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连线宗教版 板主: fox |
阅读文章: 第 4618/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发信人: chanz.bbs@bbs.cs.nthu.edu.tw (晨星) 看板: religion 标 题: [讨论] 王弼的《易》学与《老》学.2 发信站: 枫桥驿站 (2012/05/09 Wed 04:46:58) 张成秋 由「无」,发展出「清净无为」,这就是「无为政治」的最高陈义。我们知 道,汉朝是实行黄帝老子的「无为政治」的。但是真正建立「无为政治」的理论 基础的,乃是晋朝的王弼。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注:「顺自然也」。 「而无不为。」注:「万物无不由之以始以成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是说,无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它能形成万 物,还有什麽是它做不成的?所以君主只要守著自然,万物将自然受到感化,不 需要费力,就可以天下大治。 无为是彻底根本之图,掌握无为,ㄧ切问题可以消弥於无形。〈老子微旨例 略〉申之曰: 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於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於欲也。谋之於 未兆,为之於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 欲;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世用,未若寡私欲 以息华竞。 意思就是说,根本不要人民有知识、智慧、欲望,及作为之心。任何正面的 作为,都会引起人民更多的骚动。那是天下大乱的原因。 有为之政,就是凡事都查得清清楚楚,这样真正好吗?未尽然也。《老子》 四十九章云: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注:各用聪明。) 後面还有很长的注,就不引证了。王弼阐释其主要意义,是说如果君王治国 ,不用智慧,而糊里糊涂,大智若愚,百姓反而会发挥他们的聪明,自然把分内 事做好,则天下大治。反之,如果君王卖弄自己的小智慧,想保住自己的富贵, 则天下人谁不想学样,也用自己的小聪明,博取富贵。君王用ㄧ个人的小聪明, 抵挡千万人的小聪明,怎是对手?则天下之败亡,也是意料中事。 四、王弼如何注《易》 基本上,王弼以前的汉代《易》学,是象数《易》,也就是重视阴阳谶纬相 命风水的《易》学,在他以为这都是迷信色彩很重的东西,所以他强调《易》的 哲理,而这哲理是偏重道家思想的阐释的。 王弼注《易》,有大原则与小原则。唐四门助教邢铸说: 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 此处之「大」,大约是指「卦」言;「小」,大约是指每ㄧ个「爻」言。如 此纲举目张,不至错乱。 另外,他能掌握情与理。理是刚性的,情是柔性的。情理相济,变化乃能圆 融。钱穆说: 《周易略例》首明彖,即专言理;次明爻通变,即专言情。ㄧ切人事,情 理二字足以尽之。此弼注之大旨。(王弼郭向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137 页) 在他的观念中,「理」也就是「道」,在宇宙中是独ㄧ的。但这独ㄧ的「理 」,却能支配、管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正如同一个国家,只需要ㄧ位元首,无 论多麽复杂的国家机器,都能够治理得很好。如果元首、领袖多了,非但无益反 而会增加纷扰。那就违背《易经》的简单之理了。所以他说: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 者也。故众之得以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以咸运者,原必无二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以得咸存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 其理,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略例、明彖篇) 这里固然是说宇宙自然的原理,其实也是很好的领导、统驭、经营、管理之 学。 至於对《易经》的理解,也要从大处入手。其〈明彖篇〉说: 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斯为盛矣。 所以,他的基本原则是,ㄧ、以卦名而见卦义。二、以主爻(三爻之中爻) 而见卦义。三、以而二体(上下两卦)而见卦义。另外还有时位的问题,时就是 哪一卦,位就是那一爻的位置,从最低的初、到最高的上,总共六位。还有爻的 属性,是阴爻还是阳爻,都与那吉凶悔吝有关系的。那不只是表面现象,其中还 有ㄧ个理,把理说得清清楚楚,就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台大林丽真教授《王 弼及其易学》,内有许多资料和证据,就不抄录了。民国 66 年 2 月,国立台湾 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之47) 未完、待续 -- □ □ □□□ □□□ □ □□□ 清大资工 □ □□□□ □□□ □□□ □ □□□ chanz 从 180.177.110.97 □ □□□□ □ □ □ □□□ □□□ 【枫桥驿站】 telnet://imaple.tw |
阅读文章: 第 4618/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