修行风□。

善体亲心 护母往生

江老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相继在朝担任公职,而其本身亦在光绪二十八年(一九
0二年)中试举人,仕途似乎颇为看好,但他却不乐仕进,之後都随侍在父亲身旁,做父
亲的助手。中年时,江老遭逢丧妻之痛,这事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也激发了他潜
心学佛的意志。本来,他无意再续娶继室,且打算出家修行,但因双亲尚在,且亲命难违
,只得随顺、依从。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江老的父亲□吾公卸下了公职,准备带著一家人从四川到湖北
定居,但没多久,爆发「辛亥革命」,由於住家遭烽火波及,资财几乎荡然无存。为了躲
避战乱的威胁,老居士护著双亲一路逃难到上海,虽然历经颠沛流离,然而却能「养亲乐
道,处之泰然」。之後,□吾公命老居士不许再入仕途,江老亦「谨受教,不敢忘」。

老居士的「善体亲心」,由上述事迹即能略有领会。而在父亲□吾公往生後,他一心劝诱
母亲学佛、茹素,乃至护持母亲往生极乐,更令人为其大孝之行所感动。

在杨慧镜居士辑录的《近代往生传》中,收有江老所写〈先慈郭太夫人〉一文,此文纪录
了江母临终前後的殊胜情状,以及往生後的种种瑞相。老居士在母亲因病而体力日弱之时
,「唯日在房中诵念大悲咒、往生咒,并念佛号。(民国十年)六月初二日夜间,杜(案
:老居士晚年改名为杜)方念佛,母忽於睡眠中,坐起合掌跏趺,唤杜曰,我若去时,如
此而去,汝以为何如?杜连声赞叹。」在江老日夜念佛的护持下,江母果然自在无碍而往
生。(案:江母往生详情,请参阅《近代往生传》。)

在〈先慈郭太夫人〉一文中,老居士曾略述其母平日修持之情状:「平日功课,《心经》
七卷,佛号五千,数虽不多,然念至四千九百,若遇事打岔,必须从头再念,其诚恳如此
。」江母能在菩提道上如此精进,并在临终得好结果,老居士的慰导、护持功不可没。

钻研经教 不好虚名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夏天,上海「南园」(注一)的诸居士发起讲经会,江老献议,
启请谛闲大师开讲《大乘止观》。讲经期间,江老每日勤作笔记,并在幽深微妙之处,曲
折地用譬喻加以说明,之後再就正於谛闲大师。如此再三往复,直到两年後才脱稿,名之
曰《述记》。

当这本书将要印行流通之际,大夥儿对作者该挂谁的名而伤透脑筋。蒋维乔居士文曰:「
谛师自谦谓此书十之七八,系居士(江老)所述,不肯居著作之名。居士则谓谛师发其端
,必以著作之名归之,彼此谦让。又以书中专名典句,虑有难明,复屡经修改。荏苒八年
,始成书二十卷,刊板印行。谛师亦鉴居士之诚,允为居名。」在谛闲大师允诺居作者名
後,还写信给江老,赞叹他:「记文不惟辞意通畅。其吃紧要关,旨趣渊微之处,透彻了
明。此皆全是老维摩以精妙见地所发挥也。」

由上述事例,可知江老在教理上有相当深厚的涵养,才能将谛老讲经的幽微处再加发明,
「老维摩」之赞诚非虚语。其实,江老的《金刚经讲义》亦非他本人在世时出版,而是往
生之後,经由後人□集、整理、校对听讲的笔记及江老亲撰的讲稿而成(注二)。蒋维乔
居士在江老生前虽曾促其将讲解《金刚经》的内容加以整理,付梓流通,但江老都「似不
愿人之督促」,故此事便一再延宕。由此可见,他钻研经教非急功近利以博虚名,而是发
心实学,真诚实修。

参禅学密 导归净土

江味农老居士曾以「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总括自己一生的学佛行止。其实,他在行门
上并非自始至终都专於净土一门,而是参禅、学密兼而有之,而且颇有成绩。蒋维乔居士
文曰:「戊午(民国七年)春,(江老)礼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师,受菩萨戒。尽力参究
,颇得消息。」又曰:「(江老)尝憾多生习气,思藉密教神咒之力,以消除之。至北京
,适遇日本觉随和尚,专修供养大圣欢喜天法。居士乃约同志数人,请其设坛传授。及圆
满之日,居士顿觉现高大身,上穷无际。觉随谓之曰:『此番修法,惟子得福最大』。」
虽然江老兼修禅、密,但仍以净土为依归,认为成就最快、获益最大。他在〈复毛敬泉书
〉中云:「盖一切法门,必将业种断净,方离生死,必历三□功行,始克办到。惟修净土
者,依弥陀愿力,慈悲摄受,遂得带业往生。但得生西,便出轮回,此之谓胜方便,谓方
便善巧胜过一切也。」

江老以净土持名念佛一门而得成就,即具体展现在「临终」一关。蒋维乔居士记其临终情
状曰:「………戊寅(民国二十七年)首夏,居士依旧示疾,胃纳不舒。………其弟子等
在隔室佛堂,为之念佛,终日佛号不断。居士亦安卧默念,神志极清。至旧历五月中旬,
疾渐增,而神志愈清。道友朱光琪用朱书大字,劝其一心往生,勿恋尘世。居士审视数过
,合掌谢朱,口称欢喜赞叹。朱既去,则谓左右曰:『吾勤修一生,岂於此一关尚不了了
?朱君殆过虑矣。』及十八之夕,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於诸道友及家
族佛号声中,安然而逝。寿六十有七。」

综观江味农老居士一生,事亲至孝,淡泊名利,於佛门解行上均深造自得,但却厚积薄发
,不愿张扬,其点点滴滴实堪为在家修行人之典□。尤其他老在众多行门均修持有术之下
,仍以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为依归,更给吾人相当深远的启发。在赞叹前贤的德行兼备之
馀,吾人是否也该砥砺自己:「有为者亦若是」呢?

注一:南园,本为民国初年上海大企业家简照南的住宅,他过世後,其弟简玉阶顺其遗志
,将其豪宅全数捐出,作为佛教公共功德地。後来,上海佛教净业社诸居士将之改名为「
觉园」,作为佛教净业的社址,成为上海有名的弘法道场。

注二:《金刚经讲义》的成书过程,详参蒋维乔居士为《讲义》所作的序文。

雪庐诗选读(上)    徐自民

各位同学:大家在暑假期间,来莲社学习佛法,每一天的课程都很不容易,听起来都很费
力。所以我特别选了稍微轻松一点的课程,希望能减轻大家学习的负担。

诗的艺术

这次的讲题是「雪庐诗选读」。雪庐是我们台中莲社的导师,李公讳□,字上炳下南,雪
庐是他老人家的号,我们是他老人家的弟子,通常称呼他雪庐老人,或者简单称呼雪公。
「雪庐诗」就是指他老人家作的诗。大家都知道他老人家一生弘扬佛法和中华文化,殊不
知他也是个诗人。老人家作的诗有古体,有近体,共有两大册,最特殊之处,就是把佛法
和中华文化融会在诗当中。诗是一种艺术,用艺术的文字,把道含在里面,所以我们现在
要看他老人家的诗,就和学佛法是一样的。我为各位选了三首七言绝句,两首五言律诗。
在进入诗的内容之前,先大略解释何谓「绝句」、「律诗」。

中国古典诗可概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近体诗」是到了唐朝才趋於成熟的。

它有五个字一句的,也有七个字一句的。五个字一句叫「五言诗」,七个字一句叫「七言
诗」。无论是五言诗或七言诗,都有两种,即「绝句」和「律诗」。「绝句」是四句诗,
「律诗」则有八句。这是简单的分法,其实「律诗」当中还有「排律」,「排律」就不只
八句了。

无论「绝句」或「律诗」,也无论七言或五言,每一首诗都要押韵。为什麽呢?中国的诗
,从《诗经》到唐诗,都是可以吟唱的,吟诗必须有谱子,跟音乐用的歌谱一样。既然要
吟诵的话,就得讲究押韵,所以要学诗的话,必得买一本《诗韵集成》,这样作诗才知道
是不是押对了韵。

再者,「近体诗」还讲究平仄。现在我们国语里面有「四声」,其实古代也有「四声」,
但是古代「四声」跟现在「四声」不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这要详细讲
不容易。

在「近体诗」来讲,把它分成两种,一是「平声」,一是「仄声」。「平声」就是平声字
;「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字。各位注意,国语的四声字,一声二声是阴平阳平
,两者都是「平声」,第三声勉强是「上声」,第四声则勉强配在「去声」,至於入声字
,则把它分配到前面这几部分了。所以现在你学诗,拿国语四声字是配合不上的。以上简
单介绍「绝句」和「律诗」。

一、松竹坪

下面就来看第一首诗(七言绝句)——〈松竹坪〉:

    长松修竹翠凌云,
    不受人家灌溉恩。
    纵或四时霖雨少,
    奈他天地结灵根。

「松竹坪」是大陆上的一个地名。这首诗的大意,是拿松树跟竹子来象徵一个有道的人。
以中国文化儒家的学说来讲,有道的人就是「君子」。

何谓「君子」,他有端正不移的品德。国家太平的时候,他能出来规规矩矩地做事,把学
问、能力贡献出来;而国家乱了的时候,他也绝不同流合污,不改变自己的人格。这种品
德就像松树和竹子一样。松树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叶子跟一般树木的叶子不同,它不受天
气严寒的影响,颜色依旧青绿。至於竹子,在大陆有一种长得又直又青的竹子,天气冷的
时候,它的颜色也维持长青的。这是用来比喻一个正人君子,他不论在什麽时候,人格都
不会改变。这首诗就是藉著松竹坪这地方所种植的松树和竹子,来赞美君子的品德。现在
我们就来看这首诗的文字。

诗句讲要

第一句「长松修竹翠凌云」。「长松」、「修竹」是说松树和竹子长得又高又直。「翠」
,则是说无论松树或竹子,到了寒凉的秋冬,仍然保持青翠。「凌云」,「凌」当「升」
字讲,这是说那种青色的长松、修竹,长到什麽程度呢?到了云空那麽高了。云空距离尘
世很远,凌云有超尘脱俗之意。这句是开头,把松、竹这两种植物点出来。

第二句「不受人家灌溉恩」。此乃承接第一句而来,是说长松修竹长在地势很高的松竹坪
上,不是普通人家栽种的;它们在山上不依赖人家用水来灌溉,所以不受他人灌溉的恩惠
。我们在人世间,受人点滴之恩,就当报以涌泉,如果不能知恩、报恩,就不能算是一个
君子。韩信在年少的时候穷得没有饭吃,接受漂母一饭之恩,内心感激莫名,後来他发达
了,就用千金来报答「漂母」。要知道,我们在世间,每天都在接受社会人群给我们的恩
德,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社会人群的力量贡献出来的,所以我们才有茶水喝、有饭吃、
有房子住,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受人家的「灌溉恩」,必定要报答。不过,松竹坪
的松竹,因为在高山上,不是人家种植的,它们不需接受人家的灌溉,所以没有受人家的
恩惠。

第三句「纵或四时霖雨少」。虽然松竹不受人家灌溉的恩惠,但总需接受大自然雨水的滋
润。这种天降的甘霖,来的时间不定,有及时降临,有的时候久望不来,而造成乾旱。「
纵」是「纵然」,「或」是「不确定」之词,意即纵然四时少雨,一般花草树木便受不了
,松竹坪的松竹该怎麽办呢?

第四句「奈他天地结灵根」。「奈」是「奈何」的意思。「灵根」是什麽呢?「灵」是「
灵气」,即天地的灵气。松树和竹子的根是长在山上的,故说是天地灵气所结的根。承著
诗的第三句所言,纵然四时没有甘霖雨水,也奈松竹不得,为什麽呢?因为对於松竹来说
,他有天地灵气所结的根,凭这灵根依然能够生存发展。

诗意旨趣

这四句,第二句「不受人家灌溉恩」,写出了松竹的气度。我们学佛法,大家都知道唯识
学所讲的「依他起性」,所谓「依他起性」,就是指「因缘生法」。世间任何人事物都是
依他起的,比如我们一生下来,就得依靠父母,父母把我们养大以後,我们求学问就得依
靠师长。至於衣食住行,也必须依靠社会大众各行各业贡献的力量。依他起(因缘)就是
生灭法,不是真实法,我们若是依靠这些生灭法生存,就是随时在变动,而所维持的生命
现象,也仅仅是「小我」,不是「大我」。

这个「小我」是假的,为什麽呢?因为他有生有死,需要衣食住行,需要依靠在人群当中
才能生存下去。「大我」则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灌溉、霖雨,是小
我所需,大我如天地所结的灵根,不需雨水,自性常存。学道的君子,明白此理,自有高
超的风骨,处在世间,有予无取,这才叫做学道。我们一般常会问:「人生的意义是什麽
?」就儒家来讲,就是要学做君子,进一步学做贤人,再进一步学做圣人。如果成圣成贤
,就能了生脱死,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这样。不了解这一层,到人世间来就尽想著怎麽升
官发财,过好的生活,有了些许地位名声,就沾沾自喜,这便不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要我们学做君子、圣贤,解决生死问题的。我们来到人世间,最苦恼的就是个
「死」字;死的痛苦如果不能解决,任凭官做得再大,财富再多,最後死的时候,什麽也
带不走。所以,学佛也好,学中华文化也好,要了解人生的意义就是解决我们自己的生死
问题,并且帮助人家了解这一层道理,不要在社会上跟人家互相争夺,要知道,所争夺的
那些都是假的、生生灭灭的东西啊!

君子学诗

这四句诗,就是要叫我们觉悟,提醒我们,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本性,不需要求世间那些
财富名利,只要从自己的本性上去求。「奈他天地结灵根」,世间再乱,再困苦艰难,对
於我们修道都没有影响,只要持续在这条路上精进,就能入道。诗中拿松竹来比喻一个修
道的君子,激励自己不要轻易改变气节。「气」就是天地的灵气;「节」就是节操。

我们学儒、学佛,首先就是要学习健全自己的人格,因为人格如果不健全,纵使把儒家的
「十三经」和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在人世间,基本上还
是要先学做一个君子,分清楚是非善恶,不要跟小人同流合污,这才是最重要的坚持。就
像竹子、松树那样,不管天气再怎麽严寒,还是长得直挺挺的,保持不变。我们要学的就
是这个。 (上)

显隐之间  瑜 扬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酬张少府〉

到了晚年,我只喜好清静,对於任何事情都不再关心了。这是因为自知在现实中无能为力
,所以只能回返旧时的园林,过著隐居的生活。松林的清风,吹著我宽解的衣带;山间的
明月,照耀著我独坐弹琴的身影。这样的生活何等□适、自在啊!您问我关於「穷困」和
「显达」的道理,我无言以对,只能唱著渔歌,往河浦(注一)的深处行去。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注二),天宝十四年,又发生安史之
乱,王维虽然在朝为官,但政治的抱负和热情是与日俱减了。对於他在国家朝政逐渐走下
坡时,却仍然位居显要,曾有史家批评他与奸佞(如李林甫、安禄山等人)妥协、留恋功
名,是缺乏战斗意志的官僚。而当他选择回归山林、一心奉佛的时候,史家却又说他消极
避世、自我陶醉,走上极端消沉之路。看来,「两面不是人」大概就是如此了。在乱臣贼
子纷起的年代,王维纵然没有激烈地罢官求去,抱著「视死如归」的心情与佞臣画清界线
,但没有同流合污是事实,选择「半官半隐」,本身或可视为一种无形的抵抗。站在当事
人的处境和立场,王维有其现实上的难处和尴尬,後人对其「明哲保身」一味加以非难,
未免有过分求全之嫌。

且看这首诗的内容,表面看似消极避世,其实隐含了对朝政腐败的牢骚。「万事不关心」
,不是因为自己逃避现实,实在是时不我与,找不到使力之处,所以,就甘於和松风、山
月为伴了。结联二句,王维答张少府(注三)的「穷通」之问,这个问题在王维看来,一
来相当无奈,二来已无须在意,因此他选择无言,只留下自己高歌而去的背影。本来,「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时势总是不断变迁、流转的,该「显」或「隐」,不就是「随顺
」以对吗?若凡事要求称合己意,恐怕只是徒增烦恼吧!王维转身离去的背影,有对尘世
浊恶的不屑,也有甘於隐逸、平淡的坦然。在茫茫欲海中机关算尽的现代人,对於这种心
境,或许还得参一参呢!

注一:「浦」有三义。一,指「河岸」、「水边」。二,泛指池塘等水面。三,指河川主
、支流汇合处或入海口。

注二:「长史」,官职名。唐代州刺史下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
「别驾」。

注三:「少府」,官职名。秦汉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天子。後汉改掌宫中
服御等物,梁与後魏称为「少府卿」,隋置为「少府监」,至明始废。

工作成就感那里来  希 淳

现代人整天忙碌,为的不只是三餐,还有那自己才能感受的工作成就。「成就感」这是非
常抽象的,但却是自己心知肚明,成就感之有无,关系著一个人能不能持续前进的动力。
  
如何才能将一分看似平凡无奇的工作,做得有津有味又有成就感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
」,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一分工作也是。如果我们看它是讨厌的、
烦人的,那麽它必定是您生命中沉重的负担,内心中充满了「不得不」的闷气;如果我们
看它是学习资粮、是成长养分,那麽工作将成为愉快而且令人期待的好事。  

有人说:「我没办法把工作看成好事,每天都提不起劲,真不想工作!」这其中必然有许
多远近因素,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分工作与自己兴趣不相符,因此就算怎样努力,
也无法感到工作中有任何乐趣可言,那这就得寻根究源,先找出自己的兴趣才行了。  

一个人怎样才能找到兴趣呢?首先要立志,一旦真正立定目标,就有能量解决这一路上的
险阻,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愿力」。如果还能在佛前诚心发愿,所获得的加被力更是不可
思议。  

而佛法中也有说明怎样选择工作,那就是「正命」,也就是选择正当的行业,只要以正当
的行业来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事业,都是正道。诸如:不杀、盗、淫、妄、饮酒等能
持守五戒之事业都是非常好的。当然同一种工作,有人需要饮酒才能做好,有人却不必饮
酒也能做好。那就是说饮酒并不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那只是一种应酬方式,换个方式
仍然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所谓成事在己,说的是一种态度问题,做任何一件事、扮演任何一种角色,只要态度不正
确都不会有好的绩效。反之,只要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就算除草、搬运的工作,都能令
我们身心精进、愉快调畅、法喜充满!  

能不能将我们一息尚存的每一秒钟,都转化为往生西方的资粮?就看我们照顾自己念头的
功力如何,段数愈高就愈有把握。细细□清自己的问题,快快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我们会
发现,工作成就感来自於「一个心念的转变」以及「对志向的坚贞」,换不换工作反倒是
其次的问题了。

论语简说(六十五)  子 圆

八佾第三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身居上位,不能宽厚对待下属;行礼时,内心不能恭敬庄重;临视父母之丧,
缺少哀戚之情。对於这样的人,我还用什麽来观察他呀!」

「居上不宽」,不管在家中,或是在外,每个人的地位都有上下之分。犹如日有盈昃、月
有圆缺,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虽然有上下之分,但是讲求各尽本分、关怀对方,这是真正
的平等,不同於西方所说的平等。居上位者对待在下者,要度量宽宏。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在下的人犯了小过要赦免,当作没看到一样,至於大过才要纠正。假使大小过都要管
,自己必然不胜其烦,反而管不好,无法照顾好大众。进一步,更要替在下者著想。例如
担任里长,就要适时协助里民,解决困难。

东汉时,华阴人刘宽,担任郡守时,为人温和仁厚,待人非常宽恕。下属有过,只用蒲鞭
警示;自己办事有功,却推辞不受,让给下属。有一次,刘宽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侍
婢奉上肉羹,却失手翻倒在朝服上,刘宽急问:「有没有烫伤你的手?」并不在意自己,
度量宽大,德风感人,传为美谈!

「为礼不敬」,礼节是用来敬重人的,如果缺少恭敬的心,礼节就流於外表的形式。例如
行「鞠躬礼」是要弯腰的,但是现在的人,常常只点个头,岂不变成「鞠项礼」?失於骄
惰,敷衍了事。

「临丧不哀」,父母去世,孝子居丧期间,内心哀戚不已,正是为人子女真情的流露。另
外,到丧家吊唁,也要有同情心,不许有笑容。

「吾何以观之哉?」以上三条做不到,孔子只含蓄地说:「吾何以观之哉?」这样丧失做
人的根本,其实孔子不想再看下去了!

居上能「宽」、为礼尚「敬」、临丧主「哀」,是仁的本质。今日,我们学仁学君子,莫
忘了用这三条自我省察!

兄良弟悌  吉 光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尝与兄□
连栋隔壁,□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以此
事兄,可以免矣。」 (《颜氏家训》)

人们事奉兄长,不肯像侍奉父母亲那样恭敬如礼,那又有什麽理由埋怨兄长不能像爱护子
女那样爱护弟妹呢?这就像用镜子的背面照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一样。

南齐沛郡刘□,曾与兄长刘□同住在一间屋子,两人隔壁而处。有一次刘□喊他,叫了几
声他都没有答应,过了很久才回话,刘□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麽不回应,刘□解释道:
「刚才我还没有穿好衣戴好帽,不宜与兄长说话。」为人子弟,应勉力以这种恭敬的态度来
对待兄长。

精进力

释迦佛过去曾为「贾客主」,一天遇到罗刹鬼,以右拳击鬼,拳被黏住,收不回来,再以
左拳打击,也拔不开。换右脚踢鬼,脚就黏住,改以左脚踢,也被黏住。再用头冲鬼,头
又被黏著。鬼说:「现在,你还想怎麽样?心服不服?」贾客主答:「虽然有五处被黏住
,但是我的心终不被你降伏,当以精进力,与你相击,决不会懈怠退了心。」鬼喜欢贾客
主的精进力,就放他走了。 (见《大智度论》卷十六)

模□村

韩国全罗南道的灵岩郡,是韩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中心地之一。韩国最著名的乡规乡约——
「鸠林大洞契」在这里诞生,并一直流传至今。此乡约起源於中国北宋年间陕西蓝田吕氏
兄弟提出的「德业相劝、礼俗相交、过失相规、患难相恤」。鸠林村民风淳□,家家户户
以礼相待,互帮互敬,从未发生过吵架或偷窃事件。 (2004/05/21环球时报)

以石投水    

秦朝末年,张良游说群雄,如以水投石,无人愿意接受。後来向汉高祖游说,如以石投水
,二人成为莫逆,彼此心意相契合。故《贞观政要》说:「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
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

述而不作

雪公云,如今的风俗就是看不起古人,想要自己创造,其实是没有创造,而是抛弃自己的
古圣文化,去取西洋的旧文化,以为是新的东西。孔子尚且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敢创
造,今人只看十本八本就想改圣人的书。

瘦硬险劲、空灵通神——「皇甫君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诞碑》。无年月。于志宁
撰,欧阳询书。正书,二十八行,行五十九字。

唐人书风崇尚法度,规矩森严,以欧阳询为最;欧阳询的书风以瘦劲险绝著称,而《皇甫
君碑》和欧阳询其他作品相比较,最能代表欧书的险峭风貌,为炉火纯青之作。

碑文用界格排列,一笔一字皆不苟且,为唐楷之优,後世之师。字形瘦而长,取纵势。用
笔方圆兼施,以方笔为主,斩钉削铁,凝重有力,入木三分。结构严谨,间架稳固,於平
正中见险劲。时有夸张之笔,令人叹为观止;章法疏朗,空灵而透气。

欧阳询善於继承,又敢於革新,承继隋法,渗入隶笔,既险劲又圆润,成为由隋入唐,承
前启後,开楷法先河的宗师。  

追  簋——西周中晚期

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由於尊鬼神、重祭祀,所以运用青铜合金,铸造了贵重的礼器。所使
用的器皿无论是食器、酒器或水器,其种类和数量因使用者的身分地位而有不同。器上「
铭文」亦是特色,开始於商代,入周後更广泛使用,常以长篇铭文铸器记事,如纪录诸侯
分封、各种祭祀宴飨、抗敌征讨和对祖先追崇景仰等,皆稀世遗文,邦国重器。相较於书
策简帛,则能减缓岁月摧残而历久保存。  

此器名为「追簋」,乃以铭文头一字器主之名「追」而来,高三五.一公分,口径二六.
六公分,重达一四.四六公斤,为祭祀用「簋」器。「簋」即现代的饭锅,以盛放黍、稷
、米饭等为主,多作圆腹、侈口、圈足。此器於圈足下连铸方座,回首兽形为耳,器腹内
铸文五十九字,大意为追念祖先效忠天子之事,期子孙珍惜永保万年使用之意,为典藏的
国之重器。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大专学佛联谊板, 天天过得青春有朝气                                 Eureka
◆ 修改: 05/10/23  3:29:00 <220.140.90.107> 
阅读文章: 第 32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