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1
邱大刚
有同学问道:

> 《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
> 「常、□、不变易」的吗?

这以前在读经班约略讨论过,回覆如下。一些细节若有须要修
正的,还请诸方高手不吝指正:

《杂阿含经》明载,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例
如: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
」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
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
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
,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杂阿含经》卷10:「尔时,有异比丘於禅中思惟,作是念:
「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
、□、不变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时从禅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於禅中思惟,作是念:『颇有色常、□、不变易
、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识,常、□、不变易、正住耶?
』今日世尊,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颇有受、想、
行、识,常、□、不变易、正住耶?」
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
」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不
变易、正住法。」
[... ...]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
,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
(CBETA, T02, no. 99, p. 67, c5-p. 68, b4)

可注意的是,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
,例如五阴)及无为法(例如涅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
例如涅盘)是常、□、不变易的,而根据《杂阿含经》第232经
,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不变易法空」
这几个字,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
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
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
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
易法空」这一句话。

「说一切有部」此部派的「一切有」看法,遭受许多其馀部派
的驳斥,而因为「说一切有部」曾为上座部的一大分支,後世
一些中国论师将「说一切有部认为我空、法有」张冠李戴认为
「上座部(或小乘)认为我空、法有」,但其馀上座部的部派
也不认同「说一切有部」的此项主张的。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Sep 10 17:27:32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2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有同学问道:
> > 《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
> 《杂阿含经》明载,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例
> 如:
>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
> 」
> 答言:「不也,世尊!」
>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
> 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
> 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
> ,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
> 亦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 」
>> 可注意的是,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
> ,例如五阴)及无为法(例如涅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
> 例如涅盘)是常、□、不变易的,而根据《杂阿含经》第232经
> ,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 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不变易法空」
> 这几个字,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
> 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
> 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
> 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
> 易法空」这一句话。
> 「说一切有部」此部派的「一切有」看法,遭受许多其馀部派
> 的驳斥,而因为「说一切有部」曾为上座部的一大分支,後世
> 一些中国论师将「说一切有部认为我空、法有」张冠李戴认为
> 「上座部(或小乘)认为我空、法有」,但其馀上座部的部派
> 也不认同「说一切有部」的此项主张的。

此篇本已在facebook向邱师兄讨教过,在此重贴以供参考讨论。
邱师兄问到:1.《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不
变易」的吗?
2.又说: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不变易法空」这几个字,因此也有学
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抄,说一切有部的
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
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

我想要回答此问题,先来谈甚麽是「空」。
说到「空」我喜欢直接用「空性」讲,我认为比较能对「空」能一目了然。因为我们深入探究
「空」,你会发现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空」其实是指的「空」之性,也就是
「空」的特性。如此才不会被「空」的名相所拘,而像是有甚麽可追求。如以「空性」来看,
则我们就马上更能体会到「空」是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
空性圣法印经云:「□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
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摄一切法。住平等
见,是真实见。□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就是以这些特性说明「空」
为何,你将发现是没有告诉你有一个实体。
说到「空」说得简洁与提纲挈领的,不得不提到龙树菩萨的「中论」里説「空」。虽然本版不
大赞成引用「论」,但为了使谈论「空」能更加清楚,我还是冒犯引用一下。「中论」中云: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
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
生。」
由此我们可了解一切法是依众缘和合而生,它不能无因无缘而自生,也不能只有单一外因而能
自生一法,他要众缘和合才能生万法。它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
灭即万法灭去。这种特性我们称他为空,而非有一个实质的「空」可追寻。所以「空」指的是
原本「空寂」,而这一切法是依缘起法,起生灭的规则特性,非有他物。
有人常用「天空」或「空间」来比拟「空」,但此只能作个有现度的比喻,无法讲出「空」的
真实义。没错没有「天空」那里能有地方让水蒸气凝结成云?没有「空间」那里能容下东西?
但「空」的「空寂」除了含有「空间」的「特性意义」,更含有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
法灭去的特性。如果如纯粹把佛教讲的「空」真的只看成「天空」或「空间」,是容意误解
「空」真正的意义。
了解此「空」的真实意,对心经中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意了解。
了解到一切色法即是「空性」众缘和合而生起,如无此「空性」依托即无此一切色法,故「色
即是空」。此「空性」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地,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法灭去。
由此色法更能显出「空性」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如你所引用的《杂阿含经》卷2,确是在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
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
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亦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此篇是告诉我们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唯有能离欲、灭、寂静、没,断
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入涅盘之乐。

另外我们看杂阿含23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
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
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
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
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在此杂阿含232经指的就是「空性」是常、恒、不变易,非指五蕴与十八界为常、恒、不变
易。
为何此两经如此说?我前面已对「空」真正的意义有所阐述,一切「有为法」的展现是一依於
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呈现无常、苦、变易现象,而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就是所谓「空性」。
因此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但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也就是这「空
性」是常、恒、不变易。此性自尔。也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既然是,本来如此,当然是常、恒、不变易。
我可再举个例子,如我们学佛都知一切法都是无常、都在变。我们是否可反过来说:世上「唯
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那麽这「一切都在变」是否可说常、□、不变易的。
由此可知杂阿含232说「空性」是常、恒、不变易并没疑虑。
而你提:「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
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念,传
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此种论点是否
有待商确或某些学者独断。
另你提:「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阴)及无为法(例如涅
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例如涅盘)是常、□、不变易的,而根据《杂阿含经》第232
经,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是的「空」的规则是含盖有为法与无为法(例如涅盘),依缘起众生无明能现一切色无
常、苦、变易轮回之法。圣者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灭无明而能证涅
盘住於空寂。
如《杂阿含经》卷2: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
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
乐住已,名为涅盘。
如我们不如实知色是无常、苦、变易,而不知离欲、灭、寂静、没,那麽必然生活在一切色无
常、苦、变易法的轮回当中。如我们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
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
住,安隐乐住空寂,名为涅盘。

另外用我提的「中论」与第一义空经对照说明一下。
◎「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
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
因 是故知无生。」

◎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
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
苦聚集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
至纯大苦聚灭。

1.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此讲法我认为是法本空寂的意思,为
「中论」无生之空寂相。在此无生空寂,诸法不自生当然是只有业报而无能作者,就只有因缘
扮其份,而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法本空寂无生,只因眼根、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和合生触,受想思俱起而生一切法。此眼根、
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因缘灭去又归於空寂无生,这那能找到来处与去处。但是众生此阴灭已,
异阴相续起攀缘识住,依於俗数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
彼灭,而生一切法。众生如不起攀缘识住,则便能有业报而无作者、无受者。此空寂无生讲的
即是无为法的法性。涅磐息灭造作,无我、无我所即是具空寂无生法性。
2.第一义空经: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
灭。为「中论」中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此俗数法讲的即是有为法的法性。
2013年 9月13日 13:47:16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3
玉风令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後一句可作常恒不变易解吧
但前一句呢
是诸法,应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法吧
如果作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样解,则般若波罗密多=常恒不变易
但
也可以解为
般若波罗密多法本身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亦照见为空,此空,与色受想行识等等的空,稍有差异,故称空相。
色受想行识等等,照见为空,具体的叙述与形容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般若波罗蜜多的空相,具体的叙述与形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故依我个人的理解为
常恒不变易是用来形容法之空、空of法,并非对於法本身性质的叙述
即心经中用常恒不变易来形容般若波罗密多的空相,空相of般若波罗密多,并非对般若波罗密多本身性质的叙述
个人浅见,谬误请指正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此篇本已在facebook向邱师兄讨教过,在此重贴以供参考讨论。
> 邱师兄问到:1.《杂阿含经》第232经说「常、□、不变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不
> 变易」的吗?
> 2.又说:另一种解释:南传的对应经典则没有「常、□、不变易法空」这几个字,因此也有学
> 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抄,说一切有部的
> 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念,传抄中可能部派的注
> 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
> 我想要回答此问题,先来谈甚麽是「空」。
> 说到「空」我喜欢直接用「空性」讲,我认为比较能对「空」能一目了然。因为我们深入探究
> 「空」,你会发现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空」其实是指的「空」之性,也就是
> 「空」的特性。如此才不会被「空」的名相所拘,而像是有甚麽可追求。如以「空性」来看,
> 则我们就马上更能体会到「空」是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
> 空性圣法印经云:「□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
> 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摄一切法。住平等
> 见,是真实见。□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就是以这些特性说明「空」
> 为何,你将发现是没有告诉你有一个实体。
> 说到「空」说得简洁与提纲挈领的,不得不提到龙树菩萨的「中论」里説「空」。虽然本版不
> 大赞成引用「论」,但为了使谈论「空」能更加清楚,我还是冒犯引用一下。「中论」中云:
>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
> 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
> 生。」
> 由此我们可了解一切法是依众缘和合而生,它不能无因无缘而自生,也不能只有单一外因而能
> 自生一法,他要众缘和合才能生万法。它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
> 灭即万法灭去。这种特性我们称他为空,而非有一个实质的「空」可追寻。所以「空」指的是
> 原本「空寂」,而这一切法是依缘起法,起生灭的规则特性,非有他物。
> 有人常用「天空」或「空间」来比拟「空」,但此只能作个有现度的比喻,无法讲出「空」的
> 真实义。没错没有「天空」那里能有地方让水蒸气凝结成云?没有「空间」那里能容下东西?
> 但「空」的「空寂」除了含有「空间」的「特性意义」,更含有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
> 法灭去的特性。如果如纯粹把佛教讲的「空」真的只看成「天空」或「空间」,是容意误解
> 「空」真正的意义。
> 了解此「空」的真实意,对心经中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意了解。
> 了解到一切色法即是「空性」众缘和合而生起,如无此「空性」依托即无此一切色法,故「色
> 即是空」。此「空性」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地,有缘生即生起万法,缘灭即万法灭去。
> 由此色法更能显出「空性」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 如你所引用的《杂阿含经》卷2,确是在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
> 《杂阿含经》卷2:「比丘!颇有色常、□、不变易、正住耶?」
> 答言:「不也,世尊!」
>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
> 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
> 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盘。受、想、行、识亦复如是。」」(CBETA, T02, 
> no. 99, p. 8, b3-10)
> 此篇是告诉我们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变易之法。唯有能离欲、灭、寂静、没,断
> 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入涅盘之乐。
> 另外我们看杂阿含232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
> 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
> 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
> 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
> 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在此杂阿含232经指的就是「空性」是常、恒、不变易,非指五蕴与十八界为常、恒、不变
> 易。
> 为何此两经如此说?我前面已对「空」真正的意义有所阐述,一切「有为法」的展现是一依於
> 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呈现无常、苦、变易现象,而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就是所谓「空性」。
> 因此我们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但这缘起法生灭的规则也就是这「空
> 性」是常、恒、不变易。此性自尔。也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
> 既然是,本来如此,当然是常、恒、不变易。
> 我可再举个例子,如我们学佛都知一切法都是无常、都在变。我们是否可反过来说:世上「唯
> 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那麽这「一切都在变」是否可说常、□、不变易的。
> 由此可知杂阿含232说「空性」是常、恒、不变易并没疑虑。
> 而你提:「有学者认为此处是因为汉译的《杂阿含经》是由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所传
> 抄,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主张「有为无为一切诸法之体实有」而有「常□不变易法」的概念,传
> 抄中可能部派的注释混入经文,而多了「常、□、不变易法空」这一句话。」,此种论点是否
> 有待商确或某些学者独断。
> 另你提:「一切法可分为有为法(一切因缘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阴)及无为法(例如涅
> 盘)。一般人会认为无为法(例如涅盘)是常、□、不变易的,而根据《杂阿含经》第232
> 经,纵使无为法也是「空」的。」
>     是的「空」的规则是含盖有为法与无为法(例如涅盘),依缘起众生无明能现一切色无
> 常、苦、变易轮回之法。圣者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灭无明而能证涅
> 盘住於空寂。
> 如《杂阿含经》卷2: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
> 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
> 乐住已,名为涅盘。
> 如我们不如实知色是无常、苦、变易,而不知离欲、灭、寂静、没,那麽必然生活在一切色无
> 常、苦、变易法的轮回当中。如我们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
> 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
> 住,安隐乐住空寂,名为涅盘。
> 另外用我提的「中论」与第一义空经对照说明一下。
> ◎「中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
> 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
> 因 是故知无生。」
> ◎第一义空经 
>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
> 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
> 苦聚集起。 
>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
> 至纯大苦聚灭。
> 1.第一义空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此讲法我认为是法本空寂的意思,为
> 「中论」无生之空寂相。在此无生空寂,诸法不自生当然是只有业报而无能作者,就只有因缘
> 扮其份,而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 法本空寂无生,只因眼根、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和合生触,受想思俱起而生一切法。此眼根、
> 色尘、眼识三者因缘因缘灭去又归於空寂无生,这那能找到来处与去处。但是众生此阴灭已,
> 异阴相续起攀缘识住,依於俗数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
> 彼灭,而生一切法。众生如不起攀缘识住,则便能有业报而无作者、无受者。此空寂无生讲的
> 即是无为法的法性。涅磐息灭造作,无我、无我所即是具空寂无生法性。
> 2.第一义空经: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
> 灭。为「中论」中所说的:「众因缘生法」。此俗数法讲的即是有为法的法性。
2013年 9月15日 1:03:52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4
果任
※ 引述《xmac (玉风令)》之铭言:
>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後一句可作常恒不变易解吧
> 但前一句呢
> 是诸法,应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法吧
> 如果作 是诸法=空相
>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这样解,则般若波罗密多=常恒不变易
> 但
> 也可以解为
> 般若波罗密多法本身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亦照见为空,此空,与色受想行识等等的空,稍
有差异,故称空相。
> 色受想行识等等,照见为空,具体的叙述与形容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但般若波罗蜜多的空相,具体的叙述与形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玉风令师兄:说的甚是。


> 故依我个人的理解为
> 常恒不变易是用来形容法之空、空of法,并非对於法本身性质的叙述
> 即心经中用常恒不变易来形容般若波罗密多的空相,空相of般若波罗密多,并非对般若波罗
密多本身性质的叙述
> 个人浅见,谬误请指正

但此段我的看法如下,请您参考:
有时真要只用文字、语言来说「空」、「般若」智慧,确有其某种程度难表达完整之处。一般
我们都知道「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密多」指的是到彼岸,也就是
「般若波罗密多」指的就是「到彼岸的智慧」。
所以「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说菩
萨能深切依「到彼岸的智慧」施行,则能澈底洞见色、受、想、行、识是「空」也就是「空
性」而无所执、无所著,因而能度一切忧悲恼苦集而得大自在。
我说「空」而强调用「空性」说,纯粹是个人认为本人比较更能看清「空」的意义与方便说
明。当然「利根者」谈到「空」他就一目了然,何需像我如老太婆的裹脚布说了又臭又长。
我的看法「空」就是=「空性」,因为有许多佛教典集,多有「空」与「空性」互用,不是我
发明或独说。此「性」指的是特性与性质应该是说的通。
我前篇提过:我们深入探究「空」,你会发现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有名字。
既然「空」,事不见住处,亦无相貌,但只有名字。那麽抱歉就只有您亲证的当下,您才能真
正体证啥是「空」。要透过文字、名相向吾辈凡夫说明非我们境界的状况,经典、论典,也只
能以特性告诉我们「空」为何物。如果我们能依对「空」的性质,也就是「相似空」来修行必
然我们是走在「波罗密多」的道路上。
如「心经」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正是在讲「空」的性质?
在此可能要补述一下何谓「相」,「相」不是单指「色」或东西的形状、颜色之相。其实也包
括其他「法」的现象、特质也叫「相」。「有为法」就是呈现苦、无常、变易、无我的特质之
相。「空」就是具有「寂静无生」,「涅磐」的无为法特质之相,与此有故彼有,此有故彼
有,的众因缘生法有为法的特质之相。

说到俗谛的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但在「空」或「空性」或「法空」上是
一切法的特性与规则,因此特性与规则它是常、□、不变易的。因为「有为法」、「无为法」
必然是依托在「空性」上,所以才能「空不碍有」,「有不碍空」
   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常、□、不变易的,但这世界依於此不变的「空的特性」在运转,
如我们的「心」能与这「空的特性」相应,那麽你就具有「般若波罗密多」的「空性」智慧,
也就是说走在「波罗密多」的道路上。
2013年 9月15日 11:19:2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5
邱大刚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此篇本已在facebook向邱师兄讨教过,在此重贴以供参考讨论。

    原来那位前辈就是 golzen 呀 :)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Sep 16 10:25:21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6
邱大刚
    无为法离於因缘,用语言文字可能是瞎子摸象,我以下只是
画蛇添足,就文字本身置喙而已 :)

※ 引述《xmac (玉风令)》之铭言:
>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後一句可作常恒不变易解吧
> 但前一句呢
> 是诸法,应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法吧

    个人是认为这边的「是诸法」是指前面提到的色、受、想、
行、识。也就是「色不亦空」这几句总结为「是诸法空相」,
白话是「这些诸法的空的特性」。

> 这样解,则般若波罗密多=常恒不变易

    xmac 兄表示空的特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
不减,因此可说为常恒不变易,这想法还蛮有创意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单就文字来看,先前提到的《杂阿含经》
232经那句话是「常、恒、不变易法空」而不是「空是常、恒、
不变易法」。此句前後还有「我空」、「我所空」,若颠倒著
看,那麽变成「空就是我」、「空就是我所」在《杂阿含经》
第232经看来较牵强。也就是说,逻辑上「人是动物」不代表
「动物是人」。

    至於 xmac 兄提到的《心经》,前後文跟《杂阿含经》第
232经不同,因此先分开来看好了。(从《心经》来看五蕴和
空是双向的,而《杂阿含经》此经只提到单向的形容。我们先
以执著文字相的角度分开来看好了。)

    若就《杂阿含经》第232经来看,《杂阿含经》第335经〈第
一义空经〉中所说的「有业报而无作者」所定义的「空」在字面
上比起『中论』的定义来得适用於此经。因为「无为法」不是由
任何因缘而生,因此字面上「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有的
人会反问「无为法不是由因缘而生,就不空了吗?」而可能有些
误会。至於「有业报而无作者」的无作者、无受者为空,则无为
法也符合此描述。

> 故依我个人的理解为
> 常恒不变易是用来形容法之空、空of法,并非对於法本身性质的叙述
> 即心经中用常恒不变易来形容般若波罗密多的空相,空相of般若波罗
> 密多,并非对般若波罗密多本身性质的叙述个人浅见,谬误请指正

    这点我们看法一致 :)

    由於「法」这个字有很多种定义,这讨论中「佛法」、「一切法」、
「有为法」、「无为法」如果能区分清楚,比较能避免混为一谈。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Sep 16 10:47:50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经》第232经的「常、□、不变易法空」
#7
果任
   刚好在facebook有为黄师兄问:您説「常、□、不变易法空」可否解释为:「 没有:常、
□、不变易法」?
借此问题我回答如下,希望能使我前述能更加清楚。
我的回答:
  黄师兄,我想解释为: 「没有:常、□、不变易的因缘所生的有为法」,或许比较恰当。不
恰当说: 「 没有:常、□、不变易法」。
因为「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
1.「有为法」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此有为法会因为不同的因缘和合,而产生变
动,所以是无常、不□久、变易之法」。
2.「无为法」就是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再者「无为法」有六法:
一、虚空无为
  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故名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择是拣择,灭是寂灭,又名涅盘,择灭无为就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选择佛法,修成涅盘之
果,证入无为之境;
三、非择灭无为
  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没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
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再者,无为法的法性,自体本来清净,没有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也就
用不著去拣择智慧来灭除,这也就是所谓的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
  说的是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佛经说,世界进入坏劫时,发生火水风大三灾,动摇全世
界,唯有四禅天,火水风三灾都不能到达,这种三灾不至,烦恼不生所显现的无为,就叫做不
动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想是想像,受是感受,也就是五蕴中之受、想二蕴,佛教所说的最高禅定叫做灭尽定,又
叫做灭想受定,想、受不起了,无为境界就会显现,这种一切想、受都不生的无为境界,就是
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真者真实不虚,如者如常不变,这种既真实不虚而又如常不变的真如理体,就是诸法没有
生灭的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断除了我、法二执,才能证得真如无为。

     而我提的「空」或「空性」就是指的“真如实相”无为为体,包含了1.择灭无为、及2.
非择灭无为。
1. 择灭无为的灭是寂灭之意,又名涅盘。也就是我前篇所提「空」原本「空寂」,为「中
论」无生之空寂相。故「中论」云:「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
生。」。
2.「法空」就如「无为法」中的非择灭无为法:一切有为法,皆是仗因托缘而生起的,如果没
有能生之缘,或有因而无缘,则毕竟不生,这就是非择灭的意思。而此非择灭的无为法为一切
有为法的运行的不变的准则,所以才说「法空为常、□、不变易」。所以「中论」云:「众因
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
不是空者。」
   邱师兄好意一再提省,讨论中「佛法」、「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要能区分
清楚,避免混为一谈。「无为法」才能说:常、恒、不变易。
   不错!「无为法」才能说:常、恒、不变易。「空」或「空性」正如具备我以上所提择灭
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如无为,三项「无为法」的特性,所以说:「空」或「空性」或「法
空」是常、恒、不变易。同时如果我们能看完「中论」,也就能认同它里面所说的空,就是从
各角度充分说明这「无为法空」。
2013年 9月17日 19:14:2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