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Sitting ◎ 禅与静坐    板主: prajna
阅读文章: 第 62/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meditator (出太阳了) 看板: BudaSitting
标题: 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禅修菁华集七、活用》
时间: Mon Nov 18 21:24:28 2002


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圣严法师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们的起
心动念、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生活中。


佛在心中

许多人学禅,目的为了要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而佛在那里呢?佛在
每一个人的自性中,佛在每一个人的自心中,所谓:「佛在心中坐,
不要蹉跎过」,既然知道佛存在於我们的心中,便不能浪费时间、生
命、光阴,不要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那样太可惜了,因
此,每一个今天,我们都要好好用功。

有一些人只知道希求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却不知道如何来修行?认
为一旦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之後,便可万事具足,得大自在、有大福
慧了,所以老是期待著、梦想著:早一点开悟成佛吧!还有一些人,
知道想求得开悟,但在开悟前,应该做些什麽呢?以为大概是拚命地
打坐吧!只要坐出名堂来,就能够明心见性、开悟成佛了!这话是没
有错,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在苦行林、
在雪山、在菩提树下打坐,那时因为佛法还没有现前,没有人为他说
出佛法的道理,所以释尊要花那麽长的时间去摸索,因为没人告诉他
:「人人心中有佛」;也没有人告诉他:「无常就是无我,人生有苦
,是因为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能警觉到无常、无我,所以
贪生怕死,□恨嫉妒,因此无法明心见性。」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知道
了佛法,释尊花了那麽长时间的代价,开启了苦、空、无常、无我的
真理,已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就不必再花那麽多的时间。因
为现成的佛法,已经告诉我们,我们只要相信佛所说的话,照著来用
在生活里就好。所以禅宗非常重视在平常日用生活之中,体验佛法和
实践佛法。

当我们皈依三宝,当我们学著用佛法,我们就已经开始走上圆满的菩
提大道了。此时已经知道修行佛道的方法和观念,只差自己实践的工
夫不够,那我们更要如法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要受持佛法,继续努
力。所以在禅宗的修行者们,就没有像释尊未成道之前那样,要经过
六年不断地打坐的工夫,才能明心见性。禅宗认为只要你遵照著佛法
去做,随时放下自我的执著,当下就能明心见性。

「佛在自心中」,这是佛祖告诉我们的。因为我们的自心就是佛心,
只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佛性不现前,佛心被烦恼心所遮盖,所以只见
烦恼不见菩提。但是我们已经皈依了三宝,已经知道了佛法,心中常
念三宝,即与佛心相应。


佛在口中

其次,是「佛在口中」,就是佛的语言,即是智慧的语言、慈悲的语
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叹的语言、教化、教
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而我们究竟用的是什麽语言呢?如果是学佛
法,虽然内心中还没除烦恼、证菩提,可是我们已经知道经典里告诉
我们,佛的语言,就是佛与人家讲话所用的方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
了,是不是可以照著去做呢?为什麽不能照著去做呢?很多人是有很
多的推托,会说因为自己的烦恼多、业障重,因为自己的心还没有明
,智慧之眼尚未开,所以没有办法像释尊以及大菩萨们那样,用智慧
的语言、慈悲的语言、柔软的语言、安慰的语言、鼓励的语言、赞叹
的语言、教化、教育的语言,感动的语言、感恩的语言。实际上,这
都是自己在替自己开释、脱罪;我们是应该可以做得到的,但自己就
是不想做,也没有意愿做,所以随口而出的,多是粗恶语、挑拨语、
妄语、绮语,很少是佛的语言,这是违背了「佛在口中」的原则。


佛在我们的行为中

「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佛在心中、佛在口中,同时佛也在我们的生
活行为中。不论是不是已经开悟了,或已经明心见性了,我们学习佛
的行为是应该的,所以学佛应该是学佛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身体
的行为,经常学习佛的这三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学佛。否则只是学佛
打坐,那是学坐,不是学佛,都跟佛法不相应。若要身体的行为合乎
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将佛法在我们平常日用生活中表现出来,我们的
生活行为,要以四摄六度为准则,全心全力,做到自利利他、利益众
生为目的,这才是学佛行、学菩萨行。如果我们的生活行为不检点,
身口意三业没有一定的标准,不仅对自己造成的後果不堪设想,对他
人也造成许多不方便的困扰和烦恼,并已远离学佛的生活了。我们的
身体每天从早到晚,究竟是轻举妄动呢?还是每一个动作都在自利、
利他呢?或者是仅仅自利而不利他呢?事实上,如能做到真正的自利
,一定也直接或间接地在利他。有一些行动,当下是为了自利,但是
影响所及的後续发展,都能使环境中跟我们共同生活的人,乃至於在
我们之後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也得到利益。

在禅宗丛林里,每天打坐的时间是不多的,工作的时间相当的多。打
坐及听开示的时间只有早晚,每天起早待晚,也就是早上起得早,晚
上睡得晚,中夜时分只睡四到六小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
著农耕的生活,是禅宗自中唐时代百丈大师以後的生活方式。当时禅
宗的寺院是在山间,每天是到山上耕作,所以叫作「出坡」;每一个
人都应该出坡,上从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下及所有的常住大众乃至
沙弥、行者,全体出动,都得工作,没有例外,故称为「普请」。白
天在工作之中,也就是在过著自利利他的修行生活,因为工作是为了
僧团道粮的自给自足,同时培养互相支援、彼此合作,大家付出,共
同分享的和合精神,以维持道场,住持三宝,正法住世,佛日增辉,
所以需要劳务的工作,来作为禅修的生活。

我们看到直至今天,日本及韩国的禅宗寺院生活方式,平日中的工作
时间也是蛮多的,在禅堂里打坐的时间是不多。但於一年之中,会打
几个禅七,称为「禅期」,又称为「接心」和「摄心」,用来精进打
坐,克期取证。

这样的时段,在中国大陆,则有两个:一是在冰冻三尺厚的隆冬,田
里的泥土也冻得像石头,这时不能耕作,所以关门打坐,称为「冬安
居」,又称为「结冬」。二是在炎热的夏天,火伞高张,太阳强烈,
可下田上山工作的时间非常短,要做也只有早上及傍晚做一点点,加
上夏季多雷雨阵雨,土中也多□蚁出没,耕作很不方便,禅众们就有
仿佛世古规「结夏安居」的禅修方式。在印度有「雨安居」,因自四
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之间,为印度的雨季,天天下大雨,依方俗出
家人不能到外面游化。而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从农业社会进入工
商业社会,不论冬夏,照样可以在暖气房及冷气房内工作,并且可以
夜以继日的工作。


成就众生、成就道场、成就菩提道业

现代禅寺的环境条件、现代禅修者的生活方式,都跟以前不一样了。
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型态,为了接引成就大部分的在家居士,是
利用周末的休假日来禅寺修行,所以我们有了周日的禅坐会。至於我
们的「禅七」,不论在台湾、在美国,都是配合学校有寒暑假的假期
,以及国定假日与周末相接的连休长周末,工商业从业人员虽然没有
寒暑假,但他们有自己的年度休假制度,所以鼓励他们将假期用来参
加禅七。

农禅寺的法师们是什麽时候禅修呢?我们是配合大家的假期进入禅七
。我们也举办出家众的菩萨营。平常只有早上、晚上的禅坐。白天我
们都在上课、办公、开会,在为道场、为信众、为国家社会奉献而做
自利利他、弘法护法的工作。我们也没有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出家众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把禅法的准则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用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行为中的生活态度,进行禅修。譬如我们
的出家众也在拣切菜、洗碗筷、搬碗盘、摆桌椅、扫庭院、开车、擦
车、洗车、操作电脑、打计算机、写文章、上课、出版书刊等等工作
之时,体验身心一致,体验三业清净,体验佛的悲智愿行。所以虽然
跟社会上的一般工作几乎一样,可是我们的存心,不是为了名利物欲
的追求,而是为了学佛修法,奉献我们的时间,来做这些工作。我们
用这样的修行方式,以成就众生、成就道场,也就是在成就我们自己
的菩提道业。

成就众生、成就道场、成就菩提道业,将这三点加起来,就是佛在我
们「平常日用中」,这是禅宗常用的一句成语。因为佛在平常生活中
,虽然你还没有见性明心,还没有开悟成佛,但已经听到了佛法,就
该应用佛法,并且将佛法作为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的依准。这就是「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行为中」了。如果身口意的行为,跟佛法
不相应时,必须起大惭愧,至诚忏悔。

禅宗的禅与佛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禅既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开悟
成佛的观念及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标,因此禅心等於佛心;「佛在
口中、佛在心中、佛在平常行为中」,就是禅在我们的平常日用中。
古代禅宗祖师们所指的「达摩西来意」,就是平常生活里的佛心、佛
言、佛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表露著佛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
行。

请问诸位:当你与人家吵架的时候,佛在那里?你在生闷气时,佛在
那里?你在与人交谈时,佛在那里?你在工作时,佛在那里?你在休
息睡觉时,佛在那里?那时的佛,是被你蒙在鼓里了呢?还是清楚地
跟你生活在一起?请诸位不断地品味:禅在那里?佛在那里?


(选自《禅钥》)

====================================================================

     本系列电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权於
     台大狮子吼站上刊登,以兹佛子精进禅修。为尊重智慧财产,
     并避免未授权之盗用,不论是书面、电子、或网路等任何型式
     的转出版、部份引用、摘录行为,皆必须经法鼓文化之书面同
     意授权方可,违法者将予以追究。

     关於本著作权声明若有语意不明、或有其馀未竟事宜,请联络
     台北市北投区大业路260号6楼 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阅读文章: 第 62/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