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edicine ◎ 医疗保健 板主: dave5 |
阅读文章: 第 3720/427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gogostbin@kkcity.com.tw (GOGO圣兵), 看板: medicine 标 题: 【转贴】中国医药的现代化 发信站: KKCITY (Fri Mar 2 21:30:47 2007) 转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news.ntu!news.au!zoonews.ee.ntu!news 中国医药的现代化 李志刚 一般人论及基督教的传教,每多指建立教堂和教士登台说教而言。西方的历史学 家有说,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於1860年前有称之为「无声传教」(Silent Evangelism,或称「寂静传教」)的年代。因为在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还未 签订以前,除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可以自由传教之外,基督教士根据 1844年中美 签订的《望厦条约》,只准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中国对外通 商的港口,开办医院和兴建教堂传教;严禁到内地各省的城市乡镇去传教,违者 将被驱赶或拘拿交官办理。所以在整个中华大地仍处禁教的时候,由马礼逊牧师 (Rev. Robert Morrison)1807年来华以至1860年,都被称为「无声传教」的年代。 西方历史学家所说的「无声传教」,是以其时西教士采用出版的《圣经》、宗教 书籍、传道小册等所作的文字传教事业而言。而且当时确是收到文字传教的效 果,即如洪秀全因为收到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不单改变了他的一生,并且 兴起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晚清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和思想家王韬,亦因参加《委 办本圣经》翻译的工作,於1854年受洗归信耶稣,自此为教会和社会做了不少的 工作。 若说文字出版早在1860年进入中国传教,则医药传教比它更早。在1842年未发生 中英鸦片战争和还没有签订《南京条约》以先,医药传教经已存在,并获得政府 官方的认可。谈及医药传教,马礼逊牧师是位倡导者;而基督教第一位来华医药 教士是伯驾牧师(Rev. Peter Par kerM.D.),他於1835年在广州创办的博济医院, 成为中国第一所医院。若谈及伯驾医生对西医西药和医学教育的传播,最大的贡 献莫过於他和郭雷枢医生(Dr. Thomas Richardson Colledge),以及当年在广州 行医的外国医生,於1838年2月21日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医药传道会」(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这是世上第一个医药传道会的组织。从「中国医 药传道会」的名称看来,便知道满清政府官员对这组织的认受性。因为在名称上, 他们不是用「为中国」(for China)或是「为华人」(for Chinese,可说为中国 人),而是称「在中国」(in China),说明这个医药传教组织是在中国境内成 立的;且已有博济医院行医传教的工作。据统计,每年求诊病人超过12000人, 留医病人有700多位; 1884年,病人增至15405人,留院则有975人。《中华丛报》 (The Chinese Repository)记载,钦差大臣林则徐1839年到广州办理禁烟工作的 时候,因患有疝气病,委托人求诊於伯驾医生,其後果得痊愈。而当年医愈的富 商和官员不少,其中多有捐款支持医院的工作。1840年中英战争时,伯驾一度返 回祖国,在各城镇和大学广泛宣传,鼓励年青医生投入中国医药传教服务。在返 回中国的路途上,他於1841年6月16日特地到英国和法国宣传。此次行程,伯驾 医生是得著不少医生的响应,并且获得各教会和慈善团体的赞助,使医药传教事 业有稳固的发展基础。 在「中国医药传道会」成立後,英国和美国便陆续差派医药教士到中国,其中都 是杏林高手,他们分别到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北京、天津、汉口、汉中府、 满州和台湾各地作医药传教,从事医药教育,为中国医药现代化作出贡献。 香港版号角 http://www.cchc.org/hm/hk/2006/10/html/t04.htm -- ┌—————◆KKCITY◆—————┐ ■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 │ bbs.kkcity.com.tw │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20.143.163.33 》——┘ ■■■http://www.kkbox.com.tw■■■ -- |
阅读文章: 第 3720/427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