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1
melon
读经拾得:

        想味          行味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舌    要不要□□   加以辨识分别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1年 5月22日 1:08:15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2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读经拾得:
>         想味          行味
>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 舌    要不要□□   加以辨识分别
>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
>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这里的例子与解释我也觉得有点奇怪。

如果是要谈五蕴的「味」,可参考卷二第 41 经,就是於五蕴的因缘生喜乐。
所以此处或许只举例六根中观查到的五蕴现象。
我以吃蛋糕举一例(同时举出五蕴与味):

色:舌入处与蛋糕。(色味:对蛋糕的滋味产生喜乐)
受:吃蛋糕时产生乐受。(受味:对此乐受产生喜乐)
想:忆起吃蛋糕的情境。(想味:回忆吃蛋糕而产生喜乐)
行:想要继续吃蛋糕的念头。(行味:想要吃蛋糕的念头产生喜乐)
识:知道有吃到东西的认知。(识味:吃到东西而产生喜乐)

不过这是我自己的认知,我也不敢说是不是会有问题在其中。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Mon May 23 16:00:33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3
邱大刚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读经拾得:
>         想味          行味
> 眼    要不要看清   加以辨识分别
> 耳    要不要听清   加以辨识分别
> 鼻    要不要闻闻   加以辨识分别
> 舌    要不要□□   加以辨识分别
> 身    是否可触摸   加以辨识分别
> 意    开始想助人   加以辨识分别
> =======================================
> → 请问「想味」和「行味」的内容可否再解说一下呢?谢谢! ^_^"

在进一步讨论前,有二个前提要先说明:

1. 这边是微观的分析

佛经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有巨观的解释,以及微观的解释。
就禅修而言,微观的解释更为重要。

微观的解释也会有放大倍率的不同,不同放大倍率下当
然会有不同的例子,因此不会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例子。

2. 六根可有各自缘生的色受想行识

包含卷8第198经等等经典都有指出六根可有各自缘生的
色受想行识,而可各自微观。

六根各自缘生的受想行识,又可分成二种不同的解析法:
A. 六根各自在器官层面即缘生的受想行识。
B. 六根的资讯,传到意根後,缘生意的受想行识。
以上 B 很容易举例,也比较偏向巨观了;这边只讨论
A 的例子。

有了以上二点前提的认知,再来看这个问题「六根各自
缘生的五阴的『味』,有什麽禅修时可应用的例子?」

五阴的「味」是会让人贪著的滋味,因此 Melon 所问的
「想味」、「行味」的内容,就看眼耳鼻舌身意在微观
下,有哪些想阴的滋味、行阴的滋味,可贪著的?

「想」是取相,巨观的例子,看到一个颜色,心中立刻
浮现过往所见过相同的颜色,而知道这是什麽颜色。就
微观而言,眼看到了可见光,会起反应,而将资讯传送
至脑部。但眼若是接触到紫外光、红外观,看不到,就
不会起反应。因此眼只针对可见光取相,不针对人类不
可见的光取相,这就是眼根在微观的「想」。其它的动
物有的可见到不同的光谱,甚至天眼可观察三界景像,
这些就是由於不同的取相能力。

那麽眼的微观的「想」有什麽可能会贪著的滋味?举例
而言,「设法去取相」是眼的本能,只要张开了眼,就
会看到眼前的影像,不看还不行。这是眼的生物本能,
除非在睡眠或禅定中关掉,否则感官是照本能去执行的,
而会去取相。(影像传到意根後,意根无视,视而不见,
这种状况眼根还是有执行他的功能,只是意根不管他。)

能执行「生物本能」就是一种「滋味」,不能执行本能
的话,通常不太痛快;若眼随时就会无预警罢工、懒得
看清楚东西,那日子会很难过。

因此表格中以「要不要看清」举例作为眼缘生的「想味」;
打坐时,眼睛半开半闭,虽然该全心全意系念在所缘上
而不该管看到什麽,但执著特别强的人还是偶尔会分心
去「看清眼前的影像」,也就是执著於眼的想味。当然,
这执著有眼根的生物本能部份,以及意根的抉择,意根
抉择而不取相反而比较容易,要真的关掉微观的眼触生
想,只能入定或睡眠。

了解了这概念,大家都可自行举例了。重点不在例子本
身,而在於了解背後运作的机制,甚至加以舍离。


「行」是「造作」,身口意都可有造作,感官也会有生
物本能的造作。眼的生物本能的造作是什麽?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将接收到的影像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
现象,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眼能把接收到
的影像传给意根,就是种眼触生行的「味」,因此眼触
生行的「味」,「加以辨认分别」可作为一个例子。

若眼不能把接收到的影像传给意根,就会不爽,也就是
眼触生行的「患」了。禅定中能直接关掉眼或断掉眼缘
生的一连串因缘,那就是「离」了。

佛陀教导我们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而能自
证解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Oct 7 11:51:12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4
邱大刚
> 在进一步讨论前,有二个前提要先说明:
> 1. 这边是微观的分析
> 佛经中很多内容都可以有巨观的解释,以及微观的解释。
> 就禅修而言,微观的解释更为重要。
> 微观的解释也会有放大倍率的不同,不同放大倍率下当
> 然会有不同的例子,因此不会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例子。

    就微观的解释来说,若要建构现代人较能理解的模型,
我所知就有二种不同的模型:

A. 六根各自能引生五阴:

    这主要根据於《杂阿含经》中有提到「眼触因缘生
受想思」的相关经文,毕竟眼触即俱生受想思,经文没
有说一定要到意根才会有受想思,而且经文中另外有提
意根有意触的受想思。

    在此模型下,各感官的神经系统,能引生微观的五
阴,例如

* 眼的色:眼睛(及视神经)。
* 眼接收的色:光线反映出影像。(眼睛见到的通常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
* 眼生受:眼睛感受光线。(光线若太强会刺眼。)
* 眼生想:眼睛对光线进行取相。(只取人看得到的光线,不会取红外线、
  紫外线、或是声波等人眼不认得的境。)
* 眼生行: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
  则是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
* 眼生识:产生视觉,识别到光线。

    此时即有了「眼识」。眼识只是单纯的「看到」影像。此讯息传到意根後,
由意根的想加以取相、意根的行加以思维造作、并由意识加以识别,人脑才识别
出画面的意义。

    有人可能会问:「一般认为色是物理,受想行识是心理,眼触生受想行识
如果对应的是眼神经的传导现象,那不都是物理现象?眼神经怎麽会有非物理
的现象?」

    这不是大问题,因为神经传导只是在物理、生理上反映的现象,就像人在
思考或心理运作时,会有对应的脑神经活跃的现象,脑神经活跃可以说是人在
思考或心理运作的副产品,并不代表脑神经活跃的现象完全等同於人的思考或
心理运作。同理,视神经活跃可以说是眼根运作的副产品,并不代表视神经活
跃的现象完全等同於眼根的受想行识。


B. 六根引生的受想行识一律是在意根:

    这个模型则是将所有的「受想行」一律归为意根的产物,「缘眼色生眼识,
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认为当中的受想思全部是在意根发生。

    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比较简单,眼根只是个输入装置,输入後的处理都在意
根。

    但这个模型若要解释经文,也不见得直观,因为在此模型下,经文应该要
变成「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後缘意法生意识……而生受想思」,
而经文却记载眼耳鼻舌身意各自都触俱生受想思,且有另外的「意法因缘生意
识…触俱生受想思」。若所有的受想思都是意根生意识後才缘生,那麽经文似
乎废话太多了,怎麽一再把意根缘生的受想思重覆摆到前五根去了?不是少数
经文这麽说,而是很多经文这麽说,却没有经文讲说受想思必须意根生意识後
才能缘生。

    针对上面这问题,我也联想到大家常问的「为什麽十二因缘单独把触列一
支?」若就 B 模型,则「触」时如魔术般的把眼见色的入处转移到意根了;
若就 A 模型,则「触」可在眼神经系统发生。


    那古来法师大德是用哪种模型呢?很抱歉,就我之前所查的,经中描述的
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些经文,精简且不是现代用词;也没找到论中有能和现代生
理学连结的模型。现代较具公信力的法师,例如圣严法师、印顺法师、佛使比
丘、阿姜查、阿迦曼等等,就我能查到的,在讲六根时也就是引用经文,并没
有以现代词汇详述其模型。(如果有人查到有用的相关资料,还请告知。)

    以上 A 模型是我对蔡老师提出的例子的理解,B 模型则是我对 Heaven
提出的例子的理解,如果我理解有误还请 Heaven 告知啊!若有补充或有更
好的模型能帮助现代人理解,当然更欢迎。个人目前是觉得 A 模型较完整。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Oct 7 18:26:21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5
邱大刚
Heaven 回覆 email 补充如下,我转成纯文字贴上来,提供作参考:


> 方便的话,想请你多帮忙思考一下这个标题:
>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 这二个模型若照南传论来说,是否不符合其模型?
> 还是都说得通?

我看了一下, 其实二个模型基本上都算对 (除了一些细微的地方
我也不确定)

我列一些我所理解的部份让你参考:

1. 受想思发生的位置

先引一段文章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 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
> 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
> 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
> 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因为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
> 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
> 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
> 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
> ,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南传模型中, 有 52 心所, 也就是 "受" + "想" + 50 种 "行"
, 其中 "思" 就是 50 种行的其中一种.

用 "物件导向" 来解释, 心 (识) 就是 "物件", 而心所就有如 "属性", 二者是同时发生的
.

所以第一个模型是正确的,  六根都会各自引生 受想思 .

2. 再引一段文字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7.htm
> 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

因为南传认为八十九心 (心有 89 种) 就是意根, 所以第二个模
型也算对.

基本上与阿含经也相合 :
《杂阿含经》卷13:「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
,无对,是名意内入处。」(CBETA, T02, no. 99, p. 91, c8-10)

因为六根所生起六识及随後生起的心,都算是意根,因为也可以
说受思想是在意根生起。

3. 我引用底下这一章的内容, 大概解释一下巨观到微观的看法.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4.htm

> a. 六种心路过程可以分为两组:一、五门心路过程
> (pabcadvaravithi),这包括发生於五根门的五种心路过程;
> 二、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这包括一切只发生於
> 意门的心路过程。

也就是说在巨观下, 有二种心路, 一种是五门 (眼耳鼻舌身) 心
路, 一种是纯意门心路 (不透过五根门), 分别表示如下 :
.  五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 b. 意门心路过程本身有两□:一、随五门心路过程之後生起的
> 随起意门心路过程(pabcadvaranu-bandhaka);二、独立的心
> 路过程(visumsiddha)。

也就是说五门心路并不会只是五门, 一个完整的认识, 五门之会
随著意门心路. 底下是较精确的表示
.  五门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 c. 由於五门心路过程也(必须)经由有分而生起,所以有时它
> 们也称为「混合心路过程」(missakadvaravithi),因为它们
> 涉及了意门与根门。

这是五门心路的细部动作
(图略)

在阿□达摩中, "有分心" 就是 "意门" (不同於意根) , 所以上
面的整个心路并不是很单纯的五门, 而是五门与意门混合, 所以
再精确一点的表示如下:
.  五门与意门混合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
.  纯意门心路

以上就是由巨观至微观的差异. 在巨观中, 五门与意门不同, 在
微观中, 五门必然会生起意门 , 再更微观中, 五门与意门心路是
混合生起.

原本想用这些来套在那二个模型上, 但一时又不知如何再解释下
去, 希望上面的你能理解.

*** *** ***

我总结一下,我觉得第一个模型比较好,六根都能生受想思。

第二个模型可能会引起误会,会以为五门心路结束了,再交给意
根,才有受想思。这样就不对了,如此会看不出阿□达摩原意是
「一切的心就是意根。」

不过第一个模型的这一句我比较不敢说对或错:「眼生行:眼睛
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生理上的对应现象,则是
神经脉冲传递资讯给大脑。)」

这点像是上面提到的五门心路 + 随後生起的意门心路,但这个过
程算不算是 "行",我就不敢说了。

因为南传的 "行" 如下表 (扣掉第 2 个受及第 3 个想, 其他都
是行)
(表略)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Sangah
a/Ven-Bodhi-2-Dhammagavesaka/vaggo2.htm


    heaven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Oct 25 17:39:12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线上版复习]卷8第209经,读经拾得
#6
邱大刚
关於「眼的行」的部份,「眼睛将接收到的讯息,发动传送给意根。」
这例子,是蔡老师举的例子。

经中定义「行」是「身心、口行、意行」,或是随佛法师定义的「
认定有自我而有造作」,那麽「传到意根」作为「眼的行」例子之一
是合理。如果有更好的例子也请大家举例,谢谢!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Oct 25 17:46:05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