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sakiko (但念无常)》之铭言:
> > 读完师兄们的笔记之後,总算知道为什麽师兄们
> > 总是可以在经典中挖出一堆的宝,而我总是呵欠
> > 连连了 :D
> 为什麽呢?
> 师兄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心得吗? :)
本来应该请作笔记的师兄们来分享读经的方法及心得才比
较有说服力,不过师兄们一向谦虚,不爱说自己的优点,
与其让这些优点隐而不传,不如让我来借花献佛一番 :D
。若有师兄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自己出来说说。 :P
话说我原本的读经方法就是像看部落格文章一样,一目一行
过目即忘。自从读了师兄们的笔记之後才发现,原来善用一
些读经的方法,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
师兄们的笔记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我举其中最明显特点就是:
「分解动作」,「定格放大」,「追根究底」,「前後比较」。
下面分别说明这些特点及好处。
1.「分解动作」:
就是把一篇经文先切分成比较小的段落,然後每一个段落
加上一句话摘要说明这一段发生了什麽事。
以「放牛品」(http://0rz.tw/Iy6Dc)的第四经为例,
在该笔记中,先将经文分成许多断落,每个小段落标上大意
。如此一来,整篇经文的旨意就很容易掌握。
(借用一下Melon 的放牛品笔记 http://0rz.tw/Iy6Dc)
其中 *** 所标示的就是加入的摘要。
<<<<<<<<<<<<<<<<<<<<<<<<<<<<<<<<<<<<<<<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象舍利弗比丘还俗了 ***/
尔时。象舍利弗还舍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著
衣持暋魿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略)
/*** 阿难尊者很惋惜,明明是很有修行的人,怎麽会变这样? ***/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
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
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略)
/*** 世尊说:别担心,他七天以後就回来证阿罗汉了 ***/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
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
勿怀愁悒。象舍利弗僯後七日。...(略)
>>>>>>>>>>>>>>>>>>>>>>>>>>>>>>>>>>>>>>>
如果我们把加入的这些摘要抽出来,会发现很像一般经末的偈子,
差别只在於一个是韵体,一个是语体 :D
/*** 象舍利弗比丘还俗了 ***/
/*** 阿难尊者很惋惜,明明是很有修行的人,怎麽会变这样? ***/
/*** 世尊说:别担心,他七天以後就回来证阿罗汉了 ***/
....
2. 「定格放大」:就是将经文的关键语标出来,如果有条列项目的话,
就标上数字,让条列更明显。
定格放大:(同样以放牛品为例,标关键语是用Google doc 的色笔标的,
在此无法呈现)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
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於是。(01)放牛人亦不别其色。(02)不解
其相。(03)应摩刷而不摩刷。(04)不覆护疮痍。(05)不随时放烟。
(06)不知良田茂草处。(07)不知安隐之处。(08)亦复不知渡牛处所。
(09)不知时宜。(10)若[声-耳+牛]牛时不留遗馀尽取[声-耳+牛]之。
(11)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
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
如此一来,当经文後面将这些比喻做诠释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就可以知
道比喻和诠释之间的对应关系:
例如:
(01)放牛人亦不别其色。
==>(01)云何比丘不知色。
.....
(10)若[声-耳+牛]牛时不留遗馀尽取[声-耳+牛]之
==>(10)云何比丘不留遗馀。
同时也方便後面的「前後比较」。
3. 「追根究底」:就是把比较难懂的词汇,一一查出来,标在词的旁
「追根究底」:
<<<<<<<<<<<<<<<<<<<<<<<<<<<<<<<<<<<<<<<
知摩刷:每个念头都舍离「三不善觉」:欲觉、恚觉、害觉
知起烟:牧牛人起烟是为了驱□,比丘说法则能为人驱除贪、□、痴三毒。
知良田茂草处: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
>>>>>>>>>>>>>>>>>>>>>>>>>>>>>>>>>>>>>>>
每一个词的比喻、解释、意义通通的标出来,充分展开来。
BTW, 狮子吼站的「一行佛学辞典」(http://cbs.ntu.edu.tw/dict/index.php)
是我用过最好用的佛学辞典,请大家多多爱用 ^_^
4. 「前後比较」:把经文前後提到的相关资料作一比较
比较後,不但可以得到深刻的印象,有时甚至还可以发现一些传抄
上的错误,例如:
<<<<<<<<<<<<<<<<<<<<<<<<<<<<<<<<<<
(1)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a)於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
(2)云何比丘不覆护疮 (b)於是。比丘起欲想而不舍离
>>>>>>>>>>>>>>>>>>>>>>>>>>>>>>>>>>>
在放牛品经文的第一段中的对应是 (1)-->(a), (2)-->(b)
然而经文的後面段落的对应则是 (1)-->(b), (2)-->(a)
如此一来,就可以发现传抄上的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