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四念中的「念法」,与六念中的「念法」是否可以连结?依何经? 如果无法连结
> ,差异又何在(想列出这些差异)?
四念是很广泛地包括全部的念,也就是所有的念都可以由四念处这四种不同的
角度来观察。六念则是六种有特定对象的念。
可参考杂阿含卷二十九的(八一○)经,经中就以「安般念」为例,
就可以有身受心法四种观察。
所以六念的安般念本身就可以与四念处的法念处连结。
法念处的「法」是类似法界的意思。而六念的念法,是偏向「佛法」。
二者意义不同,但可以连结。
例如你不断忆念佛法,觉察到身心轻安->与身念处连结。
察觉到乐受->与受念处连结。
思考到佛法的流传亦是无常->与法念处连结了。
因此六念的念法不但可与四念的法念处连,应该都可以与四念处相连结。
> 2. 此念法(四念与六念),与四不坏净中的「念法」可以连结吗?依何经?
> 如果无法连结?差异又何在(想列出这些差异)?
四不坏净的重点应该是「净信」,和念的关系应该比较不大。
我想或许可以说,四不坏净是入流者所成就的四法,而入流的方法则是四预流支,
而四念与六念则是修行的方法,应该是在四预流支的法次法向的阶段吧。
> 3. 六念中的「念佛、法、僧、戒」构成四不坏净(四不坏净为五根中的「信根」)。
> 五根中的「念根」又连结到「四念」。
如上所说,可参考卷三十(八四三),四不坏净为入流者所成就,
入流分则为四预流支,倒不是完全只是因为六念中的「念佛、法、僧、戒」。
> 4. 四念中的「念身」,有两种念法:「不净观」与「安那般那念」。
其实不只这二种,如上所说,所以念法都可以归到四念处之中,
因此身念处其实有太多种了。
我想只要观察的对象是色蕴,都算身念处吧(内身与外身)。
> A. 若从不净观修起,则会「於内身起厌离想。於内身起不厌离想.厌离不厌离俱舍想
> 」(杂阿含536经)。从这里,似乎会接回杂阿含前五卷,谈五蕴的无常、变幻、过、
> 患、味著等。再往下推,似乎就要拉开,六内入、外处的交互作用…
> (大致列举一下,之间的连结还需要细推、细究)
> B.若是从安那般那念,则「得身止息及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
> 满足」(杂阿含803经),最後可「断诸觉想」(杂阿含804经)。这里,似乎又可连
> 结到四禅/(五根中的)定根?
不净观与安般念都是四十业处的其中之一。四十业处都是修习禅定的方法,
所以都可以与禅定连结。只是过程与重点不太相同。
不过基本上来说,这些都是有类似的次第与原理,先由念入手,培养定力与集中力,
藉此可暂时脱离贪与□,初禅的标准就有离欲、恶不善法。
等到有足够的定力,再来观察五蕴的本质--无常、苦、空、无我。
最後藉此证入圣果。
若想了解四十业处分别证入禅定的方式,可参考《清净道论》。
> 5. 再加入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念」与「四念」、「六念」之间的关系为何?
> 可以连结?还是相互包含?抑或是根本不同?
四念与正念应该都算同样的东西,也就是四念处,只是正念的□围更广。
例如无漏正念则是要配合上四圣谛,这就是只谈四念处时不会谈到的。
《中阿含经》卷49〈1 双品〉:
「云何正念。比丘者。观内身如身。观至觉.心.法如法。是谓正念。」
(CBETA, T01, no. 26, p. 736, b14-16)
以上是念的本质。
而六念乃至十念,则是指特定对象,例如四十业处有十随念: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
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
这都是某种禅修的方式,但其本质也不离四念处,目标也是培养正念乃至八正道。
> 以上的例子,是从字面相似开始著手,先□清这些相似词汇之间的异同。接著,从实
> 作以及导向的目标又可再连结,或者,整个加入十二因缘的角度,会组出另一个不同
> 的模型?Who knows?
>
> 不知道是否懂我在说什麽吗?Anyway,需要强调一下,这是我个人在读经时,
> 隐约浮现的连结,想试试□清这些概念之间的义理连结。
藉著这些问题,我刚好也可以思考一些没想过的事。不过我的看法也是只供参考,
若觉得有问题,欢迎大家一起来研究。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