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
Heaven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一开始写著:

本经分析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三事和合,才会有触(第六支)

我觉得把十二缘起与三事和合触放在一起,有点过度连结了。

十二缘起的识与名色,是在六入处之前的因缘。
而三事和合触,是同一个当下的事件,所以不建议这样写在一起。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ul 3 18:33:50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
邱大刚
    谢谢 Heaven 的建议,也从 Heaven 的建议中学到很多。此项
我持不同的观点,因此先提出讨论:

>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一开始写著:
> 本经分析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
> 三事和合,才会有触(第六支)

    这麽推论的原因有二:

1. 此卷各经许多都是与十二因缘对应,而(印象中,我刚才没去翻
   经文)第三至五支则没有另外的对应,因此对应到此经还蛮合理
   的。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如果此推论就义理而言不合理,也还请指正。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十二缘起的识与名色,是在六入处之前的因缘。
> 而三事和合触,是同一个当下的事件

    以上第一句我个人觉得怪怪的,个人所知就微观而言,经中没
有认定十二因缘某几支「不是同一个当下的事件」。

    若将十二因缘解释为三世因缘的入胎等步骤,很多人是会将十
二因缘解释为依时间顺序而不是同一个当下。但如果把十二因缘就
微观来看,解释为都「不是同一个当下的事件」似乎会违反本章在
说的因缘观。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畴。

    个人的看法:这卷经文几乎都是解释十二因缘各支的交互关系,
连学术界如印老也都是这麽解读的。因此若把十二因缘和这单一经
切开来,我反而觉得奇怪。

    至於此经看似次序和十二因缘不完全一样,其实根本没有不同,
因为眼、色、眼识等本来就是同时发生,并没有说眼是在前或是色
是在前。(个人的解读是佛陀悟道时是先逆观十二因缘,因此同时
发生的事情在十二因缘中次序不一样也算合理。)

    不过的确这部份经中也没有清楚写一个公式叫做十二因缘,然
後讲明哪几经是其中哪几支,因此每个人不同的解读也很常见...
甚至十二因缘的第三至五支的微观定义在经中没有其他很详细的定
义,就很麻烦了,而且我怀疑有多少人真的读懂的?:Q

    另一方面,十二因缘如果只能用来讲三世因果入胎的现象,要
谛观十二因缘来悟道似乎就怪怪的,因为佛陀前的外道讲入胎轮回
的也知道入胎步骤,为何没有证悟并解脱?

    因此我了解 Heaven 的善意看法,如果本书要避免犯错的可能,
四平八稳的写了让人完全不会质疑,那麽不作这个连结比较保险。
不过如果是要让人了解十二因缘,个人觉得作这个连结有其合理性
甚至重要性?:Q 若站友知道其馀解释十二因缘第三至五支的微观
意义的经文,也还请提供,就会很有帮助。

谢谢!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Fri Jul 8 00:47:48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3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谢谢 Heaven 的建议,也从 Heaven 的建议中学到很多。此项
> 我持不同的观点,因此先提出讨论:
> >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一开始写著:
> > 本经分析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
> > 三事和合,才会有触(第六支)
>     这麽推论的原因有二:
> 1. 此卷各经许多都是与十二因缘对应,而(印象中,我刚才没去翻
>    经文)第三至五支则没有另外的对应,因此对应到此经还蛮合理
>    的。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这样写我是觉得会有误解,不过因为我理解的也有限,所以很难写清楚我的想法。

我想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於十二支的内容,并不是单纯其字面上的解释,
而是有其特定的□围,但是要说明我就觉得困难,因为经中也没解释很清楚。:(

例如以「名色」而言,表面上的意思就是五蕴,一切有为法都包含在五蕴中,
十二支缘起也几乎全部在名色的□畴中,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归纳到名色中。
我想,识缘名色,或是名色缘识,这里的「名色」都是有特定的情况。

例如我的眼睛看到一棵树,产生眼识。我以这个例子来说明看看。

1.眼睛,是六入处。在理论上,它也是「名色」,但并不是「名色缘六入」的名色,
我认为「名色缘六入」的名色就是指六入还没产生的状况,例如胚胎,
或其他符合的情况。底下经文有举例:

《长阿含经》卷10: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答曰:「无也。」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答曰:「无也。」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
(CBETA, T01, no. 1, p. 61, b8-14)

在同一经也有这样的说法:

《长阿含经》卷10: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於此。」
(CBETA, T01, no. 1, p. 61, b7-8)

直接跳过六入,而说「缘名色有触」,这时的名色就可以想像是包含六入了。


2.树,理论上也是「名色」,但它应该不是「识缘名色」的名色,
也不是「名色缘六入」的名色,我想树应该不在十二缘起的□围中。


3.眼识,它是属於「名色」,而它的生起也是因为「名色」,就像经文所说:

《杂阿含经》卷2:「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
(CBETA, T02, no. 99, p. 9, c18-19)

眼识就是由眼(根)及树(境)的因缘而生,所以眼识是「识」,也是「名色」,
也是由「名色」产生。但我想它不是十二缘起中「识缘名色」的「识」,
正如上面长阿含经所提,我认为「识缘名色」的识是指那些能增长名色的识,
尤其就是由无明缘行这一类产生的识,才会增长名色。
如果眼识也在其中,则佛陀与阿罗汉皆有眼识,若眼识可继续增长名色,
那就没有涅盘的一天了。

应该是由善行或恶行(善恶业)所产生的识,才能增长名色,
如此就符合业报观点,也符合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以上试著分析了「眼睛看到一棵树产生眼识」的例子,我觉得根境识并不是单纯为
十二缘起的识,名色,六入三支,而是可以有不同的分析。

其实关於缘起,经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觉得十二缘支似乎是最後整理出来的
总公式,在实际上变化很多,很像树枝会不断从中冒出新的一支,不断发展下去。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ul 10 01:39:24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4
管窥天
小弟个人看法如下,敬请师兄参考:

> 1. 此卷各经许多都是与十二因缘对应,而(印象中,我刚才没去翻
>    经文)第三至五支则没有另外的对应,因此对应到此经还蛮合理
>    的。

十二因缘的定义在12卷有提到:
---------------------------------------------------------------------------
《杂阿含经》卷12(二九八):「
缘行识者,
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
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
云何为六入处?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CBETA, T02, no. 99, p. 85, a13-b19)
----------------------------------------------------------------------------
节录「识、名色、六入」部分,其馀请参考原经。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     如果此推论就义理而言不合理,也还请指正。

就小弟的看法,眼根对应的应是六尘中的「色尘」,而非五蕴名色的「色身」。
----------------------------------------------------------------------------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  ^^ ^^^^
如是,缘耳、鼻、舌、身、意,
缘意及法 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
  ^^  ^^   ^^^^
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
是故「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
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这里的「识」,看起来不像是「六识身」,也不像「识阴」...
小弟觉得应该是「识知」-- 即「识阴的作用」,
根尘合而能识知,三者加起来才得到所谓的「触」。

敬请参考  Have a nice day! ^_^
Tue Jul 12 15:27:02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5
Heaven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 >     如果此推论就义理而言不合理,也还请指正。
> 就小弟的看法,眼根对应的应是六尘中的「色尘」,而非五蕴名色的「色身」。

不过色尘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本身就包含在 "色身" 之中了.

> ----------------------------------------------------------------------------
>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 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
>   ^^  ^^ ^^^^
> 如是,缘耳、鼻、舌、身、意,
> 缘意及法 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
>   ^^  ^^   ^^^^
> 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 -----------------------------------------------------------------------------
> 是故「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
> 而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这里的「识」,看起来不像是「六识身」,也不像「识阴」...
> 小弟觉得应该是「识知」-- 即「识阴的作用」,
> 根尘合而能识知,三者加起来才得到所谓的「触」。

不知你如此细分, 是如何区别这些的差别?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 识阴的定义就是 "识知", 区分则有六类 : 六识身.
这三者对我来说几乎就是同义词. 所以你可能要说出你对三者区别方式,
我们才好理解您的意思.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Jul 14 13:01:03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6
管窥天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 > >     如果此推论就义理而言不合理,也还请指正。
> > 就小弟的看法,眼根对应的应是六尘中的「色尘」,而非五蕴名色的「色身」。
> 不过色尘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本身就包含在 "色身" 之中了.

小弟所说的「色身」指的是「头目手足血肉身分」,也就是四大所成的「身体」。

如 阿含经疏部--《阴持入经注》所载:
-------------------------------------------------------------------------------
《阴持入经注》卷1:「
从[卫-韦+正](行)令有识 识知也。魂灵受身。即知好恶。而有憎爱之心也。
从识令有名字 字色也。痛想[卫-韦+正](行)识 名也。地水火风可见。谓之色矣。
从名字令有六入 由五阴受身。令六情生。而有六邪入。
」(CBETA, T33, no. 1694, p. 13, c6-11)
-------------------------------------------------------------------------------

还有说明:
-------------------------------------------------------------------------------
《阴持入经注》卷1:「
彼[卫-韦+正](行)因缘识为六身识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识所兴辄种身像。
                                故曰六身识也。

彼识因缘名字(名色) 字为色 名为四不色阴 痛想[卫-韦+正](行)识是为名 
                   不无也。  谓痛想[卫-韦+正](行)识无形可睹。故曰不色矣。
                   色为四大本 谓地水火风 是上为名 是四为色 是二相连共为名字 
                   身强者地也。软湿水也。温□火也。气息风也。斯四大可见。谓之色。
                   识神为斯名色。因于三界也。

彼名字(名色)因缘身六入受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身六入受
」(CBETA, T33, no. 1694, p. 14, a17-28)
-------------------------------------------------------------------------------

> > 这里的「识」,看起来不像是「六识身」,也不像「识阴」...
> > 小弟觉得应该是「识知」-- 即「识阴的作用」,
> > 根尘合而能识知,三者加起来才得到所谓的「触」。
> 不知你如此细分, 是如何区别这些的差别?
>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 识阴的定义就是 "识知", 区分则有六类 : 六识身.
> 这三者对我来说几乎就是同义词. 所以你可能要说出你对三者区别方式,
> 我们才好理解您的意思.

小弟的看法是,「六身识」即受胎入世的「识」。
「名色」之「色」即四大所成的「肉身」。
「识阴」即分辨六入的「处理器」(本体)。
根尘合所生「六识」即「处理器识别讯号」(功用)。
不过,由於「体用」本来就是一起的,所以这两者其实也蛮难分的...^^;

敬请参考  Have a nice day! ^_^
Thu Jul 14 18:29:28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7
Heaven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 >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 > > >     如果此推论就义理而言不合理,也还请指正。
> > > 就小弟的看法,眼根对应的应是六尘中的「色尘」,而非五蕴名色的「色身」。
> > 不过色尘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本身就包含在 "色身" 之中了.
> 小弟所说的「色身」指的是「头目手足血肉身分」,也就是四大所成的「身体」。

喔, 了解.

不过 "名色" 的原始意义中, 不只是身体, 也包括外界一切物质,
所以之前大刚兄才会说 "眼, 色, 眼识 在 六入, 名色, 识" 的□畴.

然而我也同意, 在十二缘起的 "识缘名色" , 这里的名色就是谈身体的这部份.

> > > 这里的「识」,看起来不像是「六识身」,也不像「识阴」...
> > > 小弟觉得应该是「识知」-- 即「识阴的作用」,
> > > 根尘合而能识知,三者加起来才得到所谓的「触」。
> > 不知你如此细分, 是如何区别这些的差别?
> > 在我自己的理解里, 识阴的定义就是 "识知", 区分则有六类 : 六识身.
> > 这三者对我来说几乎就是同义词. 所以你可能要说出你对三者区别方式,
> > 我们才好理解您的意思.
> 小弟的看法是,「六身识」即受胎入世的「识」。

您是指 "六识身" 吗? 六识身应该是全部的识总称.
或者 "六身识" 是指? (意思是此词出处为何?)

> 「名色」之「色」即四大所成的「肉身」。
> 「识阴」即分辨六入的「处理器」(本体)。
> 根尘合所生「六识」即「处理器识别讯号」(功用)。
> 不过,由於「体用」本来就是一起的,所以这两者其实也蛮难分的...^^;

是的, 因为识并不是色法, 所以很难区分体用.
因为有识知的作用发生, 所以就称之为识.
如果推论背後有 "能识" 之本体, 这样的推论可能会有问题. :)


> 敬请参考  Have a nice day! ^_^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Jul 16 03:50:33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8
管窥天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不过色尘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本身就包含在 "色身" 之中了.
> > 小弟所说的「色身」指的是「头目手足血肉身分」,也就是四大所成的「身体」。
> 喔, 了解.
> 不过 "名色" 的原始意义中, 不只是身体, 也包括外界一切物质,
> 所以之前大刚兄才会说 "眼, 色, 眼识 在 六入, 名色, 识" 的□畴.
> 然而我也同意, 在十二缘起的 "识缘名色" , 这里的名色就是谈身体的这部份.

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应该是只有「色」的部分。「名」的话则是其他四蕴。
因此,小弟觉得,单就「名色」而言,不太容易有其他解释。^^;

> > 小弟的看法是,「六身识」即受胎入世的「识」。
> 您是指 "六识身" 吗? 六识身应该是全部的识总称.
> 或者 "六身识" 是指? (意思是此词出处为何?)

这是在小弟先前引用的《阴持入经注》中的写法。

> > 「名色」之「色」即四大所成的「肉身」。
> > 「识阴」即分辨六入的「处理器」(本体)。
> > 根尘合所生「六识」即「处理器识别讯号」(功用)。
> > 不过,由於「体用」本来就是一起的,所以这两者其实也蛮难分的...^^;
> 是的, 因为识并不是色法, 所以很难区分体用.
> 因为有识知的作用发生, 所以就称之为识.
> 如果推论背後有 "能识" 之本体, 这样的推论可能会有问题. :)

感谢指点。:)
不过,小弟并不是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
「体用」只是依观察角度而有的不同说法。

-------------------------------------------------------------------------------
《杂阿含经》卷2:「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CBETA, T02, no. 99, p. 11, c9-10)
-------------------------------------------------------------------------------
如上经文所述,可「识色,识声、香、味、触、法」,
故称「识受阴」,方便有所指陈;但仍是无常、苦、变易法。

-------------------------------------------------------------------------------
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
这里的眼识,根上面的用法略有不同,
小弟的理解是「眼见色,收到眼根传来的资讯(眼识生)」;
故与其说是「别知相」,倒不如说是「所别知相」。

不然的话,「眼不及色,眼识不生」怎麽解释?^^;

所以,小弟的看法,「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都还是属於「六入」的□畴,
您觉得呢?

敬请参考  Have a nice day! ^_^
Sat Jul 16 23:13:41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9
Heaven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 不过色尘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本身就包含在 "色身" 之中了.
> > > 小弟所说的「色身」指的是「头目手足血肉身分」,也就是四大所成的「身体」。
> > 喔, 了解.
> > 不过 "名色" 的原始意义中, 不只是身体, 也包括外界一切物质,
> > 所以之前大刚兄才会说 "眼, 色, 眼识 在 六入, 名色, 识" 的□畴.
> > 然而我也同意, 在十二缘起的 "识缘名色" , 这里的名色就是谈身体的这部份.
> 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应该是只有「色」的部分。「名」的话则是其他四蕴。
> 因此,小弟觉得,单就「名色」而言,不太容易有其他解释。^^;

是我没写好, 我之前写的 "名色" 应该是指 "名色中的色".

> > > 小弟的看法是,「六身识」即受胎入世的「识」。
> > 您是指 "六识身" 吗? 六识身应该是全部的识总称.
> > 或者 "六身识" 是指? (意思是此词出处为何?)
> 这是在小弟先前引用的《阴持入经注》中的写法。

了解, 之前我没注意.

不过根据这段经文 :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身识也就是阿含经的六识身, 也就是六识, 应该就不是指受胎入世的识了.
受胎入识的识应该只属 "意识" 的□围.

> > > 「名色」之「色」即四大所成的「肉身」。
> > > 「识阴」即分辨六入的「处理器」(本体)。
> > > 根尘合所生「六识」即「处理器识别讯号」(功用)。
> > > 不过,由於「体用」本来就是一起的,所以这两者其实也蛮难分的...^^;
> > 是的, 因为识并不是色法, 所以很难区分体用.
> > 因为有识知的作用发生, 所以就称之为识.
> > 如果推论背後有 "能识" 之本体, 这样的推论可能会有问题. :)
> 感谢指点。:)
> 不过,小弟并不是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
> 「体用」只是依观察角度而有的不同说法。

这点我认同.
但也因为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并不是指不同的东西.
那就不适合说 "识不是这个, 而是那个" , 这样比较会有误解.
因为这些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角度而已. :)

> -------------------------------------------------------------------------------
> 《杂阿含经》卷2:「
>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 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CBETA, T02, no. 99, p. 11, c9-10)
> -------------------------------------------------------------------------------
> 如上经文所述,可「识色,识声、香、味、触、法」,
> 故称「识受阴」,方便有所指陈;但仍是无常、苦、变易法。
> -------------------------------------------------------------------------------
> 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
> -------------------------------------------------------------------------------
> 这里的眼识,根上面的用法略有不同,
> 小弟的理解是「眼见色,收到眼根传来的资讯(眼识生)」;
> 故与其说是「别知相」,倒不如说是「所别知相」。
> 不然的话,「眼不及色,眼识不生」怎麽解释?^^;

我试著故意挑毛病, 请先别见怪. :)
依你的说法, 是 "什麽东西" 收到眼根传来的资讯?

而且我也掌握不到 "别知相" 与 "所别知相" 的差别是什麽?
可能要麻烦你白话一点来解释.

"别知相"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有眼识, 耳识... 等等,
才能分别了知这是色, 这是声音...

但不知道您提的 "所别知相" 重点是什麽?

> 所以,小弟的看法,「缘眼及色 眼识生,三事和合」都还是属於「六入」的□畴,
> 您觉得呢?

这点我也同意, 这正是我一开始贴这篇的目的.

或者若严格一点, 在此 "眼入处" 是六入□围, 色与眼识只是有关联.

> 敬请参考  Have a nice day! ^_^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ul 17 14:35:28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0
管窥天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不过根据这段经文 :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 六身识也就是阿含经的六识身, 也就是六识, 应该就不是指受胎入世的识了.
> 受胎入识的识应该只属 "意识" 的□围.

-------------------------------------------------------------------------------
《阴持入经注》卷1:「
彼[卫-韦+正](行)因缘识为六身识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识所兴辄种身像。
                                故曰六身识也。
」(CBETA, T33, no. 1694, p. 14, a17-28)
-------------------------------------------------------------------------------
《长阿含经》卷20〈8 忉利天品〉:「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
此後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
」(CBETA, T01, no. 1, p. 134, a1-3)
-------------------------------------------------------------------------------

正因「六识所兴辄种身像」、「因识有名色」,所以才说是受胎入世的「识」。
再者,如果说受胎的只有"意识"的话...那眼、耳、鼻、舌、身不就都没有作用了?^^;

> 这点我认同.
> 但也因为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并不是指不同的东西.
> 那就不适合说 "识不是这个, 而是那个" , 这样比较会有误解.
> 因为这些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角度而已. :)
> 我试著故意挑毛病, 请先别见怪. :)
> 依你的说法, 是 "什麽东西" 收到眼根传来的资讯?
> 而且我也掌握不到 "别知相" 与 "所别知相" 的差别是什麽?
> 可能要麻烦你白话一点来解释.
> "别知相"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有眼识, 耳识... 等等,
> 才能分别了知这是色, 这是声音...
> 但不知道您提的 "所别知相" 重点是什麽?

收到资讯的当然是识受阴...所以才称为"受"...
不过,小弟觉得这里的眼识指的是"signal"(所别知相)而不是"receptor"(别知相)...
不然的话,「眼不及色,眼识不生」,眼根坏了就没有眼识身,好像有点说不通。^^;
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Have a nice day! ^_^
Tue Jul 19 02:54:34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1
Heaven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不过根据这段经文 :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 > 六身识也就是阿含经的六识身, 也就是六识, 应该就不是指受胎入世的识了.
> > 受胎入识的识应该只属 "意识" 的□围.
> -------------------------------------------------------------------------------
> 《阴持入经注》卷1:「
> 彼[卫-韦+正](行)因缘识为六身识  眼耳鼻舌身心是名为六身识 六识所兴辄种身像。
>                                 故曰六身识也。
> 」(CBETA, T33, no. 1694, p. 14, a17-28)
> -------------------------------------------------------------------------------
> 《长阿含经》卷20〈8 忉利天品〉:「
> 或有众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坏命终。生四天王。
> 此後识灭。四天王识初生。因识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彼天初生。
> 」(CBETA, T01, no. 1, p. 134, a1-3)
> -------------------------------------------------------------------------------
> 正因「六识所兴辄种身像」、「因识有名色」,所以才说是受胎入世的「识」。
> 再者,如果说受胎的只有"意识"的话...那眼、耳、鼻、舌、身不就都没有作用了?^^;

眼识是有了六入之後, 也就是有了眼根, 有了色尘, 二者接触, 当下才有眼识生起的.
眼识并不是入胎就有. 所以经文才会说 "缘眼、色,眼识生。"
是先有眼, 才会有眼识.

所以初生之识, 应该只是意识, 等到五根之各根生长齐全, 与外界接触时, 才产生各识.

> > 这点我认同.
> > 但也因为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并不是指不同的东西.
> > 那就不适合说 "识不是这个, 而是那个" , 这样比较会有误解.
> > 因为这些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角度而已. :)
> > 我试著故意挑毛病, 请先别见怪. :)
> > 依你的说法, 是 "什麽东西" 收到眼根传来的资讯?
> > 而且我也掌握不到 "别知相" 与 "所别知相" 的差别是什麽?
> > 可能要麻烦你白话一点来解释.
> > "别知相" 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有眼识, 耳识... 等等,
> > 才能分别了知这是色, 这是声音...
> > 但不知道您提的 "所别知相" 重点是什麽?
> 收到资讯的当然是识受阴...所以才称为"受"...
> 不过,小弟觉得这里的眼识指的是"signal"(所别知相)而不是"receptor"(别知相)...
> 不然的话,「眼不及色,眼识不生」,眼根坏了就没有眼识身,好像有点说不通。^^;
> 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 Have a nice day! ^_^

这里的 "受" 与 "五取蕴" 的 "取" 是同义, 意思是 "执取" 的意思.

看你的写法, 是不是认为有个 "识受阴" 在接受资讯?
如果是这样, 那 "资讯" 又是什麽? 眼识吗?

我所理解的模型, 就是眼根接受到色法, 产生眼识.
眼识就是 "看到了" 的状态. 它不是 signal , 因为它後面没有接受者.
但眼识也不是 receptor , 因为它是刹那生灭, 并没有要接受什麽讯息.
当眼识出现, 就是知道 "我看到了" 的心理活动.
只是那个 "我" 是不存在的, 其实只有 "看到了" 本身.

这些看法供参考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Jul 23 00:00:18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2
管窥天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眼识是有了六入之後, 也就是有了眼根, 有了色尘, 二者接触, 当下才有眼识生起的.
> 眼识并不是入胎就有. 所以经文才会说 "缘眼、色,眼识生。"
> 是先有眼, 才会有眼识.
> 所以初生之识, 应该只是意识, 等到五根之各根生长齐全, 与外界接触时, 才产生各识.

-------------------------------------------------------------------------------
《大生义经》卷1:「
复次此名色法以何为缘。所谓识法为缘。由识法故即有名色。识法若无名色何有。
此识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逻蓝。识法具已无所增减。识因缘故而生诸蕴。
          ^^^^^^^^^^^^^^^^^(受精卵)                   ^^^^^^^^^^^^^^^^^^
如是名色圆满具足。当知此识与彼名色。互相为缘而得生起。
复次。当知此识缘者即是名色。是故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
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续而转。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缘。
是故苦果是虚妄法而不究竟。如是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
如是即得一大苦蕴集。」(CBETA, T01, no. 52, p. 845, a28-b23)
-------------------------------------------------------------------------------
依十二因缘的次第来看,应该是 「识→五蕴→六入」,最初受生之时还没有六根,
所以此识应该不是「意识」。

而且,「行缘识」之识的定义是「六识身」(六身识),也应该不会只有意识。

所以小弟的看法是,此识应该是「依前所造业行」而有,
而不是「名色缘六处」之後才生出的六识。

> > 收到资讯的当然是识受阴...所以才称为"受"...
> > 不过,小弟觉得这里的眼识指的是"signal"(所别知相)而不是"receptor"(别知相)...
> > 不然的话,「眼不及色,眼识不生」,眼根坏了就没有眼识身,好像有点说不通。^^;
> 这里的 "受" 与 "五取蕴" 的 "取" 是同义, 意思是 "执取" 的意思.
> 看你的写法, 是不是认为有个 "识受阴" 在接受资讯?
> 如果是这样, 那 "资讯" 又是什麽? 眼识吗?

-------------------------------------------------------------------------------
《杂阿含经》卷2:「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云何为阴?
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恚、愚痴
及馀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CBETA, T02, no. 99, p. 13, b14-22)
-------------------------------------------------------------------------------
五阴、五受阴的定义如上,并不是单纯的「识知」。
以其执取过去、现在、未来诸识而生种种烦恼心法,所以才称为识受阴。

> 我所理解的模型, 就是眼根接受到色法, 产生眼识.
> 眼识就是 "看到了" 的状态. 它不是 signal , 因为它後面没有接受者.
> 但眼识也不是 receptor , 因为它是刹那生灭, 并没有要接受什麽讯息.
> 当眼识出现, 就是知道 "我看到了" 的心理活动.
> 只是那个 "我" 是不存在的, 其实只有 "看到了" 本身.
> 这些看法供参考了.

小弟的看法是,识受阴执取诸识境界,而为「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之处,
实为因缘所生,无常、苦、空、无我。

-------------------------------------------------------------------------------
《杂阿含经》卷13:「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
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
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
此等法名为人,於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少/兔]□、摩那婆、士夫、
福伽罗、耆婆、禅头。
「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
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
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
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
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若复彼苦无馀断、
吐、尽、离欲、灭、息、没,馀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
所谓舍一切有馀、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
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乃至「灭尽,涅盘。缘意,法生意识、
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
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盘。若有於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
於彼所起系著,无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CBETA, T02, no. 99, p. 87, c23-p. 88, a19)
-------------------------------------------------------------------------------
话说,这会不会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原始出处?

敬请参考
Thu Jul 28 01:08:48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3
Heaven
※ 引述《akira (管窥天)》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眼识是有了六入之後, 也就是有了眼根, 有了色尘, 二者接触, 当下才有眼识生起的.
> > 眼识并不是入胎就有. 所以经文才会说 "缘眼、色,眼识生。"
> > 是先有眼, 才会有眼识.
> > 所以初生之识, 应该只是意识, 等到五根之各根生长齐全, 与外界接触时, 才产生各识.
> -------------------------------------------------------------------------------
> 《大生义经》卷1:「
> 复次此名色法以何为缘。所谓识法为缘。由识法故即有名色。识法若无名色何有。
> 此识法者。最初受生居母胎藏依羯逻蓝。识法具已无所增减。识因缘故而生诸蕴。
>           ^^^^^^^^^^^^^^^^^(受精卵)                   ^^^^^^^^^^^^^^^^^^
> 如是名色圆满具足。当知此识与彼名色。互相为缘而得生起。
> 复次。当知此识缘者即是名色。是故识为名色缘。名色为识缘。
> 由如是故苦果生起。苦果既生即有老死相续而转。由此集此因此生此缘。
> 是故苦果是虚妄法而不究竟。如是因缘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
> 如是即得一大苦蕴集。」(CBETA, T01, no. 52, p. 845, a28-b23)
> -------------------------------------------------------------------------------
> 依十二因缘的次第来看,应该是 「识→五蕴→六入」,最初受生之时还没有六根,
> 所以此识应该不是「意识」。

先谈一小段, 免得太多会乱了焦点. 我们现在在谈的是指初入胎的 "识", 没错吧.

依你的说法, 因为还没六根, 所以不是意识. 既然没有六根, 至少不是前五识.

虽然没有六根, 但有意根, 意根的定义就是: 心, 意, 识.

即然识只有六识, 又不可能是前五识, 那就只有意识了.

> 而且,「行缘识」之识的定义是「六识身」(六身识),也应该不会只有意识。

"行缘识" 的□围很广, 一生中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 "行缘识" ,
所以此处的识的确是六识都有可能的. 这并不是专指入胎时的情况.

> 所以小弟的看法是,此识应该是「依前所造业行」而有,
> 而不是「名色缘六处」之後才生出的六识。

是的, 入胎时之识, 是依前所造业而有. 但因入胎时, 并无六根, 只有意根,
所以在一些论藏才指出此识 (又称结生识) 是属意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Jul 28 13:25:07 2011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4
邱大刚
    因为大约从这篇开始我忙翻了,而且此篇比较复杂,因此一直没回。

    刚仔细看了一下,一个徵结点是我们在讲的是十二因缘的巨观还是
微观。

    就巨观而言,十二因缘对应到众生流转生死轮回的过程,那麽就如
Heaven 所述,和卷三提到的微观过程不直接对映。

    就微观而言,十二因缘是可以对映到五阴的运作的,在此情况则可
以对应到念念间的缘起。在此基础上而能谈卷三68经与识、名色、六入
处的关系。

    就我的认知,十二因缘应该不限於巨观或微观之一,就像碎形一样,
一个鹦鹉螺的中心的一小片,放大来看,跟整个贝壳的形状是一样的;
或是一个蕨叶的一小片跟整个蕨的形状也是非常相近的。碎形的发展是
根据简单的几个规则重覆去执行,但最後在累积了很久之後大尺度来看
也会有类似的形状出现,也是微观和巨观的近似。

    这个概念我记得在一些提到十二因缘的论中也有提出,例如十二因
缘的各支,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解法是微观的、有的解法是巨观的,
但都言之成理。

    想先向 Heaven 确认一下我以上所说的是否是双方不同结论的主要
差异所在?也就是 Heaven 立论於十二因缘的巨观看法?(如果我以上
所说不是徵结点,那麽我就要再重新理解 Heaven 的立论。如果我以上
所说的是徵结点,那麽我们可继续讨论微观是否适於解释十二因缘,可
再找相关佐证经文。另外,对於本卷其馀经文的读经拾得中将十二因缘
与这些经文的对应,Heaven 是否也认为不对应?还是认为是可对应的,
只是在第68经有不同看法?)

    在有结论前,我先将卷三第68经的读经拾得开头改为:「有一说是
本经与微观来看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相关」。

Have a nice day!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谢谢 Heaven 的建议,也从 Heaven 的建议中学到很多。此项
> > 我持不同的观点,因此先提出讨论:
> > >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一开始写著:
> > > 本经分析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
> > > 三事和合,才会有触(第六支)
> >     这麽推论的原因有二:
> > 1. 此卷各经许多都是与十二因缘对应,而(印象中,我刚才没去翻
> >    经文)第三至五支则没有另外的对应,因此对应到此经还蛮合理
> >    的。
> > 2. 义理上而言,除非眼、色、眼识等,不是在六入处、名色、识的
> >    □畴,否则此经义理不应该和十二因缘所述违背。
> 这样写我是觉得会有误解,不过因为我理解的也有限,所以很难写清楚我的想法。
> 我想主要的问题还是在於十二支的内容,并不是单纯其字面上的解释,
> 而是有其特定的□围,但是要说明我就觉得困难,因为经中也没解释很清楚。:(
> 例如以「名色」而言,表面上的意思就是五蕴,一切有为法都包含在五蕴中,
> 十二支缘起也几乎全部在名色的□畴中,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归纳到名色中。
> 我想,识缘名色,或是名色缘识,这里的「名色」都是有特定的情况。
> 例如我的眼睛看到一棵树,产生眼识。我以这个例子来说明看看。
> 1.眼睛,是六入处。在理论上,它也是「名色」,但并不是「名色缘六入」的名色,
> 我认为「名色缘六入」的名色就是指六入还没产生的状况,例如胚胎,
> 或其他符合的情况。底下经文有举例:
> 《长阿含经》卷10:
>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 答曰:「无也。」
>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 答曰:「无也。」
> 「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
> 答曰:「无也。」
> 「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
> 答曰:「无也。」
>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
> (CBETA, T01, no. 1, p. 61, b8-14)
> 在同一经也有这样的说法:
> 《长阿含经》卷10:
> 「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於此。」
> (CBETA, T01, no. 1, p. 61, b7-8)
> 直接跳过六入,而说「缘名色有触」,这时的名色就可以想像是包含六入了。
> 2.树,理论上也是「名色」,但它应该不是「识缘名色」的名色,
> 也不是「名色缘六入」的名色,我想树应该不在十二缘起的□围中。
> 3.眼识,它是属於「名色」,而它的生起也是因为「名色」,就像经文所说:
> 《杂阿含经》卷2:「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
> (CBETA, T02, no. 99, p. 9, c18-19)
> 眼识就是由眼(根)及树(境)的因缘而生,所以眼识是「识」,也是「名色」,
> 也是由「名色」产生。但我想它不是十二缘起中「识缘名色」的「识」,
> 正如上面长阿含经所提,我认为「识缘名色」的识是指那些能增长名色的识,
> 尤其就是由无明缘行这一类产生的识,才会增长名色。
> 如果眼识也在其中,则佛陀与阿罗汉皆有眼识,若眼识可继续增长名色,
> 那就没有涅盘的一天了。
> 应该是由善行或恶行(善恶业)所产生的识,才能增长名色,
> 如此就符合业报观点,也符合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以上试著分析了「眼睛看到一棵树产生眼识」的例子,我觉得根境识并不是单纯为
> 十二缘起的识,名色,六入三支,而是可以有不同的分析。
> 其实关於缘起,经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觉得十二缘支似乎是最後整理出来的
> 总公式,在实际上变化很多,很像树枝会不断从中冒出新的一支,不断发展下去。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May 6 14:44:40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5
Heaven
我觉得不是在巨观或微观的问题, 而是在是否套用到正确的缘起支.

十二缘起支只是一种整理, 有些细节可能没有写清楚, 例如这一经:

《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
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
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
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CBETA, T02, no. 99, p. 81, a29-b8)

这一经谈到了「识缘名色」也谈到了「名色缘识」,识与名色互为所缘,
不过只有「识缘名色」有列入十二缘起中。

识缘名色,在巨观来看,可以是初生之时,结生识产生胚胎。
微观来看,五蕴身中,也是随时都有「心生色法」不断在生起(及灭去),
这也是识缘名色的解释。

不过六根+六境生起六识,就不适合套用「识缘名色」,而是应该用「名色缘识」。
毕竟识是结果,而「识缘名色」却是先有识,才有名色,这样是不符合此缘起支。

若要把「根+境=>识,三者和合触」套到十二缘起中,大概就是「六入缘触」。
而六入缘触这一段,是省略了六境及六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因为大约从这篇开始我忙翻了,而且此篇比较复杂,因此一直没回。
>     刚仔细看了一下,一个徵结点是我们在讲的是十二因缘的巨观还是
> 微观。
>     就巨观而言,十二因缘对应到众生流转生死轮回的过程,那麽就如
> Heaven 所述,和卷三提到的微观过程不直接对映。
>     就微观而言,十二因缘是可以对映到五阴的运作的,在此情况则可
> 以对应到念念间的缘起。在此基础上而能谈卷三68经与识、名色、六入
> 处的关系。
>     就我的认知,十二因缘应该不限於巨观或微观之一,就像碎形一样,
> 一个鹦鹉螺的中心的一小片,放大来看,跟整个贝壳的形状是一样的;
> 或是一个蕨叶的一小片跟整个蕨的形状也是非常相近的。碎形的发展是
> 根据简单的几个规则重覆去执行,但最後在累积了很久之後大尺度来看
> 也会有类似的形状出现,也是微观和巨观的近似。
>     这个概念我记得在一些提到十二因缘的论中也有提出,例如十二因
> 缘的各支,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解法是微观的、有的解法是巨观的,
> 但都言之成理。
>     想先向 Heaven 确认一下我以上所说的是否是双方不同结论的主要
> 差异所在?也就是 Heaven 立论於十二因缘的巨观看法?(如果我以上
> 所说不是徵结点,那麽我就要再重新理解 Heaven 的立论。如果我以上
> 所说的是徵结点,那麽我们可继续讨论微观是否适於解释十二因缘,可
> 再找相关佐证经文。另外,对於本卷其馀经文的读经拾得中将十二因缘
> 与这些经文的对应,Heaven 是否也认为不对应?还是认为是可对应的,
> 只是在第68经有不同看法?)
>     在有结论前,我先将卷三第68经的读经拾得开头改为:「有一说是
> 本经与微观来看十二因缘的识、名色、六入处(第三至五支)相关」。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hu May 17 12:16:42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6
邱大刚
    Haven 的逻辑还是清楚,这样我就了解我们理解的差别了。

    巨观的解释很容易,也没有争议,因此以下只就微观来讨论: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我觉得不是在巨观或微观的问题, 而是在是否套用到正确的缘起支.
> 十二缘起支只是一种整理, 有些细节可能没有写清楚, 例如这一经:
> 《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
>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
> 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 尊者摩诃拘□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
> 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
> 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
> (CBETA, T02, no. 99, p. 81, a29-b8)
> 这一经谈到了「识缘名色」也谈到了「名色缘识」,识与名色互为所缘,
> 不过只有「识缘名色」有列入十二缘起中。
> 识缘名色,在巨观来看,可以是初生之时,结生识产生胚胎。
> 微观来看,五蕴身中,也是随时都有「心生色法」不断在生起(及灭去),
> 这也是识缘名色的解释。
> 不过六根+六境生起六识,就不适合套用「识缘名色」,而是应该用「名色缘识」。
> 毕竟识是结果,而「识缘名色」却是先有识,才有名色,这样是不符合此缘起支。
> 若要把「根+境=>识,三者和合触」套到十二缘起中,大概就是「六入缘触」。

    如 Heaven 所说,如果照十二因缘的顺序而直接对应根、境、识,那麽
顺序在「识缘名色」及「名色缘六入处」就反了。但十二因缘各支在杂阿含
(及四阿含)中的经文我没找到更适合描述「名色缘六入处」的微观解说(
一阵子没看了,若我印象有误也还请指正),而杂阿含这几卷应该是围绕著
十二因缘的微观讲,因此左看右看还是「缘眼色生眼识」这一系列经文对应
到「名色缘六入处」:Q

    因应这个问题,个人的解读是由描述佛陀悟到十二因缘的经文而来,依
各经中佛陀悟道历程(以及十二因缘的由来)的记录,佛陀悟道时是先逆观
十二因缘(由老死一路逆观到无明),经中一律都是写「逆顺观察十二因缘」
而不是「顺逆观察十二因缘」。

    而因为是先逆观,在「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的过程中,在
触的刹那是三事和合而生的,这三事就我个人的经验,最容易观察到的是三
事和合发生处的根(眼、六入处),次容易观察到的是境(色、名色),最
抽象的是识。

    在此状况下,逆观十二因缘,这三事所观察到的顺序,才会同於十二因
缘的顺序。因此会和从顺著念十二因缘的次序不同。

    这种解释的更细部说明我有列在 http://0rz.tw/8jn8q 「十二因缘中,
为何六入处在名色後」这一段,落落长,就不占篇幅了。

    不过我不敢说这是标准答案,这只是我个人算说得通的解读,虽然有点
不顺(要先逆著看 :Q)。

    论中的话此段用巨观解释的比较多,或是拆成三世的话其实也是种巨观
解释而不是当下的缘起(?)。我是有搜寻到论中以「根境识」解释十二因
缘中的「识缘名色」(其实是「名色缘识」),不过也没提到逆观察,而且
看来也只是搜集所有看似合理的解释方式。

> 而六入缘触这一段,是省略了六境及六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

    这也是一种解释,而且直接得多。想请问以 Heaven 的理解,「名色缘
六入处」的微观解释为何?我在北传经论还没看到很清楚的微观解释,请教
南传在此处的解释或模型为何?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un May 20 10:22:10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7
果任
                           「识」
   「根、境和合生识,三事和合触。」此中之「识」与十二因缘的「识」及《杂阿含经》卷
12(二八八)中的识定义应是不同。
    在「根、境和合生识,三事和合触。」,此中之这个「识」,是指单纯的显相,就如镜之
照物,镜只显其像无有分别。此中无无明,是无我的,只是佛性觉的呈现。此单纯的触,如没
有「无明」的加入,便不会产生三细、六粗相。
    而十二因缘的「识」及《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中所说的「识」,是具含能藏、所藏
与分别的。如电脑的记忆体在CPU运作下具比较、运算、绘图、执行的造作的能力。
    在「根、境和合生识」,「识」指的就如电脑的reader只在第一次读入的资料,它并不是
在CPU运作下具比较、运算、绘图、执行的造作过程产生的资料。
    在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识」、行缘「识」、「识」缘名色………以三世十二因缘来说,
指的是後者之「识」也就是具能含能藏、所藏与分别的识。由於我们过去在无明的造作而使得
佛性被覆盖而形成识,而此含能藏、所藏与分别的识感招今世之名〈精神思想、心的状态〉色
〈有特色的身体〉之果报。在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此处的
「触」很明显就是指「根、境和合生识,三事和合触。」中的「触」。根指的是六入、境指的
是外六尘、「识」指得单纯的显相,只是佛性觉的呈现。因「触」已有明确定义,所以此处无
须重复说明。
接著就产生乐受、不乐受、不苦不乐受,进而因无明加入产生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爱
〈噌〉受,进而造作而为取,而有业「识」也就是能产生「生死轮回」的具含能藏、所藏与分
别之识。
     而《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中的「识」也是指的具含能藏、所藏与分别之识。
如经中:「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是指我们各依感得不一样的色身〈含
六根〉及名〈精神思想、心的状态〉与这具含能藏、所藏与分别之识互相依存展转作用,而使
受、想、行思俱起。       其他就不再赘述。
    另再补述一点,有师兄举例「树为名色」。树如为名色,岂不是树也变成有情
。树应该是指单纯的色罢?
2012年 5月20日 13:57:59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8
邱大刚
果任兄您好,

谢谢您的回应。只是要先向您说声不好意思,我们谈的是不同的事情。法义
的讨论不能马虎,因此我直说,请见谅。

首先,目前讨论的焦点在於当下缘起的运作,而不是三世缘起巨观的看法。
巨观的解释很容易,反正轮回的过程那麽多,要找十二因缘的对应很容易
附会(也有五花八门的解释)。而微观的解释才是《杂阿含》这几卷的重点。

再者,这几卷经中佛陀强调「此阴灭已,异阴相续」,这边的识没有分什麽
能藏所藏,通通都是异阴相续、通通都是无我、无我所,名色和识辗转相生
的也都是生出新的异阴,名色1生识1,识1生名色2,名色2生识2,识2生名色3……
通通都是异阴,而没有恒常不变的。

>     在「根、境和合生识,三事和合触。」,此中之这个「识」,
> 是指单纯的显相,就如镜之照物,镜只显其像无有分别。

严格说来,「显相」是「想」的作用,不是识的作用。识是「分别」
的作用。这几卷经中也定义得很清楚。

要注意的是六识的基本定义,感觉上似乎您将前五识称作根境生的识,
第六识(意识)推作能藏所藏的识。其实这些经文中佛陀再三说明,
六识作用原理是一致的。以意识而言,所对的境是法尘,而法尘是
由先前其馀五识而来。这几卷的经文六识几乎都有分别说明意识的
运作,仔细研究过的话应不致於有此误会。

或许您真正想说的是十二因缘当中的识是限於「意识」,而根境和
合生的识是「六识」。这也可以是一种解读,不过那是另一番讨论了。

至於细分为七八识或是讲佛性等,和这几卷的经文无关,不管我们
怎麽解释,众生都还是有佛性 XD

>     而十二因缘的「识」及《杂阿含经》卷12(二八八)中所说的「识」,
> 是具含能藏、所藏与分别的。如电脑的记忆体在CPU运作下具比较、
> 运算、绘图、执行的造作的能力。

您这句说的包含了「意识」以及六识的「受」、「想」、「思」,
通通混在一起了,说穿了这样子有点鸡同鸭讲 :p

不是说您佛学了解不够,只是建议对於《杂阿含经》这几卷佛陀给
的基本定义可先仔细研究一番,大家讨论比较不会误会。

这几卷若要深究,是特别难,像智者大师就说《杂阿含经》明诸禅
定,是给习禅人深入研究的,也因此失一字即差千里。这些议题很
复杂又相当重要,思绪要很清明才不会乱讲,因此我拖了超过半年
才回 Heaven :Q

>     在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识」、行缘「识」、「识」缘名色………

「无明」是缘「行」,而不是缘行「识」,「行」和「识」有根本
上的差异。不过或许您只是打错字吧。

还是要谢谢您的热心指导与讨论,毕竟真正有心探究法义的人也不
多了,互相漏气求进步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012年 5月20日 15:00:5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19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还是要谢谢您的热心指导与讨论,毕竟真正有心探究法义的人也不
> 多了,互相漏气求进步 :)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没关系,究竟法无定法,不失法义的探讨都可接受。各个阶段都有他了解的层面也有他的
坚持。我深知本板以律、法为主,不大采信论。但有时众生不依靠一下论,有时又不能深入经
的精髓。上篇是个人对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一点了解,转换成修行中对识的看法。当然您要坚
持不采用论,而喜欢以科学术语微观、巨观来解读,我也于您赞叹。
2012年 5月20日 19:11:09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0
邱大刚
谢谢果任师兄解释您的立论基础,这样比较方便讨论。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还是要谢谢您的热心指导与讨论,毕竟真正有心探究法义的人也不
> > 多了,互相漏气求进步 :)
>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没关系,究竟法无定法,不失法义的探讨都可接受。各个阶段都有他了解的层面也有他的
> 坚持。我深知本板以律、法为主,不大采信论。但有时众生不依靠一下论,有时又不能深入经
> 的精髓。上篇是个人对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一点了解,转换成修行中对识的看法。当然您要坚
> 持不采用论,而喜欢以科学术语微观、巨观来解读,我也于您赞叹。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May 21 00:07:37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1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而六入缘触这一段,是省略了六境及六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
>     这也是一种解释,而且直接得多。想请问以 Heaven 的理解,「名色缘
> 六入处」的微观解释为何?我在北传经论还没看到很清楚的微观解释,请教
> 南传在此处的解释或模型为何?

我直接引用《阿□达摩概要精解》中的这一段文(巴利文的部份应该会失真):

http://goo.gl/0Utpn

(四)缘於名色,六处生起:在此,「名色」的定义与第三项相同。在六处当中,
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
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於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
它们缘助於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abbamabbapaccaya)。在欲地里,名色缘生所有六处
;在色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及意三处;在无色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
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色处。


我简单解释一下:

因为六入处有二部份:「眼耳鼻舌身」是色法,「意」是名法,所以要分开讨论。

文中所谓名色定义与第三项同,即是此定义:「名」(nama)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
的诸心所;「色」(rupa)一词则是指业生色。

在阿□达摩中,「眼耳鼻舌身」五根(五净色)其实都是刹那生灭,所以它是用微观
在解释,每 17 个刹那就有一次「眼耳鼻舌身」的生灭,而意根是名法,刹那都在生
灭。

在文中,指出了:「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於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
这里是说明了「名色」中的「色」缘生了六入处的前五根。

《阿□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有提到,五净色是「业生色」,业就是过去的「思心所
」,所以这一世的五根(五净色)也是过去世的「思心所」所缘生的,这里是说明了
「名色」中的「名」缘生了六入处的前五根。
(以上这一段没出现在十二缘起的解释中,是我自己由第六章找到的)

以上就是「缘於名色,五处生起」。也就是在微观中,过去世的思心所成熟,以及
业生色的地水火风等色法,缘生了五净色。

*** *** ***

在阿□达摩中,「意处」的定义是八十九心(全部的心识都算是意处),
但在十二缘起的这一项中,是指名色缘生了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
至於为什麽只有这三十二种?我也不清楚。至少这些都是刹那生灭的。

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於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这就是
「缘於名色,意处生起」。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南传阿□达摩中名色缘六入的解释。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May 30 18:08:48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2
邱大刚
    谢谢 Heaven 的清楚解释。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而六入缘触这一段,是省略了六境及六识,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的通。
> >     这也是一种解释,而且直接得多。想请问以 Heaven 的理解,「名色缘
> > 六入处」的微观解释为何?我在北传经论还没看到很清楚的微观解释,请教
> > 南传在此处的解释或模型为何?
> 在文中,指出了:「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於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
> 这里是说明了「名色」中的「色」缘生了六入处的前五根。
> 《阿□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有提到,五净色是「业生色」,业就是过去的「思心所
> 」,所以这一世的五根(五净色)也是过去世的「思心所」所缘生的,这里是说明了
> 「名色」中的「名」缘生了六入处的前五根。
> (以上这一段没出现在十二缘起的解释中,是我自己由第六章找到的)
> 以上就是「缘於名色,五处生起」。也就是在微观中,过去世的思心所成熟,以及
> 业生色的地水火风等色法,缘生了五净色。

    这样了解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想法了,原来是用「净色」来作为
微观解释,那就须要在禅定中观了。

>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南传阿□达摩中名色缘六入的解释。

    这样也合理。我根据 Heaven 的反馈,先将先前读经拾得那段删掉了,
避免任何争议或可能的误导,让读者自行思考吧。

    如果有同学读到经中明确的讲「名色缘六入处」的微观解释的经文,也
还请补充。谢谢。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Oct 2 17:04:43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3
hank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阿□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有提到,五净色是「业生色」,业就是过去的「思心所
> > 」,所以这一世的五根(五净色)也是过去世的「思心所」所缘生的,这里是说明了

对这段「业生色」个人持不同的看法。

这世的身体(五根或六根),是由父精母卵结合而成的胚胎所长大来的,医学已观察
得很清楚。若没有父精母卵,这段所指的业(过去世的「思心所」)能自己创造出一
个人身体吗 ^^"

内观实修功夫很够的人(不是我),能够观察到非常多无形界在抢人身(胚胎),如经
中所说,要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

而所谓的无形界,是行蕴的持续,一股渴爱求存再生的能量,因人死後四大分解,
已无六根能接收新的资讯和思考判断,所以无形界的只能一直重覆生前的行为,等
到相应的磁场(念力)感招,由"行蕴"去依附在胚胎的识(神经系统、知觉)。

若是胚胎已长大成人才被依附的,就有双重个性,或是像乩童。

乩童被低级者依附时,会先大转圈大摇,目的就是要把原本人的意识给摇昏不清,
所以打坐时放空(头脑已昏沉不清,误以为是入深定者)常会出现怪禅境,这时只要
找到一个清楚的所缘,不要放空就ok了。

也有所谓的「第一次生」,就是胚胎(识)没被依附,一张白纸,这样的人通常是
对佛法不会有兴趣的。
Tue Oct 2 20:37:01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4
hank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因应这个问题,个人的解读是由描述佛陀悟到十二因缘的经文而来,依
> 各经中佛陀悟道历程(以及十二因缘的由来)的记录,佛陀悟道时是先逆观
> 十二因缘(由老死一路逆观到无明),经中一律都是写「逆顺观察十二因缘」
> 而不是「顺逆观察十二因缘」。
>     而因为是先逆观,在「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的过程中,在
> 触的刹那是三事和合而生的,这三事就我个人的经验,最容易观察到的是三
> 事和合发生处的根(眼、六入处),次容易观察到的是境(色、名色),最
> 抽象的是识。

个人认同这段逆观的看法 ^^

四圣谛在实修体证的过程中,是先觉察到苦,再去观察苦集的过程。

在十二因缘的逆观中,「受」是因为有「触」,「触」从何而来?
从「六入」,为什麽会有「六入」?是因为有这个「身心(名色)」

识,其实很简单,识的定义就是知觉,也可以说是神经系统的作用。
能称为「根身」的就是有神经系统分布、能产生知觉的。
耳朵能听到,是听"觉"正常;眼睛能看到,是视觉(眼识)正常。
头发、指甲没有神经系统分布,不能产生知觉(识),因此不被列入「根身」。

为什麽能觉察到有这个「身心(名色)」?因为有「识」的关系。

若没有身口意「行」,根与尘就不会触,也就不会有「六识」的产生了,因此
「行缘识」。

不过十二缘起最主要的是要断除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的位置怎麽排列
就不是那麽重要,更何况经中也有说像是三支芦苇站立般相依相缘,硬是要说那
个是编号排第一,就与解脱实修无关了。


再多嘴分享一下「识」的实修内观方法:

闭眼内观「拿手去敲桌子」,最起初能觉知到的,没有任何名相加入的,就是识。
手(身根)撞到桌子(尘),引起手的神经传导而能觉知到(身识)

知道其存在了(身识),再来才感觉力道的大或小(触)

有名相、名称加入时,就是已有「想」

由触中加入我见,符合自己的想法(心念),产生乐受;不符合就苦受。

因此要灭除苦(受),必须要看到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麽→心念处
而在心念处之前,要先能观察到(苦乐)受→受念处
受有六身受,要先观察是哪一根身所引起的→身念处
上面的整个过程,就是法念处。身受心念处满足了,法念处就满足。

在生活中,都能用「择法觉支」选择一个当下观察的所缘,如同静坐般,
才能「精进」,也才没有出定、入定一直转不停的问题。用四念处念住
在生活中的每个根尘识触,五盖就没机会生起,喜乐初禅就能落实在一般
行住坐卧中,而不是只有打坐中。

也因一直在四念住,能内观,何时自己已落入情绪,都能清清楚楚,有能力
控制住情绪者,就以当下情绪为所缘作观察;五盖还是大力士,而念住力道
还很瘦小的,就要用正思惟,或是专注移转,将情绪降服,以免扩大失控。

以上个人分享,若不符合本版意旨,可以删除。
Tue Oct 2 21:40:36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5
邱大刚
> >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南传阿□达摩中名色缘六入的解释。
>     这样也合理。我根据 Heaven 的反馈,先将先前读经拾得那段删掉了,
> 避免任何争议或可能的误导,让读者自行思考吧。
>     如果有同学读到经中明确的讲「名色缘六入处」的微观解释的经文,也
> 还请补充。谢谢。

    《杂阿含经》还没仔细读完的同学,本篇可先跳过,
避免越读越混乱。基於经典才是学佛的重点,这些细部
的讨论只是提供给想得太复杂的人参考 :)

    今天见到一篇文章「原始佛教之词语与定义(二)」:
http://0rz.tw/YbCAN
其中随佛法师有二个见解:
1. 十二因缘的「名色」对应到「缘眼色生眼识」的过程。
2. 「意根」虽然普遍依据《杂阿含经》第322经,判断
   是非色,但也可根据《杂阿含经》第306经,推论为
   色法。意根是色或非色,在部派佛教时期就有争议。

    我个人不妄下结论,只是将不同法师提出的不同
看法列出供讨论。

    其中第 1 项和我的解法类似,不过随佛法师对於
「六入处」这支就采(个人片面来看)比较跳跃性的
解法,说那是新的一生了。而「触」又讲回三事和合
生触了。如果随佛法师用我先前提出的逆观十二因缘
的逻辑,或许衔接上能更顺些。(不过当然,用「逆」
观来串起来,我也不敢说一定就很「顺」 :Q)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at Oct 13 21:42:12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6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今天见到一篇文章「原始佛教之词语与定义(二)」:
> http://0rz.tw/YbCAN
> 其中随佛法师有二个见解:
> 1. 十二因缘的「名色」对应到「缘眼色生眼识」的过程。
> 2. 「意根」虽然普遍依据《杂阿含经》第322经,判断
>    是非色,但也可根据《杂阿含经》第306经,推论为
>    色法。意根是色或非色,在部派佛教时期就有争议。
>     我个人不妄下结论,只是将不同法师提出的不同
> 看法列出供讨论。

这个有意思, 不过二经同为南传所无, 所以都得存疑.
我再找时间细看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Mon Oct 15 15:23:48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卷三68经读经拾得
#27
邱大刚
> 2. 「意根」虽然普遍依据《杂阿含经》第322经,判断
>    是非色,但也可根据《杂阿含经》第306经,推论为
>    色法。意根是色或非色,在部派佛教时期就有争议。
>     我个人不妄下结论,只是将不同法师提出的不同
> 看法列出供讨论。

    刚想到,如果「引申」的推论可容许的话,那
《杂阿含经》卷九第241经也可「引申」意根不是肉体:

「诸比丘,睡眠者是愚痴活、是痴命,无利、无福,然诸比丘
宁当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觉想;若起觉想者,必生缠缚诤讼,
能令多众起於非义,不能饶益安乐天人。」

    此经在前面几个段落写道宁愿把眼睛、耳朵等等五根给
破坏掉,也不要执著於五根的欲境。而在意根的部份,则写
宁愿睡觉也不要在意根执著。

    就引申来说,如果意根是色,那麽应该如眼耳等五根一
样,是可以挖掉的,那麽这边似乎要说「宁愿砍头掉脑袋也
不要起觉想」,而不是宁愿「睡眠」。或许是因为意根不是
肉体,没办法人为破坏,所以才以「睡眠」为喻来关意根。

    先前提到的第322、306经都没有南传译本,但这第241
经则是有南传及增壹阿含经的译本,整体的公信力更高,只
是由於是「引申」,比较间接。

    最後,我个人的观点:意根不是或不只是肉体,虽然意
根的运作可以跟肉体有关。个人认为可能的模型是:大脑是
意根运作的仲介装置,将意根和其馀五根的肉体(色)衔接
在一起。就科学上的复杂理论(和混沌理论、碎形理论同系
列的那 complexity theory)而言,一些基本的规则叠加到
最後可以变成复杂的生物行为,或许也可解释如何从简单的
(五根的)神经脉冲集合後变成看似复杂的脑功能。从这角
度来看,五根传输的讯号综合且由大脑仲介产生意识之後,
即成为意根。这也跟传统上「前一刹那的意识,成为下一刹
那的意根」这模型是一致的。

    而为什麽判定意根是非色或是色,容易引起争议?打个
比方,一部电脑有 CPU,是「硬体」,但让电脑这麽多功能
的,不是 CPU 零件本身,而是看灌了什麽「软体」。「软
体」不过是一堆逻辑指令规则,不管用什麽硬体都可以储存
,软体真正的精华不是那硬体零件,而是那堆逻辑指令,而
有了决策行为。有人会说你的 M$ Office(软体)等於电脑
主机(硬体)吗?因此要区别意根(软体)和肉体(硬体)
的关系,自然比较难对外行人讲得那麽清楚了。

    但在人死时这意根为什麽不会因肉体的死亡而不再出生?
这又是另一个议题了。是因为人的「色」本来就不限於肉体
吗?如同鬼没有肉体,但依佛经的的归类鬼也在欲界,是有
色身的,只是通常不和人的色身互相干扰。这点倒是可用民
间上所谓人的频率和鬼的频率是不同的,因此不互相干扰,
这种说法来约略的解释。较科学的比喻,就像是每秒都有无
数的宇宙射线穿过我们人体,但我们完全不知不觉,因为这
些高能的宇宙射线或粒子和人体的物质频率不同,不互相干
扰。

    到头来,佛陀告诉我们的重点是,不管是硬体还是软体,
不管是色还是非色,都不是恒常不变的自我,都是迁流变化
的。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Oct 25 15:33:41 2012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