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10104/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罗云 标题: 暮鼓晨钟有比邻 云荒日冷无飞鸟 时间: Thu Nov 16 16:27:29 2017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 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於一乘。这 一直到民国 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 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 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 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 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六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 ,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为序。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序文已经全部完毕,之後将会进入成佛之道本文,主要会依循厚观法师的讲义来进行 。参考厚观法师在讲义出版的绪言,如下: 佛法深广,因适应不同的根性而开展出多样的法门,但对初学者来说,要统摄贯通完 整的佛法,又能明了浅深的修行次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顺导师有感於此, 因而依据太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综合经论之要旨 ,撰写成《成佛之道》这本钜作。 《成佛之道》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广摄一切佛法而指出菩萨道之修 学纲要,详述众生根性不同,发心、修行、证果也有所差异。下品人发增上生心,修 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而得人天福乐;中品人发出离心,修四谛、缘起等解脱法 而证得声闻四果、辟支佛果;上品人发菩提心,配合大悲心、性空慧,修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并度化众生而证得无上佛果。 《成佛之道》虽然参考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架构,但《 菩提道次第广论》对於声闻与菩萨的修行阶位皆略而不提;而《成佛之 道》则在这 方面作了详尽的解说,加上《成佛之道》的文字叙述也较浅白些,适合现代人阅读, 透过此书,不仅能清楚明了修学的次第,又能扼要掌握完整的佛法,因而许多佛学院 或佛学班都编入必读教科书而广为教授、研讨这门课程。 笔者於福严佛学院任教期间,为了教学的方便,编辑了讲义作为补充教材,除了扼要 摘录《成佛之道》之要义之外,并补充了许多经论的出处,例如第二章〈闻法趣入〉 中提到「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的论题,有人说导师误解了经文的原义,认为经 中所说的「善知识」应该是指释尊,只有释尊才有资格称为「满梵行」。其实,如果 检阅相关佛典,会发现各经律所说不尽相同,若以「谁是善知识」来说,就有以下三 种不同的看法:(一)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二)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三 )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而释尊也度众生脱离生死,所以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 又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提到「二乘人也会发菩提心而入大乘道」,有关「二乘人 能否回小向大」的问题,经论间也有许多异说。类似这些问题,笔者列出经律论相关 出处,方便大家□清问题或进一步深入探究。 另外,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有些地方谈的比较简要,有时不容易了解其深 义, 举例来说,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谈到「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 是不 会失去的;如《法华经》系珠喻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因为是依发心而熏习成 的——法界等流的闻熏习。」为何系珠喻不能解说为本有佛性,印顺导师在 《初期 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83~p.1184有非常详细而精彩的解说。 诸如此类,笔者也补充了不少导师其他相关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读者若干助益。 讲 义中均附有《成佛之道》(增注本)之页数,方便大家对照原文。 编辑讲义 时,虽尽量顾虑到《成佛之道》之整体架构,但因补充的经论或导师其他 著作之内 容较长,较难兼顾前後的关连,读者若能再配合昭慧法师及性广法师编辑 且经印顺 导师修订的《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来研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2005年9月印顺文教基金会成立「推广教育中心」,且於2006年3月架设网站 并举办 《成佛之道》网路读书会小组长训练班,参加的多是学佛多年、对佛法已有基础的学 员,该班也是以此《成佛之道讲义》作为补充教材,同时搭配福严佛学院授课的 MP3为辅,经过一年多的热烈讨论,成效非常良好。 日前,推广教育中心主任吕胜强老师表示,此讲义对於读者深入体解印顺导师《成佛 之道》之要义颇有助益,因而建议希望将本书纳入「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丛书」 ,并编为首册(其馀依次序,将再发行《印顺导师著作导读篇》、《印顺导师著作正 闻篇》及《印顺导师著作闻思篇》等)。 笔者有感於求法者之殷切,也就随喜印刷流通,然而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 读者不吝指正! 2007年2月25日,於慧日讲堂。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31.0-8/s720x720/23509337_2010496792564358_4958046225939014347_o.jpg?oh=07a4d43619032325e85cff291f0a6daf&oe=5AA8CC24 LinkTitle: 暮鼓晨钟有比邻 云荒日冷无飞鸟 LinkDescription: 从前在香港时,就想依据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综合在法藏中的管窥一斑,写一部简要的『成佛之道』,综贯一切佛法,而归於一乘。这 一直到民国四十三年,在台湾善导寺的共修会中,才由浅而深,编几句偈颂,一面编,一面讲。但为了事缘,特别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简略。 四十六年秋,把过去编的偈颂,修正补写,为女众佛学院讲说。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删补,开始为自己所编的偈颂,写下简单的解说。去年底,在善光寺度旧历年,这才全部脱稿。算起来,已经过六个年头了!这部二十万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说本书的意趣——综贯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为序。 成佛之道 自序 释印顺 ********************** 序文已经全部完毕,之後将会进入成佛之道本文,主要会依循厚观法师的讲义来进行。参考厚观法师在讲义出版的绪言,如下: 佛法深广,因适应不同的根性而开展出多样的法门,但对初学者来说,要统摄贯通完整的佛法,又能明了浅深的修行次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顺导师有感於此,因而依据太虚大师的开示,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综合经论之要旨,撰写成《成佛之道》这本钜作。 《成佛之道》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广摄一切佛法而指出菩萨道之修学纲要,详述众生根性不同,发心、修行、证果也有所差异。下品人发增上生心,修布施、持戒、禅定等三福行而得人天福乐;中品人发出离心,修四谛、缘起等解脱法而证得声闻四果、辟支佛果;上品人发菩提心,配合大悲心、性空慧,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并度化众生而证得无上佛果。 《成佛之道》虽然参考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架构,但《菩提道次第广论》对於声闻与菩萨的修行阶位皆略而不提;而《成佛之 道》则在这方面作了详尽的解说,加上《成佛之道》的文字叙述也较浅白些,适合现代人阅读,透过此书,不仅能清楚明了修学的次第,又能扼要掌握完整的佛法,因而许多佛学院或佛学班都编入必读教科书而广为教授、研讨这门课程。 笔者於福严佛学院任教期间,为了教学的方便,编辑了讲义作为补充教材,除了扼要摘录《成佛之道》之要义之外,并补充了许多经论的出处,例如第二章〈闻法趣入〉中提到「善知识是满梵行或半梵行」的论题,有人说导师误解了经文的原义,认为经中所说的「善知识」应该是指释尊,只有释尊才有资格称为「满梵行」。其实,如果检阅相关佛典,会发现各经律所说不尽相同,若以「谁是善知识」来说,就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一)释尊本身就是善知识,(二)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三)释尊因善知识而脱离生死,而释尊也度众生脱离生死,所以释尊本身也是善知识。 又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提到「二乘人也会发菩提心而入大乘道」,有关「二乘人能否回小向大」的问题,经论间也有许多异说。类似这些问题,笔者列出经律论相关出处,方便大家□清问题或进一步深入探究。 另外,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有些地方谈的比较简要,有时不容易了解其深 义,举例来说,第五章〈大乘不共法〉中谈到「菩提心一发起,永为成佛的因缘, 是不会失去的;如《法华经》系珠喻所说。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因为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法界等流的闻熏习。」为何系珠喻不能解说为本有佛性,印顺导师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83~p.1184有非常详细而精彩的解说。 诸如此类,笔者也补充了不少导师其他相关的著作,希望能提供读者若干助益。 讲义中均附有《成佛之道》(增注本)之页数,方便大家对照原文。 编辑讲义 时,虽尽量顾虑到《成佛之道》之整体架构,但因补充的经论或导师其他著作之内 容较长,较难兼顾前後的关连,读者若能再配合昭慧法师及性广法师编辑且经印顺 导师修订的《成佛之道偈颂科判表》来研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2005年9月印顺文教基金会成立「推广教育中心」,且於2006年3月架设网站 并举办《成佛之道》网路读书会小组长训练班,参加的多是学佛多年、对佛法已有基础的学员,该班也是以此《成佛之道讲义》作为补充教材,同时搭配福严佛学院授课的MP3为辅,经过一年多的热烈讨论,成效非常良好。 日前,推广教育中心主任吕胜强老师表示,此讲义对於读者深入体解印顺导师《成佛之道》之要义颇有助益,因而建议希望将本书纳入「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丛书」,并编为首册(其馀依次序,将再发行《印顺导师著作导读篇》、《印顺导师著作正闻篇》及《印顺导师著作闻思篇》等)。 笔者有感於求法者之殷切,也就随喜印刷流通,然而疏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2007年2月25日,於慧日讲堂。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A%BA%E9%96%93%E4%BD%9B%E6%95%99/%E6%9A%AE%E9%BC%93%E6%99%A8%E9%90%98%E6%9C%89%E6%AF%94%E9%84%B0-%E9%9B%B2%E8%8D%92%E6%97%A5%E5%86%B7%E7%84%A1%E9%A3%9B%E9%B3%A5/2010496299231074/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0104/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