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10105/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罗云 标题: 故当万物恒有常者 时间: Thu Nov 16 16:27:14 2017 这部经讲的是「无常」和「无我」,无常,有生就有死,而身体和意识都不能代表我 ,当身体和意识同时存在的时候才有了「我」的观念出现。 佛陀解说得很详细,但是不太容易理解: 当意识离散的时候,身体虽然骸骨都还在,但已经不具备「我」,如果有骸骨就表示 有我随同根一同存在,那骸骨不应该会消灭;若我的意识(根)消灭的时候就表示我 灭,那骸骨应该也会消失。但骸骨还持续存在了一段时间,所以知道骸骨当中「没有 我」,「我」也不存在骸骨当中。「我」死了之後,骸骨还在啊!所以骸骨不能代表 我。 而且「我」也不是会持续转移的,如果「我」会转移,那孩子一出生时候应该已经都 是白发。有人会说「那有些出生的孩子有白发,也就证明『我有一个灵魂』会持续转 移的」,佛陀说,「不是那麽回事,就像你去榨油的时候,偶尔也会出现油渣。有些 孩子刚出生就有白发,只是在胎内生长的过程,有些变异的关系。」 所以佛陀用这两个比喻来强调「无我」的观念,第一、「我」只是根尘会合之後,生 「识」才有的。第二、人一旦受到业力牵引死亡,识也就离散消灭;或是识遇到无常 离散消灭,这个人也会死亡。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我识」可以转生,而是另外的业 力因缘会合之後,从当中又生出一个新的「胎识」,这个胎识随著时间演进,慢慢才 有了「我想」的念头出现,这就是「苦集」。所以人命不自由,一切苦缘从业生。 所谓的「识降母胎」,不是从外面来的,如果可以从外面飞来一个识,那就可以用咒 术等等方法禁制不让它发生。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防止这件事情,所以知道识降母胎 ,其实是母胎中业力因缘所引动,母胎中的根尘会合生长之後,在瞬间所生出来的。 而这个意识也不是保障常有,一当识灭与身体分离,这个胎就结束生长而坏散死亡; 但如果身体这个「名色」和「识」相持(中观论:由识而名色增长,由名色而识得存 ,二者相依相存,如二束芦,相依相持。)就可以慢慢长成而出生,长大、成人。 ********************** 这段经文当中说到的「百二十」是指一□刹那,是印度用来描述即短时间的计量:时 极短者,谓刹那(0.01333秒)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刹那(1.6秒),六十□刹那为 一腊缚(相当於1.6分钟),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相当为48分钟),五牟呼栗多 为一时(相当於现在的四小时),六时(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 、初夜、中夜、後夜,以上为夜三时)合成一日一夜。 世尊在这篇经文当中所教育的「有为法」有三种:有为法分成色法、心法、不相应行 法。因为这三有为法,所以才有「我」,说明如下: 色法(色蕴)、心法(包括受、想、行蕴当中的相应行、识)和不相应行(行蕴当中 的不相应行)。 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包括所有的有为法,而有为法中除色、受、想、识四蕴以 外的,都是行蕴所摄,行蕴有相应行与不相应行。识是心王,心所有 51 种, 除受 心所、想心所以外的心所都在行的□围之中,称为「相应行」,因为它们与心王相应 。 其他不与心王相应的就是「不相应行」所摄。 色法(11):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心法包括心王(8)和心所(51)种: 1. 心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2. 和心王相对应的,就是由心王当中所衍生出来的心所(51),包括: 遍行(5):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 善 (11):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6):贪、嗔、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 小随烦恼(10):忿、恨、覆、诳、谄、骄、害、嫉、悭、恼 中随烦恼(2):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8):昏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4):悔、眠、寻、伺 心不相应行(24):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 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传、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 合性、不和合性。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23434932_1934007253586783_8982772653136091946_n.png?oh=a6ab794c6757cf5db403802c5d6b59cf&oe=5A968DCE LinkDescription: 如佛世尊敷演言教有三有为,有为之相兴衰变易。 问曰:「故当万物恒有常者,死□骸骨不久存乎?百二十时谓之一日一夜,若当形骸久存世者,一人形体遍满世界。」答曰:「以其众生与根共生、与根共灭,以是之故骸不久存。设当众生与根共灭与根共生者,骸骨便当久存於世。复次与识共生与识共灭,是时形骸不久在世,若当众生与识共灭与识共生,尔时形骸久存於世。」 问曰:「若当老耄久存世者,人初出胎头发恒不白乎?」答曰:「所谓头发?然白者非衰老义。」 「此义云何乎?」答曰:「依彼受形分时,便有衰色之变,有白发生犹酒酥麻油必有浊滓,受形分时亦复如是,便有衰色白发生焉。」 是故说曰若如初夜。识降母胎者,犹如男识女识降在母胎,据在一时之内,或生或灭,经百千变起灭不息犹如轮转,不可称计,唯有天眼乃得见耳。 时识过去及还来者,亦非神咒技术能制,去自永逝来亦无迹,识处母胎生灭不停亦复如是,犹河东流终不西顾,胎识去过终不还反,唯有天眼,见胎识还见胎识去。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SunRiseSutra/photos/a.1931944297126412.1073741828.1931937510460424/1934007253586783/?type=3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0105/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