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1
邱大刚
> > <<<<<<<<<<<<<<<<<<<<<<<<<<<<<<<<<<<<<<<<<<<<<<<<<<
> >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观
> >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 >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
> > 云何色集。云何色灭。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
> > 想.行.识灭。
> > 爱喜集是色集。爱喜灭是色灭。
> > 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
> > 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灭。
>     最後三句,请问有人清楚其条理吗?
>     为何「色」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
>     此处的「识」,也与十二因缘的「识」,不太相同,如就
> 十二因缘而言,缘识而生名色,但此处却相反。不过这部份在
> [识与名色相依而生长] <杂阿含、十二、二八八>
> 这篇经文已解释原因了(名色与识辗转相依)。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要完全以经义来论的话,这边 色 vs. 受想行 vs. 识 的不
同例子,也是有其馀经典作为佐证的。我猜想可能这些例子就是
从不同的经典的例子,综合而来:

  【59经】               【相关经】
* 爱喜集是色集         42经: 爱喜->色
                       十二因缘: 爱->取->有

* 触集是受/想/行集     十二因缘: 触缘受

* 名色集是识集         39经: 取阴俱识 (识在色受想行中,由贪爱滋养)
                       288经: 识与名色辗转相依

    现实上,巨观可举例如下:
* 爱喜集是色集:     由於贪爱所见境界,而入胎,因此身体开始形成。
* 触集是受/想/行集: 十二因缘就讲了。
* 名色集是识集:     由於有身心,所以六识才能运作。

    微观可举例如下:
* 爱喜集是色集:     贪吃巧克力,就增加肥肉。
* 触集是受/想/行集: 接受了感官的巧克力甜味,而觉得好甜,让人回味,动手多吃。
* 名色集是识集:     巧克力生成的肥肉,让人觉得身心又更重了些。

    还希望在这上面有研究的人再多加指导。谢谢。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Nov 21 23:35:11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2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根据上一篇阿□达摩的论点, 就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色蕴属於 "色".
受, 想, 行蕴属於 "心所".
而识蕴则为 "心".

是三种不同的究竟法, 也所以为什麽受, 想, 行会常常放在一起.

*** *** ***

另一种问题, 有时候好像某个地方谈到的识, 却和另一个地方的识不太相同,
或者又如 "名色" 包含 "识" , 也包含 "受", 在十二因缘就会有重复的感觉.

我自己读阿□达摩时, 书上解释是指很多都是不同情况的识或其他.

例如有时谈识, 其实是在指 "结生识" , 有时可能是指六根六尘因缘合和所生之识,
有时又是为了认知前一个识所产生的识, 情况有很多种.
因此经藏中看起来可能会造成混淆, 论藏就在努力解释这些.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Nov 22 02:55:54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五受阴的集与灭] <杂阿含、三、五九>
#3
邱大刚
    谢谢 Heaven 的解释,蛮有帮助的。

    我今天再反覆读第二、三卷时,发现《杂阿含经》本身就有完美的
解释了,只要将此经跟第 42 经(七处三观经)及第 39 经(即 Melon
最近问的那经,「取阴俱识」)摆在一起看,就完全合理了。

    这边所举例的五受阴的集,其实只是就人的「色」身的成因,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处)接「触」外境所生的「受、想、行」
的成因,以及依於「色、受、想、行」而生长的「识」(参见《杂
阿含经》第39经),分别列举可能的成因。

    若以「六入处」为中心来看,有了色身才有六入处,有了六
入处接触外境才有受想行(及识),而色受想行都是识生长所依。
也就是第42经三观(蕴、界、入)的「六入」的确也可作为一个
观察的中心。(我以前曾想过:六入不是在蕴之中吗?那麽为何
单独把六入提出来作三观之一?原来如此。)

    无论如何,这边只是列举可能的成因,并非一成不变的唯一
状况。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Nov 22 15:37:30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