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阅读文章: 第 10143/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作者: 罗云 标题: 你这邪恶的天魔波旬 时间: Wed Dec 20 09:53:07 2017 佛世时,比丘们身披袈裟,手持著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 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对僧人而言,“乞食”蕴涵著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是降伏骄慢,不贪美味,毫无选择,专心修道;另一方面则是藉著乞食因 缘与居士接触,给予布施种福田、说法的机会。所以,乞食是僧人的正命,垦土掘地 、种植蔬果以致伤害生命,这是原始佛教所不许的。 「乞食的钵称为应量器;当时的出家人日中一食,因为只用一餐,吸收的量必须要足 够,所以他们的钵容量很大。」 「托钵有多种意义。随缘拜访、不分贫富,让所有人都有布施的机会。若是一开始就 遇到富有人家,给予的食物量即足够今天所食,就不再往下托钵,这就是『知量』。 若是每户供应的量不多,就要逐户乞食;但假如已向七户托钵,食物量仍不够,那就 不能再继续了;若是所乞的七家人都没有人肯给予,也要心存欢喜,知道这是因为自 己没有与他们结好缘。」 当然之後佛陀也有制戒,乞食到的食物要拿回到精舍,和大众分享之後才算完成。这 样也可以避免戒腊少,或是年幼的沙弥得不到供养影响道业的发展和修证。算是「利 和同均」的方法之一。 出家人托钵的过程是保持佛陀所赞许的圣沉默。为了给施者们的布施带来最好的回报 和真惠,出家人尽量秉持内心高度的正念与醒觉。无论在行走或等待供养时经常保持 眼垂低视,诸根收摄,守护禅修业处,不东张西望,尽可不抬头仰视施者样貌。他们 不会来到诸宅门前语笑寒喧,也不会向施者表达任何谢辞。抱著一颗悲悯的心,出家 人托钵的夙愿也是让施者有机会为自己未来的幸福耕耘,出家人在标志著的是走上门 的福田。然而,出家人恭敬与随喜地接受他人施舍後,内心会默默兼专注地祝福施者 ,或者对施者散发慈心。一些出家人则会或在心里或口头上给予施者短短几句??的巴 利语祝福,祝愿那些深深寐息在他们心田的善种早日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满 家的吉祥果。 佛教初传中土,中国沙门仍然坚守著佛陀的遗教,後来僧人逐渐放弃托钵乞食的方式 ,最早可见的记录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西元405年)道恒的《释驳论》中指出当时 沙门「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可知当时僧人已开始耕种了。 为什麽中国僧人无法再过乞食的生活呢?这与中国的民情及僧团在中国的发展有关。 在中国的文化里,「乞讨」是卑贱的行为,何况在普遍重视劳动的大社会,僧人乞食 ,被视为「不事劳作,不事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尊敬;其次僧团人数 不断增加扩大,寺院又位处偏远,端赖托钵乞食有实质的困难。在此情况下,自南北 朝以降,皇室贵族以赐田与舍田的方式供养僧人,不再直接布施饮食;相对地,僧团 也必须自行组织生产的方式,以便自给自足。 到唐朝时,马祖大师创建丛林,百丈禅师立下清规,正式开启中国僧伽生活新型态, 僧人开始过著「昼而农、夜而禅」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 不食」身体力行的高风亮节,成为後代僧人效法的榜样,在作务中修行也成为僧人奉 行不渝的信念。 佛制僧人日中一食、过午不食,中唐以前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渐渐地,也如同乞食 一般,经过时空的演变、适应而被放弃了。因为中国地理的南北幅员广阔,加上僧人 的自耕自食,劳动量大,僧人终於放弃传统的佛制,寺院正式提供晚餐,称「药石」 ,药石皆吃粥,也称「晚粥」。 而禅堂禅七期间,整日皆有活动,打坐、跑香交替用功,体力耗损甚钜,所以一日用 餐达四、五次,除早粥、午饭外,下午吃午粥(点心粥),晚上八点还吃一餐,也是 吃粥或馒头,称为「放参」。 另外,还有出外求法的行脚僧,在前不著村,後不著著的因缘下,吃饭时间和食物没 有保障,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可以说什麽时候得到食物,就什麽时候吃,不过,当 他们到禅堂挂单时,就必须随众,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中,就针对云水僧这麽规定: 「一近午到,午饭随众;近晚到,晚粥随众;时过始到,补吃;晚到一宿,次日午饭 即行。」 中国僧人既不能严持过午不食戒,须用何种心态用药石呢?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沙 弥律仪要略》提到「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 食、不安意食」,说明了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具足惭愧和慈悲。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0/p180x540/25443320_553128378363751_2544540247473774890_n.png?oh=5ad65ecd647edfc4b5c9f25838322fee&oe=5AC5042A LinkDescription: 有一次,佛陀透过天眼,明白潘卡沙拉村的一群少女证得初果的机缘快要成熟,他就在该村落附近停留下来。有一天,这群少女在河边沐浴完毕後,回到她们的村子,这时候,佛陀进城去化缘,但由於村民受到天魔波旬的影响,并没有任何人供养佛陀。 佛陀在回程的路上遇见天魔波旬,他当下询问佛陀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食物。佛陀明白是天魔波旬影响村民不要供养的,佛陀就说:「你这邪恶的天魔波旬,造作这种恶行是愚蠢的。」 天魔波旬对佛陀的话充耳不闻,他心中想著,如果能诱使佛陀再进城去化缘,再次受到村民的奚落、侮辱,会是很好玩的事。就开口道:「你一定饿了,回村落去吧,你一定会得到供养的。」 这时,这群少女刚好也达到,她们向佛陀敬礼问讯。天魔波旬当著她们的面,讥笑佛陀:「啊!乔达摩,既然你今早没有得到任何供养,一定感受到饥饿的剧痛了吧!」 「天魔波旬啊!我们即使得不到任何食物,也是法喜充满,如同在光音天,只生活在禅定的喜乐中。」佛陀如此回答他。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SutraDhammapada/photos/a.535943363415586.1073741828.535941803415742/553128378363751/?type=3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阅读文章: 第 10143/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