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时。满愿子在一树下结跏趺坐。舍利弗亦复在一树下端坐思惟。
是时。舍利弗便从坐起。往至满愿子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
坐。尔时。舍利弗问满愿子曰。云何。满愿子。为由世尊得修梵行
为弟子乎
满愿子报曰。如是。如是
时。舍利弗复问曰。复因世尊得修清净戒乎
满愿子言。非也
舍利弗言。为由心清净於如来所。而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为见清净於如来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为无犹豫。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曰。为由行迹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於道之中。智修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云何知见清净。得修梵行乎
满愿子报曰。非也
舍利弗言。我今所问。於如来所。得修梵行乎。汝复报吾言。如是。
吾复问。智慧.心清净。道知见清净。得修梵行耶。汝复言。非也。
汝今云何於如来所。得修梵行耶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者。能使心清净。心清净义者。能使见清净。
见清净义者。能使无犹豫清净。无犹豫清净义者。能使行迹清净。行
迹清净义者。能使道清净。道清净义者。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义
者。能使入涅盘义。是谓於如来所得修梵行
舍利弗言。汝今所说义何所趣向
满愿子言。我今当引譬喻解此义。智者以譬喻解此义。智者自寤。
犹如今日波斯匿王。从舍卫城至婆□国。两国中间布七乘车。是时
。波斯匿王出城先乘一车。至第二车。即乘第二车。复舍第一车。
小复前行。乘第三车而舍第二车。小复前行。乘第四车而舍第三车
。小复前行。乘第五车而舍第四车。又复前行。乘第六车而舍第五
车。又复前行。乘第七车而舍第六车。入婆□国。是时。波斯匿王
以至宫中。设有人问。大王今日为乘何等车来至此宫。彼王欲何报
舍利弗报言。设当有人问者。当如是报曰。吾出舍卫城。先乘第一车
至第二车。复舍第二车乘第三车。复舍第三车乘第四车。复舍第四车
乘第五车。复舍第五车乘第六车。复舍第六车乘第七车。至婆□国。
所以然者。皆由前车至第二车。展转相因。得至彼国。设有人问者。
应当作是报之
满愿子报曰。戒清净义。亦复如是。由心清净。得见清净。由见清净
。得至除犹豫清净。由无犹豫义。得至行迹清净。由行迹清净义。得
至道清净。由道清净义。得至知见清净。由知见清净义。得至涅盘义
。於如来所得修梵行。所以然者。戒清净义者。是受入之貌。然如来
说使除受入。心清净义亦是受入之貌。然如来说除受入。乃至知见之
义亦是受入。如来说除受入。乃至涅盘。如来所得修梵行。若当戒清
净。於如来所得修梵行者。凡夫之人亦当取灭度。所以然者。凡夫之
人亦有此戒法。世尊所说者。以次成道。得至涅盘界。非独戒清净。
得至灭度。犹如有欲上七重楼上。要当以次而至。戒清净义。亦复如
是。渐渐至心。由心至见。由见至无犹豫。由无犹豫。净至於行迹。
由净行迹得至於道。由於净道得至知见。由净知见得至涅盘
>>>>>>>>>>>>>>>>>>>>>>>>>>>>>>>>>>>>>>>>>>>>>>>>>>>>>>>>>>>>
注: 由此可见,戒清净是得至涅盘,圆满梵行的开始。而由戒清净>>
心清净>>见清净>>除犹豫清净>>行迹清净>>道清净>>知见清净>>
涅盘,可知修行需要一步一脚印的循著正确的步骤。
--
去者 去者 去彼岸者
完全到达彼岸者 觉悟者
唯希有幸
Ξ 狮子吼站 版面介绍: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版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