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七圣弟子
#1
root
99年12月5日的读经班内容
***********************
在读经班讨论时,常对圣弟子证道的过程听得迷糊,感觉标准高高低低的,让人摸
不著头绪。在把阿含相关经文读过之後,发现其实每个阶段都有其一定的标准,证
得的过程快慢每个人不同,但要达到的标准是固定不变的。

在佛经中对圣弟子的分类有几种,如四果、四双八辈、十八学人、九无学人与七圣
等。在这里针对七种圣弟子整理一下。这七种分别为:

    1.阿罗汉俱解脱
    2.慧解脱
    3.身证
    4.见到
    5.信解脱
    6.随法行
    7.随信行

事情因由:

我们可从杂阿含经 (卷33)(九三六)来看,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
摩诃男。云何最後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尊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
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然彼百手释氏犯戒饮酒。而复世尊记彼得须陀洹。
乃至究竟苦边。汝摩诃男。当往问佛。如佛所说。我等奉持
----------
就是个叫百手释氏的人犯戒饮酒,命终後世尊【记说】他将来必得须陀洹果。有人就
怀疑啦,跑去问世尊,世尊就给他解释原因,并详细的解说这七种圣弟子的差别。
记说是何义?可由以下经文来理解。

杂阿含经 (卷23)
---------------
阿育王闻彼比丘所说。於佛所生大敬信。又白比丘言。佛未灭度时。何所【记说】。
比丘答言。佛记大王。於我灭後。过百岁之时。於巴连弗邑。有三亿家。彼国有王。
名曰阿育。当王此阎浮提。为转轮王。正法治化。
---------------
简单来说,"记说"就是某事现在还没发生但预告将来一定会发生,授记也是一样意思。
所以百手释氏当时应该是"向须陀洹"。也是圣者。


解说七圣:

後来世尊对这七种圣弟子一一解释,请看以下:

1.阿罗汉俱解脱:
----------
圣弟子於佛一向净信。於法.僧一向净信。於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
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
汉俱解脱
----------

圣弟子,对佛法僧一向净信,而且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别译杂阿含经中为:如来弟子。一向归佛,亦复归依法僧三宝,得疾智、利智、厌离
智、道智。这句一下就念过去了,不过这里为什麽要摆上这三样呢? 我认为经中这样
写一定有其用意的。整理一下会发现这当中有四个条件。阿罗汉俱解脱则是完全满足
这四种条件。

  满足->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满足->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满足->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满足->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的称为阿罗汉俱解脱,相同的经文在别译杂阿含经中称为:
【俱解脱阿罗汉】。

2.慧解脱: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

  满足->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满足->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不满足->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满足->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符合以上状态的称为【慧解脱】。
别译杂阿含经中称为【慧解脱阿罗汉】,但"慧解脱阿罗汉"这一名词是有疑义的,
容易造成混淆,在读经班时有人曾特别提出来。所以就只以【慧解脱】来称之,
也就是当成是一种修学的阶段。

3.身证: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自作证具足住。而不
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
-----------
  满足->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满足->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满足->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不满足->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符合以上状态的称为【身证】,别译杂阿含经中称为【身证阿那含】。


4.见到:
-----------
复次。摩诃男。若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然於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
-----------
  满足->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满足->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不满足->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不满足->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符合以上状态的称为【见到】。条件CD都不满足,但是於正法.律如实知见。
别译杂阿含经中为:如来教法,彼随顺不逆(没有违逆),是名见到。


5.信解脱: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於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於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
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
------------
  满足->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满足->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不满足->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不满足->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符合以上状态的称为【信解脱】。条件CD都不满足,但是於正法.律如实知见,
不过程度上不如"见到"。别译杂阿含经中为:佛所教法。彼随顺解脱。是名
信解脱。少了"不逆"二字所以还不达到"见到"程度。

再来还有随法行、随信行,这两者是向须陀洹果,等会儿再看。


四种条件:

先来看这四个满足或不满足的条件。

条件A:对佛法僧一向净信。
      要信到什麽程度呢?看以下这段: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
      慧根何等为信根。若比丘於"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馀沙门.婆罗
      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及馀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

     所以至少不会拜某某教的神得到开奖明牌或饼乾吃就改信他教。不过信心这
     玩意儿其实是很难量化与捉摸的。说自己很有信心,那信到什麽地步才成净
     信呢? 有没有具体的实作方法来衡量或达到净信呢?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条件B: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

      会摆上这三样不会是拿来当花瓶用,应该有他的作用在,从经文中一样样
      找出来看。

      a.利智:又称为利智慧,由於是观内外六处而得,若得此智慧则已超越身见。
        杂阿含经 (卷11)
       【肉者谓内六入处。外皮者谓外六入处。屠牛者谓学见迹。皮肉中间筋
         骨者谓贪喜俱。利刀者谓利智慧。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
         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利智(庄春江先生的阿含辞典):
        另译作「深利智慧、利智慧、明利智慧」,「利」是「犀利、锐利」,
          即「犀利之慧」,南传经文作「利慧者」,其注解书解说为这是「能在
          一坐间迅速断除所有的杂染而证果者」,《杂阿含第二七六经》以利刀
          屠牛为譬喻说是「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参看「智」、「慧」。(相关词「於法利智」「於法,利智」)

        所以这就能理解,为何经中常有一听到世尊说的法就证初果的例子了!
        这可能是宿世的福慧在此世成熟,或是此世闻佛法後努力所得。那麽
        重要的是这种智慧要如何修习增长?

      b.出智:又称出离智慧,能断戒取。杂阿含经 (卷35)
       【舍利弗言。汝法是恶说法.律。恶觉。非为出离.非正觉道。坏法.
         非可赞叹法.
         ::
         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觉。是出离正觉道。不坏.可赞叹.可依止。】

      c.决定智:能度疑。别译杂阿含经 (卷9)
       【有优婆塞。於三宝所。深得净信。归佛法僧。於佛法僧。得了决定。
         无有狐疑。又於四谛。亦无疑心。已得见谛。获於初果。】
        别译杂阿含经 (卷8)
       【云何而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佛告释摩男。断除三结。身见戒
         取及疑网等。断三结已。成须陀洹。更不复受三涂之身。於无上道。
         生决定信。人天七返】

      别译杂阿含中还多一个【疾智】,又称为速疾智。这疾智闻法便解来头可不小:
      佛说鸯崛髻经 (卷1)
      【尔时世尊观乐指髻。便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比丘中如我弟子。有
        "捷疾智闻法便解"。所谓伽瞿比丘闻法便解。诸比丘言。不也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有捷疾智。所谓指髻比丘是。】

       对於鸯掘魔成阿罗汉的过程在 增壹阿含经 (卷31) 记载:
       【尔时。鸯掘魔作阿练若。著五纳衣。到时持钵。家家乞食。周而复始。著
         补纳弊坏之衣。极为□丑。亦复露坐。不覆形体。是时。鸯掘魔在闲静之
         处。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时。鸯掘魔便成罗汉。六通
         清彻。无有尘垢。已成阿罗汉】

        如实知之。时。鸯掘魔便成罗汉。佛称赞他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有捷疾智。

    所以证得"利智、出智、决定智"分别断除"身见、戒取、疑",也就是断三结。

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长阿含经 (卷12)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脱。
        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
        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灭尽定。八解脱】
        第八灭尽定是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所以称为解脱。

        在五根中的定根,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
          具足住。是名定根】

        杂阿含经 (卷26) 说:【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
                              俱分解脱。】。
        修学圆满得五根的这类人就已是俱解脱阿罗汉。所以八解脱具足至少得有
        四禅的能力。在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的定根就直接说四禅。

条件D:以智慧见。有漏断知。
      这一段在别译杂阿含中为:以智慧见。尽於诸漏。所以这有漏指的应是三有漏。
      长阿含经 (卷3)
      【尽於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这里说尽於三漏之後就具有【解脱智】,就有能力不受後有了。
      这里也提到了一个重点,也就是断有漏是用智慧。一般来说,智慧的增进须
      要有禅定来辅助。

由以上可知,这五种圣弟子都具备了AB两种共同条件。具备了AB条件,那麽至少都
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这里可以看到"慧解脱、见到、信解脱"这三种圣人是不具有
八解脱法的。也就是这类人的定力还不足以在活著时入灭尽定。其中慧解脱是有漏
断知,但仍无法入灭尽定,那麽何时入涅盘? 经中没写。

"身证阿那含"则是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也就是已经能入灭尽定,可是还不是阿罗汉。
为什麽呢?因为还没无漏,能入灭尽定仍然有漏?何解?

"见到、信解脱"这两类圣者,都还没有达到有漏断知,起解脱智的能力,但他们的
智慧程度已能断三结,至少都是须陀洹以上的等级。

所以以後在路上要是见著了AB,那就要赶快顶礼。要是再见著了CD或DC,那就要更
快恭敬顶礼兼膜拜并焚香供养之。 :D

到这里我曾问,那有没有条件A不满足,其他条件满足的呢? 我想那可能是辟支佛。
世尊说菩提达兜将来成辟支佛,他成辟支佛的那一世没有佛来为他说法,所以条件A
不满足,但其实他在过去世是曾经遇著过佛法的。

接下来的随法行和随信行对我们来说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整个看完才知道即使要达
到最初级随信行的标准也是相当不容易。



6.随法行: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於五法增上智慧。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

五法:信.精进.念.定.慧又称为五根。有佛法僧的净信,对五根也有比较增进
的实行,但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法行】。

这里有个题外话,就是五根中,慧为首。
杂阿含经 (卷26) (六五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於栋。以摄持故。
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7.随信行: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有佛法僧的净信,然後对五根修行程度较少,且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信行】。
之前有提到对三宝的信心其实是很难量化与衡量的,所以世尊提出了一个标准,
那就是【圣戒成就】。

在杂阿含经 (卷33)中有人为了成就须陀洹要有四法:【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
圣戒成就】,还是【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三法即可成就须陀洹。佛回答是
要有四法才能成就须陀洹。这里多一个【圣戒成就】? 原因是信与戒是一体的两
面,对佛有不坏的净信,外在的表现就是戒成就。

 别译杂阿含经 (卷8)
(一五四)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那有个问题是,出家众和在家众的圣戒成就是什麽?有差别吗?



本经对照:

以上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经文为参考:
------------
杂阿含经 (卷26)(六五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
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於彼若软.若劣。得见到。
於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於彼若软.若劣。得一种。於彼若软.若劣。
得斯陀含。於彼若软.若劣。得家家。於彼若软.若劣。得七有。於彼若软.
若劣。得法行。於彼若软.若劣。得信行。
------------

也就是说每个人修习的情况不同,这五根也有高低不同的程度,证得的果位也不同。



业障影响:

从以下经文,也可以了解到,业障的影响力是颇为巨大的。阿□世王若不杀父,
那肯定证圣果。但因有杀父的业障,即使成就信根,但因业障的关系还得去一趟
地狱消业,所以他证的是无根信。否则最低程度也应能证随信行,不落三恶道。

------------
增壹阿含经 (卷39)
尔时。阿□世王即从座起。头面礼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远。佛告诸比丘。
今此阿□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应得初沙门果证。在四双八辈之中。
亦复得贤圣八品道。除去八爱。超越八难。虽尔。今犹获大幸。得无根之信。
是故。比丘。为罪之人。当求方便。成无根之信。我优婆塞中得无根信者。
所谓阿□世是也
------------


不过反过来说,因为成就信根,所以得以消业,下的是拍□地狱,就像球落地
又弹上来,一下子就出地狱。
------------
增壹阿含经 (卷32)
世尊告曰。勿怀恐惧。汝今往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来记前王身。终无虚妄。
所言无二。父王无咎而取害之。当生阿鼻地狱中。经历一劫。然今日以离此罪。
改其过罪。於如来法中。信根成就。缘此德本。得灭此罪。永无有馀。
於今身命终当生拍□地狱中。於彼命终当生四天王上。...
------------

持戒证果:
------------
摩诃男。此坚固树。於我所说能知义者。无有是处。若能知者。我则记说。况复
百手释氏而不记说得须陀洹。摩诃男。百手释氏临命终时。受持净戒。舍离饮酒。
然後命终。我记说彼得须陀洹。乃至究竟苦边。
------------


以上是本傻小子的一些整理,如有未尽周全之处,请多多包函。
Tue Dec 14 00:15:55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2
Heave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感谢精彩的整理及解说, 要研究完得花一阵子了. :)

> 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       长阿含经 (卷12)
>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脱。
>         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
>         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         灭尽定。八解脱】
>         第八灭尽定是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所以称为解脱。
>         在五根中的定根,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
>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
>           具足住。是名定根】
>         杂阿含经 (卷26) 说:【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
>                               俱分解脱。】。
>         修学圆满得五根的这类人就已是俱解脱阿罗汉。所以八解脱具足至少得有
>         四禅的能力。在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的定根就直接说四禅。

我对这里有点疑问, 八解脱具足一般应该就是视为具有四禅八定及灭尽定,
如此才称为八解脱, 为何这里写 "至少得有四禅" , 这样会不会太保守了?
四禅大概只能证前三解脱而已.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Dec 14 11:10:42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3
root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感谢精彩的整理及解说, 要研究完得花一阵子了. :)
> > 条件C:八解脱具足身作证。
> >       长阿含经 (卷12)
> >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初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二解脱。
> >         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四解脱。舍空处。住识处。
> >         五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
> >         灭尽定。八解脱】
> >         第八灭尽定是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所以称为解脱。
> >         在五根中的定根,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
> >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
> >           具足住。是名定根】
> >         杂阿含经 (卷26) 说:【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
> >                               俱分解脱。】。
> >         修学圆满得五根的这类人就已是俱解脱阿罗汉。所以八解脱具足至少得有
> >         四禅的能力。在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的定根就直接说四禅。
> 我对这里有点疑问, 八解脱具足一般应该就是视为具有四禅八定及灭尽定,
> 如此才称为八解脱, 为何这里写 "至少得有四禅" , 这样会不会太保守了?
> 四禅大概只能证前三解脱而已.

果然是内行人,一下就找出梗埋在哪里。这也是我的疑问之处。

长阿含写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灭尽定之前的七解脱是住有想无想处,这不只是四禅,这已到无色界。
然後八解脱回到四禅入灭尽定。这应该是一般正常程序。
可是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
           具足住。是名定根】

这里只写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所以保守只写"至少"得有四禅能力,而不是"只需要有"
四禅能力。依照长阿含所述应该还需要更深的定力。

原因是曾与mg讨论说有些利根的人,在四禅就能入灭尽定,不用再往上到无色界绕
一圈回来。不过我尚未去找经文证实这一点。
Tue Dec 14 11:26:49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4
melo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6.随法行:
> ------------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於五法增上智慧。
>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 ------------
> 五法:信.精进.念.定.慧又称为五根。有佛法僧的净信,对五根也有比较增进
> 的实行,但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法行】。
> 这里有个题外话,就是五根中,慧为首。
> 杂阿含经 (卷26) (六五四)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於栋。以摄持故。
> 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

> 7.随信行:
> ------------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
>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
> 有佛法僧的净信,然後对五根修行程度较少,且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信行】。
> 之前有提到对三宝的信心其实是很难量化与衡量的,所以世尊提出了一个标准,
> 那就是【圣戒成就】。
> 在杂阿含经 (卷33)中有人为了成就须陀洹要有四法:【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
> 圣戒成就】,还是【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三法即可成就须陀洹。佛回答是
> 要有四法才能成就须陀洹。这里多一个【圣戒成就】? 原因是信与戒是一体的两
> 面,对佛有不坏的净信,外在的表现就是戒成就。

哇!谢谢 root 大人这麽精彩的整理!

小的记得一个月前的读经班上,root 大人就曾提到初果以下(向初果)的「随信
行」、「随法行」就已经不堕三恶道了。现在读到 root 大人所引的经文,果然
如此,真是令人温故知新啊!^_^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12月14日 11:50:58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5
Heaven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 我对这里有点疑问, 八解脱具足一般应该就是视为具有四禅八定及灭尽定,
> > 如此才称为八解脱, 为何这里写 "至少得有四禅" , 这样会不会太保守了?
> > 四禅大概只能证前三解脱而已.
> 果然是内行人,一下就找出梗埋在哪里。这也是我的疑问之处。
> 长阿含写的:住不用处。六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 灭尽定之前的七解脱是住有想无想处,这不只是四禅,这已到无色界。
> 然後八解脱回到四禅入灭尽定。这应该是一般正常程序。
> 可是杂阿含经 (卷26)中描述:
>          【何等为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
>            具足住。是名定根】

这里我会解读成, 何谓定根? 也就是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任何一禅都是定根, 或是说定根就是指诸禅定, 但没有限定是何者.

对於这一句:

杂阿含经 (卷26) 说:【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

我会反过来解释, 也就是已确定俱解脱是指四禅八定及灭尽定,
所以才知道这里 "五根增上明利满足" 所表达的程度 (至少知道定要全部满足).

> 这里只写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所以保守只写"至少"得有四禅能力,而不是"只需要有"
> 四禅能力。依照长阿含所述应该还需要更深的定力。
> 原因是曾与mg讨论说有些利根的人,在四禅就能入灭尽定,不用再往上到无色界绕
> 一圈回来。不过我尚未去找经文证实这一点。

我只知道在论中是要到非想非非想定之後, 而且至少是三果圣者, 才可能证灭尽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Dec 16 12:50:27 2010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6
邱大刚
root 这篇真赞!

尤其发现「利智、出智、决定智」对应到初果所断三结,真是精辟。

一些小地方略为修正提供作参考,让这篇更完美些:

> "记说"就是某事现在还没发生但预告将来一定会发生,授记也是
> 一样意思。所以百手释氏当时应该是"向须陀洹"。也是圣者。

"记说" 未来事的话,是预告,但也可以记说现在的事,例如佛弟子
生处。在这种情况时,则是现在事,所以就我所知百手释氏在此时
已证初果了。

(Melon的回覆)
> 初果以下(向初果)的「随信行」、「随法行」就已经不堕三恶道了。
> 现在读到 root 大人所引的经文,果然如此,真是令人温故知新啊!^_^

一般好像认为初果才保证不堕恶趣,本经中提到的「不堕恶道」不知
道会不会是沿用前面阿罗汉的部份一直沿用下来,忘了修改? :Q 有机
会时可能要比对一下随信行、随法行在其他经中的定义看看。

另外,Heaven 的 feedback 我也认同。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May 19 12:15:17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7
root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root 这篇真赞!
> 尤其发现「利智、出智、决定智」对应到初果所断三结,真是精辟。
> 一些小地方略为修正提供作参考,让这篇更完美些:
> > "记说"就是某事现在还没发生但预告将来一定会发生,授记也是
> > 一样意思。所以百手释氏当时应该是"向须陀洹"。也是圣者。
> "记说" 未来事的话,是预告,但也可以记说现在的事,例如佛弟子
> 生处。在这种情况时,则是现在事,所以就我所知百手释氏在此时
> 已证初果了。
> (Melon的回覆)
> > 初果以下(向初果)的「随信行」、「随法行」就已经不堕三恶道了。
> > 现在读到 root 大人所引的经文,果然如此,真是令人温故知新啊!^_^
> 一般好像认为初果才保证不堕恶趣,本经中提到的「不堕恶道」不知
> 道会不会是沿用前面阿罗汉的部份一直沿用下来,忘了修改? :Q 有机
> 会时可能要比对一下随信行、随法行在其他经中的定义看看。
> 另外,Heaven 的 feedback 我也认同。
> Have a nice day!

  ***随法行、随信行不堕恶趣的进一步说明:**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有佛法僧的净信,然後对五根修行程度较少,且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信行】。
净信的标准是圣戒成就。

别译杂阿含经 (卷8)(一五四)
  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另外可从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一)经来看【随信行】:

  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
  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
  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
  是名增上戒学。

所以随法行、随信行不堕恶道是因为有了【持戒】的力量。
Thu May 21 00:31:11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8
拉比
感谢大德的分亨!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 root 这篇真赞!
> > 尤其发现「利智、出智、决定智」对应到初果所断三结,真是精辟。
> > 一些小地方略为修正提供作参考,让这篇更完美些:
> > "记说" 未来事的话,是预告,但也可以记说现在的事,例如佛弟子
> > 生处。在这种情况时,则是现在事,所以就我所知百手释氏在此时
> > 已证初果了。
> > (Melon的回覆)
> > 一般好像认为初果才保证不堕恶趣,本经中提到的「不堕恶道」不知
> > 道会不会是沿用前面阿罗汉的部份一直沿用下来,忘了修改? :Q 有机
> > 会时可能要比对一下随信行、随法行在其他经中的定义看看。
> > 另外,Heaven 的 feedback 我也认同。
> > Have a nice day!
>   ***随法行、随信行不堕恶趣的进一步说明:**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
慧。
>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有佛法僧的净信,然後对五根修行程度较少,且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信
行】。
> 净信的标准是圣戒成就。
> 别译杂阿含经 (卷8)(一五四)
>   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 另外可从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一)经来看【随信行】:
>   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
不增上
>   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
>   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
>   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
>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
>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
>   是名增上戒学。
> 所以随法行、随信行不堕恶道是因为有了【持戒】的力量。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圣弟子
#9
邱大刚
Hi root,

    谢谢你的回覆。对於「随信行」、「随法行」,经中的定义是比较少,
因此我对於依据单一经文定义一个词汇会比较小心。这不代表你的见解不对,
只是我希望能进一步求证而已,如果大家能帮忙找出其他关於「随信行」、「
随法行」是否有保证不堕恶道的经文,会对於讨论很有帮助。

    以下这些我觉得不太够,说明如下:

※ 引述《root (root)》之铭言:
>   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於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
>   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 有佛法僧的净信,然後对五根修行程度较少,且尚未断三结的人,称为【随信行】。
> 净信的标准是圣戒成就。

    虽然说随信行已是超赞的,但我仔细看後这段经文本身没有说「圣戒成就」 :)

    在本经的前一经(第935经)有表明初果是得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
以及圣戒成就,一般圣戒成就也是摆在初果的成就。

> 别译杂阿含经 (卷8)(一五四)
>   摩诃男。优婆塞。以信心故。则能持戒。

    《别译杂阿含经》的对应经典是《杂阿含经》第929经,这个对应经典中
没有「以信心故,则能持戒」这句话,因此在经典的比对来说这句话比较难
作为绝对的标准。

    我个人还是同意以信心故能持戒这个道理,只是「则能持戒」是否能像
初果圣者「永不犯戒」,程度是否会有不同?

> 另外可从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二一)经来看【随信行】:
>   若彼善男子自随意所欲而学者,我为说三学。若学此三学,则摄受一切学戒。
>   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
>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   於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学戒。
>   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恚、痴薄,成一种子道。
>   彼地未等觉者,名斯陀含,
>   彼地未等觉者,名家家,
>   彼地未等觉者,名七有,
>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法行,
>   彼地未等觉者,名随信行,
>   是名增上戒学。
> 所以随法行、随信行不堕恶道是因为有了【持戒】的力量。

    「持戒」的确能不再造三恶道业,但初果圣者是从今以後至涅盘前永远绝
不堕恶道,一般持戒的人还可能因为过去世的恶业成熟堕恶道。初果圣者顶多
是在人间过得很差,不会再因过去世的恶业成熟而堕恶道了,这是比较奇妙的
地方 :)

    还希望 root 及大家多帮忙查经罗。谢谢!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May 24 08:26:33 2015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