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境的「法境」 |
#1 |
邱大刚
|
http://0rz.tw/USNm8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色:光线
* 声:声音
* 香:香气
* 味:味道
* 触:接触
* 法:讯息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佛学辞典□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an 30 17:44:10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2 |
Heaven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http://0rz.tw/USNm8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色:光线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份很多,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 * 声:声音
> * 香:香气
> * 味:味道
> * 触:接触
> * 法:讯息
>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 佛学辞典□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 Have a nice day!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an 30 19:01:56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3 |
邱大刚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http://0rz.tw/USNm8
>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 色:光线
>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份很多,
>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若要说科学上正确,「可见光」可能最精确 XD
「颜色」是人判定的结果,颜色若没有光线,
人眼也是看不到的。因此在物理上,个人认为用「
光线」可能比用「颜色」来得精确些?
不过若「光线」要改为「可见光」,那声、香、
味全都要改为「可听声」等等 :P 人的感官能接收
的的确只是一小部份。
这部份其实大家都知道意思,还好不会影响认
知,那就还好。「法境」的部份还是比较难搞,甚
至佛学辞典有的还列出有广义的说法、有狭义的说
法,通通包了,其中一个中就算他对 XD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an 30 19:06:51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4 |
邱大刚
|
> > > http://0rz.tw/USNm8
> >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 * 色:光线
> >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 >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 >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份很多,
> >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 若要说科学上正确,「可见光」可能最精确 XD
不过再想想,如 Heaven 所说的「颜色」,有个很大的
好处是比用「光线」来得对没有物理背景的人容易理解。而
且颜色当中有「色」字,容易联想。
但若就俱舍论说:「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
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
、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那用「颜色」就有点
局限,「光线」比较广泛。只不过现代人只要有学过物理
的,就知道俱舍论的说法比起我们的任何说法还不精准 :p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Jan 30 20:29:21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5 |
Heaven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 > http://0rz.tw/USNm8
> > >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 > * 色:光线
> > > 我想了想, 还是用 "颜色" 比较好.
> > > 虽然我们看到的实际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 > > 但眼根实际接收的, 还是光线中的颜色, 光的成份很多,
> > > 其中的 "可见色" 才是眼根获得的资讯.
> > 若要说科学上正确,「可见光」可能最精确 XD
> 不过再想想,如 Heaven 所说的「颜色」,有个很大的
> 好处是比用「光线」来得对没有物理背景的人容易理解。而
> 且颜色当中有「色」字,容易联想。
> 但若就俱舍论说:「色境有青、黄、赤、白、云、烟、
> 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
> 、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那用「颜色」就有点
> 局限,「光线」比较广泛。只不过现代人只要有学过物理
> 的,就知道俱舍论的说法比起我们的任何说法还不精准 :p
> Have a nice day!
如大刚所说, 用光或色的确差别不大, 也不会影响认知, 大家同意即可.
我想或许不同派别的说法也不尽相同, 我目前所知也只是一派之说.
不过补充一些我所知道的概念给大家参考.
在微观的粒子中, 一切色聚至少具有八种色法 :
地, 水, 火, 风, 色, 香, 味, 食素.
例如光, 光子本身的粒子性应该就属 "地",
其波动性大概就是 "水", 其具有的能量即为 "火" , 光压本身大概是 "风",
色就是光本身的 "颜色", 香, 味, 食素.... 我就不知道光里面的这些如何类比了.
这大概就是分类法原则不同的问题, "色" 等於是一种 "基本法" ,
而 "光" 在古代的分类法中, 可能就是由许多基本法组合起来的.
不过现在又要用现代说法来阐释, 多少会有一点困难.
法境也是, 下篇再谈.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an 30 21:28:28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6 |
Heaven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http://0rz.tw/USNm8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色:光线
> * 声:声音
> * 香:香气
> * 味:味道
> * 触:接触
> * 法:讯息
>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 佛学辞典□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 Have a nice day!
我先略谈阿□达摩六根与六境的关系.
前五根与前五境就不多谈了.
「法境」简单一点的说法, 就是「一切法」再扣除「前五境」. :Q
法境在阿□达摩中也有正面列表如下:
1. 净色, 也就是五净色, 眼净色, 耳净色....身净色. 经中有说过,
五净色是不可见色, 所以不是眼根的所缘, 它是意根的所缘.
2. 细微色, 这比较不好解释, 略过.
在色法(色蕴)的分类中, 可略分为 净色, 粗色, 细微色 三者.
粗色就是前五境色 "色, 声, 香, 味, 触" , 粗色由是前五根的所缘,
而净色与细微色则是意根所缘.
3. 心(意,识) , 这也是是意根所缘.(识蕴)
4. 心所, 也就是受, 想, 行三蕴, 这也是法入处.
以上就是五蕴全部.
5. 涅盘, 圣者才有机会以涅盘为所缘.
6. 概念, 也就是一般世俗的各种概念法.
================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an 30 22:31:05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7 |
邱大刚
|
谢谢 Heaven 的解释!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能否帮忙列出「法入处是一切法扣除色声香味触」相关的经文呢?
>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Jan 31 00:33:11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8 |
Heaven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谢谢 Heaven 的解释!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 >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 >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 >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 能否帮忙列出「法入处是一切法扣除色声香味触」相关的经文呢?
上述是出自阿□达摩, 刚查了一下经文, 如下:
《杂阿含经》卷13: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这里看起来就与阿□达摩略有不同.
十二入处是一切法, 这应该没问题.
《杂阿含经》卷13:
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
若将一切法分为四类:
1.前五根 2.前五境
3.意根 4.法境
阿□达摩是除了 2. 前五境, 其馀是法境所摄.
但上述经文则说明了 "十一入所不摄" , 也就是除了 六根与前五境, 其馀皆是法境.
虽然二者有差别, 但还是可以解释.
首先是内外之别, 即然有内外, 前提也指明是 "法外入处",
理论上 "内六根" 就不是 "法外入处" 所摄.
不过也可以反问, 既然有耳根一词, 表示耳根是可被观察的,
例如我在禅定中观察到别人的耳根, 因耳根是不可见, 不是眼根的所缘,
可见那是用心去看的, 是意根所缘, 既是意根所缘, 则依然为法境所摄.
换句话说, 我的六根是内入处, 但别人的六根对我来说就是法境的□围了.
这样就可以解释经与论的说法不同了.
如果为了符合经教, 也可以说法境是一切法扣除内六根与前五外境.
> >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 Have a nice day!
如果要符合南传阿□达摩,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识" + 其他没提到的细节.
如果要符合经教,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 (因为识为意根) + 其他细节.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Mon Jan 31 01:44:00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9 |
邱大刚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所以上述提到的就是包含了一切法, 经文也说十二入处就是一切法,
> > > 所以法入处就是一切法扣除 "色, 声, 香, 味, 触" 这五种.
> > >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 书上说前五根的所缘是五境, 但意根的所缘不是只有法入处,
> > > 而是一切法都是意根的所缘.
> > 能否帮忙列出「法入处是一切法扣除色声香味触」相关的经文呢?
> 上述是出自阿□达摩, 刚查了一下经文, 如下:
> 《杂阿含经》卷13:
>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啊对,的确是有这样说。
> 但上述经文则说明了 "十一入所不摄" , 也就是除了 六根与前五境, 其馀皆是法境.
> 虽然二者有差别, 但还是可以解释.
同意。
> > > 然而说「法境」是一切法减去前五境, 这还是很难直接简单地让读者了解.
> > > 就看看大家能不能联想出更清楚简要的解释.
> > 印象中印老好像是写法入处为「受想行识」(还是「受想行」?)之类的?
> 如果要符合南传阿□达摩,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识" + 其他没提到的细节.
> 如果要符合经教, 则法入处为 "受想行" (因为识为意根) + 其他细节.
这样就清楚了。那麽我们可在卷13该经当中,较详细的定义法境。那之前的
导读就先用「讯息」简单带过。而 Heaven 所列出的包含阿毗达摩的详细论述等,
则摆在卷13的进阶辨正。这样对於初学及进阶,就都有办法由浅入深而探讨了。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Feb 3 16:04:57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10 |
邱大刚
|
说一下最後的修正:
「色尘」之前考虑过用「光线」(物理上的看法)、「颜色、形色」
(俱舍论的看法),最後决定用「影像」,因为最容易理解。会在
一个读经拾得□面说明这只是通俗的来讲,只要了解在修行上身心
运作的原理即可,不必拘泥於通俗用词或物理学的用词,本书中也
不特别加以区分。
「香尘」从「香气」略为修改为「香臭」,因为也可能是臭的,虽
然说海边有逐臭之夫,其实香的臭的都是小分子啦。
「触尘」从「接触」略为修改为「触碰」,能与十二因缘的「触」
作比较明显的区分。
这些讨论会加在「进阶辨正」中,对於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即可参考。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at Feb 5 21:08:33 2011
|
|
|
Re: 六境的「法境」 |
#11 |
果任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http://0rz.tw/USNm8
> 六入处所接收的,是「六境」:
> * 色:光线
> * 声:声音
> * 香:香气
> * 味:味道
> * 触:接触
> * 法:讯息
> 其中将「法境」解释为「讯息」,我想可能是最易理解的解释,要不然
> 佛学辞典□面的「法境」常是绕来绕去的,说法境就是意所缘的境。
> 不过针对「法境」的解释是否有更易理解且精确的现代解释?若有人有
> 想法的话,还请不吝提供。谢谢。
「法境」应解释为「意起的种种分别意识」。
就如(大刚)》所提依《杂阿含经》卷13:
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
《杂阿含经》卷13: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91, c19-21)
可见在十二入处〈一切法〉中扣除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前五尘〈色、声、香、
味、触〉剩即是「法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六尘〈色、声、香、味、
触、法〉的相对接收器。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及前五尘〈色、声、香、味、触〉
与识相和合以「意」起种种分别意识「法境」。同时本身意又依前识与後识起种种分别的种种
分别意识「法境」。。
利用大刚六入处所接收的「六境」的对照表修改一下:
* 眼—色〈可见、有对〉:光线→纯粹光线进入眼根尚无分别为青、黄、赤、白、云、烟、
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
种形色。及好、坏、美、丑.……喜欢、不喜欢、…贪、嗔、痴……。
*耳—声 ……喜欢、不喜欢、…贪、嗔、痴……。
*鼻—香〈可见、有对〉:香气→纯粹香气进入鼻根尚无分别为香味、臭味……喜欢、不喜
欢、…贪、嗔、痴……。
*舌—味〈可见、有对〉:味道→纯粹味道进入舌根尚无分别为酸、甜、苦、辣……喜欢、不
喜欢、…贪、嗔、痴……。
*身—触〈可见、有对〉:接触→纯粹接触进入身根尚无分别为滑、涩、硬、软……喜欢、不
喜欢、…贪、嗔、痴……。
*意—法〈不可见、无对〉:种种分别意识→心起意〈受、想、行、识具起〉而起一切法的种
种分别意识。此为不可见,无对。
要根、尘、识三者合和生「触」则受、想、行、识具起。此处的「触」与「身触」的
〈触〉解释有一点不同,我解释为「互相结合」之义。因此前五根〈眼、耳、鼻、舌、身、〉
及前五尘〈色、声、香、味、触〉与识三者合和生「触」则意起〈受、想、行、识具起〉青、
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等十二显色,与长、短、方、圆、高、下、
正、不正等八种形色。及好、坏、美、丑.香味、臭味、酸、甜、苦、辣、滑、涩、硬、
软……喜欢、不喜欢、…贪、嗔、痴……种种分别意识「法境」。再依此五前种种分别意识
「法境」及前识〈阿赖耶识以前含藏的种子〉、後识〈阿赖耶识新薰的种子〉起意〈受、想、
行、识具起〉又生种种分别意识「法境」。
2011年 2月 7日 19:59:04 星期一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