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来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阅读文章: 第 8806/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作者: grace (善护念)
标题: Re: 最近值得一看的文化大展
时间: 2010年11月22日  2:56:35 星期一

※ 引述《Masakiko (但念无常)》之铭言:
> 哈 如果你认识我久了
> 就会知道我跟文艺青年差粉多 XD
    如果□认识我久了,
    就会一起变成文艺欣赏者 ^^

> 所以我应该要多接触文化展出 ^^
> 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有一点点你的古典气质 ^^
    欢迎参观博物馆 ^^

> 刚刚我把南宋展的介绍看了一半
> 这次展出还从大陆跟日本借出部分南宋文物
> 让展出更完整  真是感谢故宫  就甘心A
    呵呵~近年国内外博物馆常常将藏品互相借来借去,
    除了增加展览的丰富性,也是一种国际间的亲善交流:)

> 从介绍我发现朱熹是福建人耶 :D
> 有没有可能他是我的远亲?(<--硬要攀关系 XD)
    朱夫子是生在福建没错,但是祖籍是江西婺源,
    因为他爸爸调任到福建当官,他在福建出生。
    长大後曾在外地任官,仕途不算顺遂(但至少比苏轼等人的遭遇好得多),
    後来回到福建开班授课,发扬理学。
    说不定Masakiko也有远祖是江西人,那就更有可能了^^

> 如果我穿越时空遇到他
> 那我可能可以用闽南话跟他请教"格物致知"?
    如果哪天有时光机,你遇到了朱夫子,
    除了请教他"格物致知",也许你也会有兴趣请益他对於佛学的感想。

    基本上,理学的出现就是为了和佛道思想相抗衡,
    但这些理学家可不是不读或不懂佛法的人,他们的佛学造诣都不是泛泛而已,
    他们会提倡理学、提出"格物致知"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这是漫长又复杂的演变,在此不多述,
    而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佛学在隋唐、五代都占据了主流地位,
    知识份子为了复兴从汉代以後即衰微不振的本土儒家道统,
    因而致力从佛学这个外来文化中吸取精华而建立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重点是,理学思想对宋代的影响很大,
    宋代因为崇尚理学,"格物致知"的实践也反映在艺术创作上,
    例如很多宋代花鸟画都写实到极点,
    那些动植物的逼真程度,就算作为图□的品质都不比照片差。
    在此次的「文艺绍兴」展中,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生动有趣的作品呢!

> 还有  原来在南宋就有数学参考书耶-->《杨辉算法》
> 我怀疑南X街补习班名师的艺名是学南宋杨大师的
    这个联想真有趣~
    说不定喔^^

> 杨辉在现代一定会是补教名师
> 因为他不止数学好
> 而且在他的参考书还会"并随主题提示重点,指出学习所需日程。"
> -->有时间规划的指导  我觉得这很先进耶 ^^
    说到先进,中国古代的数学能力恐怕比现代人想像还先进 ^^
    例如春秋时代就已经有四则运算,还有我们小时候都会背的九九乘法表。
    而战国时代就有人将正负数、分数、比例分配、开平方与开立方、
    面积与体积运算、勾股定理(a^2+b^2=c^2)等九种运算方式整理成《九章算数》。
    据说《九章算数》还是世界上最早系统性地叙述分数的著作。
    印度是直到七世纪,欧洲是十五世纪之後才形成现代分数的运算法则。

    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准确度到小数点後七位,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
    直到一千年後,西方才超越祖冲之的纪录。

    话说中国古代的数学为什麽那麽厉害?
    这跟经济、生产有很大的关系,生活会用到数学的机会很多,
    例如国家要管理人口、分配土地、徵人、徵税等等,
    而人民的买卖交易、商业行为一定会涉及到算数。
    古代常用口诀来记诵数学运算法,所以就算识字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学会算数。
    记得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面也提过黄蓉会背九宫图的口诀,
    因而轻易就解出九宫图的答案,把苦思不得其解的瑛姑吓得脸色很难看...

    故宫这次展出《杨辉算法》这本书所翻的那一页很有趣,
    上面的题目正是鸡兔同笼的例题。
    我小时候的数学题目也有鸡兔同笼的问题,
    当时还觉得很奇怪,为什麽要用鸡和兔子关在一起?
    原来鸡兔同笼是个流传久远的数学例题,
    早在南北朝的《孙子算经》中就已经有这个题目了。

> 另外  我还有一个疑问
> 南宋帝王、王后很喜欢画画  然後题字送给臣子们当作鼓励
> 只是不知道这些帝王、王后的艺术造诣如何
> 收到的臣子们会不会有出现三条线的窘境..XD
    这个问题也很有趣!
    书写文字对古代的知识份子来说几乎是天天会做的事,
    所以他们从小到大都在使用毛笔,
    何况帝王家多的是历代名迹的收藏可以临摹学习,
    例如王羲之、欧阳询、黄庭坚、米芾等等名家的字,
    (古代没有博物馆展示,不是一般人想看就能看。)
    而且这些南宋帝后在还没当上帝后之前就很用功,书法造诣都不差。
    此外,并不是每一任南宋帝后都有兴致做这种事,
    只是整体而言,南宋有多位帝后有在画上题字的习惯(亲自画画的比较少)。
    这些南宋帝后本身不一定是艺术家,
    但是由於他们对生活品味、对美学的讲究,
    不单收藏艺术品、尊重艺术家,也促进了新的艺术发展。

    话说回来,南宋帝后所题的那些字还不算多,
    历代最爱题字、最会破坏画面的皇帝就属乾隆了,
    也因此乾隆的书法常被现代学者批得很惨,
    即使如此,我并不认为乾隆的字有那麽糟,
    至少现代号称书法家的也没几个能写出那样的字。

> 这些真的要多跟古人学习
> grace哪天有空  看能不能多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时间的话,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 ^_^

> >    而这些,除了文献纪录,就以图画、工艺品为最具体的表现了,
> >    所以,有空时,别浪费近在台湾(不用出国看)的展览 ^_^
> 很多识货的外国人更是千里迢迢特别到台湾来看故宫呢
    没错,很多专家或识货的人真的是搭飞机远从国外来到台湾,
    目的就是为了故宫的精致藏品。

    有空的话,找时间去博物馆认识古代文化顺便沈淀心灵也不错!
    说不定可以激发出什麽创新的灵感来。
    没记错的话,电脑的发明就是得自易经0与1的灵感,
    所以啦,难保设计、发明跟古代文化激□不出火花呢 ^_^


--

                 始从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
※ Origin: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cbs.ntu.edu.tw> 
◆ From: !124.9.139.152
阅读文章: 第 8806/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转寄 | 转贴 | m H d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