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有所求故。这些不见得是坏事,甚至是好事,但是并不算是「布施」。
> 以报恩为例,受到别人的好处,而想报答,这是人之常情,不这麽想的
> 话那麽就连畜牲也不如了。不过报答别人并不算是布施,而是该做的。
> 听法前就想布施,那麽是纯心净施,这功德是难以称量的。听法後,
> 觉得很好,而为报恩故想供养,这是护持三宝,不过不算布施。
> 回到主题,我个人猜测的几个缘由:
> 1. 理想上,供养与说法本来就应该分开,这一方面避免培养比丘为了获
> 得供养而说法的错误心态(「卖法」、靠佛法来赚钱),一方面也帮
> 助居士更能完成净施。
> 2. 佛世时的习惯就是如此。供养与说法分开,释迦牟尼佛不在说法後受
> 供养(不因说法受供养),而是由僧众自行决定是否要说法。实际上,
> 受了供养後,僧众是可以直接离开一语不发的,这才是真供养,而不
> 是买卖。不过为避世俗外道所讥,所以世尊曾制律,受完供养後,最
> 少要说祝愿偈,祝福施者得安乐。至於说不说法,则是分开考量。
> 3. 说法後不受供养,与施主种不种福田关系有限。真心愿护持三宝的人,
> 可以等待下次的供养(例如佛陀是接受居士预约下一次斋僧的),而
> 且光就受法益而内正思维来说,功德已甚大,已种了福田。另一个例
> 子:比丘有「不持银钱戒」,却不影响佛世时佛弟子们的种福田,但
> 是能协助比丘避免受到银钱的诱惑。
喔~~~终於了解了
我在读此篇时就觉怪怪的
为什麽世尊说完法, 人家想供养他而被拒绝 (好伤心啊~~)
原来是有这些缘由
又懂一篇, 真高兴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