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连线佛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434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Buddhism 标题: 第一义空 时间: Mon Nov 14 16:30:33 2011 第一义空 作者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杂阿含335 (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 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後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 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 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焦作者。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 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 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 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其中: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 希望各位大哥能帮我解释一下! 谢谢。 发信人: goodman@Lion (愿为善男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杂阿含335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at Dec 27 01:05:13 1997) 转信站: Lion ==> 於 愿为善男子 (goodman@Lion) 文中述及: : (三三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 : 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後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 : 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 : 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焦作者。 :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 : 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 : 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 。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佛说此经已。诸 : 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其中: :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 : 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 ^^^^^^^^^^^^^^^^^^^^^^^^^^^^^^^^^^^^^^^^^^^^^ 另一个疑惑是,经文把「俗数法」说成是「此 A 故彼 A」四句,指缘起的现象。 那就是说,眼的生灭是「除俗数法」(不适用十二支缘起法),这样的说法才是 「第一义空」(空"法"),是这样吗? 「俗数法」可否解释成「旧的思维方法」?「除」表示不适用的意思?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的现象确实是不合於「此有(无)故彼有(无)」 (没有同时依存、缺一不可的现象),也不合於「此起(灭)故彼起(灭)」 (没有一个依靠另一个生起/毁坏的现象)。所以佛陀是说五阴并没有十二缘起 的链索关系罗 ? 可是,这和「第一义空」有何关系? 为何称之为「第一义空」? 想得乱,写得芜杂,希望大家看得懂才好.... 发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第一义空 发信站: 由 狮子吼站 收信 (Fri Dec 26 22:14:54 1997) 看到最近大伙儿在忙俗数法的第一空义,觉得很令人安慰,原因是终有这麽 多人在努力研究法意,少年仔真的是未来的希望。衷心祝福大伙儿深入经藏。 七嘴八舌之外,老身的也来插花,谈谈豆得。 杂阿含的这一经(13-335)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因为它明白的宣示「第一义空」的 名词和现象。这个第一义空是和後来的 "大乘" 教派学者所说的第一义空有所不 同。同学在研究这个空义时应该把它分开来看才不会搞乱了。 自命大乘者常说小乘如何不了义,因此阿含经被判入小乘之後,它所说的空 义就被判成不了义空。因此为了突显大乘的伟大,大乘宗派就把阿含所说的空, 说是 "偏真但空",意思是 "把真正有的东西(如眼耳..乃至意),硬说成空"。大 乘则比较伟大,他们是 "中道实相之空",意思是 "恰到好处真实现象的空"。 为了说明 "中道实相之空" 这种□糊的句子,一般的大乘人就会找来像大智 度论、三藏法数..等等的解释来多多描边一下。问题是越描越清楚,要把 "恰到 好处真实现象的空" 描到人人看得懂它如何恰到好处的话,可不是简单的事。 於是国文老师的绝活就上场了,"中道者,不偏不倚也,.. 如此如此这般这 般..故而偏真但空者,小乘也,中道实空者,大乘也。以有偏故而不了义,以中 道不偏故而乃第一真空义也。" 第一义空真有那麽难吗?事实上我们只要有朱利盘特的智商就能了解第一义 空的。因为这个 "第一义空" 的 "第一义" 并不是我们以为的 "Super Number One" 的意思,可怜大乘人为了争 "第一" ,把一个简单的第一义空看作是比高 下境界的量具,其空空的情怀实在令人感动。 在这一经,世尊所说的 "第一义空" 是啥意思呢?其实世尊指的 "第一义空" 是 "基本原理空" (空的基本原理)--阿弥陀佛,请各位跌到椅子下的同学快起来。 一定有人一面拍屁股一面头壳呛烟的问 "敢有这简单?" 没错,就这麽简单。空的基本原理。第一义就是指 "简单扼要","定义清楚" 的意思。世尊在阿含经中说到第一义时,指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例如「施为众福 具,而逮第一义」又如:「舍利弗比丘与人说法要,成四谛;目犍连比丘与人说法 要,成第一义,成无漏行。汝等当亲近舍利弗、目犍连比丘。」世尊作是语已, 还入静室。(fg0125b-236) 另外还有一次一个外道当面赞世尊,说 "真是太奇妙了,你的学生说法为何 和你说的都一样呢?" 原文是: -=-=-=-=-=-=-=-=-=-=-=-=-=-=-=-=-=-=-=-=-=-=-=-=-=-=-=-=-=-=-=-=-=- 瞿昙。我今诣摩诃目□连。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而问於彼。彼亦以如是义 如是句如是味而答我。如今瞿昙所说。是故瞿昙真为奇特。大师弟子。义同 义。句同句。味同味。同第一义。(0125b-470) -=-=-=-=-=-=-=-=-=-=-=-=-=-=-=-=-=-=-=-=-=-=-=-=-=-=-=-=-=-=-=-=-=- 第一义的意思就是 "基本定义"。学术的功能就是把一件事情复杂化,以 便把那件事讲得很清楚,同时要让人听得很□糊才行,这一点自命大乘论师 可说深得□中三昧。 世尊的确把空的基本定义讲得再简单扼要不过了,他说:「云何为第一 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 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 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这个空的原理在於 "有业报而无作者",业报是指 "眼得见" 这回事,明 明心里并没有预先说 "我要看见东西啦" 可是就是看见了。其他耳鼻舌身意也 是一样,明明打坐时老小子并没有预先说 "我要记起欠谁十块钱还没还",可 是坐著坐著,哇咧..偏偏 "自动想起" 来了。 这里同学们搞迷糊的是 "除俗数法",这一句:"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 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是说「有业报而无作者」而 "此阴灭已" 接著另 一阴又来(异阴相续)" 同样是 "无作者"。这个现象并不是世俗的(因果)观点。 "俗数"就是 "一般人所认知的"。 世尊的意思是说 "无作者" 的讲法是 "空的基本意义",这个定义超出了一 般人(其他教义)的认知。 "俗数" 一词的用法参见另一个杂阿含上的故事:提婆达兜教唆阿□世王释 放醉象害佛,佛以神力化师子王降伏之,并为醉象说偈,使其得度;当时观佛 降醉象之男女六万馀人,亦皆得度。" 经文: -=-=-=-=-=-=-=-=-=-=-=-=-=-=-=-=-=-=-=-=-=-=-=-=-=-=-=-=-=-=-=-=-=-=-=-=-= 尔时,罗阅城内男女大子事佛之者,闻王阿□世清旦当放醉象害於如来,闻已, 各怀悉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愿世尊勿 复入城,所以然者,王阿□世今有教令,敕语城内人民之类:「明日勿复在里巷行来 ,吾欲放醉象,害沙门瞿昙。设沙门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愿世尊勿 复入城!伤害如来,世人丧目,无复救护。」 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 ^^^^^^^^ 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 -=-=-=-=-=-=-=-=-=-=-=-=-=-=-=-=-=-=-=-=-=-=-=-=-=-=-=-=-=-=-=-=-=-=-=-=-=- 这里 "如来之身非『俗数身』" 就是指不是一般人所认知的身。 世尊为了解释空的基本原理还把 "俗数法" 的「空、有」重新说了一次, -=-=-=-=-=-=-=-=-=-=-=-=-=-=-=-=-=-=-=-=-=-=-=-=-=-=-=-=-=-=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 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 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 他说一般的说法是说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也就是说 "有因 才有果" 或者 "无因就无果", 而这个也就是比丘在入门时所思惟的十二因 缘法。也就是俗数法、一般法。 同学们思考一下四圣谛,「苦集灭道」正是俗数法的因缘观,但是在这 里世尊提出一个全然不同的空义,它是 "无因" 无作者的 "空" 义。这正是 後来的般若经的基本立论点,也是禅宗所以是佛法的立足点。我们由阿含经 可以印证像般若经的经典确是合於佛说,但也同样的可找到非佛说的伪经部 份,读阿含真的乐趣多多。 在这一经我们看到了世尊在提升比丘们的思想层次是如何的深入浅出, 不愧是天人师。且让我们至心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护法韦陀尊天菩萨。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释放心灵的尘埃 BudaFeeling |
阅读文章: 第 434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