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Tech ◎ 佛典电子化讨论    板主: HeavenChow
阅读文章: 第 560/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发信人: 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ms12.hinet.net>, 信区: BudaTech
标  题: 《金刚经宗通》卷六
发信站: National Sun Yet San University (Fri Apr 18 03:32:58 1997)
转信站: Lion!ccnews.nsysu!buda-tech@sccid.nsysu
来  源: sccid.nsysu.edu.tw

这是一个 MINE 格式的 multi-part 信息.

--------------1A9A40523A06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各位关心电子佛典的朋友:

以下的档案是明.曾凤仪居士所著《金刚经宗通》卷六,
请参考赐教。

--------------1A9A40523A06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iso-8859-1; name="Jingangm.06"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Content-Disposition: inline; filename="Jingangm.06"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译
                                    西天功德施菩萨(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梁傅大士(颂)
                                    宋嘉禾长水法师子□(金刚刊定记)
                                    明菩萨戒弟子南岳山长曾凤仪(宗通)
□□□□□□□□□□□□□□□□□□□□□□□□□□□□□□□□□□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如义者。如如不动义也。即是无为法
    。既言无为法身是佛。何以成就相好亦名为佛。此约法身疑色身也。故经
    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
名诸相具足。

    傅大士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
        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
        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通曰。傅大士本弥勒化身。应此方机。颂出金刚般若甚深义。实此经之□
    钥也。诸相非相之旨。言之不啻再三。岂至重出而无意味。缘须菩提已得
    人空。故知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明得法身边事。至此又空其法。故知非相
    是名为相。明得法身向上事。所谓人法两俱遣也。明得非相。已弃色矣。
    明得非非相。又弃心矣。所谓色心齐一弃也。人法俱空。色心齐弃。所以
    证於菩提。非空非色。非一非异。说法身非是色身。而色身未尝不是法身
    。法身固不可以相见。而亦不可以离相见。相而无相。无相而相。其斯为
    至妙至妙者乎。

    功德施论曰。法身毕竟非色身。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色身也。法身
    毕竟非法相。如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具足十身灵相。皆法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
        法身毕竟体。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所以经云。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也。然此相好二种。亦
    非不佛。此二不离法身故。如金毕竟非师子。亦非无金。以师子不离於金
    故。

    弥勒菩萨偈曰。
        不离於法身。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

    所以经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也。依第一义。不应以色相见於
    法身。故说非身。依世俗言说。即於色相而见法身。故说具足。亦得言无
    。亦得言有。故曰亦无二及有也。无而不无。是谓真无。有而不有。是谓
    妙有。非具甚深般若智。固难了此。

    黄檗云。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是一心。实无异相
    。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僧云。心
    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檗云。三十二相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见如来。黄檗此语单明非句。令人直下见性。

    僧问洞山。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

    僧问智门。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华簇簇。锦簇簇。会麽。
    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回举似洞山。山云。我不为汝
    说。我为大众说。遂上堂云。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

    又陆[一%旦]大夫久参南泉。泉迁化。[一%旦]入寺下祭。却呵呵大笑。
    院主云。先师与大夫有师资之义。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无语
    。[一%旦]大哭云。苍天苍天。先师去世远矣。後来长庆闻云。大夫合笑
    不合哭。

    雪窦颂云。金乌急。玉兔速。善应何曾有轻触。展事投机见洞山。跛鳖盲
    龟入空谷。华簇簇。锦簇簇。南地竹兮北地木。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
    笑不合哭。咦。

    雪窦牵合成此一颂。後下一咦字。却与洞山相见。於此明得。方知所谓麻
    三斤云者。是相。是非相。是可见佛。是不可见佛。当别具一只眼。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若第一义佛境界。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亦
    必离身相而说法也。声不自声。依色而发。既无所依之色。何以有能依之
    声。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
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
法。(下段魏释)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
非众生。是名众生。(唐长庆二年。释灵幽暴亡。见阎罗天子。问幽习何行业
。幽对曰。常持金刚般若经。天子合掌。赐坐。命幽朗诵一遍。天子曰。念此
经中而少一章。如贯华之线中有不续。真本在濠洲锺离寺石碑上。可往查对。
遍告人间。幽既还魂。奏闻其事。增入此段。)

    通曰。如来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以离身相见。非身而身。是为妙身。如
    佛法亦然。佛法不可以言说显。亦不可以离言说显。无说而说。是为妙说
    。前谓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无定法。犹带法在。说无定说。犹带说在。
    不能无说。焉可无身。既已无身。将谁说法。至此一法也无。本无可说。
    身即无身之身。说即无说之说。非上圣之资。固难信也。

    刊定记曰。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法身无为。实无能说之者。犹如空谷响
    答。实无作响之者。凡有所说法。必先作是念。佛虽说法。而无说法之心
    。犹如谷虽应声。而无应声之念。能说、所说二种差别。皆无所有。汝莫
    作是念。谓如来有所说法也。以何义故莫作是念耶。如来本际。不离於法
    界。法界平等。语即默。默即语。说无自相。即本无说。若谓如来有所说
    法者。即谤佛也。不能解我无说之说故。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名真说法
    。法本离一切名相分别。不见少有真实体性而可说者。说既无体。将何为
    说。若称此说。是如法说。故名说法也。

    弥勒菩萨偈曰。
        如佛法亦然。所说二差别。
        不离於法界。说法无自相。

    法身既不离法界。所说之法亦复不离法身。故成非有。夫说法如是。何尝
    有所说哉。须菩提解空第一。以慧为命。闻说是法。信心不逆。未足为难
    。故问。未来众生。正法日远。颇有闻是言说。而生信心者乎。世尊则以
    众生非一定是众生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安知其无能信者。故谓彼非众
    生。非不众生。言彼能信者。原有圣体。非是众生。然未离凡品。非不是
    众生也。以何义故说非众生又名众生耶。众生众生云者。如来说非众生。
    以第一义中。即五蕴异五蕴。推求其体。悉不可得。故说非众生也。云何
    非不众生。以俗谛言说。依於五蕴业果相应施设。故说是名众生也。是则
    名众生。实不众生。众生具有圣性。能为信之根本。何患其不能信此甚深
    法界耶。

    弥勒菩萨偈曰。
        所说说者深。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非圣非不圣。

    谓非众生之众生。不可谓圣。未尝不可为圣也。能如是观於众生。即众生
    离众生。又何疑於无说之说哉。

    须菩提尊者在□中宴坐。诸天雨花赞叹。者曰。空中雨花赞叹。复是何人
    。云何赞叹。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於般若未尝
    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
    真说般若。

    又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
    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於是文殊师
    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
    默然。

    天童颂云。
        曼殊问疾老毗耶。不二门开看作家。
        玟表粹中谁赏□。忘前失後莫咨嗟。
        区区投璞兮。楚庭膑士。
        璨璨报珠兮。隋城断蛇。
        休点破。绝□瑕。俗气浑无却较些。

    然则无说之说。诸佛菩萨皆然。又何疑於世尊。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此疑从前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功德施论曰。若第一义佛
    境界。色身、言说身皆不可得。曾无有法是所觉知者。云何离於正知次第
    而名无上正等觉耶。既无法体。其谁修证。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唐译云)。复次。善现。是法平等。於其中间无不平等。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以无我性。无有情性。无命者性。无士夫性。无补特伽罗等性平等故。名无上
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善现。善法善法者。如来
一切说为非法。是故如来说名善法善法。

    傅大士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
        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识情除。
        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馀。

    通曰。前十二、十三疑中。如来说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须菩提岂不信其
    无。第恐未来众生。以非身、非说。一切皆无。遂谓法身亦无。故问。佛
    得无上菩提为无得耶。其所云无得者良是。非谓其无得而遂无无上菩提也
    。故曰。是名无上正等菩提。有少法在。即有高下。惟一法也无。故一切
    平等。以平等故。圣凡一体。以此自证。即无身相可得。以此度生。即无
    言说相可得。令一切众生皆入无馀涅盘。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盖以此也
    。

    秦译云。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云无有少法。此云修
    一切善法。前云无得。此云则得。觉语意相戾。唐译云。以平等故。名无
    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无不现证。一切善法无不妙觉。此於菩提。但言名
    而不言得。一切善法。但言证而不言修。似於向上一路。更为精切。

    刊定记曰。前文中皆言无法得菩提。若如来不得一法。云何转舍二障。转
    得二果。既若转得菩提。岂是不得一法。佛答有三。一答无法可得为正觉
    。二答平等为正觉。三答正助修善为正觉。初答如文可见。无有少法可得
    者。即菩提处也。无有少法可证菩提。即无有少法能过之者。故名无上。
    此以无法为正觉也。复次。须菩提下四句。以平等为正觉也。如来清净法
    身。平等无差别故。其法无不齐等。无有少增。故名无上。在圣不增。故
    无高。居凡不减。故无下。一切平等。本来不失。更何有得。

    弥勒菩萨偈曰。
        彼处无少法。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净平等自相。

    然虽无法。然虽平等。非谓不修得成正觉。又复其法是无我等相。远离诸
    相。即是平等。又彼法无我。自体真实。竟无一法可得。故名无上。又复
    於诸方便。亦是无上。所有善法皆圆满故。名为无上。云何善法有体可得
    。而能证无所得理。法不相似。岂得成因。所言善法者。如来说为非法。
    由有漏性不能持故。说名非善。由无漏性决定能持。是善性故。彼漏非是
    净法。此离於漏法。即是清净法。故曰彼法。若有漏法故。名非善法。以
    无有漏法故。是故名为善法。以决定无漏善法故。犹云。君子人与。君子
    人也。

    弥勒菩萨偈曰。
        有无上方便。及离於漏法。
        是故非净法。即是清净法。

    故修证平等性者。虽非净法。然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即无有少法可得。
    故谓之曰清净也。

    沩山一日指田问仰山曰。这丘田。那头高。这头低。仰曰。却是这头高。
    那头低。沩曰。你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仰曰。不必立中间。亦莫
    住两头。沩曰。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仰曰。水亦无定。但高处高
    平。低处低平。沩便休。

    甚矣。证平等之难也。住两头则不平。立中间则不平。以水能平。物则不
    平。乃至无有少法则平。高也平。低也平。惟如是见得。足知自他同一涅
    盘性海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如云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者。是善法摄。非无记
    摄也。若前所云持说四句偈等。但以名、句、文三者。无记性摄。无记性
    法中。无因果故。岂有能得菩提之理耶。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
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傅大士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
        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
        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通曰。较量宝施何啻再三。而此又举之。以破无记非因之疑。谓修一切善
    法。不著於相。是为菩提因。固矣。然佛所说法。皆自无漏善性中流出。
    离言说相。而持说者。实能示菩提之因。此可见般若之妙。不但一切善法
    。以离相故而证菩提。虽文字无记性法。亦以无相故而证菩提也。此岂宝
    施如沙成有漏因者可及哉。故佛举三千大千世界。一世界中有一须弥山王
    。高广无量。而七宝聚积与之齐等。有人持此布施。福德可谓多矣。若人
    以此无相、无住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以之受持。自利也。以之
    演说。利他也。此於经中所诠真理。因之悟解起行。能趣菩提。由非离此
    。能得菩提。故知藉斯。菩提方契。故此宣说法宝量等虚空。不可思议。
    於前无数宝施福德。不啻千百万亿倍。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弥勒菩萨偈曰。
        虽言无记法。而说示彼因。
        是故一法窦。胜无量珍宝。
        数力无似胜。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

    谓是算、势、类、因四种差别。无有其喻能比况者。一者数胜。乃至算数
    所不能及。二者势胜。如强弱力不相并。三者类胜。如贵贱人不相似。四
    者因胜。言彼不可与此为因。持说之功德若是。可不益勤精进勇猛心哉。

    昔香至王施无价宝珠於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祖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
    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
    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於诸宝
    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
    未足为上。於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
    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
    。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以辨世珠。宝不自宝者。
    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
    叹其辨慧。乃复问曰。於诸物中。何物无相。曰。於诸物中。不起无相。
    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
    如来正法眼付之。後六祖亦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是二祖师
    。深明法宝非世宝可及。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


    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功德施论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
    无众生可度。若如来说非众生者。云何不与馀教相违。如有经言。无量众
    生以得我为善知识故。生等诸苦。并皆解脱。既度众生。即有高下。何为
    平等。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其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
寿者。须善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
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通曰。此疑虽以平等而疑度生。实以度生而显平等也。弥勒菩萨偈曰。平
    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名共彼阴。不离於法界。夫一真法界之中。五
    蕴皆空。圣名凡号。一无所有。众生待蕴而成。既无五蕴。即无众生。众
    生名且无。何从而度之。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著。是真证平等法界性也。

    刊定记曰。於意云何五句。遮其错解也。何以故二句。示其正见也。徵意
    云。以何义故。令不作是念。释意云。以实无众生为如来所度故。一真法
    界。原自平等。佛是极证之人。已全是法界。众生虽未得证。然缘生无体
    。亦同法界。岂可将法界度於法界。故无众生如来度也。若实有众生异於
    如来为所度者。此则不知法界。不了缘生。便有我、人、众生、寿者等相
    。尔焰未忘。名为我取。如来无是也。

    弥勒菩萨偈曰。
        取我度为过。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不取彼应知。

    彼即指上四相也。如来何以无我取耶。如来所说有我者。无体性义。即为
    非我。本自无我。又安所取。故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无体可得故
    。若如来取有众生为我度者。此即是取相之过。以著彼五阴法是众生故。
    即与我执过同。欲令众生得解脱者。有如是相。故不应取。既无我执。何
    用更言不取耶。以诸凡夫颠倒妄取。执为有我。不能解脱。故说妄取有我
    。是凡夫之人。未为圣者。不能生圣法。故名凡夫也。彼凡夫各封於我。
    差别而生。名凡夫生。然第一义中。更无凡夫可得。但以世俗言说。名凡
    夫生耳。

    以上展转拂迹。谓如来本来无我。但凡夫执之为我。故说无我法以度凡夫
    。究竟凡夫亦本无我。不但无我。且无凡夫。如梦人见虎。虎与梦人皆不
    可得。何处更有众生可度耶。前後四处。皆说度而无度。最初令离我度生
    。十一疑能度者是我。十四疑无我而谁度。此疑真界平等。不合度生。至
    是发明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极详且著矣。

    沩山□鸦生饭。回头见仰山曰。今日为伊上堂一上。仰曰。某甲随例得闻
    。沩曰。闻底事作麽生。仰曰。鸦作鸦呜。鹊作鹊噪。沩曰。争奈声色何
    。仰曰。和尚适来道甚麽。冯曰。我□道为伊上堂一上。仰曰。为甚麽唤
    作声色。沩曰。虽然如此。验过也无妨。

    仰曰。大事因缘。又作麽生验。起拳。仰曰。终是指东画西。沩曰。子适
    来问甚麽。仰曰。问和尚大事因缘。沩曰。为什麽唤作指东画西。仰曰。
    为著声色故。某甲所以问过。沩曰。并未晓了此事。

    仰曰。如何得晓了此事。沩曰。寂子声色。老僧东西。仰曰。一月千江。
    体不分水。沩曰。应须与麽始得。仰曰。如金与金。终无异色。岂有异名
    。沩曰。作麽生是无异名底道理。仰曰。瓶盘钗钏券盂盆。沩曰。寂子说
    禅。如师子吼。惊散狐狼野干之属。於此明得无异名底道理。方知以名共
    彼阴。不离於法界。是最上第一义。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


    此疑从第十七疑中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见而来。前文云即非具足色身。又
    云是名具足色身。既云即非诸相具足。又云是名诸相具足。彼中意者。法
    身毕竟非相好。相好亦非不佛。由无相故现相。不离法身。所以疑云。既
    无相故。方能现相。则但见於相。便知无相也。法身既不离於色相。则知
    法身为福相成就。似可比类而知。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二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
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唐译云。)佛告善现。於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

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诸相具足观於如来。

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於如来。善
现。若以诸相具足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应是如来。是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於如
来。如是应以诸相非相观於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傅大士颂曰。
        涅盘含四德。唯我契真常。
        齐名八自在。独我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
        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通曰。上言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之谓也。如来说凡夫即非凡夫。已无
    众生相可得。虽无众生。岂无如来乎。然诸相即如来所现。所谓无相而相
    也。诸相即不离法身。所谓相而无相也。既可以无相显相。亦可以相显无
    相。比类而观。似可以相知佛。不知诸相无性。非真实法体。故不可以比
    观。而真实法性。不但离於声色。亦且远於知见。将何从而观之。故知所
    谓我者。即涅盘四德之我。本非所识。识且不能。安见其有。此并其度众
    生之我而无之也。秦译偈四句。但离声色之我耳。唐译後四句。乃离知见
    之法身也。合而观之。其义始足。又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
    如来。与前所答相左。不如唐译省之为是。

    刊定记曰。於意云何二句。谓可以相比观无相法身如来否。须菩提言三句
    。谓法身既流出相身。即由此相知佛证得无相法身。佛言三句。难圣凡不
    分也。谓轮王亦有此相。应是如来。则色身相不可比知如来矣。且轮王与
    佛。色相虽同。相之所依。二各有异。佛相即法身所现。王相依业因而生
    。凡圣云泥。复何准的。

    弥勒菩萨偈曰。
        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来。
        诸佛唯法身。转轮王非佛。
        非相好果报。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方便异相故。

    须菩提白佛言四句。悟佛不可以相见也。意云。缘闻依真现假。假不离真
    。及乎约假求真。真不由假。彼依福德而成就者。是果报身。非真法身。
    由此言之。福德力但能成是相。而福德力不能得大菩提。佛固不可以相见
    也。尔时世尊五句。即见闻所不能及也。真如法身。非是识境。离一切相
    及言说故。但是真智之境。乃能证知。所以色见声求者。不知佛也。华严
    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即此谓
    也。

    弥勒菩萨偈曰。
        唯见色闻声。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非是识境故。

    功德施论曰。以色见我等。其义云何。谓有见光明相好。言见於佛。及有
    听受经等文字。言我随逐而得如来。彼於相好身。及言说身。攀缘修习。
    为除此见。故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色及文宇。性非真实。於中
    取著。是邪道故。行於此道。何能见佛。云何见耶。经云。如来法为身。
    但应观法性。法性者。所谓空性、无自性、无生性等。此即诸佛第一义身
    。若见於此。名为见佛。攀缘法性。将非取著。以净智心了知法性。法性
    岂是所了知耶。是故经言。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如有经言。一切法
    性。犹如虚空等。与众物为所依止。而其体性。非是有物。亦非无物。能
    於中寂然无知。名为了知。故名为知者。但随世俗言说故。功德施解後四
    句极详。最宜玩味。

    昔马祖在衡岳山常习坐惮。南岳让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
    甚麽。祖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祖曰。磨作甚麽。师
    曰。磨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若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
    祖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
    。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
    达其理。

    祖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师曰。汝学
    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
    。道非色相。云何能见。师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
    矣。祖曰。有成坏否。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成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
    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祖蒙开悟。心
    意超然。

    云门垂语云。人人尽有光明在。看时不见暗昏昏。作麽生是诸人光明。自
    代云。厨库三门。又云。好事不如无。

    雪窦颂云。
        自照列孤明。为君通一线。
        华谢树无影。看时谁不见。
        见不见。倒骑牛兮入佛殿。

    合二则观之。无相三昧。虽以心地法眼能见。然见而不见。如倒骑牛。乃
    可观於如来也。

□□□□□□□□□□□□□□□□□□□□□□□□□□□□□□□□□□
  输 入 者:徐言辉           roberhhh@ms9.hinet.net 1996/8/1
  再 校 者:电子佛典编辑小组 ebtwg@ms12.hinet.net   1997/4/5
  输入版本:参酌相关版本修订而成。
□□□□□□□□□□□□□□□□□□□□□□□□□□□□□□□□□□


--------------1A9A40523A06--

阅读文章: 第 560/203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