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增一的序可得知本部增一在晋朝经过几位沙门共同校注过,如同以
前谈过的中阿含一样。当时是禅法比较流行的时候(因为是译经的早期),
以下是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这品世尊解释的是『修行的观念』的种类,但经文写法是比较少见的所以
一开始看得时候会有疑惑,通常都发生在本经的四种人最後都说『尽有漏』
,单看这句再比对该种人的特性会很头大。世尊说『依义不依语』,所以最
好是看完增上品整品。本品第一经世尊就提到某些婆罗门看来似乎有修行,
但其实骨子里还是无有智慧贪嗔痴无法断除。外道也会认为他们尊重的修行
者是阿罗汉尽有漏者,但在世尊看来都还称不上入流。
本经也是,世尊要说得是四种修行的观念。由末了世尊的结论『比丘有此四
行迹。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後一行者当共奉行』就能看出其实第四种才
是真正尽有漏者,其他三种是『自认为可以尽有漏』。
本经经文如下:
---------------------------------------------------------------------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行迹。云何为四。
有(1)乐行迹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迹。
复有(2)乐行迹所行速疾。
复有(3)苦行迹所行愚惑。
复有(4)苦行迹所行速疾。
---------------------------------------------------------------------
依开头是四种行迹(道迹,也就是修行的方式或观念),其中两种人是愚惑的
,也就是『(1)乐行迹所行愚惑』『(3)苦行迹所行愚惑』,这两种人无有成
就。其他两种人是比较可能修行(所以称为速疾)。
--------------------------------------------------------------------
彼云何名为乐行迹所行愚惑。
或有一人贪欲炽盛。□恚.愚痴炽盛。所行甚苦。不与行本相应。
彼人五根愚□亦不[8]捷疾。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9]慧根.定根。
若以愚意求三昧尽有漏者。是谓名为乐行迹钝根得道者也。
--------------------------------------------------------------------
第一种愚惑者是三毒炽盛,认为贪嗔痴可以有菩提(如性力派)导致的当然是苦
而不是原来的目的(不与行本相应),这种人善根微小,五种修行的特质(五根)
不具,还认为这样可以涅盘(以愚意求三昧尽有漏者)。这种人就是以为三毒有菩提
者(乐行迹钝根得道者)。这儿的『得道者』指的不是这样可以得道,而是自认为
这样能得道。
--------------------------------------------------------------------
彼云何名为乐根行迹速疾。或有一人无欲.无□。然於贪欲。□自偏少不□□。
为□恚.愚痴极为减少。五根捷疾无有放逸。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
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五根。然得五根成於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
利根行於道迹也。
--------------------------------------------------------------------
第二种人外道有修行者,不同於(1)和(3)。上面所说得『然於贪欲。□自偏少不
□□』其中的贪欲指的不是一般的贪欲,而是高级的贪也就是色界爱、无色爱
。这种人也是清净的,外表看来和世尊所说得禅法很像只是这种行者无有涅盘
的正确观念,误把色界和无色界的境界当成解脱。这种人是有善根的『五根捷
疾无有放逸』,只是他们的『箭』不是射向涅盘。
但这种人毕竟是有底子的所以是利根,只要能得到正确的观念就能很快成就(
然得五根成於三昧。尽有漏成无漏)。世尊的弟子中不少原来是外道领袖的如
舍利弗和目见连就是例子,他们本身就有深厚的底子,世尊调校一下就证
阿罗汉。
但不是这种人都能那麽幸运,世尊成道前有两位老师都是定力很深在外人看
来都是大成就者,世尊证道後他们已经死了。世尊记说他们会往生无色界
(够厉害了),但接著就落入畜生道。比起来连提婆都比他们幸运,提婆虽然
做了恶行但却因为接受过世尊的教导再加上天资聪颖,也是有善根的。他在
阿鼻地狱受苦一中劫离开後就一直增上,解脱的那一世是以辟支佛成就。
--------------------------------------------------------------------
彼云何名为苦行迹行於愚惑。[10]或有一人□意偏多。□恚.愚痴炽盛。
彼以此法而自娱乐。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苦行迹钝根者也。
--------------------------------------------------------------------
第三种也是愚惑的,错误的重复那些无意义的苦行,三毒炽盛还乐在其中认为
最後一定可以解脱『尽有漏成无漏』,当然在世尊看来是最不及格的。
--------------------------------------------------------------------
云何苦行迹行於速疾。於是。或有一人少欲少□。无有□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
尔时。有此五根。无有缺漏。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为五
。
彼以此法得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苦行迹利根者也。
--------------------------------------------------------------------
第四种是模□生,除了贪嗔痴微薄外已经开始具有解脱者的气质(少欲少□。无有□恚
。亦不起想),『不起想』者代表守护感官得力,不再轻易造恶业了。因为五阴中
『想阴』是因为『受阴』的经验对於『色阴』产生贪爱,不起想就不再起贪爱,也就
是阿含中一再提及的要观察『缘眼色,生眼识,三识和合生触,触缘受,受缘爱』。
这儿的苦行不是外道的无意义苦行。阿含有一经就是世尊和外道谈论苦行,外道说人
家都认为你(世尊)毁谤苦行是真的吗?。世尊说那是毁谤,因为世尊不赞同的是无意
义的苦行。原因在於没有直接去处理三毒的苦行都没意义,也因此世尊接著说明他不
赞同以及赞同的苦行是甚麽。最标准的苦行就是大迦叶尊者所示□的。
--------------------------------------------------------------------
是谓比丘有此四行迹。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後一行者当共奉行。
所以然者。苦行迹三昧者难得。[*]以得便成道。久存於世。
所以然者。不可以乐求乐。由苦然後成道。
是故。诸比丘。□以方便。成此行迹。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最後世尊做结论『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後一行者当共奉行』,世尊也说原因,
只要是贪乐无论是高级或是普级都一样无法解脱,而能行第四种『苦行迹』的人
最难得(不是很难得到解脱),这种人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