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stronomy ◎ 天文知识 板主: vega1 |
阅读文章: 第 1415/25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tandem.bbs@ptt.cc (天灯) 看板: astronomy 标 题: [新闻] 土星旁边有两枚永恒的「飞碟」!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2011/03/26 Sat 19:03:32) http://www.nownews.com/2011/03/22/91-2698899.htm 土星旁边有两枚永恒的「飞碟」! 记者朱锦华/综合报导 你觉得飞碟总是「来无影,去无踪」?其实,外太空有两枚「飞碟」永远的「挂」在那 里,一千年,一万年,不曾改变。 不过,歹势,这两枚长得很像飞碟的「飞碟」,其实不是飞碟,而是土星的两枚卫星: 分别是「土卫十五」的阿特拉斯(Atlas) 以及「土卫十八」的潘恩(Pan )。 长久以来,科学家都为这两枚卫星的奇特形状困惑不已(为什麽它们不是圆的呢?)。 这两颗直径仅有约32公里的奇怪形状卫星是如何形成的呢?经过数年的研究之後,欧洲 科学家们最近表示他们可能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头绪。 科学家们注意到,土星所有卫星里,有14颗小卫星密度很小:仅有冰水的一半。而它们 的形状,则让人怀疑它们最初是否是从土星光环中逐渐形成的。而它们的形状,则让人 怀疑它们最初是否是从土星光环中逐渐形成的。 但它们面临一个严重的障碍,那就是由於引潮力作用,土星光环中的物质颗粒很难聚合 形成更大的块状体。当一个小卫星行进到距离一颗行星一定距离内时,行星产生的引潮 力将撕裂这颗小天体,使其发生解体。 这一距离天文学上称为「洛希极限」。土星光环 大部分就位於洛希极限距离之内。 因此科学家们假设,当初在形成土星光环时,那些不幸误入土星「洛希极限」□围而被 撕裂解体的小天体,剩下了较坚固的内核部分,就变成了卫星。 欧洲航太总署的科学家卡洛琳.波科(Carolyn Porco)说:「我们设想,要在光环环境里 形成具有我们目前所见到那麽大小的卫星,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从具有较大质量的 残留内核开始,表面逐渐累积松散的光环物质,於是慢慢变大,最终形成卫星。」 透过这种方式,即使在非常靠近土星的位置上,同样可能形成一颗卫星。 这样的结果便 是产生出位於光环区的小卫星,其大小应当为其原始残留内核的两到三倍,外部包裹了 一层疏松的冰质微粒。 去年在美国航太总署西南研究所进行的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土星最初可能拥有数颗像土 卫六(Titan)大小的卫星,但後来落入土星毁灭了。 当时,由於土星施加的潮汐变形作用,这些大卫星产生大量地热,导致外表冰雪融化,岩 石物质下沉入地下深处。并且由於强烈的引潮力,其表面物质不断遭到剥蚀,散入太空。 来自西南研究所行星科学董事会的罗宾.卡耐普(Robin Canup)博士领导了这项研究,他 说:「这项研究认为光环物质是原始的,它们和一些大卫星的毁灭几乎发生於同一时代。 这就暗示,土星的光环,以及土星内侧,直到土卫三(Tethys)位置的一些卫星拥有相同的 起源,标志著土卫六大小的几颗大卫星的最後岁月。」 那麽,对於「土卫十五」和「土卫十八」的奇特外形又该如何理解呢? 科学家们猜测案就是吸积盘(accretion disc,一种由弥散物质组成的、围绕中心体转动 的结构,常见於绕恒星运动的盘状结构)。这是宇宙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规模差异巨大。 从行星吸积盘,到星系吸积盘,这个小内核也有自己的吸积盘,当这个吸积盘旋转时, 离心力使中部的物质向外膨胀,并因此形成了一种蝶形的外观。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塞巴斯蒂安.卡诺滋(Sebastien Charnoz)教授说:「我们的计算机 模拟显示,当土星光环比较稀薄时,这种吸积过程将相当迅速,并沿著原始的土卫十八 和土卫十五内核赤道形成吸积盘。」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228.150.131 |
阅读文章: 第 1415/25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