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阅读文章: 第 10155/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Snoopy DC
标题: 完读杂阿含经0001~正观正见解脱行
时间: Tue Dec 26 11:54:07 2017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31.0-8/q81/s720x720/25734104_1496786483961642_4951134030531932736_o.jpg?oh=238e8798a92edb973e2548bba1f247ae&oe=5AC2DE09
LinkTitle: 完读杂阿含经0001~正观正见解脱行
LinkDescription: ??经文语译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我这麽听闻: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应当观察色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到色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就是正确地知见。这样正确地知见色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人,就会对色蕴的生命经验产生厌离转向;对色蕴的生命经验生起厌离转向的人,就能开始修道,在六触入处正确地知见色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从而离断过去对於色蕴的生命经验熏染而成的喜贪烦恼习气;喜贪烦恼习气灭尽了,我说是真正的心灵寂静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同样地,应当观察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这样观察到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就是正确地知见。这样正确地知见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人,就会对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产生厌离转向;对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生起厌离转向的人,就能开始修道,在六触入处正确地知见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从而离断过去对於受、想、行、识蕴的生命经验熏染而成的喜贪烦恼习气;喜贪烦恼习气灭尽了,我说是真正的心灵寂静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诸比丘!这样证得真正的心灵寂静解脱的人,如果他要自证已得解脱的境界,就可以自知作证:我五蕴六入的再生已全部灭尽了,清净的身、口、意行已经建立了,修道该修的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确知不会再有未来的轮回。」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如同观察五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的那样,你们也应当观察五蕴的生命经验是苦、空、非我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感到欢喜悦意,依教奉行!  ??经旨:  本经叙述『正确地观察五蕴的生命经验是无常、苦、空、非我的,这样才是正确地知见』,正确地知见就会厌离,能厌离就能离断喜贪习气,喜贪习气灭尽了就叫做真正的心解脱,心解脱就能究竟解脱生死轮回。  这短短的经文,实际上标出了整个原始佛法修证的六个重要特质或历程次第:  □观察生命经验:想要得正见(见道、见法),就一定要正确地观察自己身心的生命经验。  □正观得正见:藉由正确地观察身心生命经验,才能正确地知见生命如实的本质,而得正见。  □正见而厌离转向:修行一定要先「得正见(见道、见法)」;没有得正见,生命不可能真正对於五取蕴厌离转向,也不可能展开真正的修道历程。  □有正见才有道可修可成:没有依於正见展开修道,不能像截多罗树头那样,真正彻底离断过去熏染而成的喜贪烦恼习气,当然也就不可能解脱成道。  □断於因缘而非断於果:所谓解脱,不是直接去断除或舍弃五蕴的生命经验(果),而是藉由见道与修道,将对於五取蕴薰染而成的喜贪烦恼习气(因缘)灭尽,才能真正断除五取蕴的系缚,从五取蕴超脱出来,证得真正的心灵寂静解脱。  □解脱是自知自证:佛法是自己内心净化的一个历程,自己内心有没有解脱烦恼、有没有到家是自知自证的。  从这些特质与历程来看,说明了佛法的解脱是要依智慧为根本,而智慧必须修习禅观才能开启,所以修行重心是要观察五取蕴的生命经验,正确如实地观察五取蕴是无常、苦、空、非我的而『见道』??,从而真正走在解脱道上。见道後就能依正见而厌离五取蕴,厌离就是不再趣向五取蕴而背向五取蕴,生命开始彻底转向(这是生命的一个重大转变,所以也是自己自知的);进而展开『修道』??,离断喜贪习气;最後灭尽喜贪习气而解脱『成道』??。  简单说,原始佛法的修证历程就是~~ ??□见道:四圣谛初转成就。 ??□修道:四圣谛二转成就。 ??□成道:四圣谛三转成就。  ??读经分享:  1.「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这里包含本经的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当观五蕴:观察对象是五蕴,想要见道就一定要对五蕴生命经验做观察。 第二个重点、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 藉由正确的观察五蕴生命经验,如实的知见它是缘生、无常的本质,这样才是正见。  2.「正见者,则生厌离」:这包含本经的第三个重点、修行一定要先「得正见(见道、见法、开悟)」:没有正见,生命不可能转向,也不可能展开真正的修道。因为有了如实知见,自然就会厌离五取蕴,也就是转向、入流的意思,生命会有脱胎换骨的转向,从此正向於菩提,不会再喜乐抓取世间,只有这样的知见和生命品质,才能展开真正离喜离贪离慢的修道路程。  3.「厌离者,喜贪尽」:这包含本经的第四个重点、没有依於正见展开修道,不能真正离断过去熏染的喜贪我慢烦恼习气,当然也不可能解脱成道:因为见道而生起厌离之後,才能真正转身上路,开始见道而後修道——依正见离断过去所熏染的喜贪我慢烦恼习气。  4.「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包含本经的第五个重点、解脱不是直接去断除或舍弃五蕴的生命经验:解脱是要藉由见道与修道,将对於五取蕴的喜贪我慢烦恼习气灭尽,才能真正断除五取蕴的系缚 (解脱欲贪就解脱五蕴),从中超脱出来,证得心灵寂静解脱。也就是说,所谓的修行或成道解脱并不是去得到什麽,反而是去减除些什麽,也就是灭尽自己内心的欲贪染污,恢复当下本来的清净解脱。  5.「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亦即所谓『不由他知,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无畏』。 这包含本经的第六个重点、佛法是自己内心净化的一个历程:所谓『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自己内心有没有解脱烦恼,这件事也只有自己独自能知,而且真的到了,就不会想要再去哪儿了(所作已办),所以有没有到家是自知自证的。  6.「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生已尽』就是该断尽的无明触已灭尽(苦集圣谛第三转已知已断出),『梵行已立』就是该证的已证(苦灭圣谛第三转已知已证出),『所作已作』就是该修的已修(苦灭道迹圣谛第三转已知已修出),现前当下自知作证未来不会再有轮回(『苦圣谛』第三转已知已知出)。    重点在『我生已尽』,也就是说,阿罗汉现前当下已经不再有六根(六触入处的无明触)再生或驱动,所以也就不再有十二因缘(即五阴业报)的再生,因此不必等到死後,他现前当下便能自己确知:不会再有未来的轮回。  这是佛法不思议的地方,我们说这个缘生无常的世间,别说下一年,就连下一秒都不知道会怎样,何况下一世,而佛法的解脱却是缘自觉知——现前当下便可自知自证的。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9C%AC%E5%9C%A8%E7%A9%BA%E9%96%93/%E5%AE%8C%E8%AE%80%E9%9B%9C%E9%98%BF%E5%90%AB%E7%B6%930001%E6%AD%A3%E8%A7%80%E6%AD%A3%E8%A6%8B%E8%A7%A3%E8%84%AB%E8%A1%8C/1496747497298874/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阅读文章: 第 10155/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