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1
Heaven
在杂阿含经(四二)中,有提到七处三观,然而并没有对三观提出实际内容。

《杂阿含经》卷2: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於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过去我一直以为是「五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结果看了净心出版
张西镇白话译本的内容,界却是写「六界-地水火风空识」。
这就引起我的好奇,结果查了佛光版,也是写六界,而庄春江老师在网页也写六界。

意外看到南传的版本是「观察界,观察处,观察缘起。」
同样没有说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蕴,多了缘起。
这有点奇怪,因为经文在谈的就是「五蕴」,但为什麽最後没有五蕴?
除非它的意思是「五蕴的七处」一种观法,而「界、处、缘起」是另一组。

北传的比较像是在「阴、界、入」分别观其「七处」,也就是会有 3X7=21 种。

另外,再查询大正藏 No. 150A 佛说七处三观经,则为如下:

《七处三观经》卷1:「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
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这里看不出与「阴、界、入」的关系。

总之,为什麽界是六界?而不是十八界?不知有没有人有更多的资讯?

我反而觉得十八界比较好观察,因为「蕴界入」是差不多的内涵,只分类法不同。
但若用同样的观法去观「地水火风空识」乃至「缘起」的
「本质、集、灭、道、灭道迹、味、患、离」,是很难想像如何观?
缘起的集是什麽?难以想像...

    heaven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Nov 25 20:04:40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2
邱大刚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四二)中,有提到七处三观,然而并没有对三观提出实际内容。
> 《杂阿含经》卷2:
>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於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过去我一直以为是「五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

    个人认为 heaven 的看法是对的。比对相关的经文,从蕴、十八界、入
分别切入,较合理。不过当然还要再找相关经文。

> 北传的比较像是在「阴、界、入」分别观其「七处」,也就是会有 3X7=21 种。
> 另外,再查询大正藏 No. 150A 佛说七处三观经,则为如下:
> 《七处三观经》卷1:「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
> 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这里看不出与「阴、界、入」的关系。

    六衰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胜□宝窟》卷2:「言六衰者。外六尘。六尘之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
(CBETA, T37, no. 1744, p. 30, a18-19)
《七处三观经》也有片段另外混在《杂阿含经》中,□面提到:
《杂阿含经》卷1:「何等为识身六衰识。眼栽识耳鼻舌身意。如是为识识。」
(CBETA, T02, no. 101, p. 499, b13-14)

    所以《七处三观经》所讲的与「阴、界、入」是相关,
只是冒出一句「观身为一色」和五阴是重覆的,不知道原因。

> 我反而觉得十八界比较好观察,因为「蕴界入」是差不多的内涵,只分类法不同。
> 但若用同样的观法去观「地水火风空识」乃至「缘起」的
> 「本质、集、灭、道、灭道迹、味、患、离」,是很难想像如何观?
> 缘起的集是什麽?难以想像...

    缘起跟集就是重覆了,不知是否为翻译的问题。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Nov 28 12:55:26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3
邱大刚
> > 在杂阿含经(四二)中,有提到七处三观,然而并没有对三观提出实际内容。
> > 《杂阿含经》卷2:
> >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於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
>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 过去我一直以为是「五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
>     个人认为 heaven 的看法是对的。比对相关的经文,从蕴、十八界、入
> 分别切入,较合理。不过当然还要再找相关经文。
> > 北传的比较像是在「阴、界、入」分别观其「七处」,也就是会有 3X7=21 种。
> > 另外,再查询大正藏 No. 150A 佛说七处三观经,则为如下:
> > 《七处三观经》卷1:「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
> > 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
>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 这里看不出与「阴、界、入」的关系。
>     六衰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 《胜□宝窟》卷2:「言六衰者。外六尘。六尘之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
> (CBETA, T37, no. 1744, p. 30, a18-19)

    另外六衰也指六入处,参见: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卷1:「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
一者本为痴。
二者从痴为所作行。
三者从作行为所识。
四者从所识为名色。
五者从名色为六衰。
六者从六衰为所更。
七者从所更为痛。
八者从痛为爱。
九者从爱为求。
十者从求为得。
十一者从得为生。
十二者从生为老病死。
是为十二因缘事。」
(CBETA, T25, no. 1508, p. 53, a7-13)

    这经的一些译词较不同,蛮可以参考的。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Nov 29 01:34:26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4
邱大刚
目前结论如下:

此经三观的阴、界、入,是佛经中常用的对於一切事物的三种不同
的分类法、或三种不同的观察切入角度。举例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五阴);无眼、耳、鼻、舌、身、
意(空六入处);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空十
八界)」(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1-13)


也可参见丁福保佛学辞典
三科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

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於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
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後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

次为迷於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
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

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
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

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
密教以之配於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於心法者,说五蕴,表
金刚部之智。为迷於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
属於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
秘藏记钞九。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Dec 6 23:57:49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5
sici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在杂阿含经(四二)中,有提到七处三观,然而并没有对三观提出实际内容。
> 《杂阿含经》卷2:
>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於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过去我一直以为是「五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结果看了净心出版
> 意外看到南传的版本是「观察界,观察处,观察缘起。」
> 同样没有说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蕴,多了缘起。
> 这有点奇怪,因为经文在谈的就是「五蕴」,但为什麽最後没有五蕴?

      这个问题很有趣,好不容易问了老师,
      老师说「五蕴」与「缘起」是因为不同部派的不同修行方式所致


--
告假去了~~ 2008.12.09
Tue Dec 9 09:48:31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6
Heaven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在杂阿含经(四二)中,有提到七处三观,然而并没有对三观提出实际内容。
> > 《杂阿含经》卷2:
> >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於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
>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 过去我一直以为是「五蕴、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结果看了净心出版
> > 意外看到南传的版本是「观察界,观察处,观察缘起。」
> > 同样没有说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蕴,多了缘起。
> > 这有点奇怪,因为经文在谈的就是「五蕴」,但为什麽最後没有五蕴?
>       这个问题很有趣,好不容易问了老师,
>       老师说「五蕴」与「缘起」是因为不同部派的不同修行方式所致

谢谢提供这个观点, 我想这也是有可能的.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Dec 10 16:08:44 2008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处三观的三观为何?] <杂阿含、二、四二>
#7
邱大刚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七处三观经》卷1:「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
> 观身为一色。观五阴为二。观六衰为三。故言三观。」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这里看不出与「阴、界、入」的关系。

    我看懂《七处三观经》这段在讲什麽了,简单讲就是十二因缘的其中
三支「识」、「名色」、「六入处」: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

> 何等为三观。识亦有七事。得五阴成六衰。

    将十二因缘中的「名色」置换为「五阴」,就可看懂
《七处三观经》所述了:

    识有识集灭道味患离(七事),
    识缘(得)名色(五阴),
    名色缘(得)六入处(六衰)。

    「六衰」这个词一般是「六内入处」或「六外入处」。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at Aug 8 23:40:48 2009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