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
melon
本周读经班大家有顺便讨论到有关初果的两个议题:

1.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 初果等不等於断「见惑」?

关於第 2 点,mage 大人说若有空会帮忙找出《大般若经》和《阿含经》
在这部分相互呼应的地方,敬请大家拭目以待。

至於第 1 点,小的厚脸皮先抛砖引玉,整理一下我读过的经典记载,还
请大家不吝继续补充指教,谢谢!

标准的佛法修学次第,是戒 → 定 → 慧,一般都是依定发慧。不过佛世
时有许多师兄根机特别好(或是累世早有修行),经常一见佛闻法,就证
初果了。但我们知道《阿含经》很精要,的确有可能将背後的机制略说了,
或是这些利根的圣者在证果的刹那间,伴随有「刹那定」之类的?

然而个人目前读过的有关证初果的记载,从方法到实例,似乎都并没有提
到一定得有「禅定力」,但是否有所略说我就不敢肯定了。提供大家做参
考。

【初果的特色】
   成就四不坏净、断三结,能永不堕恶道、七次往返人天必证涅盘。


【证初果的方法】

   1. 四预流支(四须陀洹分):
     (1)亲近善男子
     (2)听正法
     (3)内正思惟
     (4)法次法向

   2. 以下 16 种方法可证「法不坏净」(成就四不坏净其中之一,就成就了初果):
      知不善 (身、口、意不善行,即三恶行)、不善根(贪、□、痴)。
      知  善 (身、口、意  善行,即三妙行)、善根(不贪、不□、不痴)。
      并知「食」、「漏」、「苦」、十二因缘的苦、集、灭、道。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实例记载】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
   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
   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於命终时,诸根
   清净,颜色鲜白。

   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
   「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於命终时,诸根
   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鉢,洗足,诣世尊所,
   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
   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於命终
   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盘,汝等
   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6]受第一记。」

   (CBETA, T02, no. 99, p. 86, b3-23)
   ------------------------------------------------------------


   ● 刚刚闻法,当下就证得初果。

   试举一例明明白白讲「证得初果」的。(因为证得「法眼净」是否就
   是证得初果比较难确定,所以先不提。)

   [例]《杂阿含经》卷 37 第 1031 经
   ------------------------------------------------------------
   「长者白尊者阿难:「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塜间见
   世尊,即得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自从是来,家
   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

   尊者阿难言:「善哉!长者!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CBETA, T02, no. 99, p. 269, b27-c3)
   ------------------------------------------------------------

   而当时给孤独长者证得初果须陀洹,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例]《杂阿含经》卷 22 第 592 经
   ------------------------------------------------------------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
   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
   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

   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
   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无畏,即从座起,正衣服,为佛作礼,
   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其
   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

   (CBETA, T02, no. 99, p. 158, b2-11)
   ------------------------------------------------------------



   ● 只要对三毒、十善如实知,即可证初果。

   [例]《杂阿含经》卷 34 第 964 经
   ------------------------------------------------------------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谛听。善思。婆蹉!贪欲
   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
   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
   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於
   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
   於贪欲无馀灭尽,□恚、愚痴无馀灭尽者,则[9]於一切有漏灭尽,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246, b24-c8)

   (略)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於此法、律得
   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於居家,
   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於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
   堕恶趣[1]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CBETA, T02, no. 99, p. 247, a2-8)
   ------------------------------------------------------------

(本文为精简版,下一封是「引经据典加长版」:p)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29日 23:12:39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
melon
> 「引经据典加长版」:

不好意思,因为小的希望自己所说的都能有依据,所以写一写不小心又是
一大篇,还请大家多多包涵!觉得太长的同学请直接跳过,只读上文就可
以了  ^_^"

  =========================================================
  【初果的特色】
   四不坏净、断三结,能永不堕恶道、七次往返人天必证涅盘。
  =========================================================

首先可能得先提一下初果的特色,因为经典中有时不是直接说:「某人证
须陀洹」,而是以其他同等级的文字来说明,但只要掌握重点,就不容易
被文字所障,例如《增一、卷34、七日品40、5》([注1]在文末)。

主要请参考《杂阿含经》「不坏净相应」,包括卷 30、31、41。


● 成就「四不坏净」,即证初果须陀洹([注2])。

   [例]《杂阿含经》卷 41 第 1127 经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
   谓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
   是须陀洹。」   (CBETA, T02, no. 99, p. 298, c15-18)
   ------------------------------------------------------------
   [注2] 所以「四不坏净」又称「四须陀洹分」。(《杂阿含经》卷 41
         第 1126 经)


● 成就「四不坏净」其中之一,即证初果须陀洹。

   四不坏净就是「四」种「不」为诸天、魔、人等等所毁「坏」的清
  「净」信心,包括:

    1. 对佛的清净信心(佛不坏净)
    2. 对法的清净信心(法不坏净)
    3. 对僧的清净信心(僧不坏净)
    4. 圣戒成就(圣戒成就)

   [例 1]《杂阿含经》卷 19 第 506 经
   ------------------------------------------------------------
   时。有异比丘见世尊与尊者大目犍连及天帝释语言善相述可已。语尊
   者大目犍连。如是。如是。尊者大目犍连。是中种种诸天来会此者。
   皆是宿命曾闻正法。得於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身坏
   命终。而来生此。

   时。有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世尊。我亦成
   就於佛不坏净。故来生此。

   复有天子言。我得法不坏净。

   有言得僧不坏净。有言圣戒成就。故来生此。如是诸天无量千数。於
   世尊前各自记说得须陀洹法。悉於佛前即没不现。

   (CBETA,T02,n0099,p0134,b24-c06)
   ------------------------------------------------------------

   [例 2]《杂阿含经》卷 41 第 1135 经
   ------------------------------------------------------------
   「尔时,世尊告诸天子:「善哉!善哉!诸天子!汝等成就於佛不坏
   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时,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
   於佛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

   一[ >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法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
   终,今生天上。」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僧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
   今生天上。」

   一天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圣戒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
   天上。」

   时,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CBETA, T02, no. 99, p. 299, b18-29)
   ------------------------------------------------------------


● 五戒持的好([注3])、於佛法僧(三法)不生疑惑、於四圣谛([注4])
   如实知见,即自证自知须陀洹。得须陀洹,则不堕三恶道、七次往
   返人天就必证涅盘([注5])。

   [例]《杂阿含经》卷 30 第 845 经
   ------------------------------------------------------------
   「若於此五恐怖罪怨对休息、於三法决定离疑惑、於圣意如实知见,
   是圣弟子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恶趣尽,得须陀洹,不
   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CBETA, T02, no. 99, p. 216, a11-15)
   ------------------------------------------------------------

   [注3] 五恐怖就是违犯五戒所会造成的堕三恶道的恐怖。
         可见「圣戒成就」自然能「永不堕三恶道」。

   [注4] 对照到下一经,本经中的「圣意」疑为「圣道」的误植?
         下一经中的「圣道」,则指「八圣道」、「十二因缘」。

   [注5] 可见光是初果就不退转了,相信 2-4 果应该更不会退转才对。



● 断三结:身见、戒取见、疑见,则成就须陀洹。

   [例]《杂阿含经》卷 34 第 947 经
   ------------------------------------------------------------
   「若多闻圣弟子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如实知,此苦灭圣谛
   如实知,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
   身见、戒取、疑,断此三[4]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
   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CBETA, T02, no. 99, p. 242, b2-7)
   ------------------------------------------------------------



● 成就四不坏净,自然「断三结」。

     成就四不坏净                             断三结
 --------------------------------------------------------
(对八正道、四圣谛、缘起如实知)==========> 断「身见(=我见)」
圣戒成就,不执取其他和解脱无关的戒律 =====> 断「戒禁取见」
对佛、法、僧有 100 % 信心 ================> 断「疑见」
 --------------------------------------------------------




         ==============================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记载】
         ==============================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
   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无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
   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寿作优婆塞,证知我。」

   阿支罗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阿支罗迦叶辞世尊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於命终时,诸根
   清净,颜色鲜白。

   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闻有传说:
   「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辞去不久,为牛所触杀,於命终时,诸根
   清净,颜色鲜白。」诸比丘乞食已,还出,举衣鉢,洗足,诣世尊所,
   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众多比丘入城乞食,
   闻阿支罗迦叶从世尊闻法、律,辞去不久,为护犊牛所触杀,於命终
   时,诸根清净,颜色鲜白。世尊!彼生何趣?何处受生?彼何所得?」

   佛告诸比丘:「彼已见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盘,汝等
   当往供养其身。」

   尔时,世尊为阿支罗迦叶[6]受第一记。」

   (CBETA, T02, no. 99, p. 86, b3-23)
   ------------------------------------------------------------



● 刚刚闻法,当下就证得初果。

   试举一例明明白白讲「证得初果」的。(因为证得「法眼净」是否就
   是证得初果比较难确定,所以先不提。)

   [例]《杂阿含经》卷 37 第 1031 经
   ------------------------------------------------------------
   「长者白尊者阿难:「我今何所恐怖?我始於王舍城寒林中丘塜间见
   世尊,即得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自从是来,家
   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

   尊者阿难言:「善哉!长者!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

   (CBETA, T02, no. 99, p. 269, b27-c3)
   ------------------------------------------------------------

   而当时给孤独长者证得初果须陀洹,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例]《杂阿含经》卷 22 第 592 经
   ------------------------------------------------------------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
   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
   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

   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
   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无畏,即从座起,正衣服,为佛作礼,
   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其
   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

   (CBETA, T02, no. 99, p. 158, b2-11)
   ------------------------------------------------------------



● 只要对三毒、十善如实知,即可证初果。

   [例]《杂阿含经》卷 34 第 964 经
   ------------------------------------------------------------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谛听。善思。婆蹉!贪欲
   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
   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
   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於
   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
   於贪欲无馀灭尽,□恚、愚痴无馀灭尽者,则[9]於一切有漏灭尽,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CBETA, T02, no. 99, p. 246, b24-c8)

   (略)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於此法、律得
   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於居家,
   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於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
   堕恶趣[1]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CBETA, T02, no. 99, p. 247, a2-8)
   ------------------------------------------------------------




         ==============================
           【如何证初果1:四预流支】
         ==============================

● 以下方法好像都没有特别说需要禅定 :P


   [例 1]《杂阿含经》卷 41 第 1125 经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CBETA, T02, no. 99, p. 298, c5-7)
   ------------------------------------------------------------


   [例 2]《杂阿含经》卷 30 第 843 经([注6])
   ------------------------------------------------------------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10]流者。何等为流?」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复问舍利弗:「谓[11]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12]善男
   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复问舍利弗:「[13]入流者成就几法?」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於佛不坏净、於
   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
   近善[14]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
   於佛不坏净、於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BETA, T02, no. 99, p. 215, b15-c1)
   ------------------------------------------------------------

   [注6] 入流分 vs 须陀洹分

    ◎ 四入流分 = 四预流支
         = 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四须陀洹分 = 四不坏净
           = 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如何证初果2:知道以下 16 件事】
         =====================================

● 经文主旨是如何成就「法不坏净」。以下任何一种都能成就「法不坏净」。

   [例]《中阿含经》卷 7〈29 舍梨子相应品 大拘□罗经第9〉
   ------------------------------------------------------------
   [0461b29] 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大拘□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
   得正见。於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摩诃拘□罗尊者回答:

   01.知不善 (身、口、意不善行,即三恶行)、不善根(贪、□、痴)。

   02.知  善 (身、口、意  善行,即三妙行)、善根(不贪、不□、不痴)。

   03.知「食」的苦:有「四食」: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集:因「爱」便有「食」。
                灭:  「爱」灭则「食」灭。
                道:八圣道。

   04.知「漏」的苦:有「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集:因「无明」便有「漏」。
                灭:  「无明」灭则「漏」灭。
                道:八圣道。

   05.知「苦」的苦: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
                                求不得、略五盛阴。
                集:因「老死」便有「苦」。
                灭:  「老死」灭则「苦」灭。
                道:八圣道。

   06.知「老死」的苦:老:机能衰退、外表变丑。死:寿尽散灭。
                  集:因「生」便有「老死」。
                  灭:  「生」灭则「老死」灭。
                  道:八圣道。

   07.知「生」的苦:出生,而有了五阴。
                集:因「有」便有「生」。
                灭:  「有」灭则「生」灭。
                道:八圣道。

   08.知「有」的苦: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集:因「受」便有「有」。
                灭:  「受」灭则「有」灭。
                道:八圣道。

   09.知「取」(受)的苦:有「四取」:欲取、戒取、见取、我取。
                    集:因「爱」便有「取」。
                    灭:  「爱」灭则「取」灭。
                    道:八圣道。

   10.知「爱」的苦:有「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
                集:因「受」便有「爱」。
                灭:  「受」灭则「爱」灭。
                道:八圣道。

   11.知「受」(觉)的苦: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集:因「触」便有「受」。
                    灭:  「触」灭则「受」灭。
                    道:八圣道。

   12.知「触」(更乐)的苦:有「三触」:苦触、乐触、不苦不乐触。
                      集:因「六处」便有「触」。
                      灭:  「六处」灭则「触」灭。
                      道:八圣道。

   13.知「六处」的苦:有「六处」:眼、耳、鼻、舌、身、意。
                  集:因「名色」便有「六处」。
                  灭:  「名色」灭则「六处」灭。
                  道:八圣道。

   14.知「名色」的苦:名:受、想、行、识。色:四大及四大造色。
                  集:因「识」便有「名色」。
                  灭:  「识」灭则「名色」灭。
                  道:八圣道。

   15. 知「识」的苦: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集:因「行」便有「识」。
                 灭:  「行」灭则「识」灭。
                 道:八圣道。

   16. 知「行」的苦: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集:因「无明」便有「行」。
                 灭:  「无明」灭则「行」灭。
                 道:八圣道。


以上,也请各位师兄不吝补充指教,谢谢!<(_ _)>

=======================================================
 [注1]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5:

「世尊告曰。於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天.兜术天.化自在
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谓。阿难。□罗
先比丘七[5]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所以
然者。斯於如来有信心故。」(CBETA, T02, no. 125, p. 740, a12-17)


我个人的解读是:

由於□罗先长者对如来很有信心(成就「佛不坏净」?),所以很放心的
拖到命终前一天才出家,并「七变周旋天人」:在天上、人间「加起来」
共 7 次受生之後,在人间证得阿罗汉。(符合初果的特徵?)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29日 23:16:21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
melo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1. 四预流支(四须陀洹分):
>      (1)亲近善男子
>      (2)听正法
>      (3)内正思惟
>      (4)法次法向

更正:
四预流支     = 四入流分
四须陀洹分 = 四不坏净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29日 23:34:04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
hank
提出个人的看法:

文字、名相要先定义,讨论的基础才会相同。

分三部份来讨论

一、禅定的定义

 「禅定」大家都知道,但它的内容是什麽?
 查CBETA,初禅的定义是:
 1、离欲、恶不善法,
 2、有觉有观,
 3、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初禅是禅定,这应该没争议。

  本版的第710文章:[有可能初禅直趣漏尽] <中阿含、五十六、四、二○五>
  因此,初禅都能直趣漏尽了,已超越初果。

二、禅定的功能与目的:如实观、如实知

 [常方便禅思,以如实观察] <杂阿含、三、六五>

 <<<<<<<<<<<<<<<<<<<<<<<<<<<<<<<<<<<<<<<<<<<<<<<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
 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
 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


三、
  再来检验引经据典中的例子,证初果以上的尊者
  1、是否已有符合初禅的情形
    2、禅定只是工具,目的是要能如实观察、如实知。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若世尊在面前说法,且都能听得懂、又远尘离垢
  那麽一定符合初禅的条件: 1、离欲、恶不善法,
                           3、离生喜乐。
  至於听法的过程中,尊者应该已符合 2、有觉有观
>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
                   ^^^^^^^^^^^^^^^^^^^^^^^
  再不然,已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是已达到禅定的功能目的了。

>    ------------------------------------------------------------
>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
>    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
>    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
     这经也是,世尊教长者正身正意坐好,好好专心听讲,这堂课下来,
     长者应也能:1、离欲、恶不善法 2、有觉有观 3、离生喜乐。

>    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

     这段也说明,已能如实知见。达禅定的功能目的。


 若不被「禅定」这名相给吓倒,应该只是:专心一意,把欲念、坏念头远离,
 专心、清楚明白在某件事上,比如听世尊说法,思想纯一,自然生喜乐。

 但反过来说,有禅定不一定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外道也有四禅的。
Tue Aug 31 01:17:01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5
melon
谢谢 Hank,的确 1-4 禅和 1-4 果,不一定有关系;「禅」纯粹只是定,
共外道,「果」则是慧,是佛法独有。但若能依禅定力而作观(观五蕴、
四大、六入的缘起等等),观起五蕴四大等等,一定如虎添翼,如探囊
取物一样清晰吧!

个人完全没有想走捷径,要慧不要定的意思;相反的,由於个人非常想
如实观(可惜没有非证什麽果不可的决心 :p),加上最近已扫除部分疑
盖,又能开始修禅定了,所以这边纯粹只是就经典法义来讨论而已,还
请各位明察!<(_ _)>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三、
>   再来检验引经据典中的例子,证初果以上的尊者
>   1、是否已有符合初禅的情形
>     2、禅定只是工具,目的是要能如实观察、如实知。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
>   若世尊在面前说法,且都能听得懂、又远尘离垢
>   那麽一定符合初禅的条件: 1、离欲、恶不善法,
>                            3、离生喜乐。
>   至於听法的过程中,尊者应该已符合 2、有觉有观

请问这边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 >    时,阿支罗迦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知、
>                    ^^^^^^^^^^^^^^^^^^^^^^^
>   再不然,已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是已达到禅定的功能目的了。

这点个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但以下也不一定对,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_ _)>

禅定和慧观不同,禅定是「心一境性」,有一个固定的所缘境,除了这个
所缘境,其他的最好天塌下来都不要管。

而慧观是「简择、分别」,因为是要观察五蕴或四大等的「无常、无我」
特性,所以没有一个固定不动的观察对象。

所以这边的「已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应该不是禅定,相反的,
可能更接近於慧观果证。事实上,经典中的「已能见法、得法、知法、
入法」,个人一般都是直接将之归类为初果(可对照初果的经文)。

另外例如「安般」,既能修定也能修慧,加上没什麽副作用,所以世尊相
当推荐这个方法:

1. 以安般修定:只观察呼吸时空气和人中接触时的摩擦感,其他不管,
    那就是修「定」。

2. 以安般修慧:心已经较能专注,开始观察、分别呼吸的变化,例如冷、
   热、长、短、无常、生灭等等,应该就算是修「慧」。

不过当然「定」和「慧」像左手和右手,左手不是右手,但两手要互相清
洗,才能真正将双手洗乾净。

> >    ------------------------------------------------------------
> >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
> >    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
> >    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
>      这经也是,世尊教长者正身正意坐好,好好专心听讲,这堂课下来,
>      长者应也能:1、离欲、恶不善法 2、有觉有观 3、离生喜乐。
> >    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
>      这段也说明,已能如实知见。达禅定的功能目的。

这在经典中没有记载,所以我倒是不敢肯定耶 :p

>  若不被「禅定」这名相给吓倒,应该只是:专心一意,把欲念、坏念头远离,
>  专心、清楚明白在某件事上,比如听世尊说法,思想纯一,自然生喜乐。
>  但反过来说,有禅定不一定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外道也有四禅的。

我觉得禅定不吓人,五盖比较吓人 XD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31日 10:12:0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6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记载】
>          ==============================
>
>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阿支罗迦叶应该是外道吧?
或许他在外道处早已证得禅定。

> ● 刚刚闻法,当下就证得初果。
>
>    试举一例明明白白讲「证得初果」的。(因为证得「法眼净」是否就
>    是证得初果比较难确定,所以先不提。)
>
>    而当时给孤独长者证得初果须陀洹,经上是这样记载的:
>
>    [例]《杂阿含经》卷 22 第 592 经
>    ------------------------------------------------------------
>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尔时,

"端身系念" , 我想这就是基本修定的表示,至少表示心一境性的重要性。

再看长者要见佛之前:

「时,给孤独长者即於其夜至心念佛,因得睡眠。」

这种至心念佛,也算是一种定力吧。

加上长者闻佛名即心大欢喜,而且又有天神相助,应该是有宿世修行的因缘。

> ● 只要对三毒、十善如实知,即可证初果。
>
>    [例]《杂阿含经》卷 34 第 964 经
>    ------------------------------------------------------------
>    佛告婆蹉:「我今当为汝略说善、不善法。谛听。善思。婆蹉!贪欲
>    者是不善法,调伏贪欲是则善法;□恚、愚痴是不善法,调伏恚、痴
>    是则善法。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偷盗、邪□、妄语、
>    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不盗,乃至正见是则善
>    法,是为,婆蹉!我今已说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是,圣弟子於
>    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如实知,十种不善法、十种善法如实知者,则
>    於贪欲无馀灭尽,□恚、愚痴无馀灭尽者,则[9]於一切有漏灭尽,
>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    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CBETA, T02, no. 99, p. 246, b24-c8)
>
>    (略)
>
>    「婆蹉白佛:「复置优婆塞,颇有一优婆夷受习五欲,於此法、律得
>    度狐疑不?」
>
>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众多优婆夷在於居家,
>    畜养男女,服习五欲,华香严饰,於此法、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
>    堕恶趣[1]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    (CBETA, T02, no. 99, p. 247, a2-8)
>    ------------------------------------------------------------

之前谈及三善三不善,乃至十善十不善,如实知才能永灭无馀。
相信大家对这都知道,但为何无法自知自证永灭无馀,我想应该就是
没有如实亲知亲见。

一般谈如实知,常会提到: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
彼一切.....

或许若无定力,则觉知能力有限,无法全部如实知。

同一经的後半部,婆蹉向佛陀请法,佛陀就教导他如何得知种种界的实际的修法,
也就是止观二法。可见禅定之法是不可少的。

「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於界,
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
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
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
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丘!当修二法,修习
多修习,修二法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          ==============================
>            【如何证初果1:四预流支】
>          ==============================
>
> ● 以下方法好像都没有特别说需要禅定 :P
>
>
>    [例 1]《杂阿含经》卷 41 第 1125 经
>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
>    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    (CBETA, T02, no. 99, p. 298, c5-7)
>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    [例 2]《杂阿含经》卷 30 第 843 经([注6])
>    ------------------------------------------------------------
>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10]流者。何等为流?」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
>    复问舍利弗:「谓[11]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12]善男
>    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    复问舍利弗:「[13]入流者成就几法?」
>    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於佛不坏净、於
>    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
>    近善[14]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
>    於佛不坏净、於法不坏净、於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    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BETA, T02, no. 99, p. 215, b15-c1)
>    ------------------------------------------------------------

流为八圣道,八圣道有正定,可见入流应成就正定,才算入流。

>          =====================================
>            【如何证初果2:知道以下 16 件事】
>          =====================================
>
> ● 经文主旨是如何成就「法不坏净」。以下任何一种都能成就「法不坏净」。
>
>    [例]《中阿含经》卷 7〈29 舍梨子相应品 大拘□罗经第9〉
>    ------------------------------------------------------------
>    [0461b29] 尊者舍梨子问曰。贤者大拘□罗。颇有事因此事。比丘成就见。
>    得正见。於法得不坏净。入正法耶。
>
>    摩诃拘□罗尊者回答:
>
>    01.知不善 (身、口、意不善行,即三恶行)、不善根(贪、□、痴)。
>    02.知  善 (身、口、意  善行,即三妙行)、善根(不贪、不□、不痴)。
>    03.知「食」的苦:有「四食」: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
>                 集:因「爱」便有「食」。
>                 灭:  「爱」灭则「食」灭。
>                 道:八圣道。
> ...略....
>    16. 知「行」的苦:有「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                  集:因「无明」便有「行」。
>                  灭:  「无明」灭则「行」灭。
>                  道:八圣道。

这些几乎都提到八圣道才能如实知,八圣道即包含正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Aug 31 16:15:45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7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5:
>
> 「世尊告曰。於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天.兜术天.化自在
> 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谓。阿难。□罗
> 先比丘七[5]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所以
> 然者。斯於如来有信心故。」(CBETA, T02, no. 125, p. 740, a12-17)
>
> 我个人的解读是:
>
> 由於□罗先长者对如来很有信心(成就「佛不坏净」?),所以很放心的
> 拖到命终前一天才出家,并「七变周旋天人」:在天上、人间「加起来」
> 共 7 次受生之後,在人间证得阿罗汉。(符合初果的特徵?)

这不是主题, 我另外插来谈.

对照这一经:

《增壹阿含经》卷47〈49 放牛品〉:
「佛告阿难:「於是,提婆达兜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
三恶趣,往来天、人,最後受身,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
学道,成辟支佛,名曰南无。」」(CBETA, T02, no. 125, p. 804, c9-13)

这是佛陀对提婆达多的预言授记,但我相信此时提婆达多在地狱中,并没有什
麽果位。而授记除了没有记录七返天人,而且结果也不是声闻果位,而是独
觉,其他都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授记不一定等於证果,虽然□罗先长者当时有证果也是有可能的。

又如假设某大德百年後往生兜率天,接著随弥勒下生,并在龙华树下证阿罗汉。
若今天有佛菩萨提出此预言,也并不表示该大德目前一定是二果一来圣者。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Aug 31 16:18:2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8
Heave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5:
> > 「世尊告曰。於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天.兜术天.化自在
> > 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谓。阿难。□罗
> > 先比丘七[5]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所以
> > 然者。斯於如来有信心故。」(CBETA, T02, no. 125, p. 740, a12-17)
> > 我个人的解读是:
> > 由於□罗先长者对如来很有信心(成就「佛不坏净」?),所以很放心的
> > 拖到命终前一天才出家,并「七变周旋天人」:在天上、人间「加起来」
> > 共 7 次受生之後,在人间证得阿罗汉。(符合初果的特徵?)

就算长者已证初果,他最後一天所学即为十念法门,此十念亦为修定之法。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
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CBETA, T02, no. 125, p. 740, a2-6)


另外,杂阿含卷三十的八四八经,有较详细提及念佛法僧戒的修法,
最後也是导向禅修。


(八四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
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
人师、佛世尊。於此如来事生随喜心,随喜已,心欢悦,心欢悦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
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作是念:『我
从今日,於世间若怖若安,不起□恚,我但当自受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
名第一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Aug 31 16:52:24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9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 流为八圣道,八圣道有正定,可见入流应成就正定,才算入流。


请问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由於八正道有分「世间八正道」和「出世八正道」,而且有次第。而
初果是「见法」,也就是如实知「见」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等
正「法」。而入流其实只是刚刚入「出世八正道」之流、涅盘之流,
所以有没有可能,初果的成就比较接近於「出世八正道」的第一项:
「(出世)正见」?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31日 17:16:01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0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就算长者已证初果,他最後一天所学即为十念法门,此十念亦为修定之法。
>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 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
> 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CBETA, T02, no. 125, p. 740, a2-6)
> 另外,杂阿含卷三十的八四八经,有较详细提及念佛法僧戒的修法,
> 最後也是导向禅修。


仔细再读一次,的确如此!那麽看来□罗先长者之所以能获得类似於初果的大利益,
不但是由於对佛、法、阿难尊者有大信心(信根的最高级:四不坏净),的确很可
能也是由於成就了十念的禅定,只是经上没有明白记载呢!

所以看来信心和禅定,都是很好的修行啊!


> (八四八)
> 如是我闻:
>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
> 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
> 人师、佛世尊。於此如来事生随喜心,随喜已,心欢悦,心欢悦已,身猗息
> ,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
> 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作是念:『我
> 从今日,於世间若怖若安,不起□恚,我但当自受纯一满净诸天天道。』是
> 名第一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31日 17:18:53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1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记载】
> >          ==============================
> >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阿支罗迦叶应该是外道吧?
> 或许他在外道处早已证得禅定。

刚好 Heaven 师兄提到这边。我一直很好奇,得「法眼净」是否就是证得初果
的同义词?方便请教一下 Heaven 师兄的意见吗?谢谢!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31日 17:23:35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2
melo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 >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定需要定?:p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8月31日 18:23:44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3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 >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根据庄春江居士整理的汉文巴利文对照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43.htm

下方的经文比对有提到:

北传经文的「内正思惟」,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a]ro)
([aa] 是 a 长音),

所以四预流支的正思惟应该不是指禅那。

> > 流为八圣道,八圣道有正定,可见入流应成就正定,才算入流。
> 请问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 由於八正道有分「世间八正道」和「出世八正道」,而且有次第。而
> 初果是「见法」,也就是如实知「见」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等
> 正「法」。而入流其实只是刚刚入「出世八正道」之流、涅盘之流,
> 所以有没有可能,初果的成就比较接近於「出世八正道」的第一项:
> 「(出世)正见」?

根据一般的想法,八正道应该是同时修习,至於是不是次第证得,
或是初果等同证得出世正见,我没有印象有相关的经文说明。

若参考南传阿□达摩,则不是如此:

==============
对於诸出世间心,三离心所必定(niyata)存在。在道心里它们是八
圣道分的其中三道分,各自执行断除造语恶行、身恶行及邪命的倾
向的作用。在果心里,它们出现为道完成其作用之後的清净语、业、命。
==============

三离心所是指正语心所、正业心所、正命心所。

上文的意思是,当圣者证得果位,生起果心时,必定有上述三个离心所,
并执行断除相对的造恶倾向。我想这表示初果在果定中,至少也同时成就
正语正业正命三者。

试想,若初果还有邪语邪业邪命,又如何保证不再造下三途的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 14:13:4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4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就算长者已证初果,他最後一天所学即为十念法门,此十念亦为修定之法。
> > 《增壹阿含经》卷34〈40 七日品〉:「「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 > 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
> > 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CBETA, T02, no. 125, p. 740, a2-6)
> > 另外,杂阿含卷三十的八四八经,有较详细提及念佛法僧戒的修法,
> > 最後也是导向禅修。
> 仔细再读一次,的确如此!那麽看来□罗先长者之所以能获得类似於初果的大利益,
> 不但是由於对佛、法、阿难尊者有大信心(信根的最高级:四不坏净),的确很可
> 能也是由於成就了十念的禅定,只是经上没有明白记载呢!
> 所以看来信心和禅定,都是很好的修行啊!

我倒是觉得, 信心是来自实修所亲证, 才能产生更大的信心.

当然, 相信也有宿世修行所带来的信心.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 14:15:36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5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 > >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记载】
> > >          ==============================
> > >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 阿支罗迦叶应该是外道吧?
> > 或许他在外道处早已证得禅定。
> 刚好 Heaven 师兄提到这边。我一直很好奇,得「法眼净」是否就是证得初果
> 的同义词?方便请教一下 Heaven 师兄的意见吗?谢谢!

我没有研究, 但有请教过较有研究的师长,
他们认为法眼净即为初果, 因为经中出现的描述, 几乎都是与初果描述并陈.
所以我也暂时接受这个看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 14:17:49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6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 > >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 >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 >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 >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定需要定?:p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三学的次第是戒定慧没错,但在学习上,应该是以持戒为基础,就进而修习定学。
如果只以持戒目标,却不往定学及慧学前进,那应该很难达到「圣戒成就」。

况且,「圣戒成就」是什麽意思?应该不是完全不犯戒就叫「圣戒成就」。
例如断戒禁取也是初果必要条件,完全不犯戒或许靠意志力可以达成,
但如何才能断戒禁取?如何才能断身见及疑结?

我想这应该不是只有努力持戒就可以达成的。

断身见及断疑都是慧,而心散乱者必难以成慧,所以定学的根基也不可或缺。

因此我觉得「圣戒成就」看来是以戒为主,但三学必不可少,
只是行者的入手处与修习重点的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 14:50:1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7
Heave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 第二为 "听正法",我相信佛陀所说的正法即包括禅定,
> > > > 而听闻正法原本就是为了实修,所以禅定应该是很基本就要有了。
> > >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 > >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 > >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 >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 定需要定?:p
>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举个切割更严重的例子,单独修习佛不坏净,就可以证初果,
这是不是表示连戒都可以不用持了?也不用学法,不用敬僧了。

突然觉得可以变成新的教条--信佛者得解脱。
不用持戒,不用学法,不用修行,再打著这是阿含正见,就可以创立新教派了。 ^^

这样一对比,应该就可以看出切割来谈会有问题的。

> 三学的次第是戒定慧没错,但在学习上,应该是以持戒为基础,就进而修习定学。
> 如果只以持戒目标,却不往定学及慧学前进,那应该很难达到「圣戒成就」。
> 况且,「圣戒成就」是什麽意思?应该不是完全不犯戒就叫「圣戒成就」。
> 例如断戒禁取也是初果必要条件,完全不犯戒或许靠意志力可以达成,
> 但如何才能断戒禁取?如何才能断身见及疑结?
> 我想这应该不是只有努力持戒就可以达成的。
> 断身见及断疑都是慧,而心散乱者必难以成慧,所以定学的根基也不可或缺。
> 因此我觉得「圣戒成就」看来是以戒为主,但三学必不可少,
> 只是行者的入手处与修习重点的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 17:24:07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8
邱大刚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啊!还是第三项「内正思维」的「思维」,指的就是禅定思维啊?
> > > > (因为「禅」又译为「静虑」、「思维修」、「功德丛林」)
> > > >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没问题了:初果的确需要禅定力!
> > >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 >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 > 定需要定?:p
> >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 举个切割更严重的例子,单独修习佛不坏净,就可以证初果,
> 这是不是表示连戒都可以不用持了?也不用学法,不用敬僧了。

    嗯,个人觉得这边诸佛弟子各自有「佛不坏净」、「法不坏净」,
可能只是切入点的不同。

    例如佛陀刚成道时,还没有「僧」,甚至初期的教团还不须要
「戒」(戒是僧团开始有人做错事後才一项项制订的),但是证果
的人自然对修行佛法或对佛的信心已是不坏的,不管有没有名字称
呼佛法僧或此信心。而且证果後所作所为自然不造三恶道的恶业、
就不会犯戒。

    因此不是说佛法僧戒切成四个,而是一体的概念,或许对某些
人是由「佛」的接引,有些人是由「僧」的接引,有些人不知听了
谁说佛「法」而悟道,但他们实证後自然就有对佛教修行的不坏信
心,不管是称作佛法僧戒、佛法、佛、buddha、八万四千法门,或
是其他名字。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Wed Sep 1 20:43:10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19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根据庄春江居士整理的汉文巴利文对照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43.htm
> 下方的经文比对有提到:
> 北传经文的「内正思惟」,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a]ro)
> ([aa] 是 a 长音),
> 所以四预流支的正思惟应该不是指禅那。

我有听过这个名词耶,只是从来不懂是什麽意思 ^_^"

所以「如理作意」听起来好像只是一般的思惟,就像大家现在在版
上讨论、思维法义这样吗?

> 根据一般的想法,八正道应该是同时修习,至於是不是次第证得,
> 或是初果等同证得出世正见,我没有印象有相关的经文说明。

没有啦,「初果等同出世正见」当然只是我自己经过一番自以为是
的「如理作意」之後擅自乱猜的而已啦 ^_^y

经典中有提过一些修学的方法,其实理论上都有次第([注1]),例如:

1. 三学:戒 → 定 → 慧。

2. 四圣谛:苦 → 集 → 灭 → 道。

3. 七觉支:念 → 择法 → 精进 → 喜 → 猗 → 定 → 舍( → 解脱)。

4. 八圣道:正见 → 正志 → 正语 → 正业 → 正命 → 正精进
           → 正念 → 正定( → 解脱)。

但其实若仔细去比对经文,就会发现事实上它们像螺旋状的立体结
构,层层相因、 互相成就,非常弹性活泼,实在拆不清楚。

而且大概就像我们人体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等,必
须全部组合起来一起运作才有意义,若拆开来单独运作,人就死掉
了,象也不是象了吧 :p


> 若参考南传阿□达摩,则不是如此:
> ==============
> 对於诸出世间心,三离心所必定(niyata)存在。在道心里它们是八
> 圣道分的其中三道分,各自执行断除造语恶行、身恶行及邪命的倾
> 向的作用。在果心里,它们出现为道完成其作用之後的清净语、业、命。
> ==============
> 三离心所是指正语心所、正业心所、正命心所。
> 上文的意思是,当圣者证得果位,生起果心时,必定有上述三个离心所,
> 并执行断除相对的造恶倾向。我想这表示初果在果定中,至少也同时成就
> 正语正业正命三者。
> 试想,若初果还有邪语邪业邪命,又如何保证不再造下三途的业。

这很有道理!初果圣者已确定永不落三恶道,所以所成就的的确应该
更接近於出世的正语正业正命。


================================
[注1]

上文这 4 种修学方式,有提到其次第的经文如下,提供大家参考:
(但由於这不是这次讨论重点,所以内容就不一一贴出了):

1. 《杂阿含经》卷 29-30。
2. 《杂阿含经》卷 16 第 436-437 经、《杂阿含经》卷 15 第 397 经。
3. 《杂阿含经》卷 27 第 733 经。
4. 《杂阿含经》卷 28 第 749 经。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0:27:2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0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我倒是觉得, 信心是来自实修所亲证, 才能产生更大的信心.
> 当然, 相信也有宿世修行所带来的信心.

太同意了!我们总是眼见为凭,亲自看见了、遇到了,我们才会相信
「这是真的」、「我也做得到」!

所以信心大概可以克疑盖吧,疑盖越轻,就越方便修行了。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0:28:2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1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刚好 Heaven 师兄提到这边。我一直很好奇,得「法眼净」是否就是证得初果
> > 的同义词?方便请教一下 Heaven 师兄的意见吗?谢谢!
> 我没有研究, 但有请教过较有研究的师长,
> 他们认为法眼净即为初果, 因为经中出现的描述, 几乎都是与初果描述并陈.
> 所以我也暂时接受这个看法.

太好了!加我一票~ ^_^y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0:28:5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2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 定需要定?:p

>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我也觉得我这种结论太武断,一定有什麽地方没有顾及到,只是我一时还
无法找出问题在哪 >_<

> 三学的次第是戒定慧没错,但在学习上,应该是以持戒为基础,就进而修习定学。
> 如果只以持戒目标,却不往定学及慧学前进,那应该很难达到「圣戒成就」。
> 况且,「圣戒成就」是什麽意思?应该不是完全不犯戒就叫「圣戒成就」。
> 例如断戒禁取也是初果必要条件,完全不犯戒或许靠意志力可以达成,
> 但如何才能断戒禁取?如何才能断身见及疑结?
> 我想这应该不是只有努力持戒就可以达成的。
> 断身见及断疑都是慧,而心散乱者必难以成慧,所以定学的根基也不可或缺。
> 因此我觉得「圣戒成就」看来是以戒为主,但三学必不可少,
> 只是行者的入手处与修习重点的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我发现四不坏净和十念(六念)的前四念是相应的,只要以十念做为
七觉支之首的「念觉支」,增上修行,十念的每一念的确是可以各自
拆开、各自修行的,然而它们都是一乘道,都能自致涅盘。([注1])

另一方面,关於四不坏净的修行,我读到一段关於「圣戒成就」的相
关经文,不过不叫「圣戒成就」,而是归类在「学相应」里,叫「增
上戒学」,但精神几乎一模一样,也和各位师兄一起参考:

《杂阿含经》卷 29 第 820 经: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
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於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
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
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
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
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

(CBETA, T02, no. 99, p. 210, b20-29)
====================================

这一经提到,若只有「戒」,最高可达初果(下一经则为 1-2 果);
「戒+定」,则可达三果;「戒+定+慧」,则可达四果。

另一方面,十念的任一念(包括念「戒」),若能配合七觉支的禅
定修行,经典上说可达涅盘。

所以我个人倒是觉得,「圣戒成就」(增上戒学)可能真的没有用
禅定的方法来修行,不然经上应该不会说只可达初果,而应该会说
可自致涅盘才对?

不过世尊和 Heaven 师兄所提到的这点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到底什麽叫「圣戒成就」?为什麽戒成就了,可以断我见、戒取见、
疑见呢.....



===============
[注1] 参考经典:

1. 十念(佛、法、僧、戒、施、天、休息、安般、身、死):
  《增一阿含经》卷 2〈广演品〉3。

2. 六念(佛、法、僧、戒、施、天+七觉支):
  《杂阿含经》卷 33 第 931 经。

3. 四种诸天天道(佛、法、僧、戒+七觉支):
  《杂阿含经》卷 30 第 848 经。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0:36:2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3
melo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举个切割更严重的例子,单独修习佛不坏净,就可以证初果,
> > 这是不是表示连戒都可以不用持了?也不用学法,不用敬僧了。

>     嗯,个人觉得这边诸佛弟子各自有「佛不坏净」、「法不坏净」,
> 可能只是切入点的不同。

>     例如佛陀刚成道时,还没有「僧」,甚至初期的教团还不须要
> 「戒」(戒是僧团开始有人做错事後才一项项制订的),但是证果
> 的人自然对修行佛法或对佛的信心已是不坏的,不管有没有名字称
> 呼佛法僧或此信心。而且证果後所作所为自然不造三恶道的恶业、
> 就不会犯戒。

>     因此不是说佛法僧戒切成四个,而是一体的概念,或许对某些
> 人是由「佛」的接引,有些人是由「僧」的接引,有些人不知听了
> 谁说佛「法」而悟道,但他们实证後自然就有对佛教修行的不坏信
> 心,不管是称作佛法僧戒、佛法、佛、buddha、八万四千法门,或
> 是其他名字。
> Have a nice day!

这很有道理!我之前还真没想到这点呢!所以佛、法、僧、戒也许合
起来就是所谓的「如来所」?而戒似乎也是随顺梵行的(《杂阿含经》
卷29第820经?),例如未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由於大家梵行清
净,所以根本没有「戒律」这种概念,因此全部的戒律就只是简单的
几句偈,一直要到後来很久以後,才有人犯戒而制戒。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0:44:1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4
Larry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本周读经班大家有顺便讨论到有关初果的两个议题:
> 1.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 2. 初果等不等於断「见惑」?

初果的定义主要是断三结。导致成就四不坏净。
三结的定义:
身见结,破除身体是我、我所有的邪见
疑结?戒禁取见结?似乎需要□清楚定义为何?

就我所了解,光是要破身见结,除非修四念处达到身念处满足,能观察清处身体四大展现的十二种现象,才能如实知见身
体非我、非我所。这种能力不是听闻、思维、讨论能达到的,一定要有初禅「有觉有观」的正念正知力量才能看清楚。

不知道诸位师兄是否有人实修走过,能给点意见?

还有戒禁取见结的定义?要如何查询经典?
2010年 9月 2日 0:46:27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5
Larry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还有戒禁取见结的定义?要如何查询经典?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Ok, I got it.

那普渡是否是正戒?有杀生应该不是。
2010年 9月 2日 0:59:00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6
Larry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我忽然想到,成就四不坏净的其中之一就证得初果了,而四不坏净中
>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 定需要定?:p
>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 三学的次第是戒定慧没错,但在学习上,应该是以持戒为基础,就进而修习定学。
> 如果只以持戒目标,却不往定学及慧学前进,那应该很难达到「圣戒成就」。
> 况且,「圣戒成就」是什麽意思?应该不是完全不犯戒就叫「圣戒成就」。
> 例如断戒禁取也是初果必要条件,完全不犯戒或许靠意志力可以达成,
> 但如何才能断戒禁取?如何才能断身见及疑结?
> 我想这应该不是只有努力持戒就可以达成的。
> 断身见及断疑都是慧,而心散乱者必难以成慧,所以定学的根基也不可或缺。
> 因此我觉得「圣戒成就」看来是以戒为主,但三学必不可少,
> 只是行者的入手处与修习重点的差别有所不同而已。

我认同Heaven兄的见解
持戒是基础,犯了杀盗淫内心不安,时时刻刻疑神疑鬼。禅修,不必了。
怎麽可能坐的住,即使勉强坐下,心理也不安,如何念住所缘。所以持戒是基础。
有了基础才能修定,从定中来观察五蕴、六入处,才能启发智慧。
有了智慧,自然慈悲喜舍,不可能去犯戒。
所以三学是相依相缘,互相成就的。
2010年 9月 2日 1:08:5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7
hank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有一项「圣戒成就」。戒还在定之前,所以初果好像还是有可能不一
> > > 定需要定?:p
> > 我觉得这样切割的太严重了。
> 我也觉得我这种结论太武断,一定有什麽地方没有顾及到,只是我一时还
> 无法找出问题在哪 >_<

  用「法法相」这个关键词,请示一下CBETA,看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

举出 2 个例子:

1、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持戒 → 不悔 → 欢悦 → 喜 → 止 → 乐 → 定 → 见如实 →
     厌 → 无欲 → 解脱 → 阿罗汉
     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

     这经就很详细说出其过程及原因,此有故彼有。
     别经可能只提到「持戒就能证阿汉」,但不代表
     不需要止、乐、定、见如实…的过程。

2、
 杂阿含(二八一) 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

3、
 杂阿含(八一○)  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法法相益、法法相因、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难以切割成:只修 A ,不需 B、C、D... ,就能成就 Z
Thu Sep 2 01:20:16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8
melo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 本周读经班大家有顺便讨论到有关初果的两个议题:
> > 1.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 > 2. 初果等不等於断「见惑」?
> 初果的定义主要是断三结。导致成就四不坏净。

这蛮有意思的,因为小的个人以前一直认为是成就四不坏净,导致断三结的?
(不过这好像也拆不清楚啦 :p)

> 三结的定义:
> 身见结,破除身体是我、我所有的邪见
> 疑结?戒禁取见结?似乎需要□清楚定义为何?
> 就我所了解,光是要破身见结,除非修四念处达到身念处满足,能观察清处身体四大展现的十二种现象,才能如实
知见身
> 体非我、非我所。这种能力不是听闻、思维、讨论能达到的,一定要有初禅「有觉有观」的正念正知力量才能看清
楚。
> 不知道诸位师兄是否有人实修走过,能给点意见?

> 还有戒禁取见结的定义?要如何查询经典?

可以试试「一行佛学辞典」,整合了许多部佛学辞典,很好查哦:
http://cbs.ntu.edu.tw/dict/

 CBETA 当然是经典必备款啦(建议下载 CBReader):
http://www.cbeta.org/index_list.htm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11:12:3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29
melo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那普渡是否是正戒?有杀生应该不是。

您说的对,祭祀典礼,在佛经中称为「邪盛大会」。若没有杀生,
则世尊也是称赞的;但若是有杀生或有害到任何众生受苦的,不
但无功德,反而可能获罪;且其功德远不如正信皈依三宝来得大。

这似乎也有点呼应《地藏经》中,若要为往生的亲属在七七日内
广造众善的话,则「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
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
罪缘转增深重。」

以上这些文字的经典出处可参考:

1. 《杂阿含经》卷 4 第 89 经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八九

2.《杂阿含经》卷 4 第 93 经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三

3.《杂阿含经》卷 46 第 1234 经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四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11:15:1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0
melon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用「法法相」这个关键词,请示一下CBETA,看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
> 举出 2 个例子:

> 1、
>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      持戒 → 不悔 → 欢悦 → 喜 → 止 → 乐 → 定 → 见如实 →
>      厌 → 无欲 → 解脱 → 阿罗汉
>      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
>      这经就很详细说出其过程及原因,此有故彼有。
>      别经可能只提到「持戒就能证阿汉」,但不代表
>      不需要止、乐、定、见如实…的过程。
> 2、
>  杂阿含(二八一) 法法相律,从此岸而到彼岸

> 3、
>  杂阿含(八一○)  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                 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   法法相益、法法相因、法法相类、法法相润。
>   难以切割成:只修 A ,不需 B、C、D... ,就能成就 Z


 Hank 这边 1、3 提的都是七觉支,也就是禅定的修持方法。有了
禅定力,依定发慧,这是证果的标准流程,也是大家的共识。

不过八万四千法门,各有适合修行的根机,是不是大家都一体适用
於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次第呢?经典上有没有提出不同的可
能性?我想这都是蛮有意思的议题,也是我们这篇正在讨论的 :)

例如七觉支一般是有次第的(《杂阿含经》卷 27 第 733 经),
然而实际修行时,世尊也说可以依禅修时实际状况,随时帮自己加
柴添火或慢下脚步(《杂阿含经》卷 27 第 714 经)。个人认为
这就是佛法活泼有趣的部分之一。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11:17:27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1
melon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1、
> (四二)中阿含习相应品何义经第一
>      持戒 → 不悔 → 欢悦 → 喜 → 止 → 乐 → 定 → 见如实 →
>      厌 → 无欲 → 解脱 → 阿罗汉
>      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
>      这经就很详细说出其过程及原因,此有故彼有。
>      别经可能只提到「持戒就能证阿汉」,但不代表
>      不需要止、乐、定、见如实…的过程。

啊忘记说了。个人倒是还没读过「持戒就能证阿罗汉」,到目前为止一般是说,
光持戒(圣戒成就、增上戒学),最高可证得初果(也有说 2 果的)。

若要进一步证阿罗汉甚至成佛果,当然就必须不放逸的继续增上修习罗。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11:35:0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2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另一方面,关於四不坏净的修行,我读到一段关於「圣戒成就」的相
> 关经文,不过不叫「圣戒成就」,而是归类在「学相应」里,叫「增
> 上戒学」,但精神几乎一模一样,也和各位师兄一起参考:
> 《杂阿含经》卷 29 第 820 经:
>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增上戒学。谓比
> 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 於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所以者何。我不说彼不堪能。若彼戒
> 随顺梵行.饶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坚固.戒师常住.戒
> 常随顺生。受持而学。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
> 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
> 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是名学增上戒。」
> (CBETA, T02, no. 99, p. 210, b20-29)
> ====================================

"不重於定, 定不增上" 也不等於没有定.
我查了相对的南传增支部第三集 85, 86 经, 经文节录如下:

===============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
处,彼虽犯此亦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不因此而说彼[虽为圣人]是无堪
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於
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成为预流、不堕法、决定、趣於正觉。
.....
彼能尽三结故,贪、□、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

此经也是说以戒为主,定慧为辅,可证初果及二果。

==================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此,亦能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
然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之戒是确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学
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於彼处般涅盘,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

以修戒定为主,慧为辅,可证三果。

==================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彼虽此,亦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
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学学处,
彼漏尽故,於现法自了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

戒定慧圆满,可证阿罗汉。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Sep 2 15:07:0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3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 > 本周读经班大家有顺便讨论到有关初果的两个议题:
> > > 1.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 > > 2. 初果等不等於断「见惑」?
> > 初果的定义主要是断三结。导致成就四不坏净。
> 这蛮有意思的,因为小的个人以前一直认为是成就四不坏净,导致断三结的?
> (不过这好像也拆不清楚啦 :p)

可以参考印顺导师著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信心与戒行的施设
   第二项  信在佛法中的意义

主要是提到其考察 "信" 在佛法的发展,一开始就写著:

「信」,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

这有够吸引人往下看了吧。 :)

文中也有提及初果与四预流支及四不坏净的关系,并列出相关经文,
有没有道理,大家自行研究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Sep 2 15:51:14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4
Heave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 还有戒禁取见结的定义?要如何查询经典?
>  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
>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 Ok, I got it.
> 那普渡是否是正戒?有杀生应该不是。

普渡算不上是 "戒" 吧。

可以参考杂阿含经卷37的(一○四一)经。
经中有提及施食亡著的相关内容。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Sep 2 15:58:39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5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不重於定, 定不增上" 也不等於没有定.
> 我查了相对的南传增支部第三集 85, 86 经, 经文节录如下:
> ===============
>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
> 处,彼虽犯此亦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不因此而说彼[虽为圣人]是无堪
> 能者。然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之戒是坚固,又坚住於
> 戒而受学学处。彼能尽三结故,成为预流、不堕法、决定、趣於正觉。
> .....
> 彼能尽三结故,贪、□、痴薄故,成为一来,唯来此世一次,即作苦之边际。
> ===============

> 此经也是说以戒为主,定慧为辅,可证初果及二果。

> ==================
> 四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一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 彼虽此,亦能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
> 然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之戒是确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学
> 学处。彼五顺下分结尽故,成为化生,於彼处般涅盘,从彼世是不退转法。
> ==================

> 以修戒定为主,慧为辅,可证三果。

> ==================
> 五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戒行全分,定行全分,慧行全分,凡是细、随细之学处,
> 彼虽此,亦还於净。何以故?诸比丘!我若不说此中[虽为圣人]亦无堪能者。然
> 而,凡於根本之净行[及]顺应於净行之中,彼戒是确固,又安住於戒而受学学处,
> 彼漏尽故,於现法自了知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已、作证、具足而住。
> ==================

> 戒定慧圆满,可证阿罗汉。


哇,谢谢 Heaven 师兄,这样就很清楚了!看来的确至少还是需要
「定行一分,慧行一分」来搭配「戒行满分」,这样才算完整的
「圣戒成就」或「增上戒学」啊!

那麽对於「成就四不坏净之一即证初果」,我可不可以暂且这样做
个小结:

● 对佛、法、僧所具备的 100 % 净信心,大多数是来自於现世或过
   去世实见实修实证而得来的信心,包含了戒定慧。

● 圣戒成就,是「戒行满分+定行一分+慧行一分」的综合成果。
  (南传增支部第三集 85, 86 经)

这样?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22:52:2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6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可以参考印顺导师著作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信心与戒行的施设
>    第二项  信在佛法中的意义
> 主要是提到其考察 "信" 在佛法的发展,一开始就写著:
> 「信」,在「佛法」——根本佛法中,是没有重要性的。
> 这有够吸引人往下看了吧。 :)

真的耶~ 因为这开场白太威了,果然让我忍不住就点过去看了 XD

> 文中也有提及初果与四预流支及四不坏净的关系,并列出相关经文,
> 有没有道理,大家自行研究了。

印顺法师这篇提到《杂阿含经》卷 30 第 855 经,也蛮有意思的:
====================
「若圣弟子於佛不坏净成就,而不上求,不於空闲林中,若露地坐,
昼夜禅思,精勤修习,胜妙出离,饶益随喜;彼不随喜已,欢喜不生,
欢喜不生已,身不猗息,身不猗息已,苦觉则生,苦觉生已,心不得
定,心不得定者,是圣弟子名为放逸。

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

(CBETA, T02, no. 99, p. 217, c24-p. 218, a2)
====================

这一经看起来虽然没有明白显示初果的圣者完全不修禅定,然而可看出
即使有,应该也不强。似乎呼应 Heaven 师兄前面所举的南传增支部第
三集 85, 86 经。

另外,我还发现佛弟子初入门的三皈、五戒,若发展到某种极致,刚好
就是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内容。也就是说,看似基本浅显的三皈、
五戒,大概可说是我们佛弟子证圣果的第一步啊!

当然罗,若能依此再不放逸的增上修习定、慧,那离涅盘就越来越近啦~ ^_^y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2日 22:55:2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7
Larry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那普渡是否是正戒?有杀生应该不是。
> 您说的对,祭祀典礼,在佛经中称为「邪盛大会」。若没有杀生,
> 则世尊也是称赞的;但若是有杀生或有害到任何众生受苦的,不
> 但无功德,反而可能获罪;且其功德远不如正信皈依三宝来得大。
> 这似乎也有点呼应《地藏经》中,若要为往生的亲属在七七日内
> 广造众善的话,则「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
> 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
> 罪缘转增深重。」
> 以上这些文字的经典出处可参考:
> 1. 《杂阿含经》卷 4 第 89 经
>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八九
> 2.《杂阿含经》卷 4 第 93 经
>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九三
> 3.《杂阿含经》卷 46 第 1234 经
> http://www.cbs.ntu.edu.tw/main/modules/dokuwiki/agama: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四

1234经说

 月月设大会  乃至百千数
 不如正信佛  十六分之一
 如是信法僧  慈念於众生
 彼大会之福  十六不及一
 若人於世间  亿年设福业
 於直心敬礼  四分不及一

正信佛、法、僧还是比祭祀大会有意义
那麽没有杀生的祭祀呢?没有杀生的祈求、拜忏呢?有没有意义?
什麽是戒禁取?什麽样的戒是没有意义的?什麽样的戒是符合正见?
2010年 9月 2日 23:18:3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8
Larry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我倒是觉得, 信心是来自实修所亲证, 才能产生更大的信心.
> > 当然, 相信也有宿世修行所带来的信心.
> 太同意了!我们总是眼见为凭,亲自看见了、遇到了,我们才会相信
> 「这是真的」、「我也做得到」!
> 所以信心大概可以克疑盖吧,疑盖越轻,就越方便修行了。

关於这点就是经上强调的「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身体非我、非我所,「如实知见」五蕴非我、非我所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实知见」苦之集起与消灭
眼见为凭,清楚看到苦之集起是对无常世间的染著,是我见的贪、嗔,就容易放下
有了这样的智慧,哪还会愚痴的去离开八正道,一离开就觉查到苦,就会像是触电一样又缩回来了。
当一个人能无间断的生活在八正道中,我想就是阿罗汉了吧。

这样说来,初果看清楚身体四大无常,哪里还有身见,於是对佛法是否能解脱大苦集自然不再怀疑,也能清楚分辨正
见、邪见跟一些毫无关连的像是印度牛、狗、蛇等奇奇怪怪的戒行。
如此一来,对於佛法不疑,对佛、僧当然净信不疑,对於佛陀当年制订的五圣戒当然能持守清净。

怎样才能「如实知见」?没有禅修四念处培养正念、正知,没有第二条路
参见535、607、1189经,杂阿含
没有实修,不亲自走走,旅游手册上说风景多美、食物多赞,光凭旅游手册翻来翻去不能「如实知见」

Melon、Heaven、Hank兄,我昨天才加入本版,看各位真是用功,以阿含解阿含,非常难得。不知道各位年纪如
何,我是55年次,找到2006年才知道阿含,才发现过去20年都没有找到重点。
诚心跟各位建议找一位修四念处的善知识,否则自行摸索,事倍功半,尤其是禅修的部分。
如果没有人选,介绍我皈依师父慈莲寺大愿法师,师兄们大家参考参考。

http://www.tzulien.org.tw/5-2.htm
台北也有法源中心
2010年 9月 3日 0:44:57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39
root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提出个人的看法:
> 文字、名相要先定义,讨论的基础才会相同。
> 分三部份来讨论
> 一、禅定的定义
> 二、禅定的功能与目的:如实观、如实知
>  [常方便禅思,以如实观察] <杂阿含、三、六五>
>  <<<<<<<<<<<<<<<<<<<<<<<<<<<<<<<<<<<<<<<<<<<<<<<
>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
>  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
>  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
>  此是受、想、行、识,此是识集、此是识灭。
>  …
>  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比丘!禅思住,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
>  >>>>>>>>>>>>>>>>>>>>>>>>>>>>>>>>>>>>>>>>>>>>>>>>
> 三、
>   再来检验引经据典中的例子,证初果以上的尊者
>   1、是否已有符合初禅的情形
>     2、禅定只是工具,目的是要能如实观察、如实知。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
>   若世尊在面前说法,且都能听得懂、又远尘离垢
>   那麽一定符合初禅的条件: 1、离欲、恶不善法,
>  若不被「禅定」这名相给吓倒,应该只是:专心一意,把欲念、坏念头远离,
>  专心、清楚明白在某件事上,比如听世尊说法,思想纯一,自然生喜乐。
>  但反过来说,有禅定不一定能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外道也有四禅的。

有没有人知道"定"和"禅定"有差别吗?欲界众生有没有定?
除了安般之外有没有其他方式可定?

增壹中有提到定聚,

诸比丘当知。复有三聚。云何为三。所谓善聚.等聚.定聚。
彼云何名善聚。所谓三善根。何等善根。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
是谓善聚。
云何名为等聚。所谓贤圣八品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
等三昧。是谓等聚。

彼云何名为定聚。所谓知苦.知习.知尽.知道.知善聚.知恶趣.知定聚。
是谓名为定聚。是故。诸比丘。

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当远之。此正聚者当奉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对照上周经文:

世尊告摩呵男。勿起恐畏之心。设当取命终。不堕三恶趣。所以然者。今有三消灭之义。
云何为三。
(1)如有著於□欲而起恼乱。(2)复起害心向他人。已无此欲。则不起杀害之心。於现法
中不起苦恼。(3)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设无此者。则无扰乱。便无愁忧。是谓。
摩呵男。此三义诸恶不善法便堕在下。

(1)如有著於□欲而起恼乱:贪欲,以□欲作代表,一般欲界众生甚为执著之一事。
(2)复起害心向他人:嗔欲。
(3)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痴,能分别善法与不善法。不再行对自身有害之事。

因为消灭了以上(1)(2)(3)所以须陀洹不会堕恶趣。此三消灭的"能力"成份中除了
慧之外有没有定?若有,此定力如何得来?如何修习?

此能力不会只有概念上的了解法义这麽简单。
Fri Sep 3 08:27:5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0
melo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什麽是戒禁取?什麽样的戒是没有意义的?什麽样的戒是符合正见?

个人对「戒禁取见」倒没什麽研究, shw 师兄和站上众多师兄一定
懂得比我更多,所以以下看法可能很粗略,这边只是提出个人看法,
提供大家讨论而已,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指正,谢谢!<(_ _)>

个人对「戒禁取见」的定义是:任何一切和解脱无关的戒律。

那这就得回到源头来想:正确的戒律为什麽能让我们解脱?

「戒律」的原理,应该就是一种防护的功能,把我们的身、口、意,
从轮回恶因中防护开来,不造恶因;如此一来,每一次动身发语,
就能渐渐清净、解脱。若小的没弄错的话,「戒律」又义译为「随
顺解脱」、「别解脱」,也就是持一戒有持一戒的解脱与自在。

例如佛世的时候,古印度盛行苦行,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戒律。
然而许多人苦行的目的,只是希望藉苦行消业障、得安乐,说穿了,
无非是贪心。

然而世尊也并不是完全否定苦行,而是告诉弟子们:若能帮助修道
人离於贪嗔痴的苦行,就是好的,例如世尊也赞叹大迦叶尊者清净
离染的头陀行(苦行);然而若只会增长贪嗔痴的,则不好,应断
除。(《中阿含经》卷4(一八)业相应品师子经第八)

苦受、乐受都可能导致恶不善法,也都可能导致善法,所以重点不
在於修的是苦行还是乐行,而在於这种修行方法能不能导致善法。
能导致善法的,就是好的修行方法。(可参考:《中阿含经》卷51
(一九五〉大品 阿湿贝经)

在佛教来说,在家佛弟子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戒持到极致,再加上一点点定和慧,就可能证初果,永离三
    恶道。

斋日在家可加行八关斋戒(多多益善,日期不拘):
五戒 + 不擦香水化妆品、不戴首饰 + 过午不食 + 离高广大床。
  *一日一夜,学习阿罗汉。

应该还有其他更增上的戒律,但小的就没有研究了,因为光是这几
条我就已经快忙不过来了 XD

简单来说,戒律最重要的功能,大概就是让我们「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自净其意」吧 :)

大家一起加油加油吧 ^_^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3日 12:16:2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1
root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
> > > >            【证初果而没提禅定的记载】
> > > >          ==============================
> > > > ● 在被母牛撞死的一刹那,从法眼净而证得阿罗汉。
> > > >    [例]《杂阿含经》卷 12 第 302 经
> > > >    ------------------------------------------------------------
> > > >    「佛说此经已,阿支罗迦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 > 阿支罗迦叶应该是外道吧?
> > > 或许他在外道处早已证得禅定。
> > 刚好 Heaven 师兄提到这边。我一直很好奇,得「法眼净」是否就是证得初果
> > 的同义词?方便请教一下 Heaven 师兄的意见吗?谢谢!
> 我没有研究, 但有请教过较有研究的师长,
> 他们认为法眼净即为初果, 因为经中出现的描述, 几乎都是与初果描述并陈.
> 所以我也暂时接受这个看法.

以下经文提供参考:

增壹阿含经 (卷39)
王去不远。佛告诸比丘。今此阿□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应得【初沙门果证】。
在四双八辈之中。亦复得贤圣八品道。除去八爱。超越八难。虽尔。今犹获大幸。
得无根之信。是故。比丘。为罪之人。当求方便。成无根之信。我优婆塞中得无
根信者。所谓阿□世是也

注:初沙门果就是是四沙门果中的须陀洹果,

长阿含经 (卷17)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此阿□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世王不杀父者。
即当於此坐上得【法眼净】。而阿□世王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

出曜经 (卷2)
时彼孤母闻佛所说极深之法。还自思惟。内心恳责。厌患恩爱除去想著。
便念世间不可乐想。思惟分别五盛阴苦。即於佛前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成【须陀洹】

出曜经 (卷8)
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无染则离者。云何名无染。
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不永得净。
罗汉者永已得净。是故说无染则离也。染者谓愚。

大方等大集经 (卷19)
忧波提舍言。汝师常说何等法义。善男子。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法从缘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世间即苦。苦因名集。若修八正。
世间集灭。若无苦集。我师说言。名为涅盘。善男子。我师唯说如是等法。
忧波提舍闻是语已。得【法眼净】名【须陀洹】。


由这几经看来,这两者描述的是同一种特质,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Fri Sep 3 15:17:02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2
melo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关於这点就是经上强调的「如实知见」
> 「如实知见」身体非我、非我所,「如实知见」五蕴非我、非我所
>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实知见」苦之集起与消灭
> 眼见为凭,清楚看到苦之集起是对无常世间的染著,是我见的贪、嗔,就容易放下
> 有了这样的智慧,哪还会愚痴的去离开八正道,一离开就觉查到苦,就会像是触电一样又缩回来
了。
> 当一个人能无间断的生活在八正道中,我想就是阿罗汉了吧。
> 这样说来,初果看清楚身体四大无常,哪里还有身见,於是对佛法是否能解脱大苦集自然不再怀
疑,也能清楚分辨正
> 见、邪见跟一些毫无关连的像是印度牛、狗、蛇等奇奇怪怪的戒行。
> 如此一来,对於佛法不疑,对佛、僧当然净信不疑,对於佛陀当年制订的五圣戒当然能持守清净。
> 怎样才能「如实知见」?没有禅修四念处培养正念、正知,没有第二条路
> 参见535、607、1189经,杂阿含
> 没有实修,不亲自走走,旅游手册上说风景多美、食物多赞,光凭旅游手册翻来翻去不能「如实知
见」

 shw 师兄说得真好!随喜赞叹!

> Melon、Heaven、Hank兄,我昨天才加入本版,看各位真是用功,以阿含解阿含,非常难得。不知道
各位年纪如
> 何,我是55年次,找到2006年才知道阿含,才发现过去20年都没有找到重点。
> 诚心跟各位建议找一位修四念处的善知识,否则自行摸索,事倍功半,尤其是禅修的部分。
> 如果没有人选,介绍我皈依师父慈莲寺大愿法师,师兄们大家参考参考。

虽然世尊嘱咐过,要依法不依人,以戒为师;然而四预流支中,首
先就是「亲近善知识」。所以跟随正信的好老师学习真的很重要,
可以让我们增长信心,建立正见,方便修行。

小的几年前在 Hank 师兄的介绍下,有听过大愿法师的电视弘法,
以及法师的著作《解脱烦恼之道四念处》。大愿法师多是依照《阿
含经》而广说,是相当令人欢喜赞叹的善知识!

小的起步比您更晚, 2007 年才开始读经,2009 年才开始禅修。和
站上绝大多数师兄相比,大概是最晚开始的吧。狮子吼站有许多难
得的善知识,个人觉得也相当值得亲近学习,禅修上,他们很多可
都是老参了呢 ^_^

很感谢师兄的提醒,小的确实应该多多加强禅修,以实修来印证经
典!(小的目前禅修的方法刚好也是身念处的其中一个方法:安般。
目标是未来的慧观。)

世尊说过,比丘们日常应该常常做两件事:
1. 讨论法义。
2. 修习禅定。(就是「贤圣默然」)

像我们现在在版上读经、讨论法义,都是在渐渐建立正见,有了正
见,再加上实际禅修,就更加事半功倍啦~ 和各位师兄一起共勉!^_^

> http://www.tzulien.org.tw/5-2.htm
> 台北也有法源中心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3日 23:21:02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3
melo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 我没有研究, 但有请教过较有研究的师长,
> > 他们认为法眼净即为初果, 因为经中出现的描述, 几乎都是与初果描述并陈.
> > 所以我也暂时接受这个看法.
> 以下经文提供参考:
> 增壹阿含经 (卷39)
> 王去不远。佛告诸比丘。今此阿□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应得【初沙门果证】。
> 在四双八辈之中。亦复得贤圣八品道。除去八爱。超越八难。虽尔。今犹获大幸。
> 得无根之信。是故。比丘。为罪之人。当求方便。成无根之信。我优婆塞中得无
> 根信者。所谓阿□世是也
> 注:初沙门果就是是四沙门果中的须陀洹果,
> 长阿含经 (卷17)
>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此阿□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世王不杀父者。
> 即当於此坐上得【法眼净】。而阿□世王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
> 出曜经 (卷2)
> 时彼孤母闻佛所说极深之法。还自思惟。内心恳责。厌患恩爱除去想著。
> 便念世间不可乐想。思惟分别五盛阴苦。即於佛前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成【须陀洹】
> 出曜经 (卷8)
> 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无染则离者。云何名无染。
> 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不永得净。
> 罗汉者永已得净。是故说无染则离也。染者谓愚。
> 大方等大集经 (卷19)
> 忧波提舍言。汝师常说何等法义。善男子。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 法从缘生。通达是因。因缘灭故。即是寂静。世间即苦。苦因名集。若修八正。
> 世间集灭。若无苦集。我师说言。名为涅盘。善男子。我师唯说如是等法。
> 忧波提舍闻是语已。得【法眼净】名【须陀洹】。
> 由这几经看来,这两者描述的是同一种特质,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哇,太棒了,我要再加一票~~~ ^_^/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3日 23:35:53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4
melo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那麽对於「成就四不坏净之一即证初果」,我可不可以暂且这样做
> 个小结:
> ● 对佛、法、僧所具备的 100 % 净信心,大多数是来自於现世或过
>    去世实见实修实证而得来的信心,包含了戒定慧。

今天无意中看到有关四预流支和「信心」的经文。尤其是这句「信
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四预流支和
四不坏净的关系。也和大家一起参考:
=======================
《大般涅盘经》卷36〈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四〉:

「善男子。信有二种。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虽复有信不能推
求。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信复有[9]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而生不从思生。
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
道之人。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复有二种。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
言无因果三宝性异。信诸邪语富兰那等。是名信邪。是人虽信佛法
僧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为信不具足。

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缘故名不具足。因不
[10]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

(CBETA, T12, no. 374, p. 575, b26-c10)
=======================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3日 23:37:2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5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根据庄春江居士整理的汉文巴利文对照
>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843.htm
> > 下方的经文比对有提到:
> > 北传经文的「内正思惟」,南传经文作「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a]ro)
> > ([aa] 是 a 长音),
> > 所以四预流支的正思惟应该不是指禅那。
> 我有听过这个名词耶,只是从来不懂是什麽意思 ^_^"
> 所以「如理作意」听起来好像只是一般的思惟,就像大家现在在版
> 上讨论、思维法义这样吗?

「作意」在佛学辞典可以查到一些,我引用阿□达摩的白话文给大家参考:

===================================
七、作意(manasikara):此巴利文的直译意义是「心的造作」。作意是令心转
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於心。其特相是「指引」(sarana)相应法
朝向目标;作用是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现起是面对目标;近因是目标。作
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或有如马车夫,指挥已驯服的马
(相应法)朝向它们的目的地(目标)。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
向目标,後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
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

「如理作意」在阿□达摩关於心的分析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善念恶念,就在刹
那之间,不过细节不容易解释。

底下举例来说,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很精准。

看到桌上一张千元大钞,基本的分析就不用多说,眼见色,眼识生,
根境识三者和合触,接著还有一些术语叫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

在确定心之後,若此时「不如理作意」,可能生起的就是「贪根心」,产生三毒,
造下不善业。

若当时能「如理作意」,意思是心朝向目标时,能如理如实了解目标,则生起的
是「善心」,例如知道钱为身外之物,财产也是生灭无常法。

在生起眼识之前,大家都差不多,但之後能否如理作意,就是善念恶念的差别了。


所以 "如理作意" 或 "内正思惟" 并不是单纯的思惟讨论。
正如八正道的 "正思惟",用 "正志" 比较不会被误解。

《杂阿含经》卷28:「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CBETA, T02, no. 99, p. 203, a9-10)

"正确的起心动念" -- 我想白话一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Sep 3 23:57:4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6
Heaven
※ 引述《shw (Larry)》之铭言:
> Melon、Heaven、Hank兄,我昨天才加入本版,看各位真是用功,以阿含解阿含,非常难得。不知道各位年纪如
> 何,我是55年次,找到2006年才知道阿含,才发现过去20年都没有找到重点。
> 诚心跟各位建议找一位修四念处的善知识,否则自行摸索,事倍功半,尤其是禅修的部分。
> 如果没有人选,介绍我皈依师父慈莲寺大愿法师,师兄们大家参考参考。
> http://www.tzulien.org.tw/5-2.htm
> 台北也有法源中心

欢迎新同学! ^_^

大家都还是在学习中, 欢迎你也多多一起参与研究讨论.

ps. 年纪嘛... 比您年轻一些. ^m^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Sep 4 00:04:2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7
Heave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有没有人知道"定"和"禅定"有差别吗?欲界众生有没有定?
> 除了安般之外有没有其他方式可定?
> 增壹中有提到定聚,
> 诸比丘当知。复有三聚。云何为三。所谓善聚.等聚.定聚。
> 彼云何名善聚。所谓三善根。何等善根。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
> 是谓善聚。
> 云何名为等聚。所谓贤圣八品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
> 等三昧。是谓等聚。
> 彼云何名为定聚。所谓知苦.知习.知尽.知道.知善聚.知恶趣.知定聚。
> 是谓名为定聚。是故。诸比丘。
> 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当远之。此正聚者当奉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这里的分类法我也不太懂,不明白分类的意趣何在?

底下的定聚就是比较好理解的,此处的定就是指禅定的意思。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三法,谓三聚:戒聚、定聚、慧聚。」
(CBETA, T01, no. 1, p. 50, a28-29)

以我的理解而言,曾有师长告诉我,「禅」最原始的意思就是指「禅天」。
也就是修习定力,当达到某个程度,可以往生色禅四天。

所以「定」的□围可以很广,心一境性就是定,欲界也有定,有时专心看书,
会忽略周遭的声音,这也算是一种定。

一般说禅定就是定,但严格来说,就是与四禅天相应的定。

再上去就是与无色界相应的定,也就是四无色定。

四色界禅定再加四无色定,就是一般人说的四禅八定了。

修定的方式很多,安般是一种,十念法门也是,修慈悲喜舍四梵住也是,
四念住,不净观,白骨观,四界分别观.....都是。

在清静道论中,列出了四十种修□定的方法,可以参考看看。


> 对照上周经文:
> 世尊告摩呵男。勿起恐畏之心。设当取命终。不堕三恶趣。所以然者。今有三消灭之义。
> 云何为三。
> (1)如有著於□欲而起恼乱。(2)复起害心向他人。已无此欲。则不起杀害之心。於现法
> 中不起苦恼。(3)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设无此者。则无扰乱。便无愁忧。是谓。
> 摩呵男。此三义诸恶不善法便堕在下。
> (1)如有著於□欲而起恼乱:贪欲,以□欲作代表,一般欲界众生甚为执著之一事。

倒也不一定是字面上的以 "□欲" 为代表。

□字也通淫,查字典就可以看到许多解释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2240.htm

淫有「大」,也有「浮滥、过度、不恰当」等意,也就是指沈溺於过多的欲望,
所以经文已是指所有的贪欲了。

> (2)复起害心向他人:嗔欲。
> (3)诸有恶不善法欲自害己:痴,能分别善法与不善法。不再行对自身有害之事。
> 因为消灭了以上(1)(2)(3)所以须陀洹不会堕恶趣。此三消灭的"能力"成份中除了
> 慧之外有没有定?若有,此定力如何得来?如何修习?
> 此能力不会只有概念上的了解法义这麽简单。

理论上是由智慧而来。而慧依定而有,定是慧的基本要件。

阿含经中有不少的简要方式,在清静道论中,列出了四十种修□定的方法,
那也算是修定的小百科了,可以参考看看。最好应该还是跟随有经验的
老师学习,会比较妥当。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Sep 4 00:37:20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8
root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 > 我没有研究, 但有请教过较有研究的师长,
> > > 他们认为法眼净即为初果, 因为经中出现的描述, 几乎都是与初果描述并陈.
> > > 所以我也暂时接受这个看法.
> 哇,太棒了,我要再加一票~~~ ^_^/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提到"菩萨摩诃萨法眼净",虽然都是法眼净,
可是内容大大不同。我们先把阿含所说的法眼净弄清楚即可。
Sat Sep 4 01:21:48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49
root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 举个切割更严重的例子,单独修习佛不坏净,就可以证初果,
> > > 这是不是表示连戒都可以不用持了?也不用学法,不用敬僧了。
> >     嗯,个人觉得这边诸佛弟子各自有「佛不坏净」、「法不坏净」,
> > 可能只是切入点的不同。
> >     例如佛陀刚成道时,还没有「僧」,甚至初期的教团还不须要
> > 「戒」(戒是僧团开始有人做错事後才一项项制订的),但是证果
> > 的人自然对修行佛法或对佛的信心已是不坏的,不管有没有名字称
> > 呼佛法僧或此信心。而且证果後所作所为自然不造三恶道的恶业、
> > 就不会犯戒。
> >     因此不是说佛法僧戒切成四个,而是一体的概念,或许对某些
> > 人是由「佛」的接引,有些人是由「僧」的接引,有些人不知听了
> > 谁说佛「法」而悟道,但他们实证後自然就有对佛教修行的不坏信
> > 心,不管是称作佛法僧戒、佛法、佛、buddha、八万四千法门,或
> > 是其他名字。
> > Have a nice day!
> 这很有道理!我之前还真没想到这点呢!所以佛、法、僧、戒也许合
> 起来就是所谓的「如来所」?而戒似乎也是随顺梵行的(《杂阿含经》
> 卷29第820经?),例如未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由於大家梵行清
> 净,所以根本没有「戒律」这种概念,因此全部的戒律就只是简单的
> 几句偈,一直要到後来很久以後,才有人犯戒而制戒。

杂阿含经 (卷29)(八二三)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
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这里说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也可以证须陀洹或随法行或随信行。

随法行或随信行都是指"向须陀洹果",但为什麽会有法行或信行,
咩超连结大师是否有空帮大家找一找.
Sun Sep 5 21:18:55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读经班讨论番外篇] 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
#50
melo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杂阿含经 (卷29)(八二三)
> 何等为增上戒。是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贪.恚.痴薄。得一种子道。若彼地未等觉者。得斯陀含。
>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觉者。得须陀洹。彼地未等觉者。得随法行。
> 彼地未等觉者。得随信行。是名增上戒学
> 这里说比丘戒满足。少定.少慧也可以证须陀洹或随法行或随信行。
> 随法行或随信行都是指"向须陀洹果",但为什麽会有法行或信行,
> 咩超连结大师是否有空帮大家找一找.

ㄟ□~~大人您叫我呀~~ ^_^ (← 今天是花俏的出场)

我专门负责不负责乱猜,我猜想呀,由於四预流支可成就四不坏净
(之一),而成就四不坏净就是初果了:

● 四预流支:
   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如理作意)、法次法向。

● 四不坏净:
   对佛、法、僧、戒的超强信心。

而这个流程,有点呼应上面小的在《大般涅盘经》找到的那段经文:
「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

四预流支,是以对「法」的闻、思为主。若照这样修行而还没成就
须陀洹的人,可能就叫「随法行」。

四不坏净,是以对佛法僧戒的「信」为主,若照这样修行而还没成就
须陀洹的人,可能就叫「随信行」。

这样?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 9月 5日 22:27:4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