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en 回覆 email 补充如下,我转成纯文字贴上来,提供作参考:
> 方便的话,想请你多帮忙思考一下这个标题:
>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 这二个模型若照南传论来说,是否不符合其模型?
> 还是都说得通?
我看了一下, 其实二个模型基本上都算对 (除了一些细微的地方
我也不确定)
我列一些我所理解的部份让你参考:
1. 受想思发生的位置
先引一段文章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 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
> 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
> 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
> 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因为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
> 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
> 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
> 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
> ,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南传模型中, 有 52 心所, 也就是 "受" + "想" + 50 种 "行"
, 其中 "思" 就是 50 种行的其中一种.
用 "物件导向" 来解释, 心 (识) 就是 "物件", 而心所就有如 "属性", 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
所以第一个模型是正确的, 六根都会各自引生 受想思 .
2. 再引一段文字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7.htm
> 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
因为南传认为八十九心 (心有 89 种) 就是意根, 所以第二个模
型也算对.
基本上与阿含经也相合 :
《杂阿含经》卷13:「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
,无对,是名意内入处。」(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因为六根所生起六识及随後生起的心,都算是意根,因为也可以
说受思想是在意根生起。
3. 我引用底下这一章的内容, 大概解释一下巨观到微观的看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4.htm
> a. 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
> (pabcadvaravithi),这包括发生於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
> 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於
> 意门的心路过程。
也就是说在巨观下, 有二种心路, 一种是五门 (眼耳鼻舌身) 心
路, 一种是纯意门心路 (不透过五根门), 分别表示如下 :
. 五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 b. 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後生起的
> 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
> 路过程(visumsiddha)。
也就是说五门心路并不会只是五门, 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门之会
随著意门心路. 底下是较精确的表示
. 五门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 c. 由於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
> 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aravithi),因为它们
> 涉及了意门与根门。
这是五门心路的细部动作
(图略)
在阿□达摩中, "有分心" 就是 "意门" (不同於意根) , 所以上
面的整个心路并不是很单纯的五门, 而是五门与意门混合, 所以
再精确一点的表示如下:
. 五门与意门混合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以上就是由巨观至微观的差异. 在巨观中, 五门与意门不同, 在
微观中, 五门必然会生起意门 , 再更微观中, 五门与意门心路是
混合生起.
原本想用这些来套在那二个模型上, 但一时又不知如何再解释下
去, 希望上面的你能理解.
*** *** ***
我总结一下,我觉得第一个模型比较好,六根都能生受想思。
第二个模型可能会引起误会,会以为五门心路结束了,再交给意
根,才有受想思。这样就不对了,如此会看不出阿□达摩原意是
「一切的心就是意根。」
不过第一个模型的这一句我比较不敢说对或错:「眼生行:眼睛
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
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
这点像是上面提到的五门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但这个过
程算不算是 "行",我就不敢说了。
因为南传的 "行" 如下表 (扣掉第 2 个受及第 3 个想, 其他都
是行)
(表略)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heaven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