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过了三年还没有人回 :p 我今天 Google 找是否曾有人提问及
> 讨论过,竟然只找到自己的文章 XD
> 基本上这三者都是有道理的,也有其馀的经文依据,不过竟然
> 没见到有人提出问答,手边几部专门探讨阿含的书籍也没提到。
>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这□的定义并非科学上钉死的定义,只是
> 用来解释五阴是由於贪爱执著、因缘而集,因此也会由因缘而灭。
> 至於为何色 vs 受想行 vs 识的集是不同的,则只是举例的不同,
> 将「身」、「心」、「(自认的)主体」分开举例而已。
> 这部份的内容在《杂阿含》 41/42 经也有讲过一模一样的(
> 将色 vs. 受想行 vs. 识分开举例。)
若根据上一篇阿□达摩的论点, 就比较容易理解.
因为色蕴属於 "色".
受, 想, 行蕴属於 "心所".
而识蕴则为 "心".
是三种不同的究竟法, 也所以为什麽受, 想, 行会常常放在一起.
*** *** ***
另一种问题, 有时候好像某个地方谈到的识, 却和另一个地方的识不太相同,
或者又如 "名色" 包含 "识" , 也包含 "受", 在十二因缘就会有重复的感觉.
我自己读阿□达摩时, 书上解释是指很多都是不同情况的识或其他.
例如有时谈识, 其实是在指 "结生识" , 有时可能是指六根六尘因缘合和所生之识,
有时又是为了认知前一个识所产生的识, 情况有很多种.
因此经藏中看起来可能会造成混淆, 论藏就在努力解释这些.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