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连线佛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4345/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urify (净心) 看板: Buddhism 标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时间: Fri Nov 18 20:45:45 2011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大家好:) 这几天在研究杂阿含中的"大空法经" 有点搅糊涂了 於是翻看之前的"第一义空" 想再了解一下 发现原先 还有不懂的地方 以下列出原篇及问题 谢谢:) ======================================================================= 须菩提赞舍利子能解他所说的意思。把要点给问出来了。於是须菩提就说明 "大菩萨法" 的不离作意和众生的不离作意有何差别。 他说:(加上标号) -=-=-=-=-=-=-= 1.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我、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 伽罗、意生、童儒、作者、受者、知者、见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 2.有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我」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 3.有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无自性。「我」乃至「见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 无自性。 4.有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我」乃至「见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问题: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无觉知。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问题: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 无觉知。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於 老小子 (abstsai@Lion) 文中述及: :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 问题: :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 : 无觉知。 :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有情"来了 丁福保佛学辞典: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 言萨□,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 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 ,是有情义。」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 问题: >: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谢谢您。 这里我们便很容易的分别出世尊所说的“有情”和“觉有情”的差别了, 也就是萨□(众生)和菩萨(大萨□)。 “有情远离”意思是不“成群结党”。大菩萨不专以某些人为相助的 目标。假如有一天老小子发了大财,要来个大布施,每个人到面前,就给 两百万,那麽就不可以说“只限狮吼站友们”,不限特定人士,一律平等, 这叫“有情远离”。但是不能讲成“远离有情”,那意思相反,远离有情 那独自到深山修行,不知去向了矣 (虽是也能悟道,但是,那不是菩萨行)。 所以,般若系列讲大菩萨修行法时,谈到修习般若度法,其目的就是 为了要达到(具有)这种“有情远离”的能力。 如: <<<<<<<<<<<<<<<<<<<<<<<<<<<<<<<<<<<<<<<<<<<<<<<<<<<<<<<<<<<<<<<< 达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远离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 这些不染著也就是“空”义。 因此又说: <<<<<<<<<<<<<<<<<<<<<<<<<<<<<<<<<<<<<<<<<<<<<<<<<<<<<<<<<<<<<<<<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诸相应中, 与空相应最为第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最尊、最胜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谢谢您。 这里我们便很容易的分别出世尊所说的“有情”和“觉有情”的差别了, 也就是萨□(众生)和菩萨(大萨□)。 “有情远离”意思是不“成群结党”。大菩萨不专以某些人为相助的 目标。假如有一天老小子发了大财,要来个大布施,每个人到面前,就给 两百万,那麽就不可以说“只限狮吼站友们”,不限特定人士,一律平等, 这叫“有情远离”。但是不能讲成“远离有情”,那意思相反,远离有情 那独自到深山修行,不知去向了矣 (虽是也能悟道,但是,那不是菩萨行)。 所以,般若系列讲大菩萨修行法时,谈到修习般若度法,其目的就是 为了要达到(具有)这种“有情远离”的能力。 如: <<<<<<<<<<<<<<<<<<<<<<<<<<<<<<<<<<<<<<<<<<<<<<<<<<<<<<<<<<<<<<<< 达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远离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 这些不染著也就是“空”义。 因此又说: <<<<<<<<<<<<<<<<<<<<<<<<<<<<<<<<<<<<<<<<<<<<<<<<<<<<<<<<<<<<<<<<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诸相应中, 与空相应最为第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最尊、最胜。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普能引发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如是般若波罗蜜 多相应故,毕竟不起悭贪心、不起犯戒心、不起忿恚心、不起 懈怠心、不起散乱心、不起恶慧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0二) >>>>>>>>>>>>>>>>>>>>>>>>>>>>>>>>>>>>>>>>>>>>>>>>>>>>>>>>>>>>>>>>> 文殊菩萨对“有情远离”作了说明: <<<<<<<<<<<<<<<<<<<<<<<<<<<<<<<<<<<<<<<<<<<<<<<<<<<<<<<<<<<<<<<<< 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 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证菩提。今文殊师利岂不欲觉悟有情而劝发耶。 >>>>>>>>>>>>>>>>>>>>>>>>>>>>>>>>>>>>>>>>>>>>>>>>>>>>>>>>>>>>>>>>>> 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的意思是“文殊难道不主动到处劝人修习般若波罗 密法吗?”。“欲觉悟有情而劝发”就是“为了要启发众生而劝其发心” 的意思。 艾殊回答: <<<<<<<<<<<<<<<<<<<<<<<<<<<<<<<<<<<<<<<<<<<<<<<<<<<<<<<<<<<<<<<<<<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觉悟有情及以劝发,何以故?有情无所有故、 有情远离故、有情无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则觉悟有情而有劝发。 善男子,我及菩提、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下) 为何菩萨可以不沾事业?这便是文殊菩萨在所说的:“我及菩提、有 情(三者)俱不可得。” 因此,文殊乃至诸大菩萨作任何事都不沾“我、 有情、诸作”的染心,因为等视有情(众生)之故。 所以文殊菩萨再强调:“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所以文殊菩萨 不是“远离有情”,而是“有情远离”,只有在有情远离的条件下,我、 众生、人者、寿者、补特伽罗..等等才不存在。 这是般若“空”义。不是热狗空义,或断灭空义。 所以我们把这个“空”义拿来和人生的“苦”作比较,就会发觉:我们 就是因为对人、事、物的无法远离,因此才会苦。 偏偏人性就是以欲求为主,名也、利也、爱也、恨也..修习多修习就是 为了这个。因此般若系和阿含系是相应的,其理在此。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阅读文章: 第 4345/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