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
邱大刚
    今天有同学问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
http://0rz.tw/5ZLaR

    释迦牟尼佛说:
「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弟子听不太懂,而请阿难广说,阿难则解释道: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阿难说的和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何不同?为什麽阿难是广说?

    我看了二个版本的翻译,包含南传译本,似乎都没有讲出有什麽不同。

    个人的看法如下,还请大家提供建议是否正确:

    释迦牟尼佛要大家「眼灭」,可能有人觉得眼睛怎麽能灭?(今天也
有同学在读第八卷时提出这个问题。)阿难说是要灭「眼入处」,也就是
外境透过眼睛这个感官来进入身心的这个「管道」,而不是说把眼睛给挖
掉。

    另外断句也有不同:
1. 法雨版: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2. 印顺法师、张西镇、庄春江版: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至於巴利藏的中译本,我只很快的看过去,好像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说的
都是一模一样的?看不出来阿难在广演什麽?

    由於诸法师大德的说法似乎看不出重点,而我的理解与之差异不小,
因此发文徵询大家的意见,以避免是我有误解。还请批评指教。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May 15 19:26:07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2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今天有同学问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
> http://0rz.tw/5ZLaR
>     释迦牟尼佛说:
> 「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     弟子听不太懂,而请阿难广说,阿难则解释道: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     阿难说的和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何不同?为什麽阿难是广说?

刚对照了三个版本,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北传杂阿含:

===========================================================
「....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
法想则离。」
佛说:「当觉六入处。」
===========================================================

这是佛告诉比丘,於六入处要觉知,接著又说:「若眼灭,色想则离。
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我想是中间这一段令比丘众不解。

最後又说:「当觉六入处。」
这个就是前面提到於六入处要觉知,这应该也不会有疑问。

所以比丘问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回答:「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

我个人的理解是,阿难回答比丘众,佛陀说的那一段,是在描述「灭六入处有馀」
--也就是无馀涅盘的境界,所以阿难的解释只是在指出这一点。


我想并不是佛陀立刻要比丘众想办法灭去眼入处乃至六入处,而是要比丘在眼入处
觉知,但同时也告诉他们,若有一天六入处都灭了(无馀涅盘),色想及至法想也
都没了,这应该算是在教导他们关於涅盘的描述。

*** *** ***

元亨寺版本:

===========================================================
於此,汝等为自己应不放逸,常防护正念。
然而,诸比丘!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
之……鼻之……舌之……身之……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

一开始世尊也是教导要不放逸,要防护正念。接著也说出:
眼之灭,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意之灭,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这一段就是比丘们所不解的,因此比丘们才提出底下的问题:

===========================================================
时,世尊离去未久,此等比丘心生思念:「诸友!世尊为吾等说:「诸比丘!
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耳之……鼻之……
舌之……身之……意之灭,以离法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如是简略说示此教而
未详细解说其意义
===========================================================

底下则是阿难尊者的解释:

===========================================================
如是诸友!世尊之略说示教,而未详细解说其意义,余如是知此教之意义。
「诸比丘!然则,此为须知之境。眼之灭,以离色想之欲,此为须知之境。」
诸友!於此,世尊乃说示六处之灭尽也。
===========================================================

同样地,阿难尊者也是说明这就是指「六处之灭尽也」。

我手中的电子版有底下的注解,但我不知元亨寺原书有没有这种注解?

「六处(处於上面译为境,同一原语)之灭尽谓涅盘。」

*** *** ***

同样,对照庄春江居士的译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
学友们!世尊根据这六处灭而说:『比丘们!因此,在这里,那处应该被体会,
眼被灭之处,则色想被灭;那处应该被体会……(中略)意被灭之处,则法想被灭。
那处应该被体会。』
===========================================================

上面这一段就是阿难回答说,世尊所说的内容是根据六处灭而说的。
庄居士最底下也有一段注解,节录如下:

11.「若眼灭,色想则离」、「眼被灭之处,则色想被灭」(...巴利文略...),
菩提比丘依锡兰本英译为「眼终止之处,则色的认知褪去」(where the eye cease
and perception of forms fades away),并解说这是指涅盘的境界。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May 15 22:06:57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3
邱大刚
    谢谢 Heaven 详细的解说讨论,让我对这三个版本的逻辑比较清楚了。
能有 Heaven 这样用功且条理分明的人讨论,真是福气啦!

    我仔细再看了三个版本,还有疑义,因此继续请教:

    照此解释,三个版本中,佛陀都说了「眼灭…意灭」,相当於「六入处
灭」。阿难回答的,意义上只多一个字,成为「六入处灭【尽】」。

    南传注解的意思是这是讲涅盘,这是一种对此处经文的合理解释。

    不过有疑义的地方是,为何眼灭乃至意灭就是无馀涅盘呢?佛陀在经中
蛮多地方有提到六入处灭,应该是在入定时就可以灭的,而不会说六入处灭
一定要进无馀涅盘?

    例如以下几经都是「断眼」的意思:

《杂阿含经》卷8:「云何一切欲法应当断?谓眼是一切欲法应当断,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
切欲法应当断。」(CBETA, T02, no. 99, p. 55, b17-19)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以下大家蛮熟悉的「第一义空」的相关经文,更表示每一个刹那
的眼都是不同的,都灭了。不过若此经讲的是不同层次的东西,我可
理解或许不见得适合和其馀经文摆在一起讨论:

《杂阿含经》卷13:「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
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
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CBETA, T02, no. 99, p. 92, c16-19)

《增壹阿含经》卷49〈51 非常品〉:「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
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皆由合会诸法
因缘。」(CBETA, T02, no. 125, p. 819, c14-17)


    至於色想、声想等,入定应该就可以断了,不少经文有说,例如:

《佛说圣法印经》卷1:「即时辄见除诸色想、声想、香想,以故谓言
至於无想,故曰无欲,尚未得消自大□慢,至於禅定清净见也。」
(CBETA, T02, no. 103, p. 500, a22-24)


    因此若就未无馀涅盘前就可以断六入处而言,阿难讲说断六入处
即无馀涅盘,好像怪怪的,与其他经中所说不一致?

    不过这的确是目前我所了解,唯一能将这三个版本文义都讲通的
解释。若是用我提出的「灭眼」vs「灭眼入处」的不同,也是有说不
通的地方,例如通常「眼」是跟「眼入处」同义的,而且在二个南传
的汉译本都讲不通。只不过我设想一种可能性,是南传在翻译时译者
是照注解讲的意思来译,因此「灭眼」vs「灭眼入处」文字上的不同
不见得有翻译出来?若是照该注解来译,就可能忽略了该注解所没提
到的意义。

    Heaven 提的南传注解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目前单就此经来看是
比较说得通,不过仍有疑义,所以提出讨论讨论。

谢谢!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May 16 23:52:51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4
管窥天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今天有同学问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
> http://0rz.tw/5ZLaR
>     释迦牟尼佛说:
> 「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     弟子听不太懂,而请阿难广说,阿难则解释道: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     阿难说的和释迦牟尼佛说的有何不同?为什麽阿难是广说?

小弟以"六入处 & 有馀"查询CBETA,找到几篇相关的经文,谨供师兄参考:

1.《六分别六入处经》:《杂阿含经》卷13:「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谓於眼入处不如实知见
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
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不如实知见;不如实知见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应、愚□、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
及当来有受、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坏烧然,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彼
身生苦觉故,於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
(CBETA, T02, no. 99, p. 87, b2-14)

2.《有馀经》:《杂阿含经》卷43:「我今当为汝等说有馀经。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馀经说,
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习近爱已,彼彼所得,身缘触增长出生,於
此法,以智知,以了了;智所知,了所了,作苦边,脱於苦。」(CBETA, T02, no. 99, p.
310, c25-p. 311, a1)

3.《杂阿含经》卷31:「有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於
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
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
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
堕决定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
脱,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CBETA, T02, no. 99, p. 224, b27-c10)

『有馀当说』的「当」字,在其他不同朝代的版本,也有作「之」、「定」的不同记载。
小弟猜想,若是「有馀之说」、「有馀定说」,就有可能是指《有馀经》。
也就是说,阿难尊者这位老^n师兄,引用《有馀经》的说法来为大众广说其义。^^

Have a nice day!

--
觉海虚空起  娑婆业浪流  若人登彼岸   极乐有归舟

世界何缘称极乐  只因众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寻归路  但向尘中了自心

生灭无生生不生  乐邦那肯禁人行  谁知万丈红尘□ 菡萏华开月正明
------【□新纂续藏经 第七十四册 No. 1464《三时系念佛事》】
2011年 5月18日 1:53:58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5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照此解释,三个版本中,佛陀都说了「眼灭…意灭」,相当於「六入处
> 灭」。阿难回答的,意义上只多一个字,成为「六入处灭【尽】」。

其实我的看法是佛陀一开始是说「当觉六入处」,後来却又说「若彼眼灭,色想则离
....」

而阿难尊者说,佛陀所没有解释的,就是这些是「灭六入处」。
也就是大刚说的『相当於「六入处灭」』。
只是大刚认为理所当然的,其实是比丘们所没有想到的,才由阿难尊者指出来。

以上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至於「灭六入处」是不是「无馀涅盘」,这点则是衍伸出来的。
我是很直觉也认为如此,倒没有肯定的证据。

>     南传注解的意思是这是讲涅盘,这是一种对此处经文的合理解释。
>     不过有疑义的地方是,为何眼灭乃至意灭就是无馀涅盘呢?佛陀在经中
> 蛮多地方有提到六入处灭,应该是在入定时就可以灭的,而不会说六入处灭
> 一定要进无馀涅盘?
>     例如以下几经都是「断眼」的意思:
> 《杂阿含经》卷8:「云何一切欲法应当断?谓眼是一切欲法应当断,
>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
> 切欲法应当断。」(CBETA, T02, no. 99, p. 55, b17-19)
>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 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这二经其实我都会联想到无馀涅盘。尤其是卷13那段,
已经说明於未来世永不复生,似乎只有无馀涅盘才会如此。

至於入定,我觉得可以说六根的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暂停,
就算是最深的灭尽定,也只是中止意识之流,但眼耳乃至身根都还存在。

所以经文中谈到灭五蕴或灭六入处,我大概都是联想到无馀涅盘,
也就是不受後有。以上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May 18 02:38:23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6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至於「灭六入处」是不是「无馀涅盘」,这点则是衍伸出来的。
> 我是很直觉也认为如此,倒没有肯定的证据。
刚好看到《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四九经,有一段经文可以参考: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馀耶?此则虚言。
  无馀耶?此则虚言。
  有馀无馀耶?此则虚言。
  非有馀非无馀耶?此则虚言。
  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盘,此则佛说。」

由此可知,六触入处尽则得般涅盘,这样说应该是没错的。

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麽看待之前 David 师兄引用经文而提到的:「佛陀在经中
蛮多地方有提到六入处灭,应该是在入定时就可以灭的,而不会说六入处灭一定
要进无馀涅盘?」

不知这两者间会不会有冲突?

--
任何微细行,若为智慧者,当有所谴责,皆应不犯过。
但愿诸众生,快乐且安稳,愿一切众生,心中常喜乐。
Fri May 20 08:38:39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7
五五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麽看待之前 David 师兄引用经文而提到的:「佛陀在经中
> 蛮多地方有提到六入处灭,应该是在入定时就可以灭的,而不会说六入处灭一定
> 要进无馀涅盘?」
> 不知这两者间会不会有冲突?
关於这个问题,後来我又将整个讨论串看了一遍後,
发现原来 Heaven 师兄已有提出看法了。

为了让大家不至於从头再看,特将之前的这一段摘录於下,以供参考: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至於入定,我觉得可以说六根的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暂停,
  就算是最深的灭尽定,也只是中止意识之流,但眼耳乃至身根都还存在。

--
任何微细行,若为智慧者,当有所谴责,皆应不犯过。
但愿诸众生,快乐且安稳,愿一切众生,心中常喜乐。
Fri May 20 09:35:10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8
melon
小的今天重读卷8,发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呼应三法印
当中的第二法印「无想解脱门」:观六境皆灭,离诸有想。

而比较有趣的是,三法印是要依照次第集满三个,再加上後续
尽除我慢等等动作,才是完全解脱,光达到「无想解脱门」还
不够解脱。

也就是说,也许世尊在《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上面所略说的,
是如何透过灭六入而达到无想解脱门的状态;而阿难尊者则补
充,达到无想解脱门,就是能通往涅盘的方法(「世尊略说者,
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这样?

以下是四部经文的对照: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

(世尊说:)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
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
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
意灭,法想则离。」

(阿难说:)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
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佛说法印经》:

「复次住三摩地。观诸色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如是声香
味触法。亦皆灭尽离诸有想。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
(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3-15)



●《杂阿含经》卷3第80经: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
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佛说圣法印经》:

「即时辄见除诸色想、声想、香想,以故谓言至於无想,故曰
无欲,尚未得消自大□慢,至於禅定清净见也。」
(CBETA, T02, no. 103, p. 500, a22-24)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1年 5月21日 11:35:52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9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小的今天重读卷8,发现《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呼应三法印
> 当中的第二法印「无想解脱门」:观六境皆灭,离诸有想。
> 而比较有趣的是,三法印是要依照次第集满三个,再加上後续
> 尽除我慢等等动作,才是完全解脱,光达到「无想解脱门」还
> 不够解脱。
> 也就是说,也许世尊在《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上面所略说的,
> 是如何透过灭六入而达到无想解脱门的状态;而阿难尊者则补
> 充,达到无想解脱门,就是能通往涅盘的方法(「世尊略说者,
> 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这样?
> 以下是四部经文的对照:

我觉得《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不是要透过灭六入而达到无想解脱门的状态。
因为六入处灭已经是般涅盘,已经达到目的了,而无想解脱门只是方法。
211经佛陀是说六入处灭,则诸想一定灭,我想这算是教导「涅盘寂静」。
是在告诉比丘涅盘就不可能会再生出诸想了。

而法印经则是教导比丘因为住三摩地,而达到诸想灭尽。
此时六入处并没有灭,只是六入处的诸想灭尽,这才是修习无想解脱门的开始。
而三解脱门最终的目标,即是证般涅盘,不受後有,最後才是六入处灭尽。

大概可简化成底下二种状态来说明:

六入处灭(涅盘)-->(必然)诸想灭尽。
(修习三摩地)诸想灭尽(无想解脱门)-->未来可证涅盘(六入处灭尽)

>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
> (世尊说:)
>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
> 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
> 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
> 意灭,法想则离。」
> (阿难说:)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
> 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 ●《佛说法印经》:
> 「复次住三摩地。观诸色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如是声香
> 味触法。亦皆灭尽离诸有想。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
> (CBETA, T02, no. 104, p. 500, c13-15)
> ●《杂阿含经》卷3第80经:
>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
> 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 ●《佛说圣法印经》:
> 「即时辄见除诸色想、声想、香想,以故谓言至於无想,故曰
> 无欲,尚未得消自大□慢,至於禅定清净见也。」
> (CBETA, T02, no. 103, p. 500, a22-24)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May 21 22:20:24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0
管窥天
花了点时间将经文重看一遍,有一些想法提供诸位先进参考:

《杂阿含经》卷8:(二一一)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
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
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
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
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得尽诸漏,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是故,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

这整段是 世尊开示的内容,先将经文整理一下,看起来比较清楚。

由整段的脉络来看,「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
这句话是否可以理解为「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应如实知见,
因缘灭时应「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故而「色想则(即)离」?

换句话说,也就是如同《杂阿含经》卷13(三○五)所说:
「若於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
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见已於眼不染著..............
不染著故,不相杂、不愚□、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
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灭,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
身心觉乐故,於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
(CBETA, T02, no. 99, p. 87, b15-29)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
灭,法想则离。
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重新读了一次《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六四)的部分,
这才发现「有馀之说」应该是指「对经说中馀义未尽部分提出的说明」...

因此,这边 阿难尊者提出的说明,大概也就是把 世尊补充说明的部分指出来、分辨清楚就完
工了。

上次没时间仔细看....一时不察,还真的以为有部经典叫做《有馀经》的说...XD

祝 身心自在 福慧双修 ~
2011年 5月22日 1:42:08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1
邱大刚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 > 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 这二经其实我都会联想到无馀涅盘。尤其是卷13那段,
> 已经说明於未来世永不复生,似乎只有无馀涅盘才会如此。
> 至於入定,我觉得可以说六根的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暂停,
> 就算是最深的灭尽定,也只是中止意识之流,但眼耳乃至身根都还存在。

    这点个人思考後,持不同的看法。而上封「名色缘六入处」的讨
论似乎也可作为佐证。在微观而言,六根是刹那生灭,因此在灭尽定
能暂时灭(或关闭)六根,还蛮合理的。《第一义空经》也有云:「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有业报而无作者。」

    「永不复生」就微观来看,是苦的永不复生,或是烦恼的永不复
生,因此在活著的时候就有办法永不复生,没有「自我」的主体存续
概念了,也是合理。

> 所以经文中谈到灭五蕴或灭六入处,我大概都是联想到无馀涅盘,
> 也就是不受後有。以上这些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的看法应该是受到佛使比丘的看法的影响,不过也只是个人看法 XD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Oct 2 19:16:45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2
hank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至於「灭六入处」是不是「无馀涅盘」,这点则是衍伸出来的。
> > 我是很直觉也认为如此,倒没有肯定的证据。
> 刚好看到《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四九经,有一段经文可以参考:
>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
>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馀耶?此则虚言。
>   无馀耶?此则虚言。
>   有馀无馀耶?此则虚言。
>   非有馀非无馀耶?此则虚言。
>   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盘,此则佛说。」
> 由此可知,六触入处尽则得般涅盘,这样说应该是没错的。
> 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麽看待之前 David 师兄引用经文而提到的:「佛陀在经中
> 蛮多地方有提到六入处灭,应该是在入定时就可以灭的,而不会说六入处灭一定
> 要进无馀涅盘?」
> 不知这两者间会不会有冲突?

也来插花一下 ^^

涅盘在印度是一般的生活用语,是指冷却、停止,像开水涅盘,是指水冷了。

世尊取这个人人都听得懂的用词,来说明解脱烦恼痛苦的状态,就是贪□痴冷却、
烦恼止息了(涅盘)。已证得四果阿罗汉者,都是已无贪□痴,也都是已涅盘了。

「眼灭」应该是「对因眼而生的眼识、眼触的贪著执取灭」的简化。

已证得四果的圣者,活著时就已是解脱(烦恼痛苦),但他们仍像正常人一样,
能听能说能动,五蕴照常运作自如,不需要坐著不动(入定)才能进入涅盘(烦恼息灭)。

因已断除我见无明,回归生命本质,五蕴只是五蕴,不是五"受"蕴。对五蕴不再
贪著爱染执取,此生已尽後,也就不再轮回受後有。(此灭故彼灭)
Tue Oct 2 20:02:25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3
邱大刚
    虽然在微观上我持和 Heaven 不同的解释,但经过了长久的思考,
在断句的关键上,我也同意 Heaven 的看法。分二部份说明如下:


1. 断句和校勘:

    法雨版的断句是: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3]-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即离;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
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其中 [3] 在大正藏是「当」,宋本作「定」,元、明二本作「之」。


    经过仔细思考,不论采用哪种解释,以上的断句和校勘都有问题,
应要改为: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之说-[3]-,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
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其中[3]「之」,大正藏原为「当」,宋本作「定」,今依据元、明二本
改作「之」。

    改正後的断句也同等於印顺法师和庄居士的断句。

    改正断句後,意义也比较容易讨论了:


2. 意义

要了解阿难解释了什麽,可将整篇经文的脉络贯串起来看,才能知
道阿难如何用几个字画龙点精而广说:

佛陀提到了(a)打坐时有对於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因此努力守
护六根,而能致涅盘。佛陀又进一步解释,(b)灭六入处可离色想乃
至法想。

阿难解释说:「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之说」,他的解释
其实只多了「灭六入处有馀」这几个字。灭除了六入处的有馀、执
著,断了六入处所缘生十二因缘的锁链,自然就将(a)和(b)串在一
起,而能达到涅盘。


这边「灭六入处有馀」我是采微观的看法,和 Heaven 的解释不同,
但是灭除「有馀」是关键,看来是没有疑义的。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Fri Oct 5 21:53:13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4
Heaven
看了大刚的分析,这几天偶尔都会想到此事,真的是很难决定的事。
想不到短短的经文,有那麽多学问在里面。

在断句方面,我无法判断何者才是对的。後来想一想,既然无法决定,
就依大刚的看法了。

无法判断主要是因为「六入处有馀」的「有馀」是何义?
庄春江说是「有取著」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11.htm)
但这并不是根据南传的版本,南传反而没有类似「有馀」的字眼出现。

之前我认为灭六入处是指无馀涅盘,这是根据南传的注释资料。

後来重看整串讨论,大刚提到的这一段指出「断眼欲」也就是「断眼」,
因为眼於未来世永不复生。

《杂阿含经》卷13:「当断欲,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永不复生。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CBETA, T02, no. 99, p. 90, c20-23)

这是一种比喻,大概就算是「有馀涅盘」的境界。

「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若套入上面的解释,就是若断了眼欲,就不会再渴望想要
贪著色法。这样解释也是有通的,这应该就接近大刚提到的微观(现观)。

但世尊所说的「於六入处当觉知」与上面的状况,我还是无法很顺的连结起来。
经文的教导主要是「守护诸根」,若灭六入处有馀是指灭六入处的执著,
这样的确就通顺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南传的版本看不出这个解释,
目前大概也只能想到这个程度了。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虽然在微观上我持和 Heaven 不同的解释,但经过了长久的思考,
> 在断句的关键上,我也同意 Heaven 的看法。分二部份说明如下:
> 1. 断句和校勘:
>     法雨版的断句是: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3]-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即离;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
> 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其中 [3] 在大正藏是「当」,宋本作「定」,元、明二本作「之」。
>     经过仔细思考,不论采用哪种解释,以上的断句和校勘都有问题,
> 应要改为: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之说-[3]-,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
> 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其中[3]「之」,大正藏原为「当」,宋本作「定」,今依据元、明二本
> 改作「之」。
>     改正後的断句也同等於印顺法师和庄居士的断句。
>     改正断句後,意义也比较容易讨论了:
> 2. 意义
> 要了解阿难解释了什麽,可将整篇经文的脉络贯串起来看,才能知
> 道阿难如何用几个字画龙点精而广说:
> 佛陀提到了(a)打坐时有对於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因此努力守
> 护六根,而能致涅盘。佛陀又进一步解释,(b)灭六入处可离色想乃
> 至法想。
> 阿难解释说:「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之说」,他的解释
> 其实只多了「灭六入处有馀」这几个字。灭除了六入处的有馀、执
> 著,断了六入处所缘生十二因缘的锁链,自然就将(a)和(b)串在一
> 起,而能达到涅盘。
> 这边「灭六入处有馀」我是采微观的看法,和 Heaven 的解释不同,
> 但是灭除「有馀」是关键,看来是没有疑义的。
> Have a nice day!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Oct 12 13:46:23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5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3]-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即离;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
> 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抱歉插花一下,先声明如有错谬请诸大德包函。

『有馀当说』:或许应该解释为其他也应当如此说。
因此「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此句翻译为:世尊简单的说,灭了六入处,则其
後的缘起流转门亦灭。也就是六入处在触时即灭其「贪欲」,其後则受、想、行、识也灭也就
是色想灭与法想也灭。
因此「有馀」:指的是:受、想、行、识或色想、法想或受、爱、取、有、生、老死。
「当说」指的是应当也如此说〈指其他也如六入处灭一样灭掉〉。如此不久当得尽诸漏,无漏
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其下引原经二七三部份补充说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罗园。………. ……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
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
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
身……。意、法因缘生内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
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声想……)法想则离」。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
室坐禅。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
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声
想……)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尊者阿难说此义
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2012年10月12日 20:02:4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8第211经的广说
#16
邱大刚
    谢谢果任师兄的回覆。

    我以前也以为是「还有要说的」,这样子的话这段话还是说得通。
但後来发现这样的断句不管怎样解释,阿难似乎都在说跟佛陀说的几乎
一模一样的话,而没有广释,而且这样的断句怎麽解释也跟南传译本的
意义兜不起来(虽然说南传不见得就绝对正确)。因此在思考各种可能
性後,发现「即是灭六入处有馀」这样的断句,较为合理。

    也就是说若照法雨版断句,在单独和这一段是ok,但整篇经文看下
来就怪怪的。因此像印老的断句还有後来我们改的「即是灭六入处有馀」,
似乎较合理。

    不过还好的是这方面的概念,大家可从其它经文知道,这边断句的
不清不影响我们透过别的经文了解佛陀要说的相关法义。

Have a nice day!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 >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3]-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即离;
> >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
> > 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抱歉插花一下,先声明如有错谬请诸大德包函。
> 『有馀当说』:或许应该解释为其他也应当如此说。
> 因此「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此句翻译为:世尊简单的说,灭了六入处,则其
> 後的缘起流转门亦灭。也就是六入处在触时即灭其「贪欲」,其後则受、想、行、识也灭也就
> 是色想灭与法想也灭。
> 因此「有馀」:指的是:受、想、行、识或色想、法想或受、爱、取、有、生、老死。
> 「当说」指的是应当也如此说〈指其他也如六入处灭一样灭掉〉。如此不久当得尽诸漏,无漏
> 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其下引原经二七三部份补充说明;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罗园。………. ……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
> 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
> 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 後有。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
> 身……。意、法因缘生内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故比丘!於彼入处当觉知!若眼
> 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声想……)法想则离」。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
> 室坐禅。
>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於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世尊
> 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馀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声
> 想……)法想则离。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尊者阿难说此义
> 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Fri Oct 12 23:11:10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