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你能读懂阿含经---
> > 以《盐喻经》为例
> > 讲师:庄春江
> 分享一些心得:
> 庄春江老师主要是介绍如何解决研读阿含经所遇到的问题,
> 有时并不是我们的程度不够.而是经文本身的资讯就不够完整.
> 有几个重点:
> 若文字有问题,可以试查字典及古字典,例如康熙字典(或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 名词有问题,现在也有不少佛学辞典可查,甚至网路上也有许多可以搜询的参考资料.
> 他还有一个主要的重点,就是南北传阿含的对读,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 他以中阿含盐喻经为例,我只举第一句给大家参考,大家可先看看这一句,
> 你会如何解读世尊告诉比丘的那句话? 晚点找时间我再将此句的探讨分享给大家.
>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
> 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
> (CBETA, T01, no. 26, p. 433, a13-17)
《中阿含经》卷3〈2 业相应品〉: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
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
(CBETA, T01, no. 26, p. 433, a14-17)
讨论这一段,并不是要大家在这段字看出什麽玄机来,其实这段文字是有些问题
的,而藉著南北传对读,可试著找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在往下看之前,可先试
著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等一下再配合南传版本,看看结论是否不同。
庄春江老师在一开始也说,他自己起初看起来也不觉得有不对劲,就选择依文字
面去理解,而我自己也是如此。(我自己通常是习惯不求甚解,大概了解就跳过
去了)
我自己的理解如下: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看起来像是一句常见的说法,就是各人造业各人担。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就是若不修行梵行,苦就没有止息的一天。
「修行梵行便得尽苦」就是反过来说,若修梵行,苦就有止息的一天。
第一句重覆一次,大概就是强调用法,加强语气吧。就如庄老师所说,文字文句
都不难,很容易就看过去了。
比较奇怪的地方,是二句的连接状态,这句的句型如下:
AA,如是BB;若作是说,CC,如是DD。
理论上,AA与CC应该是不同的句子,而不同的句子,才会有不同的「如是」
引出不同的结论。这里就是比较可疑之处,但通常我是不会去注意这些的。
在该场研讨中,庄老师提到了元亨寺的译本、他自己根据巴利文的试译、以及菩
提尊者的英文版及英文再中译。
不过那些译文我觉得太难懂了,我直接引用元亨寺的译本来对比,如下:
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受其所造业[之异熟]。
诸比丘!若如是,则[人]不可能住於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
又,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应随所造业之应受也,彼人受其异熟。
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於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
这时,就可以看出在北传相同的该句「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在南传却是不同的
句子,不过字面上的意思也不是很好懂,我简单翻译成白话文如下,我的译法也
不是很精准,我有试著去看原来的巴利文,但也是不好懂。
诸比丘,如果有人这麽说:人只要造下任何的业,就一定会受到该业的业报。
如果是这样,那麽世间就没有修行梵行这种事了,也没有所谓苦的止息(涅盘)
这种事了。
〔因为所做的业都要受报,则表示修梵行也不能改变,例如杀人一定会被杀,或
一定会下地狱XX年,完全没有改变的可能了。而且无始劫来,所造的业无穷无
尽的多,假始一定都要完全受到果报,那一定也是没完没了,苦就永远不可能中
止了。〕
如果有人这样说:人会根据所造下的业而去承受所应受的部份,这就是所承受的
果报。
如果是这样,表示修行梵行是有用的,苦的止息也有可能了。
〔这大概是说,我们所造的业,并不是全部都要完全承受,而且善恶业一起承受
,所以多作善业者,其造的恶业是有机会轻报,正如在盐喻经中,善业为水,恶
业为盐,我们并不是一口水一口盐如此食用,而是混在一起饮用。此时修行梵行
才有作用,就等於水多加一点,盐水就不会太咸而无法入口。也因为如此,苦才
有可能止息,以鸯掘摩尊者为例,若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要下九百九十九次地
狱,他当生就没机会解脱了。但因为业报不是一因一果地运行,他才有可能证阿
罗汉在当世止息一切苦。〕
衍申有点远了,拉回主题,我们可以看出南北传是有差异的,但有些差异也不一
定是二者的不同,有时是我们的习惯造成误解,例如这句:
「不行梵行不得尽苦」,我就是看成「若不修行梵行,苦就没有止息的一天。」
但它也可以是:「既没有梵行可行,也没有苦可尽的一天」。这二句都是结果,
而不是前提与结论,这样解释就与南传版本类似了,这种问题,就只有靠南北对
读,才能看出差异。
在盐喻经中,当然不只有这个例子,不过这是我觉得蛮有代表性的,所以分享出
来供大家参考。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