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y ◎ 历史园地 板主: medium |
阅读文章: 第 753/278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百厌星 <bakyimsing@no_mail.com>, 看板: history 标 题: 中国最早的中文拼音---小经文字 发信站: Netfront Internet Services http://www.netfr (Sun Feb 12 20:28:55 2006) 转信站: Lion!news.nsysu!news.isu!gem.nstdc.nthu!zoonews.ee.ntu!bbs.ee.ntu!news. Origin: pool-71-242-183-105.phlapa.east.verizon.net http://www.nxnews.net/382/2004-8-12/20@45280.htm 小儿锦这个名称,主要见诸近代一些回族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著作中。其实,其本名 应叫“消经”或“小经”。所谓“消经”,是将伊斯兰教经文加以消化的意思。在新疆 地区,是瘵仅有辅音的阿拉伯语经文加上标注元音的符号,这种标注元音符号後的《古 兰经》等经典,即为“消经”;在甘、宁、青一带,则有所不同,他们将经堂中所学的 经文用阿拉伯字母拼译成汉语,课後复习时以之参考,这种办法称为“消一消”。所谓 “小经”,是与《古兰经》等经典相对而言,那些经典称为“大经”,而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的汉语辅助读物则称为“小经”。小儿锦,即是消经或小经的变音。它是在回族中流行的 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是对汉语词汇的拼写,其中也 有一些阿拉伯或波斯语词汇,有时还夹杂一些汉字。关於小儿锦的产生,大体上有两种 说法:第一种认为,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为学习汉语,曾用阿拉伯字母作为拼写汉 文的工具。此说目前虽无史料及文物作佐证,但揆情度理,似有可能。第二种说法认为, 小儿锦产生于经堂教育诞生前後,经堂学员们为了记忆、掌握、消化所学经文,用阿拉 伯字母拼写汉字以作注释和笔记。这种说法有明清以来阿訇们的习惯以及他们所作的经 文边注、笔记、信伯等实物作印证。实物印证是最有说服力的。在陕西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 内,有一块颂扬修建清真寺善举的阿拉伯文碑,碑上有用小儿锦拼写的撰文者及修寺建 寺人员的姓名和籍贯。碑文撰于伊斯兰教历740年,即公元1339年7月9日至1340年6月 26日间,正当元代至元五年至六年。 因此,我们认为小儿锦在公元14世纪中叶就已在回族人民中间应用;到16世纪即明中 叶胡登洲办学後,在经堂师生中已得到更为普遍的使用和发展。 小儿锦在经堂教育中的应用。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讲过,波斯语典籍在经堂教育中所占 比重很大。这些波斯语典籍在引用《古兰经》或“圣训”原文时,往往夹杂一些阿拉伯文的 宗教术语。在这些阿拉伯文旁边,往往都注有小儿锦语词,还有的在正文空页处注上一 段小儿锦译文。此外,还可以找到用小儿锦拼写的经堂学习笔记和词汇对照表。这些典 籍、笔记、词汇对照表,多为手抄本。此後,又出现一些印刷本典籍,如《满俩》、《白亚 尼》、《伟戛业》等,据当代回族学者冯增烈先生讲,也有全套的小锦翻译。凡此种种,都 是经堂学员借助小儿锦学习阿拉伯文经典的证明。经堂学员使用汉语作交际工具,却普 遍不识汉字,於是便借助小儿锦作为“拐棍”,发挥使用阿拉伯文拼音的能力拼写汉文, 用以学习阿拉伯语和各种伊斯兰教经典。 2.宗教生活中的应用。在许多清真寺的阿拉伯 文、波斯文石刻中,夹杂有大量的小儿锦。清代以来编印的宗教读物中,小儿锦更是屡见 不鲜。西安有一部《克塔尼》,是清顺治年间一位阿訇撰写的,完全是小儿锦。1935年8月 在上海出版的《清真教条切实问题》,上面印汉文,下面是按字对照的小儿锦。1954年临 夏印行一本《信仰问答》,上面印阿拉伯文,下面附有整段的小儿锦译文,编译者是东乡 井口寺四师傅。在青海及甘肃临夏地区曾广为流传的《回语读本》,下面为讲解信仰和礼 拜知识的汉文,上面为对应的小儿锦译文。在新疆地区回族阿訇中间,有整本用小儿锦 书写的《素尔夫》。 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小儿锦也被广泛用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他们学习汉 文、记事、通信的工具。白寿彝教授主编的《回民起义》第三册,收有一帧说明文字为小 儿锦的照片和一篇用小儿锦撰写的《纪事》。《秦难见闻记》中收有同治元年(1862)由西安 城内递送到回民义军前哨阵地的小儿锦信件。西安50年代编印的《中阿双解谐韵字典》, 是一部以汉语词汇为主、附有阿拉伯文原词并注上小儿锦汉语拼音的字典。1955年8月, 西安刘宗云阿訇参加陕甘回族赴东北参观团期间,用小儿锦写下一个多月的参观日记, 成为记述新中国风貌的一部小儿锦作品。根据拼写语词的不同,可将小儿锦分为两类:一 类是经堂式小儿锦,另一类是现代式小儿锦。经堂式小儿锦,夹杂有大量的阿拉伯语词、 波斯语词、经堂语词和书写者个人生编硬造的语词,带有浓厚的经堂文风。现代式小儿 锦,是经过一番改革的小儿锦,拼法比较简单,凡粗通阿拉伯字母拼音者拼读起来都不 大困难。 小儿锦是目前人们所知最早的汉语拼音文字之一,它是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相互 交融的又一产物,它曾经在历史上被回族所广泛使用,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应该写入 到中国伊斯兰教史和中阿文化交流史中去。 又回族汉语和汉族汉语有何分别呢? http://www.angelfire.com/pop2/pkv/hui.html 什麽是回族汉语?有位山东回民提供了以下例句做参考:「我去打郭西儿,遇上一个叫赛瓦 布的,那孩子很教门,长得可有发依代啦!」 「打郭西儿」即「买肉」,「叫赛瓦布的」即「求赏赐的」,「很教门」即「很虔诚」,「发依代」即「出息」。 所以,如果把句子译成一般普通话,那就:「我去买肉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那孩子很虔诚, 长得又很有出息的样子!」 回族汉语有少数词汇已经为正规汉族汉语所吸收,如「真主」、「伊斯兰」、「安拉」【「安」音「阿」】 、「穆斯林」、「阿訇」等等。除此之外,回族汉语还包括一批更陌生的词汇,按语源可以分为三类 :1)阿拉伯语来源的借音词,如「赛瓦布」〔赏赐〕、「利不利斯」〔魔鬼〕、「顿亚」〔今世、阳间〕;2) 波斯语来源的借音词,如「多斯提」〔朋友、教胞〕、「胡达」〔真主〕、「郭西儿」〔肉〕(羊、牛);3)特 有的汉语用法,如「知感」〔感激真主〕、「发送」〔送殡〕、「无常了」〔死了〕、「教门」〔虔诚〕、「黑滚 滚」〔猪〕等等。回族汉语中特有的词汇 -- 无论是宗教性或世俗性 -- 又泛称「经堂语」。 回族汉语可以写成汉字,也可以写成「小儿锦」,两者也可以夹用。回族中曾流行使用阿拉伯字 母拼音化汉语,原名「消经」,又名「小经」,俗称「小儿锦」(即「小经」的变音)。今天仍有少数人 使用这种与众不同的“汉语拼音”。 在宁夏阿訇马振武先生的这一本译著里面,凡是对方言学、文字学、拼音学等方面有兴趣的教 外朋友也必将发现无穷的研究价值。 --- Posted via news://freenews.netfront.net Complaints to news@netfront.net |
阅读文章: 第 753/278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