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一切智经
#1
邱大刚
上周读经进度的《中阿含经》卷五十九第212经,经名是「一切智经」:
http://0rz.tw/Kibhp
由经名即可见「一切智」或「正遍知」是此经在法义上的重点。

由此经的问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
不知、无所不见。

现今偶尔会见到有人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将南传
所说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过度缩小解释,误以为「佛陀
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这种解释是有违於经说的,如果佛陀不
能知见一切,如来十号的「正遍知」就不成立了。

而南传说佛「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的原经文意义,可参考前一
篇文中所说。

不过,根据南传经文的解释,佛陀不能同一时间知见一切;这段
经文的不同解读,可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议题观点上的分歧,
详见 http://0rz.tw/b3ilP 所记。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Oct 14 12:19:37 2013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一切智经
#2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上周读经进度的《中阿含经》卷五十九第212经,经名是「一切智经」:
> http://0rz.tw/Kibhp
> 由经名即可见「一切智」或「正遍知」是此经在法义上的重点。
> 由此经的问答,可知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
> 不知、无所不见。
> 现今偶尔会见到有人为了表示佛陀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将南传
> 所说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过度缩小解释,误以为「佛陀
> 只知道苦和苦的止息」,这种解释是有违於经说的,如果佛陀不
> 能知见一切,如来十号的「正遍知」就不成立了。
> 而南传说佛「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的原经文意义,可参考前一
> 篇文中所说。
> 不过,根据南传经文的解释,佛陀不能同一时间知见一切;这段
> 经文的不同解读,可能也造成部派佛教在此议题观点上的分歧,
> 详见 http://0rz.tw/b3ilP 所记。
> Have a nice day!

以下我尝试另一种解法,看是否可行?此篇在facebook有稍微讨论过,当初邱师兄贴此文,其
实我考虑了许久到底要不要回此文。因为我知道我回了此一篇会有点颠覆於大多数人以前不同
的看法。本不想贴,但最後想是纯粹以法会同参好友,所以不惭贴了此文。我想听听大家的看
法与指教。
在初次拘萨罗王波斯匿访佛便问曰:「瞿昙!我闻沙门瞿昙作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
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瞿昙!忆如是说耶?」
世尊答曰:「大王!我不忆作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切
知、一切见者。』」
在拘萨罗王波斯匿遣人呼想年少吉祥子来佛前辨明後,拘萨罗王波斯匿白世尊曰:「沙门瞿
昙!颇有异说异受?沙门瞿昙忆所说耶?」
世尊答曰: 「大王!我忆曾如是说:『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
时」知一切,「一时」见一切。』大王!我忆如是说也。」
在这世尊回答中,显与拘萨罗王波斯匿初访佛时所言,『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
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瞿昙!忆如是说耶?」与下一句差一个「一时」之词。此「一
时」有人解为「同一时间」,但我解为「有时候」。佛当然可时时一切知、一切见,而有些馀
沙门、梵志因缘具足「有时候」也能一切知、一切见。
而本句『本无,当不有,今现亦无:若有馀沙门、梵志「一时」知一切,「一时」见一切。』
依个人看法应解为:本无有此因缘,当然不会有此果,今世显现当然也是无〈果〉。如果有其
它沙门、梵志能「有时」能了知一切〈指过去、现在、未来〉、实见一切者当知如是〈知无因
无缘,本不生〉。此也是在说三世因缘果报的缘生法,如果其它沙门、梵志能知一切〈指过
去、现在、未来〉、见一切者就能知晓此三世因缘果报的缘生法。
而非像许多人认为单指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而其
他沙门、梵志不能知一切、见一切。这或许是受佛的十个名号、佛俱十力及佛是一切智智所影
响,想当然尔的偏向解释。另外在本句「本无」中的「无」,如要解释为「馀沙门、梵志无一
切智」,那麽既然「本无」就是「本来就无有」,那麽变成佛也不能成一切智」。
另外也不是如南传经文的解释,佛陀不能同一时间知见一切。这也是一部份佛子自我局限的解
法。就如佛説「法华经」时,有些小根器的修行者充耳不闻,退席而去。
   我为何作此解释?我不谈其他,就以本经上下文看是否足以来支持我的看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为有胜如、有差别
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也。刹利、梵志
种,此於人间为最上德,居士、工师种,此於人间为下德也。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
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问佛,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何优、劣因缘,而有差别吗?
世尊回答,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优、劣因缘,而有差别。刹利、梵志种,此
於人间是为具最上福德因缘者,居士、工师种,此於人间是为具较低下福德因缘者也。
由上对话亦在说明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四种性有此优、劣的因缘,而有差别。有其差
别仍在其福德因缘的优、劣,非无因无缘。具最上福德因缘,在人间为刹利、梵志种。具较低
下福德因缘便为居士、工师种。
此合乎「此有故彼有的缘起法」,及「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因缘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白曰:「瞿昙!我不但问於现世义,亦复欲问於後世义,听我问耶?」
世尊告曰:「大王!欲问,恣意所问。」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於後
世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有差别谓後世也。此有四种,
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成就此五断支,必得善师如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
不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云何为五?多闻圣弟子信著如来,根生定立,无能夺
者,谓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馀世间,是谓第一断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少病无
病,成就等食道,不热不冷,正乐不诤,谓食饮消、正安隐消,是谓第二断支。复次,大王!
多闻圣弟子无谄无诳、质直,现如真世尊及诸梵行,是谓第三断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
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第四断
支。复次,大王!多闻圣弟子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
苦,是谓第五断支。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彼若成就此五断支,必得善师如
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不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此有四种,刹
利、梵志、居士、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於後世也。」

此段的意思:
波斯匿王又对佛说:我不但要问於现世义理,也要问於後世义理,能听我的发问吗?」
世尊告诉波斯匿王:「大王!你要问,可随你的意而问。」
波斯匿王问佛说:「瞿昙!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以现世此有优、劣因缘、於後
世有差别吗?」
世尊回答说:「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世有优、劣的因缘、後世便有差别。
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必能成为人天师的如来.无所著.正
尽觉,必处处能得可意,无不可意之事,也能於长夜得饶义获利益,安隐而快乐。
由此段知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五种精进勤勉断烦恼之法),必能成
为人天师的如来.无所著.正尽觉。也就是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若能成就此五断支,就
能为一切知、一切见者,此处已明显指出非专指佛才能一切知、一切见。可见某些人指此经是
説「唯有佛陀的「正遍知」能知一切、见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而其他沙门、梵志不能
知一切、见一切。」此论断是错误的。只是差在「一时」,佛当然可时时一切知、一切见,而
有些馀沙门、梵志因缘具足「有时候」也能一切知、一切见。
而甚麽是五断支?1.多闻圣弟子能信得著如来,如根能生定立固著,没有人能夺取,这就是所
谓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馀世间能如此,这就是成就谓第一断支。2.再来,大王!多闻圣
弟子能少病无病,成就饮食知其量,不热不冷,正乐不发脾气之诤,就是所谓食饮能消化、正
安隐消受,是谓第二断支。3.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无谄媚无诳傲、质性正直,显现行为如
真的世尊及修诸梵行,是谓第三断支。4.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能恒常行精进,断恶不善
法,修习诸善法,□常自起意正知正念,专心一意坚固,修作诸善为本,以种种方便断恶修
善,是谓第四断支。5.再来,大王!多闻圣弟子修行智慧之法,观生灭无常之法,得如此智
慧,圣慧明而通达,能分别晓了,以正尽苦边,是谓第五断支。此世四种,刹利、梵志、居
士、工师,他们如果能成就此五断支,必然能得善师如来.无所著.正尽觉,必得可意,无不
可意,亦於长夜得义饶益,安隐快乐,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是所谓能如此修此
世善因缘,这就是所谓形成此差别於後世之因也。」,这也就合乎「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
是」的因缘法。

在此经中云: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瞿昙!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此有差别於
断行耶?」
世尊答曰:「此有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此有胜如、此有差别於断行也。大王!於
意云何?若信者所断,是不信断者,终无是处。若少病者所断,是多病断者,终无是处。若不
谄不诳者所断,是谄诳断者,终无是处。若精勤者所断,是懈怠断者,终无是处。若智慧者所
断,是恶慧断者,终无是处。
「犹如四御,象御、马御、牛御、人御,彼中二御不可调、不可御,二御可调、可御。大王!
於意云何?若此二御不可调、不可御,彼来调地、御地,受御事者,终无是处。若彼二御可
调、可御,来至调地、御地,受御事者,必有是处。如是,大王!於意云何?若信者所断,是
不信断耶?终无是处。若少病者所断,是多病断耶?终无是处。若不谄不诳者所断,是谄诳断
耶?终无是处。若精勤者所断,是懈怠断耶?终无是处。若智慧者所断,是恶慧断耶?终无是
处。如是此四种,刹利、梵志、居士、工师,是谓胜如、是谓差别於断行也。」

此段的意思: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佛说:「瞿昙!此有四种姓,所谓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对於修断
行(精勤断烦恼之法)有优、劣因缘吗?有差别吗?」世尊回答说:「此有四种姓,所谓刹
利、梵志、居士、工师,这对於修断行,乃有优、劣因缘,而有差别的。大王!你的意见如何
呢?如有信者所断的,这不信者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信者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
无信者即不能)。如少病之人所断,而这多病之人亦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少病者能精
进勤勉而断烦恼,多病则不可能)。如不谄媚不诳傲者所断,而这谄诳之人也所断者,终究不
会有此道理(不谄诳人,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会谄诳人,就不能)。如精进勤勉者所断,而
这懈怠者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精勤的人能精进勤勉而断烦恼,懈怠的人是不可能
的)。如有智慧者所断,而这恶慧的人也所断者,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有智慧的人能精进勤
勉而断烦恼,邪慧的人则不可能。)
好像四种调御那样,所谓象御、马御、牛御、人御。其中,有二种御,不可以调、不可以御,
二种御可以调、可以御。大王!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果此二种御为不可以调、不可以御的,他
却来到调地、御地(已被调御的状态),接纳领受其调御之事项或方法者,终究不会有如此的
道理。如其中之二种调御可以调、可以御的,而有人来至而调地、御地(已被调御的状态),
而接受其调御之事者,必定会有如此的道理的。像如是的,大王!你的意见如何呢?如有信的
人所能断的,而说是不信的人能断吗?终究不会有此道理的。如少病的人所断的,而是多病的
人所能断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如不谄不诳者所能断的,而是谄诳之人所能断的吗?终究
不会有这道理的。如精勤的人所能断的,而是懈怠的人所能断的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如
有智慧的人所能断的,而是恶慧的人所能断的吗?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像这样,此四种姓,
所谓刹利、梵志、居士、工师,这是所谓其断行有优、劣因缘,就是所谓其断行有差别的。
此以下内容就不再缀述,从以上都明显诉说著三世因果的缘起法,也就是知一切〈指过去、现
在、未来〉、实见一切者当知如是〈知无因无缘,本不生〉。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