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杂阿含卷一题解与注释(I)
五阴诵第一 本编目系依据印顺长老之研究。并整理自「杂阿含经论会编」
===================================================================
<杂阿含、一、一>
本经叙说五蕴之无常、苦、空、非我。
相应部S.22.12-14.Anicca etc.无常等
[本经注释]
如是我闻 :
诸经经首均有此语。巴利本作Evam me sutam 。印度重视闻持,而以此语做
为信凭,这句话表示此经为结集者亲自听闻。南传相应部亦均有此语。
住舍卫国 :
住,住viharati巴,乃止住之意。舍卫国,Savatthi巴,乃拘萨罗国之首府
,在今北印度近尼泊尔处。
□树给孤独园 :
Savatthi巴,为佛陀道场之一。此园乃须达多长者向□陀太子买下土地建成
以供养佛陀者,其内之树林则为□陀太子所布施,故合称□树给孤独须达多
长者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孤独之人,故被称为给孤独长者园。
色无常 :
rupam aniccam巴,谓『色是无常的』,眼所见之形色,耳所闻之声音等,
均如流水之来去,随缘而生灭,无一常住。
受、想、行、识无常 :
Vedana anicca, sanna anicca, sankhara anicca, vinnanam aniccam巴,
受、想、行、识四者和『色』合称五蕴。各种物质的代名词叫『色』,领纳
此等所接触之外境叫『受』,对此等色、受之外境所产生的印象叫『想』,
除去『受、想』外的各种心思运作叫『行』,了别色、受、想、行的心叫『识』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Khina jati, vusitam brahmacariyam,katam karaniyam, naparam itthatatyati
pajanati巴,这是佛教中有关解脱的一种说明。
生已尽--Khinabijo,即烦恼业缚已尽,可证阿罗汉果。从过去的烦恼、生死
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自在的人。
梵行已立--即脱离爱欲而过著清净的生活,只有正行、正精进而没有邪行。所
作已作,即已完成一切义务职守。
不受後有--即现在已得解脱,将来再不受束缚,不再於生死轮回中流转,不堕
『死界』得到『正生』。
苦:
乃观五蕴是苦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
炽盛等诸苦。参阅相应部S.22.13.Dukkha苦
空:
五蕴因无常,故不实在,亦不虚无,即为空。
非我:
因无常,故苦,而知无常住、唯一、自在、主宰、独存、实在之我,故非我。
参阅相应部S.22.14:Anatta无我
====================================================================
<杂阿含、一、二>
本经乃叙说正确地观察五蕴之无常、苦、空、非我,从而可得自在。
相应部S.22.15-17.Yad anicca ◎无常者
====================================================================
<杂阿含、一、三>
本经叙说因昧於五蕴,故不自由,若能正知,即无忧苦。
相应部S.22.24.Parijanam 遍智 or Abhijanam证知,参阅35.27.Parijanana晓了。
====================================================================
<杂阿含、一、四>
本经叙说无知者因不自由而有苦怖。参阅相应部S.35.27.parijanana晓了。
====================================================================
<杂阿含、一、五>
本经叙说无知之束缚。
相应部前半S.22.29.Abhinandanam欢喜,後半22.24.Parijanam遍智or Abhijanam证知
====================================================================
<杂阿含、一、六>
本经和上述诸经一样叙说无知。参阅相应部S.35.27.Parijanana晓了
=====================================================================
<杂阿含、一、七>
本经叙说有爱著则不得解脱。相应部S.22.29.Abhinandanam欢喜
[本经注释]
无常……喜乐(经末偈):
此即『温拖南颂』,古代集经之结颂,又作摄颂。据『分别功德论』载:『撰三藏
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
即录无常等十经为一偈。
=====================================================================
<杂阿含、一、八>
本经述说观察三世诸法之无常。
相应部S.22.9-11.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参阅35. 173-
178. Atitena◎依过去的
[本经注释]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
『圣弟子』,Ariyasavako巴,又名圣声闻,即真正闻佛声教的人。『不顾过去色』,
Atitasmim rupasmim anapekho hoti巴,即不顾念过去色境。
於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 :
Paccuppannassa rupassa 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hoti巴,向
於现在色的厌离、离欲、灭尽。
苦,正观三世诸法之苦 :
参阅相应部S.22.10. 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
空,正观诸法之空 :
巴利本此处没有『空』字,在比较南北传藏经时值得注意。
非我,正观三世诸法之无我 :
参阅相应部S.22.11. Atitanagatapaccuppanna过去、未来、现在
=====================================================================
<杂阿含、一、九>
本经乃叙说於五蕴能正观则能厌离。
本经和第二经可对照参考。相应部S.22.15. Yad anicca◎无常者,参阅S.35.182-
183. Yad anicca◎无常者, 35.186.Bahira外
[本经注释]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datthabbam巴,
如实地以正慧观照色之无常。能如是照见前法,则能获得真实智,故称『真实正观』
。又作『如实观』。
=====================================================================
<杂阿含、一、十>
本经叙说正观者之解脱自在。
本经可和第二、第九经相互参考。相应部S.22.16-17. Yad anicca◎无常者
=====================================================================
<杂阿含、一、十一>
本经叙说观因、缘和因缘生法都是无常。相应部S.22.18. Hetu 因
[本经注释]
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 :
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rupassa uppadaya so pi anicco巴,『因』是直接促
成果的要素,『缘』是其他一切间接的条作。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
因缘既是无常,则所生之果法色、受等亦不应常住。
『解脱知见』:
与本卷第九经之『解脱者真实智生』同义,是圣者的五分法身之一。
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种是指圣者所得的功德而言。
=====================================================================
<杂阿含、一、十二>
本经经意同第十一经。
相应部S.22.19-20. Hetu 因。本经可和第二、第九、第十经对照参阅。
=====================================================================
<杂阿含、一、十三>
本经叙说於五蕴知何是患、何应离,则能自证道果。相应部S.22.28.Assada味
[本经注释]
味:
贪著而享乐,亦名味著。
染:
污染、杂染。烦恼之异名,作动词用时,称染著,则执著。
若众生於色不味者,则不染於色 :
巴No cedam bhikkhave rupassa assado abhavissa na yidam satta rupasmim
sarajjeyyam,意为『比丘们!若无有对色之爱味,则无有诸众生於色可能贪著。』
患 :
adinavo巴,祸患之意。
出离 :
nissaranam巴,意为从流转中脱离而得自在。
於此五受阴 :
pancanam upadanakkhandhanam巴,於此五取蕴,指於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如实知 :
yathabhutam巴,如实地〈知〉,正确了知事物实相之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 sammasambodhi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佛果,乃无限的、完全
的、正确的觉悟。
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 :
巴利本作Sadevaka loka samaraka sabrahmaka sassamanabrahmanipaja sadevamanussa
nissata已经由共天的、共魔的、共梵天的世界,由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出离。
=====================================================================
<杂阿含、一、十四>
本经和第十三经相同,叙说贪著之後患。相应部S.22.26-27. Assada味
[本经注释]
於色味有求有行 :
Rupassa assadapariyesanam-acarim巴,对於色味进行遍求。
随顺觉 :
ajjihagamam巴,已到达、已体验之意。
=====================================================================
<杂阿含、一、十五>
本经叙说结五蕴者即有束缚,若精进不放逸则得解脱。
相应部S.22.36. Bhikkhu 比丘,参阅22.63-65. Upadiyamana etc.取等
[本经注释]
异比丘 :
annataro bhikkhu巴,『一比丘』之意。
独一静处 :
eko vupakattho巴,独自在远离人居的地方。
不放逸 :
appamatto巴,不怠惰之意。
善男子 :
kulaputta巴,指信佛之在家男子。又作族姓子,佛世一般指上流之婆罗门种及刹
帝利种子弟谓『族姓子』。但是佛陀对信佛之男子均称族姓子,不管其出身门第。
信家、非家、出家 :
agarasma anagariyam pabbajjanti巴,已正信佛教,由俗家而现在出家处於非家。
为究竟无上梵行 :
anuttaram brahmacariya pariyosanam巴,为成就无上净行,处处过著清净无染的
生活。
现法作证 :
ditthe va dhamme sayam abbinna sacchikatva巴,当於现见法现实生活中由自己
以通智作证我生已尽……。
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 :
Upadiyamano baddho marassa巴,正在执取时,已被魔所缚。随使使,第一个『使』
为名词,指执著等烦恼。第二个『使』字为动词,役使身心之意。
知己,世尊!知已,善逝!:
Annatam Bhagava annatam Sugata巴,已了解世尊的话语。世尊、善逝,皆是佛陀
十号之一。为世出世间之最尊贵,故称世尊。善逝,又译好去,如实去彼岸,不再
退没生死海中。
罗汉 :
araham巴,具云阿罗汉。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
三译不生,永入涅盘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为小乘之最高果位。
心得解脱:
即思想圆融无碍,整个现实生活不受束缚之意。
=====================================================================
<杂阿含、一、十六>
本经叙说有结使者会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相应部S.22.35.Bhikkhu 比丘
[本经注释]
所问如上:
指该比丘所问和前经中相同。以下诸经同。
差别者:
指本经与前经不同之处。
则增诸数 :
tena sankham gacchati巴,巴利文直译为『由此行至可数』,意与『增加轮回流
转之数』同。
=====================================================================
<杂阿含、一、十七>
本经叙说如何体认五蕴没有实我、我所。相应部S.22.68. Anatta无我
[本经注释]
偏袒右肩:
将袈裟披在左肩上,袒露出右肩叫偏袒右肩。如此穿著便於工作,故偏袒右肩为表
示期待长辈下命服事,亦为侍奉长者之礼仪。
合常:
表示恭敬,一心服从。
非汝所应之法 :
yam na-tumhakam巴,不是你们的;指色、受、想、行、识不是我们所有的。但是
诸凡夫都认为五蕴是我们的。
以义饶益:
因断非法非义,故於正义增长。
长夜安乐:
除去无明长夜之不安,故安乐。
=====================================================================
<杂阿含、一、十八>
本经叙说五蕴非我、非我所应,亦非馀人所应,宜速断除五取蕴。
相应部S.22.69. Anattaniya 非自所应
=====================================================================
<杂阿含、一、十九>
本经叙说五蕴是贪染所依住的,应速断除五蕴之贪染。
相应部S.22.70.Rajaniyasanthitam所染止住
[本经注释]
『色是结所系法』 :
巴利本作rupam kho rajaniyasanthitam,色将是贪染之所依住的。
=====================================================================
<杂阿含、一、二十>
本经云『深经亦如是说』,表示有一部经名为『深经』,和前经有相同说法。
=====================================================================
<杂阿含、一、二十一>
本经叙说於五蕴应不动摇。相应部S.22.64. Mannamana思
[本经注释]
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
Upadiyamano baddho Marassa anupadiyamano mutto papimato巴,正在执取五蕴
时,已为魔所缚;不执取五蕴时,已从波旬解脱。Mara巴,魔罗,意为杀者。波旬
papiyas、papiyan梵、papimant巴,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
,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玄应音义八:『言波
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慧
,故名波旬。』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
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
<杂阿含、一、二十二>
本经叙说佛陀回答劫波所问关於心善解脱一事。相应部S.22.124-125. Kappo 劫波
[本经注释]
劫波 :
Kappo巴,比丘名。
头面礼足:
头面低垂,顶到佛足,表示最恭敬之意。
色:
指所有色,包括三世、内外、粗细、好丑、远近之色。
色爱即除:
色爱是随物质产生的爱欲,若能觉知色是无常,就能断除爱执结缚而得自在。
识爱:
指心内存在的我执、爱著。
=====================================================================
<杂阿含、一、二十三>
本经是佛陀和罗睺罗就有关内外一切无我无慢使系著的问答。
相应部S.22.91. Rahulo罗睺罗
[本经注释]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Rajagaha Veluvana Kalandaka巴,为摩竭陀国都城之一林园,但巴利本记载本经
系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说出。
罗睺罗 :
Rahula巴,亦称罗云、罗吼罗,为佛陀之嫡子,出家而为其弟子,在弟子中为不毁
禁戒、诵读不懈比丘。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
云何知、云何见 :
Katham jananto katham passanto巴,问『知』之方法与『见』之方法。
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
imasmin ca Savinnanake kaye bahiddha ca sabbanimittesu巴,於此『有识的
身』及於『外境一切诸相』,亦就是主观及客观之一切存在。
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
ahamkara-mamamkara mananusaya na honti巴,有我,即以识身为实在、常住、独
一、主宰;我所见,即见外境一切相为我所有;我慢使,那恃我而自贡高慢他,此
慢惑能驱使人之身心,令入生死。参照杂阿含第四十七经:『圣弟子!住无我想,
心离我慢,顺得涅盘。』本句大意即在问以如何的『知』、『见』得以不受束缚、
驱使。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
N'etam mama n'eso'ham asmi na m'eso atta巴,即无我、无我所,五蕴不在我
中,我不在五蕴中。
如是平等慧正观 :
Evam etam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passati巴,即以如上句所述那样如实地
以正慧做观照。
断爱欲:
断除对物质的、精神的迷恋及执著。
诸结:
即束缚身、心的诸烦恼。
『无间等』 :
巴利本作abhisamaya现观,指正断烦恼,不被惑业之所间隔。
苦边:
指地狱、畜牲等诸道等充满死苦的境界,又称一切生死际。究竟苦边,即为完全解
脱。
=====================================================================
<杂阿含、一、二十四>
本经和第二十二经大意相同,但和巴利本同经内容不同。
相应部S.22.92. Rahulo 罗睺罗
[本经注释]
『比丘……系著』,所问大意和前经相同,但是主客有异。
法主:
尊称世尊为大师,为法主。
『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 :
巴利本作Vidhasamatikkantam santam suvimuttam ti即远离□慢,归於寂静而得
善解脱。疑心,是犹豫不定之心。诸相,是以偏执而生出的我、我所诸相。
=====================================================================
<杂阿含、一、二十五>
多闻bahussutattam巴,一般是指博学多智而多闻持经法之意。
但是本经叙说能由於闻持经法而於五蕴之执著产生厌离才是多闻。
[本经注释]
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 :
Rupassa ce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dhammam巴,〈若〉於色〈闻是〉生
厌、离欲、灭尽法。
=====================================================================
<杂阿含、一、二十六>
本经说明若人能於五蕴说『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则得被称为『法师』
Dhammakathiko巴。
相应部S.22.115-116.Kathika 说法者
=====================================================================
<杂阿含、一、二十七>
本经叙说观五蕴苦、无常,而趋向厌离、离欲、灭尽,才是向法顺法。
相应部S.22.39-42. Anudhamma随法
[本经注释]
於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比丘〉:
Rupassa ce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
Dhammanudhammapatipanno bhikkhu巴
=====================================================================
<杂阿含、一、二十八>
本经叙说於五蕴厌离、离欲、灭尽,则称『见法涅盘』,即在现实生活得正生、解
脱者。
参阅相应部S.22.115-116. Kathika 说法者,35.154. Kathika 说法者
[本经注释]
於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
是名『比丘见法涅盘』Rupassa cenibbida viraga nirodha anupada vimutto
hoti Ditthadhamme nibbanappatto巴
=====================================================================
<杂阿含、一、二十九>
本经叙说三蜜离提比丘问『说法师』的意义。参阅相应部S.22.115. Kathika 说法者
[本经注释]
蜜 :
宋、元、明三本均作『密』。
说法师 :
dhammakathika巴。
=====================================================================
<杂阿含、一、三十>
本经叙说五阴之无常、变易、不安稳。相应部S.22.49. Sona 输屡那
[本经注释]
舍利弗:
为释尊会中上首,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而闻名。本经为舍利弗与输屡那之问
答,但在巴利本中则为世尊与输屡那。
输屡那 :
Sona巴,长者子,善弹琴,即二十亿耳比丘。
『若诸沙门、婆罗门於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
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
巴利本作Ye keci sona samana va brahmana va aniccena rupena dukkhena
viparinamadhammena seyyo'ham asmiti samanupassanti/sadiso 'ham asmiti
va samanupassanti/Hino 'ham asmiti samanupassanti/kim annatha yathabhutassa
adassana/若沙门、婆罗门以无常、苦、变易色而见有《我胜、我等、我劣》,则岂
异於不见如实?
=====================================================================
<杂阿含、一、三十一>
本经叙说若对五蕴及其集、灭、灭道迹能实知,则能得解脱。
相应部S.22.50.Sona 输屡那
[本经注释]
舍利弗,在巴利本中作世尊。
色集 : rupa-samudaya巴。
色灭 : rupa-nirodha巴。
色灭道迹 : rupa-nirodha-gaminim patipadam巴
『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断色…故,不堪能断识。』 :
巴利本作Na te samana va brahmana va samanesu va samanasammata
brahmanesu va brahmanasammata na ca pana te ayasmanto samannattham va
brahmannattham va ditth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nti彼等沙门或婆罗门,於沙门不具沙门资格,於婆罗门不具婆罗门资格;
又彼等长老於现法中,自己不能以通智证得并具足沙门义或婆罗门义而安住。
=====================================================================
<杂阿含、一、三十二>
本经叙说於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乃至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之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