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
adelailly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


            ~照明路 依自依~                    .★*★.
      .★*★.正见 正志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
.  *★ * *   ★ 缘无明行 缘行识 缘识名色 缘名色六处  ..... □  .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教育板, 关怀教人成人的百年志业 (本站精华区完备欢迎参阅)         Education
◆ 修改: 05/05/17 12:15:10 <61.67.128.250> 
Tue May 17 11:58:17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2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Chosen (adelailly)》之铭言: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登记旁听生2号的我有一个疑问:

大抵杂阿含前半部都在讲这段经文的内容,但每次看到这些
经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断灭相。

可是,佛门说,不应落断灭见,以落於有无两边,请问,如
何破除断灭相?

谢谢。


--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人生只求心头清啊~~
Thu May 19 01:23:56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3
caren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 >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 >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 >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登记旁听生2号的我有一个疑问:
> 大抵杂阿含前半部都在讲这段经文的内容,但每次看到这些
> 经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断灭相。
> 可是,佛门说,不应落断灭见,以落於有无两边,请问,如
> 何破除断灭相?
> 谢谢。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是"生"与"灭"法,不是只有"灭"喔~
世间的本质是因因缘而生灭不已,包括五受阴的集灭都是如此。
这是世尊教我们修习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这种现象,也是杂阿含开
宗第一卷所说的"真实观" (所以不是一开始就把脚盘起来打坐^^)

研习杂阿含时若能照著经上所说如实修习较能有实质的体验与收获
,较不会落入文字上思维的框架中。如果我们能如实地在日常生活
中认真地"观",就不难体会各种现象是生生灭灭,而不是断灭耶~
打个大家熟悉的比方,刚开始观照自己心识的人,都不难发现这念
头怎麽起起落落,不观也罢,一观还真多杂念呢 :D
2005年 5月31日 6:36:39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4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caren (caren)》之铭言:
> 头怎麽起起落落,不观也罢,一观还真多杂念呢 :D

因此,问题又来了,有生灭不已,你就有无常感,但这种无常感其实
会带给你无力感,也没有什麽活力,也找不到著力点,请问,如何克
服?

这是我的个人问题,偶尔还是会有这种荒凉无力无目标之虚无感,因
此,若有一些实证经验不妨也来谈谈看,当然,也包括各位师兄弟姐
妹,若愿意分享,嘛是A塞的啦 :)

----

至於禅坐问题是这样的,确实,这在後面可以教授得到,但小弟以为或可
并行悖,禅坐确实有某种程度轻安,这种轻安有助於心神稳定和思虑清晰
但没有禅坐经验的人或许可以不必试,依照杂阿含的进度来走,但有一些
些基础的人,不妨可以考虑与禅坐并行,一点小意见 :)

--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人生只求心头清啊~~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决您学佛的疑惑                                BudaHelp
◆ 修改: 05/05/31 10:06:36 <222.250.168.40> 
Tue May 31 08:02:04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5
caren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头怎麽起起落落,不观也罢,一观还真多杂念呢 :D
> 因此,问题又来了,有生灭不已,你就有无常感,但这种无常感其实
        ^^^^^^^^^^^^^^^^^^^^^^^^^^^^^^^^^^^^^
> 会带给你无力感,也没有什麽活力,也找不到著力点,请问,如何克
> 服?

ㄝ~~您回得真快:Q 佛法不是光用"想"的,就有结果滴 ^^;;
闻与思固然重要,但还是得"修",如此才能"自证自知"吧?!
所以建议先认真地在日常生活中"观"了之後才能了解会有啥"感想",
我指的"感想"不是用"想"出来的感想,所以要试一试才知道喔 :)

世尊教我们"观"决不是叫去我们体认无力,我们可以先看一下
世尊在杂阿含一开头说了观後的体认。

<杂阿含一、一>
<<<<<<<<<<<<<<<<<<<<<<<<<<<<<<<<<<<<<<<<<<<<<<<<<<<<<<<<<<<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
。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
...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

正观-->生厌离-->喜贪尽-->心解脱。

这上面的"厌离",是相对因喜追求执著而让心束缚的形容,并非一定是
我们字面所认知的负面情绪。

要"观"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空、非我,可不是一瞬间,不
是一天、两天…,当然六祖那种因一句一偈当下了悟的还是有可能,但
总之是一直到我们看见这世间的本质後自然地放下所有的囚牢。

> 这是我的个人问题,偶尔还是会有这种荒凉无力无目标之虚无感,因
> 此,若有一些实证经验不妨也来谈谈看,当然,也包括各位师兄弟姐
> 妹,若愿意分享,嘛是A塞的啦 :)

比如说我後来和小时候比脑力已大不如,记忆力严重衰退。当然不用学
佛我也知道这是无常,可能因病影响脑力,而且人本来就会老化。如没
修习酱的观察,我可能学东西时会觉无力,要是头脑还能像小时候一样
就好了。但现在我了解世事如是,那就凡事尽力、问心无愧就好噜。当
然前提是有尽心尽力,所以不是消极的态度。

ㄝ~这好像是个挺很糟的举例,不过就抛砖引玉罗 ^^

但就是我们持续观中会有大大小小的悟领与了解。慢慢地会从概念性的
了解无常到体到整个本质上的无常。不过我想真的要亲身地体认,否则
就像我们看经文一样,世尊说持续正观会喜贪尽,但光用想的可能就…
所以个人小小的意见是请先试试罗。

而且跟著杂阿含读下去,会发现世尊越讲越仔细深入,光是观这个部分
讲了几卷,我觉得杂阿含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修习教本。
> ----
> 至於禅坐问题是这样的,确实,这在後面可以教授得到,但小弟以为或可
> 并行悖,禅坐确实有某种程度轻安,这种轻安有助於心神稳定和思虑清晰
> 但没有禅坐经验的人或许可以不必试,依照杂阿含的进度来走,但有一些
> 些基础的人,不妨可以考虑与禅坐并行,一点小意见 :)

嗯,我想我们得思考为何世尊教我们一开始是要先正观,而不是先把脚盘
起来坐。没有了解这世间的本质无常变异,心仍有所束缚,坐时难免心猿
意马,想著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过当然一开始从坐著打妄想,到慢慢
调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很好,有心想学就是好的开始。

以下文章有一段相关经文,给大家参考:
=================================================================
将经典中佛陀教打坐的部份读了不少,发现其实在佛世时,
打坐是在许多基本功练完後才会坐的。可参考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因此打坐进展缓慢的人,就知道如何才能先打好基础了 :)

[打坐是持戒及四念住已到一程度後才教] <中阿含、三十四、一、一四四>
<<<<<<<<<<<<<<<<<<<<<<<<<<<<<<<<<<<<<<<<<<<<<<<<<<<<<<

若有正说渐次第作,乃至成讫,目□连!我法、律中谓正说。所以者何?目
□连!我於此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目□连!若年少比丘初来学道,始
入法、律者,如来先教:『比丘!汝来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目
□连!若比丘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
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目□连!若比丘观内身如身,至观觉
、心、法如法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
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目□连!若比丘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
非法相应念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
,守护念心而得成就,□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
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
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
。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目□连!若比丘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
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
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
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
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正知出入,
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
默,皆正知之。』

「目□连!若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
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者,如来复上教:『比丘!汝来独
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
或住在冢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
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
,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恚、睡眠、调悔、断疑、度惑,於
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
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目□连!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
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目□连!如来为诸年少比丘多有所益,谓训
诲教诃。目□连!若有比丘、长老、上尊、旧学梵行,如来复上教,谓究竟
讫一切漏尽。」

<<<<<<<<<<<<<<<<<<<<<<<<<<<<<<<<<<<<<<<<<<<<<<<<<<<<<<<<<<<<<<<
2005年 6月 1日 7:31:34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6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caren (caren)》之铭言:
>         ^^^^^^^^^^^^^^^^^^^^^^^^^^^^^^^^^^^^^
> ㄝ~~您回得真快:Q 佛法不是光用"想"的,就有结果滴 ^^;;
> 闻与思固然重要,但还是得"修",如此才能"自证自知"吧?!

倒不是用想的,而是一种感受,比如,对一件喜爱的事情试著
不动感情与执著而生厌离心,练习後的结果是了然无味,因此
你会有一种枯木的感觉,也就是说,人跟枯木有什麽分别?

或许,这是对治烦恼时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止痛药,阻断传导
「痛」的感觉给脑神经。

佛说,人生是苦,因此,断除苦的烦恼才能达常乐我净,观,
是观十二因缘,因此,对治痴是有效的方法。

> ㄝ~这好像是个挺很糟的举例,不过就抛砖引玉罗 ^^

不会啦,您太谦虚了,个人以为您已经修到某个程度了,并在我之上,
所以您来带,绝对有资格,也可以尽量说说您的看法,不必客气 :)

我这个人向来嘴巴不好,不太会讲什麽好话,大柢想什麽就问什麽,不
会考虑太多,纯粹就事论事,就佛法讨论佛法。

另外,您提及您脑力不好?真的吗?倒是想到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供水的
方法,或许您可以试试 :)因为大小乘不分,也是走在修行康庄大道中
的两个轮子。

大刚兄的所引的这段经文不错,是通论,但不是个论,但对我而言似
乎不适用,毕竟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反正修行是这样:习诵、修定、
营福。

只要我不能入定,我自然会再回来第一步:习诵、检讨持戒状况和拜忏。

我是自认自己应该再进一步做修定的工夫,不然,我不会有所进展,这
是我目前的想法,我觉得试一试倒是无所谓,行不通,再回来罗 :)

也就是说,我从来不把习诵、修定、营福当作是一单线且清楚的阶段性
的事,也就是说,一个阶段,只能做一件事,其馀的,就不能做。

也就是说,习诵、修定、营福可以并行不悖,同时复线进行,有一个走
不通,再回头加强与调整。

比如说,营福这一项,今天心血来潮,突然很想捐款,看看荷包觉得尚
可应付,那麽也不妨捐捐:或者,看见路上有捐血车,觉得时间充裕且
又不伤身体,倒也不妨捐捐,或者,随喜印送经书也不错,倒是不必刻
意执著:我现在是习诵阶段,因此,修定、营福之事我完全不碰。

随喜、随顺因缘即可。

修定(或者禅坐),也是如此,可以先试试,从初始三分钟、五分钟乃
至加长至半个小时、一小时,嘛系A塞,如果坐不了那麽久,也入不了定
,那麽,就再回头检视。因此,修定(或者说能不能入定)是一种检验
自身修行的标准之一(当然,我们也在等待白兄对占察轮的论述,占察
轮也是检验自身情况的标准之一,只是占察轮没有一定程度别乱玩就是
了)

杂阿含前半部大抵都在讲五阴(识)的作用,所摘录的这段经文应是整
个精华和重点所在。

目前我是卡在不能破除断灭相,这有点小麻烦,因此,您提的观是不错的
建议,但禅坐也是一种「观」的方式,因此,我在想,我应该用有别於您
所提的观察方式来观察,当然,这些观察方法并不矛盾,也可以相呼应。

我是比较考虑我自身的状态,但站在读经班的立场,必然希望同学按部就
班一步步跟著杂阿含的脚步走,我的提问会打乱同学的修习步伐,但读阿
含,於心起断灭相而不过时,我觉得我们的讨论与您的赐教应该有助於同
学打破这样的封滞的情形,因此,也将我们的讨论不妨先放著。

若同学读到一半,开始心起断灭想,或许可以回头再来看看我们的讨论。

当然,按次第学习读经同学可以不必理会我的提问,照您的自己步伐走就
对了,毕竟每个人遇到的情况不同,如果照我的状况走,我想可能会妨碍
您的修习,所以不必理我。

嗯,就这样。
--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人生只求心头清啊~~
Wed Jun 1 09:42:20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7
caren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ㄝ~~您回得真快:Q 佛法不是光用"想"的,就有结果滴 ^^;;
> > 闻与思固然重要,但还是得"修",如此才能"自证自知"吧?!
> 倒不是用想的,而是一种感受,比如,对一件喜爱的事情试著
> 不动感情与执著而生厌离心,练习後的结果是了然无味,因此
> 你会有一种枯木的感觉,也就是说,人跟枯木有什麽分别?

嗯,很好,你还是在"想"、在"感觉" ^^

> 或许,这是对治烦恼时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止痛药,阻断传导
> 「痛」的感觉给脑神经。
> 佛说,人生是苦,因此,断除苦的烦恼才能达常乐我净,观,
> 是观十二因缘,因此,对治痴是有效的方法。

请问你的思维,对喜爱的事情不动感情与执著,是你觉得要这麽
做才好的? 然後了然无味是跟什麽比较? 是少了什麽期待或…?
当然你可以用你的思维trial and error去实验很多事情啦。

不过我们在这个版上讨论的是佛陀的方法。我们得思维为啥佛说
正观可以让人喜贪尽、心解脱,真正获得自由,更能解脱於生死
轮回;而不是让人压抑或再产生不同的情绪? 的确一直到後面说的
四念处、安般念、四圣谛、十二因缘都还是用到观呀,只是一开
头先从正观、观五阴开始。建议您或许可以把思维花在了解佛陀
说法的安排喔 ^^

> 不会啦,您太谦虚了,个人以为您已经修到某个程度了,并在我之上,
> 所以您来带,绝对有资格,也可以尽量说说您的看法,不必客气 :)

ㄝ~你还看不出来我只是读经班贴贴东西的版工喔 ^^ 但也是刚开始学习
没多久啦,不过当然我也是个尽量用功的学生^^y

我们的读经班是由世尊大大在带,由世尊和众老师兄们的嘉言语录带领我
们进入佛法的修习。所以在这边没有什麽程度不程度的问题,只要有一颗
真诚求法的心,愿意闻思修就足够了。

> 我这个人向来嘴巴不好,不太会讲什麽好话,大柢想什麽就问什麽,不
> 会考虑太多,纯粹就事论事,就佛法讨论佛法。

酱很好啊,多多提出来讨论,的确是要依佛法和自己依佛法的闻思修的心
得来讨论,比较会有交集啦 :)

> 另外,您提及您脑力不好?真的吗?倒是想到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供水的
> 方法,或许您可以试试 :)因为大小乘不分,也是走在修行康庄大道中
> 的两个轮子。

谢谢你的建议,我只是记忆力不像小时候几乎过目不忘,但接受了就好^^
不过我每天都跟地藏菩萨请安呢。所以请别主观地落入太多边了:Q
不是读杂阿含的人就是小乘,且话说回来,啥是大小乘?啥是大小乘不分?
所有法都是佛所说的,最後佛还不忘告诉我们说他说的法是如法喻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是吧?

> 大刚兄的所引的这段经文不错,是通论,但不是个论,但对我而言似
> 乎不适用,毕竟每个人的感觉不同,反正修行是这样:习诵、修定、
> 营福。
> 目前我是卡在不能破除断灭相,这有点小麻烦,因此,您提的观是不错的
> 建议,但禅坐也是一种「观」的方式,因此,我在想,我应该用有别於您
> 所提的观察方式来观察,当然,这些观察方法并不矛盾,也可以相呼应。

ㄝ~David和我所撷取的都是经文,都是佛说的,不是我们说的。
不过佛法修习用的,祝您在听闻许多佛法之後可尽快破除障碍,三学增上^^

南无释迦牟尼佛
2005年 6月 2日 10:27:42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8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我决定禅坐和读经并行。嗯,就这样。
--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人生只求心头清啊~~
Thu Jun 2 11:37:32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9
caren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我决定禅坐和读经并行。嗯,就这样。

随喜赞叹 b^^

有些人先读阿含然後读其它经典时发现和阿含有意趣相同之处,
有些人则是读过其他经典再读阿含时亦有同感。都很好~ ^_^
2005年 6月 3日 8:30:5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0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caren (caren)》之铭言:
>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我决定禅坐和读经并行。嗯,就这样。
> 随喜赞叹 b^^
> 有些人先读阿含然後读其它经典时发现和阿含有意趣相同之处,
> 有些人则是读过其他经典再读阿含时亦有同感。都很好~ ^_^

也随喜赞叹您的护持心:)
Fri Jun 3 10:06:35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1
邱大刚
    其实大家都说得很好了,而且二位参与讨论的站友应该都
了解。这个主题我仅整理补充一下,不知道会不会太晚 :p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 >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
> > 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
> > .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大抵杂阿含前半部都在讲这段经文的内容,但每次看到这些
> 经文,大抵心中所生起是断灭相。

    的确是不能只看片段。断灭相是说无因果。而佛说是因缘
生灭。

> 可是,佛门说,不应落断灭见,以落於有无两边,请问,如
> 何破除断灭相?

    因缘观对治断灭相。八正道则教我们如果如法生活。(可
在本版搜寻标题「因缘」、「八正道」。)

    而因缘观及生灭观,则是世间及出世间的事实。见了事实
後如何? 则是每个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牛顿运动定律一样,
定律本身(先不管相对论的话)是真相,不是我们接不接受他
就会变的。

    如果见了事实後仍把自己眼睛蒙起来,当作没见到,庸庸
碌碌甚至造作恶业,那是凡夫乃至恶业众生。见了事实後,觉
悟到许多的执著是可笑的,而心渐得解脱,那是修行人。

    而每个人个性不同,有的人了知苦空无我後,就不理世事,
只要他能最少依著八正道修,那麽就能断除烦恼,他的不理世
事只是他个人的选择,就如同许多世间人也不理世事,乃至台
湾大多人不理衣索比亚的事一般,并没什麽对或不对。但如果
就只会丧气,也不行八正道,也不努力勤修,却妄想解脱,这
就只是不知出世因缘的痴了,并没有见(闻)到真相并思、修。

    而有的人了知苦空无我,而能舍己为人造福社会,行於六
度,这就是菩萨根性了。

    就我们众生等著被救的立场当然是希望多些菩萨啦,而我
们自己是否也能向这个方向前进? 就看每个人自己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ul 24 14:11:13 200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2
邱大刚
    其实这篇经文还蛮复杂的:

※ 引述《Chosen (adelailly)》之铭言: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 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
> 想.行.识灭。
>
>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
> 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
>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最後三句,请问有人清楚其条理吗?

    为何「色」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

    此处的「识」的集,也与十二因缘的「识」的集,不太相同,
如就十二因缘而言,缘识而生名色,但此处却相反。不过这部份在
[识与名色相依而生长] <杂阿含、十二、二八八>
这篇经文已解释原因了(名色与识辗转相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005年11月13日 23:38:01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3
邱大刚
> >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 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
> > 想.行.识灭。
> >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
> > 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
> >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最後三句,请问有人清楚其条理吗?
>     为何「色」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
>     此处的「识」,也与十二因缘的「识」,不太相同,如就
> 十二因缘而言,缘识而生名色,但此处却相反。不过这部份在
> [识与名色相依而生长] <杂阿含、十二、二八八>
> 这篇经文已解释原因了(名色与识辗转相依)。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要完全以经义来论的话,这边 色 vs. 受想行 vs. 识 的不
同例子,也是有其馀经典作为佐证的。我猜想可能这些例子就是
从不同的经典的例子,综合而来:

  【59经】               【相关经】
* 爱喜集是色集         42经: 爱喜->色
                       十二因缘: 爱->取->有

* 触集是受/想/行集     十二因缘: 触缘受

* 名色集是识集         39经: 取阴俱识 (识在色受想行中,由贪爱滋养)
                       288经: 识与名色辗转相依

    现实上,巨观可举例如下:
* 爱喜集是色集:     由於贪爱所见境界,而入胎,因此身体开始形成。
* 触集是受/想/行集: 十二因缘就讲了。
* 名色集是识集:     由於有身心,所以六识才能运作。

    微观可举例如下:
* 爱喜集是色集:     贪吃巧克力,就增加肥肉。
* 触集是受/想/行集: 接受了感官的巧克力甜味,而觉得好甜,让人回味,动手多吃。
* 名色集是识集:     巧克力生成的肥肉,让人觉得身心又更重了些。

    还希望在这上面有研究的人再多加指导。谢谢。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Nov 21 23:35:11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4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根据上一篇阿□达摩的论点, 就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色蕴属於 "色".
受, 想, 行蕴属於 "心所".
而识蕴则为 "心".

是三种不同的究竟法, 也所以为什麽受, 想, 行会常常放在一起.

*** *** ***

另一种问题, 有时候好像某个地方谈到的识, 却和另一个地方的识不太相同,
或者又如 "名色" 包含 "识" , 也包含 "受", 在十二因缘就会有重复的感觉.

我自己读阿□达摩时, 书上解释是指很多都是不同情况的识或其他.

例如有时谈识, 其实是在指 "结生识" , 有时可能是指六根六尘因缘合和所生之识,
有时又是为了认知前一个识所产生的识, 情况有很多种.
因此经藏中看起来可能会造成混淆, 论藏就在努力解释这些.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Nov 22 02:55:54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5
邱大刚
    谢谢 Heaven 的解释,蛮有帮助的。

    我今天再反覆读第二、三卷时,发现《杂阿含经》本身就有完美的
解释了,只要将此经跟第 42 经(七处三观经)及第 39 经(即 Melon
最近问的那经,「取阴俱识」)摆在一起看,就完全合理了。

    这边所举例的五受阴的集,其实只是就人的「色」身的成因,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处)接「触」外境所生的「受、想、行」
的成因,以及依於「色、受、想、行」而生长的「识」(参见《杂
阿含经》第39经),分别列举可能的成因。

    若以「六入处」为中心来看,有了色身才有六入处,有了六
入处接触外境才有受想行(及识),而色受想行都是识生长所依。
也就是第42经三观(蕴、界、入)的「六入」的确也可作为一个
观察的中心。(我以前曾想过:六入不是在蕴之中吗?那麽为何
单独把六入提出来作三观之一?原来如此。)

    无论如何,这边只是列举可能的成因,并非一成不变的唯一
状况。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Nov 22 15:37:30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