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astronomy ◎ 天文知识 板主: vega1 |
阅读文章: 第 1478/25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loyang.bbs@ptt.cc (犯瘾。六年後) 看板: astronomy 标 题: [问题] 请问各位大德,关於我侄女的问题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2011/04/28 Thu 00:54:20) [代po] (我是他弟弟啦,所以嘘我也可以) 各位先进大德: 请教各位一个问题,若你只能用科普角度,要向十三岁女孩解释世界的形成。 是否能这样说: [万有引力] 宇宙间最小的物质是会不断振动的一颗粒子。 因为它的振动使它牵动到某种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让它产生引力。万有引力使宇宙最小 的物质互相吸引,形成一颗颗原子,又变成一个个分子,再组合成各种元素。但物质一起 振动会花比较多的能量,那要怎麽办呢?就继续吸收别的原子过来,提供能量给我们继续 动。质量小的会被质量大的慢慢吸过去,吸收掉变成他自己的能量,让它的原子们可以继 续振动。如果两边质量一样差不多大,就会彼此绕著转很久,直到分出胜负。 非常感谢各位大德看完,这位十三岁小女孩是我的侄女,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科普读物,问 题也很多。 像是:哥哥(坚持要当哥哥不要叔叔) 书上讲很多电子中子变成原子,那原子在细胞的哪里? 书上说奇异点是质量无限大,密度也无限大的黝黑星体。那黑洞到底是什麽? 我也不知道她小小脑袋是怎麽思考这些问题的, 想了好几天,想了几段比较简略的总解答 请谅解不是科普业馀爱好者的上班族,我只希望能继续激发侄女对科学的求知欲,虽然知 道应该会被嘘的很惨很惨,还是希望能有几个热心板友稍微指点一下,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至少让我知道我可以告诉她: 「哥哥说的这些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还是要靠你自己去验证喔。」 [天文] 一开始形成的是宇宙尘,因为大爆炸时他们是乱飞出来的,所以有些宇宙尘会撞在一起, 变成比较大颗的尘粒。比较大颗的尘质量比小颗的尘重,所以依据万有引力,大颗的会把 小颗的吸过去,吸收掉变成它的一部份。当有颗尘吸收到的质量够大,吸收到的东西也可 以让它产生融合爆炸,它会开始发光发热变成恒星。恒星超大的质量会吸光周遭所有比它 小、没办法发光发热的行星,只剩太远了吸不过来,对方却也逃不走的星球,两边的引力 互相拉扯,就变成行星绕著恒星走。 一个恒星形成一个太阳系,远远看就像有个圆盘的光球。银河系就是有很多有圆盘的光球 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我们的太阳系也包括在其中,都受银河系中央最大的恒星吸引,慢慢 被拉过去。 然後银河系之外还有别的很大的银河系。 但我们观察到星星一直很缓慢的在移动。 所以有些科学家认为,宇宙的正中央其实是一个超大黑洞,把整个宇宙慢慢旋转著吸进去 。 黑洞是什麽呢?黑洞就是有些恒星老了,质量太大了,害它被自己的引力吸进去,吸进去 最中间的地方,叫做奇异点。我们到现在还不能理解为什麽,奇异点的质量可以无限大, 所以它可以一直吸,又很会吸,连光都逃不过去。因此我们看过去是看不到什麽,因为靠 近黑洞的光都被吸进去了,到不了我们的眼睛,天空那块地方就是一片黑的,才叫黑洞。 [关於生物] 之前有提到原子间可以互相争夺能量,所以有些原子逐渐结合起来,变成更大的个体一起 奋斗。後来在行星上面,大自然用我们还不了解的方式,把物质组合起来变成了细胞,生 命出现了。一个个小细胞又大家团结起来,有部分单细胞生物变成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 物中的一些又再发展下去,有的变植物,有的变动物。而形成了今天什麽东西都有的世界 。 [能量跟原子] 原子间到底怎麽争夺能量的,可能还没有人知道。 大概的想像就是用黏土把一颗颗弹珠捏起来,变各种东西。弹珠就是一个个原子,黏土就 是能量,更多的黏土就能捏起更多的弹珠。所以越大的生物就会要吃更多的热量来维持它 的生存。 非常感谢各位大德看完,这位十三岁小女孩是我的侄女,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科普读物,问 题也很多。 像是:哥哥(坚持要当哥哥不要叔叔) 书上讲很多电子中子变成原子,那原子在细胞的哪里? 书上说奇异点是质量无限大,密度也无限大的黝黑星体。那黑洞到底是什麽? 我也不知道她小小脑袋是怎麽思考这些问题的, 想了好几天,想了几段比较简略的总解答 请谅解不是科普业馀爱好者的上班族,我只希望能继续激发侄女对科学的求知欲,虽然知 道应该会被嘘的很惨很惨,还是希望能有几个热心板友稍微指点一下,可能有问题的地方 ,至少让我知道我可以告诉她: 「哥哥说的这些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还是要靠你自己去验证喔。」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20.136.189.54 |
阅读文章: 第 1478/25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