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连线佛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1721/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notself@kkcity.com.tw ( ), 看板: Buddhism 标 题: 可以直观过去、未来、他人的五蕴吗? 发信站: KKCITY (Wed Feb 14 23:44:54 2007)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is.nctu!news.ee.ttu!news.ntu!news.au!zoonews.ee.n 请问:可以直观过去、未来、他人的五蕴吗? 问与答* Hla Myint Kyaw 著 U Hla Maung 英译 仰光班迪达禅修中心 1999年 前言 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最近举办一次七日禅修,共约有九十个外国禅修者参加。在此 期间,某些学员显然对毗婆舍那有若干误解。 这次七日禅修的翻译者之一乌拉明(U Hla Myint),为此写了两篇短文,以□清可能 困扰禅修者的几个问题。U Hla Myint曾出家二十二年,十年为沙弥、十二年为比丘,期 间并获得僧团授予的「严饰」(Ala?ka-ra)、「法阿□梨」(Dhamma-cariya)和「胜种」 (Abhiva?sa)的学位头衔。 乌拉明为比丘时(名为 U Va??ita-bhiva?sa),便是马哈希尊者及班迪达禅师的弟子 ,曾在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担任助理禅师许多年。这一段出家的训练,让乌拉明对佛陀的 教法,以及毗婆舍那修行的教学与实践,有广泛的了解与认识。 乌拉明还俗後,仍持续亲近班迪达禅师学习,并担任禅师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英 国、美国等处弘法时的翻译。 英译者U Hla Maung 1999年2月。 1.毗婆舍那:时时刻刻观照当下 马哈希尊者的教导:「修毗婆舍那时,禅修者必须只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并 不符合三藏圣典。 这句话,是从一位「持三藏法师」(Tipi?akadha-ra)[1]那里听来的。所谓「持三藏 法师」,是通过一连串严格的口试及笔试之考核,精通三藏圣典的法师。「持三藏法师」 学位的考试,有极严格的标准,以致过去五十年来,只有六位比丘通过考核,被授予「持 三藏」的头衔。 我长久以来一直是马哈希尊者的弟子,向来也很努力学习马哈希尊者的著作。听到 上述的话时,我感到很困惑。我想到一句缅甸谚语:「不犯错的律师,不死的医师。」 那时,我陪著仰光「金陵」班迪达禅修中心的两位资深禅师(Na-yaka Saya-daw), 去拜访一位持三藏法师[2],邀请他莅临参加「第十哩」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位於Bago南 方十英哩?cool.gif密集禅修的开幕式。两位禅师与持三藏法师彼此很熟稔,他们的对话 ,谈到马哈希尊者弘法利生的事业,尤其是尊者带给了缅甸及海外数以万计禅修者毗婆舍 那修行的利益。 当时,那位持三藏法师提到了1954年「第六次圣典结集」中一位协助审订圣典的法 师所说过的话:「马哈希尊者原本只是「法阿□梨」 (Dhamma-cariya)的学位,未曾以学 者而闻名;後来,在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担任首席提问者(Pucchaka),而在这次更 深入的研习经教之後,尊者才真正精通佛典。」 因为马哈希尊者从未被授予「持三藏」的学位,所以我们很难去论辩上述这些话, 是否符合事实。 那位三藏法师接著说:「有一天,在一次应供午餐的场合,谈话的内容又谈及上述 这件事,现场一位马哈希中心的禅师听了之後,立刻指正:「不对!」他很坚定地说:「 马哈希尊者并非在「第六次结集」後,才变成博学多闻的学者。尊者有关毗婆舍那修行的 论著,早在「第六次结集」之前就已撰写完成、出版问世, [3]那是值得所有学者重视与 尊崇的著作,倘若能仔细地深入研读,将会发现,马哈希尊者不仅精通禅修的实践 (pa?ipatti),同时也精通教理 (pariyatti)。 听到这段话,我松了一口气,因为总算有人替马哈希尊者说话了。 持三藏法师接著说:「今日这个年代,没有人敢批评马哈希尊者,无论在教理或实 践的领域,尊者都受到高度的尊崇,是公认的大师。以往我对於马哈希尊者的了解,就仅 止於此。然而不久前,我读完了尊者那本关於毗婆舍那的论作,至此我才真正了解,马哈 希尊者的学问是多麽的渊博啊! 我那时候才体认到,若因为马哈希尊者未曾被授予「持三藏」的学位,而说他不是 一位学者,这就等於说,爱因斯坦并不是卓越的科学家,因为他未曾被授予任何一所大学 的博士学位。 接著,那位持三藏法师谈到下列让我更加困感的事: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指出,马哈 希尊者所教导的毗婆舍那,不符合佛陀在三藏(Tipi?aka)里的教示。这本书是由某位颇富 盛名的长老所写成,其目的不外乎是想要为缅甸的毗婆舍那修行设定新方向与新议题,书 中有几点主张:成佛前的菩萨,透过「出入息念」 (a-na-pa-nasati)方成就佛道,「出 入息念」才是佛陀要弟子依循的修道方法;观腹部起伏的禅修方法,仅是由马哈希尊者所 提出的,与佛陀的教法并不相符。 持三藏法师继续说,该书中还提及另一个问题:马哈希尊者教导禅修者,仅需持续 观照自身当下生起的一切身心现象,〔也就是,〕在任何色、声、香、味、触、念头生起 时,禅修者即立刻加以观照;在禅修者了知一切现象是无常的□□生起後随即灭去□□之 时,毗婆舍那智便生起。然而,那本新书却主张,禅修者不仅必须了知自身当下身心现象 的无常、苦、无我,也必须了知他人的、过去的,乃至未来的身心现象。那本书援引诸多 经典,来支持此种说法,其中也包含了为人所熟知的《无我相经》 (Anattalakkha?asutta)。 从一位持三藏法师的口中听到这些话,触动了我的身心,彷佛正在观看一场激烈的 拳击赛一般。无论如何,这位三藏法师最後所作的结论令人松了一口气,他说:「然而, 当我仔细检视、研读那本书所引用的经典时,我发现,马哈希尊者才是正确的,他的禅修 教法完全符合佛典的教示。」 拜别了持三藏法师之後,我们便告辞离去。然而,他所说的话,一直在我动荡的心 里回绕不去。过了一个星期,我找到机会请教班迪达禅师,有关於只观照自身当下身心现 象,及观照自、他、过、未身心现象的问题。昔日,班迪达禅师长年跟随马哈希尊者,既 是尊者的法嗣也是知交,可以说,没有其他人会比班迪达禅师更了解马哈希尊者的教导了 。对於这个问题,班迪达禅师一开始便回答我说,他教导禅修这麽多年来,在他的经验里 ,批评马哈希尊者的人,最後总是被证实是错误的。班迪达禅师如此解释: 「修习毗婆舍那时,观照自身可以让佛弟子「直接」、「亲证」而「确实地」体验 那构成一切『有』的名、色现象。「直接」体验别人的名、色现象,是不可能的,只能基 於亲身的体验与智慧来予以推断、比较、确定。针对这一点,《中部.随足经》[4]的注 释书,有清楚的说明。如此,修习毗婆舍那时,禅修者应该观照发生於自身相续内的身、 心现象,从中获得亲证、直接的体验。」 「再者,对於尚未发生的未来,要「精确地」预知什麽会发生,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能够假设什麽可能会发生而已。因此,要「直接」、「亲证」、「确实」且「精确地」 体验所预想的未来身心现象,同样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清楚的事实是,过去世的名、色现 象,也仅能作假想而已,人不可能於现在「直接」、「亲证」、「确实」且「精确地」体 验它们。 就算是对於今生里,几年、几个月或几周前所发生的名色现象,禅修者也不可能准 确地予以回想、了知。即使是几个小时前的名色现象,例如见、闻或触,禅修者对这些现 象的印象,都还会受到「有我、我所、人、女人」等世俗概念所影响,就此,一般禅修者 会发现,就算是可能也很难穿透、了知那些身心现象的究竟真理。 这就是为何《贤善一夜经》[5](Bhaddekaratta Sutta)说:「paccuppanna?ca ya? dhamma? tatha tatha vipassati」,意思是,必须持续地观照当下生起的名色现象,如 见、听、闻等等。《念处经》[6]也教导佛弟子,无论是行、住、坐、卧,皆要观照当下 生起的名色现象,如说:「gacchanto va- gaccha-mi-ti…」,也就是,「走时,了知在 走」等等。精勤不间断地观照,禅修者可了知名色是苦、无常、无我。亲证此事之後,他 了解到: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是如此;自己如此,别人也是如此。禅修者不可只因《 无我相经》开示这些深奥的真理,便〔仅依字面的理解而〕对所依循的禅修方法感到困惑 。 因此,批评马哈希尊者只观照当下身心现象的教导与佛典不符,这见解是毫无根据 的。更详细的说明,请读者参考马哈希尊者的《无我相经讲记》。[7] 2.出入息念与毗婆舍那相同吗? 「太好了,有这麽多外国禅修者在这里禅修。他们是在修习出入息念 (a-na-pa-nasati)吗?」说这话的人,是一位到访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的访客。那时候, 中心有将近九十位外国禅修者在密集禅修。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位於Bago南方十英哩处的 竹林中,是班迪达禅师於1993年所创建。1998年,为了纪念?房、禅堂、斋堂、大?等设施 顺利落成,举办了一次约有九十名外国禅修者参与的密集禅修。禅期自1998年11月15日开 始,持续七十天直到 1999年1月25日圆满。 到中心参访的访客,见到这麽多外国人正在努力修行佛法,既感到欢喜也颇感讶异 ,许多人还因此而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毗婆舍那修行。他们通常会问的问题是:「出入息念 不是和毗婆舍那一样吗?不是也能引生道、果、涅盘的体悟吗?」「出入息念在本质上, 与观腹部起伏不是相同的吗?」 这些问题让我想起六个月前的一件事。那时,我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座寺院-- □□过去,我曾在此担任班迪达禅师的翻译员□□,禅师的一位日本弟子玛莉(Mary Shimoda),从东京打电话到吉隆坡给我,问了一些与禅修有关的问题。之前,玛莉曾参加 在仰光举行的一次密集禅修,那时我担任翻译员,自那次禅修起,我们成了好朋友。 玛莉问我说:「古拉明(Ko Hla Myint)!有个朋友从仰光打电话给我,说菩萨藉由 出入息念而成佛,这是真的吗?」这问题让我有些意外,心跳跳快了许多。是啊,依据我 对佛典的了解,玛莉的朋友所说的是正确的。在佛陀成正等觉的前一晚,他藉由出入息念 ,进入深定。初夜时,他证得宿命智;中夜时,证得天眼智;後夜时,他彻底了悟一切身 心现象的「缘起」法则。 「是的!」我回答:「佛陀藉由出入息念而证悟成佛。」 玛莉接著又问我两个问题,让我的心跳更快了些许:「如果是这样,为何马哈希尊 者不教导出入息念,而要教导观腹部起伏呢?另外,观腹部起伏,只是马哈希尊者提出的 ,佛陀并没教过这方法,佛陀只明白地教过出入息念。这是真的吗?」 当时,我了解到我的回答将无法令她满意。所以,我用了简单的解决方法,说:「 禅师四月将到马来西亚,我会请禅师解释,之後我再和你联络。」 就最後的那个问题,玛莉和她朋友的说法是对的。佛陀在许多地方教导出入息念, 譬如於《律》的〈波罗逸〉、〈大品〉及《无碍解道》,佛陀都曾开示出入息念的方法及 其利益。至於观腹部起伏,佛陀则从未直接提及。因此,玛莉电话中的问题,会让我感到 伤脑筋。 我是马哈希尊者的弟子,也研读过他的许多著作。对於尊者禅修指导的效益,我是 深信不移的。以腹部起伏作为根本业处,正念观照当下生起的色、声、香、味、触及念头 ,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不受妄想、想像干扰,这样就足以亲自了知名、色,及其因果关 系,乃至证得更高的观智。我自己就曾使用这个方法,密集禅修过。 缅甸国内、外,有数以万计的禅修者,也同样是以观照腹部起伏的方法来禅修,而 且有很多人依此而证得了高阶的观智。现在,就有近九十位的外国禅修者正在运用马哈希 尊者的方法密集禅修。显然的,所有成功的毗婆舍那禅修方法,都必然根植於佛陀的教导 。就此,无论是禅师自己提出的方法,或者是改良的方法,若不是以佛陀的教导为依据, 就无法帮助禅修者成功地证得高阶的观智。 班迪达禅师身为马哈希尊者的大弟子、法嗣,教导马哈希尊者的毗婆舍那禅修方法 ,已长达四十余年。今日,班迪达禅师可能是教导毗婆舍那的缅甸禅师中,最有名望且最 成功的一位。当禅师抵达吉隆坡的寺院时,我趁这机会向禅师提出玛莉所问的问题。第一 个问题即是:「佛陀是藉由出入息念才证得佛果吗?」 「古拉明!」禅师回答说:「你没有好好地仔细研究佛典。那一晚,菩萨的确先依 出入息念,分别在初夜及中夜,证得宿命通及天眼通。但是,在後夜时,菩萨就不定著於 出入息念,而是用智慧观照缘起:「无明缘行,…」等等。在破晓之前,菩萨藉由观照五 蕴名色现象而证得阿罗汉道、果及正等觉者的一切知智。因此,菩萨乃依正念观照五蕴身 心现象而证得佛果,并非透过出入息念。 玛莉的第二个问题(即:如果佛陀因出入息念而成佛,为何马哈希尊者不教出入息念 ),班迪达禅师其实也回答一部分了。无论如何,禅师刚才的答覆让我难为情,因为我之 前给予玛莉错误的回答,说出入息念会带来佛果。 再者,我对另一个问题仍感到困惑: 「为何马哈希尊者不教导佛陀直说的出入息念,而提出观腹部起伏的方法?出入息 念在本质上,与毗婆舍那、观腹部起伏相同吗?能够引生道、果和涅盘吗?」 班迪达禅师如下地解释了马哈希尊者的教导,来回答这些问题。 出入息念的修行,可有两种方式。如果禅修者努力念住於出息、入息的「形状」或 「方式」,那麽,此即属於「奢摩他修行」,会引生心一境性;如果禅修者观照出入息移 动、接触的感觉,那麽,这就是「毗婆舍那修行」。「移动」,或说风界(vayo-dha-tu) ,是色法(ru-pa)。对「移动」的觉知,是「名法」(na-ma)。循此,出入息念亦可用来修 习毗婆舍那,而能引生高阶的观智。然而,《清净道论》谈「身随观」的十四种业处时, 将这些业处分为「毗婆舍那业处」和「奢摩他业处」两个范畴,其中是把「出入息念」纳 入「奢摩他业处」。[8]因此,如果我们教导禅修者用出入息念来修毗婆舍那,将会引来 无谓的批评与诤论。而且,马哈希尊者[9]和我并不想说,《清净道论》这部倍受尊重的 经典之作,在这部分并不圆满。 有人曾说,若禅修者观照腹部起伏,就是在让自己远离佛陀的教法。对这种说法, 我的回覆是坚决、肯定的「不对!」除了许多禅修者确实依此方法证得成就的事实之外, 佛典之中,如《相应部.六处相应》等等,就有许多的铁证显示,观腹部起伏的方法,即 是属於佛陀所教导的身念处、界作意,以及五蕴观的教法。 附注: 关於上述几点的详细说明,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马哈希尊者的《马陆迦子经讲记》 (A discourse on Malukyaputtasutta)。马哈希尊者撰写了许多关於禅修的书,禅修者不 妨好好地研读这些著作。 将班迪达禅师的回答,摘录、传真给东京的玛莉後,不到一个钟头我就收到传真回 条,她要我代替她谢谢班迪达禅师为她□清了困扰著她的问题。我也松了一口气,并为玛 莉感到高兴,因为她终於得到正确的答案,相信她也会把这些答案转达给她的朋友知道。 目前正有九十位外国禅修者,在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密集禅修,这是令人欢喜的事 。在这里,禅修者即是以观照腹部起伏,作为根本业处,在经验丰富与具大智慧的班迪达 禅师之指导下,肯定有许多人正证得高阶的毗婆舍那智。 愿这些禅修者,将他们在此处证得的智慧、安详与满足带回家里。并且,也希愿他 们将佛陀的教法传播到世界各地,利益一切众生。 3.禅修者应该知道的一些事实 许多虚假的智慧之光正积极地在世界上传播,此事值得我们注意。以下的讯息,是 一位缅甸禅师汇集而成的。 不久前,在缅甸某个小镇,有一位长老向人们教导自己的禅修方法,他也撰写一些 书,批评了雷迪尊者(Ledi Saya-daw)和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但是在不久之 後,他就没落了。雪达功禅修中心的主持,班迪达禅师认为,那些恶意批评、毁谤马哈希 尊者的人们,会遭受这类果报,是不足为奇的。 禅师说: (1) 任何攻击马哈希尊者的人,将必然衰败。其所倡导的禅修方法会像乾稻草的燃 烧一样,不能持久。 (2) 马哈希禅法就像是热气球,若人愈是压迫它,它就升得愈高。 (3) 批评马哈希禅法的人,离正道尚远。 (4) 不知马哈希禅法是正确的人,就如同眼盲之人。 马哈希尊者在缅甸开始弘扬佛法时,曾面临许多挑战。一些比丘与在家居士,在报 纸上撰文指责马哈希的禅法,然而事後不久,他们一一殒落了。今日,人们已遗忘了那些 当初批评、贬损马哈希尊者的人。那些批评者的修法,变得默默无闻、乏人问津,而马哈 希的禅法则更是广泛地流传。 为了□清、解释相关的问题,马哈希尊者的一位弟子,即曾以缅文出版了一本名为 《大宝石》(Mahaggharatana)的书,以回应那些批评者的批判。 事实上,缅甸大多数学问渊博的法师对马哈希尊者都极为敬重,而且,愈是博学的 人就愈敬重马哈希尊者,因为尊者在经教及实修上,皆有极为深湛的造诣。 一位缅甸禅师,曾敦请以博学著称的持三藏法师,善吉祥长老(Saya-daw U Suma?gala)[10],阅读马哈希尊者的著作。当长老读完之後,他评述说,马哈希禅法是正 确的方法!在仔细审察马哈希尊者的著作和教学之後,他才完全了解马哈希尊者的教导, 并认定它们才是正确、纯净的。他也比对了帕奥禅师所著书籍中之三藏引文,发现与三藏 的原义有所差异。 帕奥禅师一些厚重的英文书,从台湾寄到缅甸时,便被仰光「缅甸宗教部」的大长 老们(Maha-na-yaka Saya-daw)下令禁止流通。 回应帕奥禅师的弟子对马哈希禅法的抨击时,班迪达禅师说:「人不应把毒药加到 纯净、有用的水中。受污染後,那水就没有用了。所以,切莫把毒药加到纯净的水中。」 最近,帕奥禅师到班迪达禅修中心拜见他昔日的老师,即班迪达禅师。班迪达禅师 也回以慈悲的问候,平和地劝告他的学生:「在车流中,人应小心驾驶,看好自己的车, 走在自己的车道上,不要干扰到别人。若接近红绿灯交通标志时,要在绿灯时才继续走, 黄灯时应准备停下,红灯时则必须停住。倘若逾越这些交通规则,无疑地,将会引发车祸 。」 「若想到达目的地,人必须走在正确的车道上,注意交通规则,且以适当的速度驾 驶。超速会收到罚单或引起车祸,跨到别人的车道则会有撞到其他车子的危险。此时,就 算你是对的一方罢,还是可能会惹来麻烦。我们必须谨慎小心为是。」 -------------------------------------------------------------------------------- * 本文译自班迪达禅修中心网站,U Hla Myint Kyaw, trans. by U Hla Maung, 『 Questions and Anaswers』, Panditarama, Yangon, 1999 (取自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pandita5.htm )。 [1] 参考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tpdkdhra.htm。 [2] 据班迪达禅修中心的十戒女Ma Ca Ru表示,书中这位持三藏法师指的是一九七 三年,二十七岁便取得「持三藏」学位的Venerable Sumingala-la?kara, Ph.D, Tipi?akadhara Tipi?akakovida, Dhamma Bhandagarika, Tipitaka Mahaghandayon Sayadaw。 [3] 一九四四年,马哈希尊者以七个月的时间,撰写《内观方法》(Vipassana-- nayappakara?a)。此《内观方法》共两册,第一册谈内观的理论依据,第二册谈内观的实 践。此书的第五章,以日常用语详说内观修行方法,於 1954年首次译成英文,以裨益於 马哈希禅修中心学习的外国禅修者;此英译後来亦由BPS出版,名为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1999年缅甸的Bamaw Saya-daw (U Kuma-ra-bhiva?a)更将此《内观方法》翻 译为巴利文,由「佛教摄益协会」出版。共两册,八百余页。 [4] 中部111经。 [5] 中部131经。 [6] 长部22经,中部10经。 [7] Maha-si Saya-daw, trans. by U Ko Lay, The Anattalakkhanasutta, Yangon: Buddha S?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1999. [8] Vism 240: a-na-pa-napabba? pana pa?iku-lamanasika-rapabba?ca ima-n』 ev』ettha dve sama-dhivasena vutta-ni. [9] 见Maha-si Saya-daw, A discourse on Malukyaputtasutta, First Published September, 1981 pp. 80-82. [10] 即第二页注2的Ven. Sumingalalankara。此位三藏法师的常住寺院是 Tipitaka Maha Gandayon Kyaungtaik, 地址为:Ward-9, Mayangon Township, Yangon。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 □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 bbs.kkcity.com.tw │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41.197.160 》——┘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 |
阅读文章: 第 1721/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