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education ◎ 教育 -- 百年大计 板主: |
阅读文章: 第 5080/716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Yukie@kkcity.com.tw (探求生命映象的缤纷), 看板: education 标 题: 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 发信站: KKCITY (Thu Nov 2 14:29:49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cis.nctu!ctu-peer!news.nctu!netnews.chu!Leo.mi.chu Origin: bbs.kkcity.com.tw 原文发表於: http://blog.hsjh.tc.edu.tw/plog/Yukie/9/post/177/793 标题是一本书的名字,一本我觉得:『为什麽到现在还没引起老师们 广泛讨论?』的书。 作者 Ken Bain 是纽约大学历史教授,多年前被派任为教学卓越中心 主任。为了提升 (同仁的?) 教学效能,他很好奇的问:『究竟卓越 教师们都是如何教学的?所谓的卓越教学与我们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上 有什麽样的差别?』 但这个问题牵涉到何谓『卓越教师』。作者开始访谈一些学生,请学 生推荐他们印象深刻的教师。他马上发现,学生口中的卓越教师,不 论他/她教的是自然科学或是戏剧,他们都有共通的特点。比方说, 他们都很重视第一节课。 作者提到他在进行这个研究时,不小心翻出了二十三岁那一年,他初 任教授时,为学生第一节课所做的准备教材。那是一张用过的信封, 背面潦草的写著四个问题:『教室在哪边?教材要用哪一套?上课讲 述内容为何?学期考试如何进行?』 但是卓越教师们的第一节课不是这麽上的。为了让学生在第一堂课就 能够对该学科有深刻的印象,他们会问:『经过学习之後,学生在智 识、生理或情感上应该能够做些什麽?老师应该如何帮助、激励学生 发展那些能力,并且培养实际运用技能的心灵习惯?老师和学生如何 能够确切理解学习过程的本质、品质和进展情形?老师如何评估自我 在促长学习方面的努力?』 经由这四个问题,卓越教师们又引申出十三个更精确的问题: 1. 我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回答什麽重大问题,或发展出怎样的技 巧、能力或品质,以及我该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和技能的 兴趣? 2. 为了有效解答课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须具备或发展怎样的 推理能力? 3. 学生进入课堂时,可能秉持怎样的心灵模式,我该如何帮助他 们建构正确的学习模型? 4. 学生必须获取怎样的资讯以回答课程的重要问题,挑战其内心 既存的假设?而获取此类资讯的最佳方式为何? 5. 如何帮助无法理解问题、运用证据和理性解答问题的学生? 6. 如何引导课程中冲突议题的进行,并鼓励学生发展解决方案? 7. 如何探知学生的先备经验、对课程的期待,并调整师生间期待 的差异? 8.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式和本质,知道如何检验评估自我 的学习和思想,能够更有效、更具分析力、更主动地阅读? 9. 如何在正式评量前就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预先给予意见? 10. 在教师传递资讯时,用何种方式才能让学生保持思考的状态? 11. 当教师决定采用了智识和专业标准来评量学生时,该如何清楚 的表达并对学生说明?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标准来作自 我评量呢? 12. 何种方式最能帮助学生和教师了解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形、进展 状况和品质特性? 13. 如何创造一个自然性的批判学习环境,藉由兼具趣味及挑战性 的指定功课(包括问题与作业),传递欲教导之技巧与资讯可 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检视、思索其心灵模型与既存假设的真 实任务?教室又该如何创造一个充满善意的安全学习环境,让 学生勇於尝试,即使犯错也无所谓,又能随时接受意见回馈, 再继续尝试? 因此,卓越教师的第一堂课就是与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许诺,让学生 了解经由这一学期的课程,他们可以达成的心智成长、在生活中如何 应用课堂所学解决问题,以及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老师会利用什麽 样的方法引领他们进行学习。而不是一般老师在第一堂课所说的:『 教材、评分方式、考试次数』等内容,卓越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成长。 看了上面的十三点,我想:『这就是我为什麽当不成卓越教师的原因 !!』 除了自身的反省外,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想起一些老师的身 影:『喔,东海畜产系的刘琳琳老师就是这样严格要求学生的人;喔 ,东海教研的赵长宁老师符合这个描述;对,静宜师资培育中心的胡 忆蓓老师就是允许学生不断弥补自己成绩的人;嗯,世新大学公广系 的萧湘文老师就是这样重视第一节课的老师 (萧老师的演讲在这边: http://media.shu.edu.tw/w_photo.php?sn=4685 ) 』然後我想: 『是的,卓越教师有许多特质是相同的,不论他们教的是什麽学科。』 去年我有机会与慧君、章仪两位老师进行合科教学,让我观摩她们两 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事後我计画将观察她们两人的教学记录整理、比 较再放上网路,以利自己反省教学上还可成长的部份 (喔,停工很久 了……)。前一阵子写特定瓦斯器具装修 (一)、(二)、(三) 的用意 也是在於将我观摩其他教师教学的感想记录下来。教师的教学之中有 许多的隐微知识 (tacit knowledge),常常需要经由师徒制度,以形 式观摩及个人揣摩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试图利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将 我见到的好老师的教学隐微知识外显化。 然而,这样的工作,『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这本书做得更好。作者 花了 15 年的时间,参与观察了 6,70 位卓越教师的授课情形,访谈 数千位学生对於修习卓越教师课程的感想,从其中,可以获得许多个 人教学成长的建议。这真是一本教师 (或公司训练主管) 的葵花宝典 。 读完本书,还可以读『促进理解之科学教学:人本建构取向观点』这 书。『促进理解之科学教学』是人本建构论大师 Novak 与其弟子共 同写作的一本书,虽然内容著重於科学教学,但关於人本建构论如何 引领学生学习的描写是值得任一学科参考的。『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 』所采取的就是建构论观点。因此『促进理解之科学教学』 与『如 何订做一个好老师』之间有很多共通点,值得交互参考。 底下是『如何订做一个好老师』的引言,是否能引起你的共鸣? 引言:形塑卓越 当洛夫.林恩(Ralph Lynn)一九三二年大学毕业时,正好遇到美国 经济严重萧条的窘境,尽管顶著各种学术奖章的光环,也只能靠著帮 别人洗衣服来维持生计。十年後,他藉由函授课程取得了教师资格, 当上高中的历史老师。不过仅仅维时六个月,便於一九四二年末应召 入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大多待在伦敦从事另一种类型的「去 污」工作——检查士兵的信件,防止他们向家园的亲朋好友□漏过多 的军事情报;剩馀的时间,就是读读历史书籍。一九四五年退伍还乡 ,於母校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位於德州的卫科市〔Waco 〕)取得教职;之後,前往北方的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 sconsin)进修,获得欧洲史的博士学位。一九五三年再度返回德州 ,而後担任教授长达二十一年。 当林恩博士於一九七四年退休之际,有超过一百个在学界已经挣得一 片天地的学生赶来致敬。其中包括曾经宣称自己在幼稚园时期就认知 所有人生大道理的著名作家罗勃.傅刚(Robert Fulghum),此刻的 他也谦恭地赞美洛夫.林恩为「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另外一名在一 九九一年当上德州州长的学生安.里查(Ann Richards)写道:「林 恩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扇开启世界的窗户,对於像我这样来自卫科小 镇的年轻女孩而言,真是个伟大的冒险。」这些课程——里查卸任州 长之後又做了底下的补充说明:「彷佛一连串神奇的旅程,带领我们 探索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的伟大心灵与运动。」《时人杂志》(Peop le)的编辑贺尔.温歌(Hal Wingo)在出道之前曾经上过林恩的课 ,他表示林恩对「复制人」(human cloning)议题的阐述,是他听 过最精彩的论辩。「再也没有任何事能让我对未来充满这麽光明的冀 望——」温歌叹言:「当我想到洛夫.林恩还能继续传递智慧,引导 下一代从现实迈向永恒。」 到底林恩做了什麽,能够对学生在智识及道德发展上产生实质与持续 性的影响?大专院校的卓越之师是如何帮助与激发学生优异的学习成 果?范德比尔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的细胞生物学教授珍 娜特.诺丹(Jeanette Norden),是如何让医学院的学生沈浸於这 麽专精的研究?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戏剧系的教 授安.伍德渥斯(Ann Woodworth),又是怎麽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让他们得以攀上表演事业的高峰?在复制人不被允许的状况下,有没 有可能产生智灵上的复制,让好老师的教学才华——比如加州大学厄 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的唐.萨利(Don Saari)教授,他微积分课程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在系测验当中获得A 的高分——能够扩散出去?我们有没有可能捕捉住保罗.特拉维斯( Paul Travis)和苏海尔.汉纳(Suhail Hanna)的魔力——他们於 一九七○年代任教於俄克拉荷马州(Oklahoma)中默默无名的小学校 ,日後又转往宾州(Pennsylvania)、堪萨斯州(Kansas)等地发展 ,处处培育英才,引领学生进入新的智识境界? 到底是什麽因素能够让这些老师成功地教导多元背景的学生?让我们 来看看保罗.贝克(Paul Baker)的例子,他从事教育工作将近五十 年,不断地推陈出新,激励学生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一九四○年代 ,贝克为大学戏剧系设计一门名为「能力整合」(Integration of A bilities)的新课程,训练创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心灵充电与探索, 结果不仅志在表演及艺术的学生深感兴趣,也吸引了大批未来的工程 师、科学家和历史学家。一九五○年代末期,他运用这门课的精神, 在达拉斯戏剧中心(Dallas Theater Center)以及日後的三一大学 (Trinity University)造就了戏剧研究所的发展,并对全世界的戏 剧制作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到了一九七○年代,他更充分拓展整合性 的方法,在达拉斯的高中界开创崭新的表演艺术,彻底改变许多原本 被视为失败者的生命。一九九○年代初期退休之後,他待在德州东部 的乡下农场,用同样的方法为当地小学设计新的课程,让社区学生的 正规考试成绩攀上历史新高。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十五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观察那些特优教师的实务操 作及思考方向,他们确实为学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学习成果。之所以 对这样的研究感到好奇,有很大原因出自於亲身体验,我的一生就遇 到了好几位极为成功的老师。我个人认为,教书这门工作是人类奋斗 历程当中极少数未能从历史经验广泛获利的事业。伟大教师的诞生, 感动激发了学生的生命,但是他们对於教学艺术本身的影响力至多只 会透过几名学生的效尤而传递出去。大多数的例子都是随著哲人远去 ,其教学见解无法传承,新一代的老师必须从自己的实务经验发掘新 的智慧。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小技巧得以残留,让新 老师从散漫的图像拼凑出一点道理,但还是无法完整地领悟前人的智 慧宝藏。 十年前,我亲身经验到痛失宝藏的悲剧——一名我未曾正式谋面的卓 越教师不幸身亡。一九七○年代,当我还是德州大学(University o f Texas)的研究生时,听闻一名刚从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 hicago)毕业的新进教授,课堂上总是挤满了学生,连走道都没有空 位。几乎每一天,我都看到一群学生跟在汤姆.费尔帕特(Tom Phil pott)後面,从教室走到系上的休息室,继续延烧课堂中开启的话题 。一九八○年代末期,我的儿子和媳妇都修了费尔帕特的美国都市发 展史,从他们的口中我感受到课堂激发出的崭新问题与视野。学生狂 热的故事再度上演,教室始终座无虚席,其中还包括许多没有注册的 旁听生,他们按时报到,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充电,藉由大师之引 导激发智识的火花。我很想访问费尔帕特,了解他的教学心得,甚至 可能的话,拍摄一些他上课的情形——只可惜等不到这个机会。没有 多久,他竟然自杀身亡。同事们藉由颂辞记录了他的成就,学生们打 从心底怀念他的授课,或许也有少数学子追随老师之後承继了他的部 份才能。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他绝大部份的教学资产与实务经验都 将因其死亡而付之一炬。费尔帕特在芝加哥关於社区发展的学术研究 可以长存於世,但是他并没有为自己的教学技能留下任何报告,也未 曾有人在这方面付出心力。 本书所要尝试的,就是针对一些美国最优良的教师,探究其集体智慧 与技能,不仅记录他们做了什麽,也著墨於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开始将他们的实务操作予以概念化的整理。原本的研究 只局限於两所大学,後来逐步拓展,总共纳入了二十四所学校的杰出 教授——从入学简单的小学院到竞争激烈的研究型大学都有。有些教 授的学生,大都具备了良好的学术背景;有些则毕其心力於成绩普遍 低落的对象。算起来,我们的研究团队观察了大约六、七十名教师的 教学实务与想法。其中有三十几位的记录是非常周延细致的;剩下的 ,相较之下就没那麽完善。关於後者,有许多是我在范德比尔及西北 大学策划之年度系列演讲中的讲员,他们在教学上个个成果斐然。探 访对象包括医学院以及大学各科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 术等等——的教授。还有几位来自於管理研究所,另外有两名任教於 法律学院。我们想要藉由杰出教授的作为及想法,来了解教学成就是 如何达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知道他们的经验教训能否对其他 教师产生助益。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但我相信 其中透露出来的结论讯息也会吸引学生及家长们的兴趣。 卓越的界定 研究一开始,必须先界定我们口中的杰出教授是什麽意思。这项工作 ,其实相当简单。所有纳入我们显微镜下观察的教授都已经实质产生 卓越的教学成果,以各种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受产生持续而 深入的正面影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方法,并非关切之重点;只要 他们在过程中不会伤害到学生(或其他任何人),获致成果的个别手 段不是我们想要区隔的主要课题。引人侧目的演讲风格,活泼的课堂 讨论,以解答问题为基础的实务操演,以及广受欢迎的田野调查方式 等等,或许有助或无助於卓越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无论如何,它们 的存在与否,并不是我们筛选探查对象的标准。我们选择这些老师的 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造就了重要的教学成果。 然而,我们该如何判定一名教授确确实实在学生的学习上有著深远的 助益与启发?关於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许多。没有单一的证据法则可 以适用於每个案例。我们只能广泛地寻找任何形态的卓越证据,一旦 发现了足够的证明,便将该名教授列入研究的对象。有些个案的证据 彷佛贴了标签的包裹,明显而确凿;有些个案就必须抽丝剥茧,从四 分五裂、没有标记的零碎线索,努力拼凑出完整的图像,这就有点像 是人类学家在寻觅失去的文明一样。究竟怎麽样的证据形式可供参考 ,通常取决於当事人本身及其所处之领域。 范德比尔大学医学院的珍娜特.诺丹和西北大学戏剧系的安.伍德渥 斯,正好说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证据模式。诺丹的医学院学生必须面 对国家医学测验委员会举办的标准检试,以及美国医科执照的资格考 ;所以这两项测验的集体表现,就可以相当程度地显现诺丹的教学成 果。当然,其他面向的证据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一致证言,诺丹之 授课让他们无论在专业知识、国家考试和执业实务上,都奠下了良好 的基础;精心设计的随堂测验,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宽广知识於特 殊个案,藉此加深理解的程度,并学习复杂的临床推理技巧;同僚赞 美地表示,诺丹的学生在学校□都已经为日後的工作做好了万全的准 备。诺丹赢得了各式各样的优良教师奖章——无论是校方颁发的或者 是学生票选的,有些还拿了好几次,远超过现在学校所限制的次数。 范德比尔大学的校长於一九九三年设立教师终身成就奖,第一位接受 这项荣誉的便是诺丹教授。二○○○年末,美国医学院学会颁发了代 表卓越之师的罗勃.葛莱斯尔(Robert Glaser)奖给她。 同样地,安.伍德渥斯一生所获得的教学奖章也是不胜枚举——其中 包括了西北大学所赠予之教师终身成就奖。然而,这些荣誉虽然重要 且具实质意义,但是毕竟不能当成学生学习成效的直接证据。伍德渥 斯的教学领域非常重视学生的外在表现,但是对於戏剧成就之评判却 没有一套标准测量模式。是怎麽样的资讯说服我们,相信她是值得探 究的对象?首先,我们□集到大量的学生证言,不仅对伍德渥斯的机 智幽默赞不绝口,也都感念她在他们身上造成的实质效果。一面倒的 正面证词(「你在她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绝对比其他课程多得多」; 「这堂课改变了我一生」等等),再加上问卷中关於激发智能兴趣和 帮助学生学习等项目,伍德渥斯皆获得完美的评价,著实让我们留下 深刻的印象。再者,关於她实际的教学状况,我们手边也掌握充分的 证据,这些讯息的来源包括学生感言、伍德渥斯自己对课程的说明, 以及长达一学期的亲身观察。最後,我们也观赏了学生的表演成果, 无论是完整的戏剧公演或是课堂中的操作演练,处处可见她帮助学生 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然而,学生与同事的访谈再多,仍不足做最後的定论。我们希望从各 个面向的资讯来源,来肯认个别教师的确是值得研究的。虽然我们并 不坚持每一位教师在各种层面所获得的支持完全相同,但是我们还是 设计了两项严格的筛选方法,只有通过检测者才会纳入最後的研究分 析。 首先,我们坚持要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学生对该名教师的教学高度满 意,并激发出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这绝非单纯的人缘竞赛;我们不会 只因为老师受学生欢迎,就对其产生兴趣。我们想要肯认的讯息是, 老师是否在智识教育上确实打入学生的内心,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渴 望。然而,我们也不认同某位校长提出的检验标准:「学生喜欢上课 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学习到课程内容;」而这句话的意 思是:「我只看他们在期末考的成绩高低。」我们当然也关心学生在 期末测验的表现,但是必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整体观察;学生的理解情 况,必须能通过各种形态的测试,而且他们日後的想法、行为和感受 也是考量的重点。考完就丢开书本,绝非我们乐见的现象。我们相信 ,如果学生憎恶课堂中的学习经验,将来也很可能不会继续研读,或 甚至会将已经学过的东西完全还给老师。老师藉由惩罚性的威吓或者 过度繁重的功课,就短程而言,或许可以有效地逼迫学生强行记忆课 程内容;但是长远来看,却很可能把学生给吓跑了,不再对相关课题 产生兴趣。任何一名教师,如果引发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憎恶,便显然 违背我们「不造成伤害」的原则。 我们了解,有些教授确实很成功地激发了小部份同学的学习热情,但 是对其他学生的帮助却十分有限。许多同事对我描述,从前遇到的一 些教授是如何激励其个人之智识发展,然而其他大部分的同学却无法 从中获益。这些人明显地爱戴恩师的作风,甚至起而效尤;他们以身 为老师的得意门生为荣,或许还因此相信这种切割菁英阶层的方式才 让他们得以出人头地。这样的教授,对於学术发展或许真有贡献,不 过并不列入我们卓越教师的行列。我们想要寻觅的目标是那些持续帮 助学生超越众人期待的老师,他们可以将一般被视为猪耳朵〔顽石〕 的学生打造成漂亮的丝钱袋〔玉帛〕。 第二项严格的检测标准关系到学生实质的学习内容。这点并不好处理 ,因为它牵扯到各门学科的差异。我们希望寻求的佐证是,相关领域 的同僚肯认该名教师之教学目标的确具有实质意义。然而,我们心中 对底下的可能性还是抱持开放的态度:某些杰出教授所设定的教学目 标其实深具价值,只是超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或者甚至在某些情况 ,侵犯了领域内部份卫道人士的信念——举例而言,医学院的教授将 个人与情绪发展整合至某基本科学的课程,进而对医学领域的界定产 生颠覆性的转变。事实上,从高度成功的教学案例来看,大部分都挑 战了传统的课程定义,这让我们相信,老师确认人类学习为一复杂过 程的态度,对於学生的吸收成效大有助益,即使把焦点放在所谓的课 程核心内容亦然。因此,我们必须引入比较概括性的教育价值,不是 单从某个特别学科的角度来看,而是著眼於更为宽广的教育传统,肯 认文理精神(包括自然科学)、批判思考、问题拆解能力、创造性、 好奇心、关切伦理议题等价值,同等看重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 且多方涉猎造就该门知识的各种方法进路及证据法则。 简而言之,我们寻找的研究对象一般都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他们 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仅受到该领域同僚的尊敬与赞美,同时也获得 整个学界普遍的认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纳入一些游走於现 存规□边缘的成功案例,以新颖而重要的方式定义教学宝藏。另外, 我们还研究了某些教师,他们在部份课程成效卓越,但在其他课程就 显得较为平凡。举例而言,有些老师特别对大班或小班得心应手,或 者能够特别在基础或进阶课程展现才华,但无法同时在两者皆出类拔 萃。这样的个案,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针对同一名教师的不同课程,做 成功与失败的相对比较。 理论上,我们希望研究对学生有持续性影响的老师,但是实际上这样 的证据非常困难取得,尤其是在研究初期的阶段。我们访问到一些学 生,在修课几年之後仍然对某位教授念念不忘,完整陈述该名教师如 何感动他们心灵、影响他们生命的故事。然而,我们并没有对学生的 後续发展做系统性的追踪,也不能单单仰赖学生的访谈证言做为筛选 卓越教师的标准。事实上,我们寻找的是能更快速显现「持续性影响 」的证据。一九七○年代由若干瑞典学者发展的「深度学习者」(de ep learner)概念,引导我们觅取「持续性影响」的指标。 我们假设「深度学习」是持续性的,因此在访谈的过程当中,特别留 意学生描述自我经验时,采用的语言是否透露出获致深度学习的讯息 。他们是否提及「习得课程内容」的字眼,或者表示发展出理解能力 、为自我开创新意、「进入状况」以及「通盘了解」等等?会吸引我 们注意的,不是学生述说他们记住了多少,而是他们理解了多少(当 然也因此记住了许多)。许多学生的证辞清楚而明白:「丰富生命」 ,「改变一切」,甚至「彻底洗脑」。我们希望获取的讯号是,学生 开展出多方位的视野,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 理解课程观念;对於概念与资讯,可以自行分析推理,并且广泛应用 上课的素材,与先前之学习及经验融会贯通。我们要追问的是,他们 对於课程的假设、证据与结论,曾经静心思索了吗? 让我们来观察两组截然不同的评论叙述。一组的学生证言显示,该门 课程「课业繁重」,教授有效地激励他们「完成目标」,整个训练过 程周延公平,正如一名学生所描述:「考试内容绝不会超出授课□围 ,所有问题一定都似曾相识,毫无意外。」。学生们对自己能够在该 课程成功欣喜万分,对老师赞誉有加,因为老师助其达成目标。虽然 这些评语相当正面,但是无法看出是否造就了深度学习。相反地,另 一组的学生证言则透露,经过学习之後,他们「现在能够把很多事情 有效地结合」,思惟习惯「彻底转变」。他们展现进一步学习的热切 ,对於尚未掌握的茫茫学海充满敬畏与好奇,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想多 跟该名教师学习而兴起改变主修的念头。「修课之前,以为必然枯燥 乏味,」一名学生解释道:「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有趣极了! 」他们兴致盎然地谈论课堂激起的议题,描述课程如何教导他们从不 同的面向思索事物,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计画如何利用所 学开创生命。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到这些学生回顾从前的论辩内容, 质疑既定的假设,细致区隔结论与证据的差异。他们提及因为课程之 启发而进一步阅读的书籍,谈论曾经展开的相关计画或计画是如何变 更的。一名学生描述某门数学课程的经验:「老师不单显示解答问题 的技巧,还帮助我们如何思考问题,靠己之力面对困难。像我现在, 就比较有能力思索问题的来龙去脉了。」另一名历史课程的学生回忆 道:「我们不单单记忆历史事迹,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其中的论辩与 证据。」相较於第一组的证言,第二组充分显示出持续性影响的讯号 。 随著研究计画之开展,愈来愈多同事对此表达高度的兴趣,并经常会 推荐一些特定人选。所有可能的研究对象进入计画时都要经过一番检 验,我们必须观察其教学目标,寻找相关佐证,确认他们是否造就意 义非凡的成果。有时候,我们悄悄地把某些推荐名单排除在外,并不 是因为认定其资格不符,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讯证明他们 应当成为锁定的目标。本书之宗旨不在突显谁未能列入最後研究的对 象,而是尽可能地从最成功者吸取教训;因此,我虽然明白指出某些 分析的人选,却不提供完整的名单。 -- 我相信,所谓的真理应该是一种供给大於需求的商品。 by Judith Baer My Blog: http://tinyurl.com/cpgux/ -- ┌—————◆ 情思大度山 ◆—————┐ □ □ 听 KKBOX,动态歌词紧紧跟著你 │ telnet://bbs.kkcity.com.tw:20331/ │ \^_^ / ★ http://www.kkbox.com.tw ★ └——《From:140.128.162.105 》——┘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 |
阅读文章: 第 5080/716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