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213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YHHuang.bbs@bbs.cs.ntust.edu.tw (昂首阔步看蓝天), 看板: religion 标 题: [佛教] 《佛教科学论》第五章 科学家与佛陀智慧的比较 第四节 微尘数佛刹□发信站: 台科大资管银河之旅 BBS (Fri Aug 10 11:01:26 2007) 转信站: Lion!news.nsysu!ctu-gate!news.nctu!news.ntust!NTUST_MI Origin: bbs.cs.ntust.edu.tw 第五章 科学家与佛陀智慧的比较 第四节 微尘数佛刹世界与宇宙 索达吉堪布 须弥山、日、月及四大部洲即为一个小世界,至於更大的是千个小世界构成一个小千 世界,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称之为三千 大千世界。如是一个佛所化度的国土□围最小者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或二个、三个,乃至 以恒河沙数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土,这样各各国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或圆或方,或 侧或仰……,种种形量无有一定,一一国土各有一佛为现在教主,比如我们所在的世界称 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为此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娑婆世界周围又有微尘数这样的世界存 在,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又是这微尘数世界中的一个……。佛陀在《华严经》中还指 出,在我们这个无边的世界中有世界名为"普照十方世界种",上持二十重华藏世界,即有 二十层结构,其中第十三层共包括十三个佛刹微尘数的世界在内,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以 及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皆是这第十三层之中的一尘而已。如是在"普照十方世界种"周 围还有"无垢世界种 "、"因陀种"、"法界种"、"广大种"、"善建种"、"恒出种"等等无边 无际的世界种,一一种上,各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次第安立,这麽许多的世界,佛陀都能叫 出名字来,实在不可思议。 而在科学上,自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接受以後,大约有几百年之久,人们都认为太阳 系是宇宙的中心,後来发现银河系以後,又认为所有的恒星、行星和星云及太阳系中的一 切天体都属於独一无二的银河系,在我们的银河系(也叫本银河系)以外就再没有别的东西 了。直到18世纪,英国有一位天文学家赫歇尔,不仅观测到本银河系的形状,还发现星云 的存在,因此他预言在本银河系外可能还有别的银河系。1900年,英国天文学家伊斯敦指 出,银河系是一个洄旋不已的星云系统,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位於其中一隅。1918年,美国 天文学家哈勃使用精密的望远镜深入研究遥远的天体,他证实了赫歇尔所看到的星云的确 是遥远的外银河系,实际上每一个河外星云,就是一条银河系,目前已证实有近10亿个外 银河系存在,这些星云有的像漩涡,有的像棒槌,有的呈现不规则形状,每条银河系都包 含有上亿乃至数亿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尔发现,宇宙在不 停地扩展散开,除了我们最邻近的星云漩系外,一切星云漩系都不停地飞离我们,世人此 时才开始注意到宇宙的辽阔无边。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家阿伦·古斯,发表 "大泡泡学说 ",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是由虚无形成,源於几百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这就是迄今为止科学上最先进的宇宙学观点,似乎已有点相似於佛陀所描述的宇宙是从 " 成、住、坏、空"再到"成、住、坏、空"的不停地流转的变化过程。 总之,佛教度化的众生不是仅限於一个国家或地球上的有情,而是整个三界轮回中沉 溺无边无际的众生。就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所说:"佛教能治无 数无边不可说之微尘世界,尽虚空界,何况此区区之一地球。"《普贤行愿品》中说:"乃 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而现在科学家要 洞察宇宙的奥秘仍有困难,很聪明的人对自己的前世、後一世也是茫无所知。而且,科学 家们倾尽一生心血研究物质,在佛弟子看来,仍是虚度人身,远远没有发挥人生原有的潜 力。佛教经论中对现代科学的理论都早已经有所描述,但佛陀并不想从这里去作更多的发 展和更加详细具体的阐释,即是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枝节问题,并无多大价值的原因。因此 在科学界中,大凡对佛教有所认识的人,都惊叹於佛法理论的高深缜密,以及立足点的不 同凡响。现在有些佛学理论已渐渐深入人心,有些深邃的理论正在被人们理解、接受。可 以想见,在看到了佛法本身所焕发出的巨大魅力後,将会有更多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到学习 佛法的潮流中。在学习了精深的佛学理论後,科学家们更可以高瞻远瞩,对具体的研究工 作产生切实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而不涉足佛法,将会对他们研究工作失去极好的帮助与促 进的机会。所以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伟大的思想家、三民主义的开创者孙中山先生也 认为:"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这对其馀的人们也 应有极大的启发,即尊重实践,尊重真理,抛弃偏见,来重新认识佛教。 http://www.fosss.org/jcxs/fjkxl.htm -- ※ Origin: 台科大资管银河之旅 BBS <bbs.cs.ntust.edu.tw> ◆ Author:YHHuang AT 218-168-205-219.dynamic.hinet.net |
阅读文章: 第 2135/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