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10110/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罗云 标题: 稽首归依正等觉 能度无边大苦海 时间: Tue Nov 21 04:36:30 2017 甲一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 见到草束浮沤,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 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只经过,抛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 刻抓住,尽力攀登船只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 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成佛之道 第一章 印顺导师编著 ************************* 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从前出家一定要证果,最低限度也是证须陀 洹果,证斯陀含、阿罗汉、菩萨果位的人,不计其数。所以,没有善根、福德、因缘 ,就不能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这些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 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这一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 种善因,怎麽能出家? 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 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 「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後遇到释迦牟尼佛 ,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後来他证阿罗汉果。 在佛住世的时候,佛有一个堂弟叫提婆达多,他专门和佛来作对。提婆达多一生尽造 罪,尽和佛来作对,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业恶贯满盈的时候,他生陷地狱。怎麽叫 生陷地狱呢?就是这个肉身,活著就下地狱去。 那麽在将要下地狱时候,已经要到地狱门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却念不出来了! 只念「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说念不出来。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人也 是很可怜的,但是不要轻看他!等到他在地狱的罪受满後,出了地狱再修行,那时还 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无;就因为他当初念「南无」这两个字,所以成辟支 佛的时候,也叫南无。 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麽容易,以为随便可以念佛;现在是没有业障来把你障住,若障住 的时候,就算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人的生命过程,佛经中形容为生死苦海,或比喻成漫漫长夜,恶梦连床。 生死之中虽也有欢笑,但苦难的时候居多。不论有钱没钱,不论有势无势,一样有苦 有难,却还不知道苦难是来自各人的内心,这是愚痴。是指不知道出难生死的□围, 也想不到要改变内心的方向,於是无可奈何地继续不断地受苦受难下去。 其实,有很多很好的路可以免於生死的苦难,关键在於能不能知道正知正见正行的人 生方向;有没有明了因果因缘的人生原理;是不是有了智慧慈悲的人生修养。 知道因果的人一定不逃避现实;知道因缘的人一定会用努力来促成现实的转机;有慈 悲的人一定会以心平气和的关怀心包容他人,尊重他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照顾自己 ,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随著魔鬼的音符起舞。 这样的人,便是知道正法,便不致将人生的过程,视为失眠状态的长夜漫漫,不会对 於人生的经历,当作疲倦的长途跋涉,也不会永远沉缅於生死的苦海。他应该是不会 疲倦,而是乐观积极健康愉快的人了。 要能够转苦为乐,第一件事情就是培养正见;而在这个世间上,第一个觉悟解脱苦的 正见的,就是佛陀,所以才又称为佛教。既然想要离苦得乐,唯有学佛;要学佛,就 要以佛为师,希望佛陀为我们度脱苦,加护我们,所以称为「皈依佛」。 学佛想要有所成就,首先就要有恳切要离苦的念头。在出曜经当中有几个故事;有人 观潮溺水,被水淹没,侥幸获救之後,决定出家;有人被王家追杀,躲到精舍当中出 家;有人犯盗贼,要被处死之前,趁隙逃走,躲去僧团出家等等。但是佛陀接纳他们 出家之後,这些人就懈怠了,没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所以出家之後反而不修行。 於是佛陀用他们当时所遭遇的害命的危机,提醒他们无常无所不在。终於唤醒他们的 求救离生死苦边的危机意识,精勤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当年太子菩萨出外游观园林,出城时,看见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恼,由於心中有所感 触,希望能够寻找出一种解脱人类痛苦,才终於放下荣华富贵,潜心修行,终於觉悟 解脱正法而成佛。 所以归纳起来,要成就「成佛之道」,从发心第一念起,就要有拼命皈依於佛道,求 哀救护的危机感,才能够有所成就。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31.0-8/s720x720/23674840_2013744798906224_1784169154832385337_o.jpg?oh=7b7c7f0cef974e66233fff9c9059b0f3&oe=5A8D2898 LinkTitle: 稽首归依正等觉 能度无边大苦海 LinkDescription: 甲一 乙一: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归依,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在这生死边缘,见到草束浮沤,也会伸手攀援;听到风响鸟鸣,也会大声呼救。求救护的心情,恳切万分,可说惟有此求生的念头。那时,如有船只经过,抛下绳索或救生圈来,还不立刻抓住,尽力攀登船只吗?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成佛之道 第一章 印顺导师编著 ************************* 世尊在世时,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从前出家一定要证果,最低限度也是证须陀洹果,证斯陀含、阿罗汉、菩萨果位的人,不计其数。所以,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就不能出家。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让这些大阿罗汉、菩萨弟子观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罗汉有神通,能知五百世,这一观察,老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没有种善因,怎麽能出家? 可是世尊同意他出家,并告诉弟子们,这位老人在无量劫之前,曾经是个樵夫,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在惊恐害怕之下,爬到一棵大树上,随口叫了一声「南无佛」!就凭无量劫前这一声「南无佛」所种的因,在无量劫後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他剃度出家,後来他证阿罗汉果。 在佛住世的时候,佛有一个堂弟叫提婆达多,他专门和佛来作对。提婆达多一生尽造罪,尽和佛来作对,造了很多的罪;等到罪业恶贯满盈的时候,他生陷地狱。怎麽叫生陷地狱呢?就是这个肉身,活著就下地狱去。 那麽在将要下地狱时候,已经要到地狱门的地方了,他想念佛,可是却念不出来了!只念「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说念不出来。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人也是很可怜的,但是不要轻看他!等到他在地狱的罪受满後,出了地狱再修行,那时还可以成辟支佛,他的名字就叫南无;就因为他当初念「南无」这两个字,所以成辟支佛的时候,也叫南无。 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麽容易,以为随便可以念佛;现在是没有业障来把你障住,若障住的时候,就算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人的生命过程,佛经中形容为生死苦海,或比喻成漫漫长夜,恶梦连床。 生死之中虽也有欢笑,但苦难的时候居多。不论有钱没钱,不论有势无势,一样有苦有难,却还不知道苦难是来自各人的内心,这是愚痴。是指不知道出难生死的□围,也想不到要改变内心的方向,於是无可奈何地继续不断地受苦受难下去。 其实,有很多很好的路可以免於生死的苦难,关键在於能不能知道正知正见正行的人生方向;有没有明了因果因缘的人生原理;是不是有了智慧慈悲的人生修养。 知道因果的人一定不逃避现实;知道因缘的人一定会用努力来促成现实的转机;有慈悲的人一定会以心平气和的关怀心包容他人,尊重他人。有智慧的人一定会照顾自己,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随著魔鬼的音符起舞。 这样的人,便是知道正法,便不致将人生的过程,视为失眠状态的长夜漫漫,不会对於人生的经历,当作疲倦的长途跋涉,也不会永远沉缅於生死的苦海。他应该是不会疲倦,而是乐观积极健康愉快的人了。 要能够转苦为乐,第一件事情就是培养正见;而在这个世间上,第一个觉悟解脱苦的正见的,就是佛陀,所以才又称为佛教。既然想要离苦得乐,唯有学佛;要学佛,就要以佛为师,希望佛陀为我们度脱苦,加护我们,所以称为「皈依佛」。 学佛想要有所成就,首先就要有恳切要离苦的念头。在出曜经当中有几个故事;有人观潮溺水,被水淹没,侥幸获救之後,决定出家;有人被王家追杀,躲到精舍当中出家;有人犯盗贼,要被处死之前,趁隙逃走,躲去僧团出家等等。但是佛陀接纳他们出家之後,这些人就懈怠了,没有了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所以出家之後反而不修行。於是佛陀用他们当时所遭遇的害命的危机,提醒他们无常无所不在。终於唤醒他们的求救离生死苦边的危机意识,精勤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当年太子菩萨出外游观园林,出城时,看见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苦恼,由於心中有所感触,希望能够寻找出一种解脱人类痛苦,才终於放下荣华富贵,潜心修行,终於觉悟解脱正法而成佛。 所以归纳起来,要成就「成佛之道」,从发心第一念起,就要有拼命皈依於佛道,求哀救护的危机感,才能够有所成就。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4%BA%BA%E9%96%93%E4%BD%9B%E6%95%99/%E7%A8%BD%E9%A6%96%E6%AD%B8%E4%BE%9D%E6%AD%A3%E7%AD%89%E8%A6%BA-%E8%83%BD%E5%BA%A6%E7%84%A1%E9%82%8A%E5%A4%A7%E8%8B%A6%E6%B5%B7/2013744745572896/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0110/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